Workflow
桑塔纳
icon
搜索文档
“蓝军”傅强:危机意识,上汽大众穿越周期的诺亚方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7:11
新能源市场格局变化 - 2023年纯电动车市场相比2021年增长107%,但增程、混动产品增长492%,是纯电的近5倍 [1] - 上汽大众在纯电赛道布局了ID系列,但没有增程产品,面临市场压力 [1] - 公司最终接受增程技术是市场验证的可行方向,快速调整战略 [1] 上汽大众转型战略 - 2023年底立项全尺寸增程式SUV ID ERA,瞄准理想L8/L9,2026年上市 [2] - 从合资1.0时代转向合资2 0时代,产品定义权从德国转移到中国 [7] - 组建"蓝军"试点代理制,开设ID Store新能源销售渠道 [4] 产品与技术发展 - ID ERA注重增程系统能源管理和智能驾驶辅助,目标行业领先 [10] - 为保证续航里程,在产品开发中做出取舍,如减少氛围灯数量 [11] - 坚持安全底线,保留隐藏式门把手备用电路系统,单车成本增加500元 [11][12][13] 销售与营销策略 - ID系列累计销量突破18万辆,但年销量10万出头,未达20-30万目标 [4] - 推行"一口价"策略,减少议价时间,让经销商聚焦服务 [31][32] - 代理制从1 0升级到2 0,交付周期从3-4周缩短至1周内 [18][19] 历史发展与危机意识 - 1998年达成首个"百万辆",桑塔纳曾占中国轿车市场50%份额 [2] - 2003-2004年面临销量下滑,通过推出帕萨特领驭和朗逸扭转局面 [23] - 学习华为IPD工作方法,引入红蓝军对抗机制优化产品定义 [24][25] 未来规划 - 2026年计划推出7款新能源产品,是转型关键年 [34] - 坚持"油电同进"战略,不放弃燃油车用户群体 [26] - 2025年定位为"品质服务年",提升服务水平 [34]
接续实施中长期规划是上海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一财经· 2025-06-02 19:34
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背景 - 当前处于编制"十五五"规划关键时期 恰逢《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即将实施 上海需高质量谋划规划以推动"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年规划是治国理政重要经验 上海通过接续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取得经济社会巨变 [1] 上海发展规划的历史沿革 - 已制定实施14个五年规划 分改革开放前(1-5五)和改革开放后(6-14五)两阶段 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定位 [2] - 改革开放前聚焦国家工业化战略 工业总产值 外贸出口 商品调拨 技术输出和税利上缴等方面贡献突出 创造十项中国第一 [3] - 改革开放后城市定位从"八五"的"一龙头 三中心"演进至"十四五"的"五个中心" 坚持长期主义贯穿各阶段规划 [3] 发展规划实施的核心经验 - 真抓实干通过重大项目积累实现城市升级 如"五五"金山石化 "六五"宝钢 "六五"桑塔纳项目 "九五"通用汽车 "十三五"特斯拉工厂 "十四五"华为青浦基地 [4] - 重大活动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如2010世博会历时20年筹备 通过两个五年规划完成黄浦江工业区改造 [5] - 金融中心建设贯穿各阶段 "七五"上交所 "八五"外汇交易中心 "十五"黄金交易所 "十一五"金融期货交易所 "十三五"科创板 [5] 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 - 每个五年规划均对标国际顶尖城市(纽约 伦敦 巴黎 东京 香港 新加坡)寻找短板 [7] - "十一五"规划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提出增强国际竞争力 "十二五"应对金融危机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十二五""十三五"奠定科创中心基础 [7] 未来规划方向 - 需结合《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实施 坚持"四个放在"战略定位 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 [8] - 目标为提升"五个中心"能级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8]
【忠阳车评】大众上汽提前续约彰显中国信心
经济日报· 2025-05-27 17:38
本周,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集团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营合同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合营期提前延长至 2040年。这意味着,上汽大众将成为跨国巨头与中方企业在华经营期最长的合资车企。 上汽大众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中德经济合作的典范。1984年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 式签署合资合营合同,上汽大众成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以桑塔纳国产化为契机,中国汽车零部 件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飞跃式发展,助推中国汽车产业加速现代化步伐,并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 链体系。 此次是双方的第二次续约,将合资期延长为55年。据报道,双方将通过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以先进技 术为重点,为上汽大众在新兴技术领域注入更多研发资源,携手开启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2.0全新阶 段。不少人认为,双方提前续约,不仅充分体现中德双方对40年合作成果的认可,映射中国市场在跨国 车企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彰显出跨国巨头对合资车企、中国汽车产业乃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 大信心。 市场是稀缺资源。当前欧洲汽车市场已过顶峰,而美国汽车市场也基本饱和,反观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依 然巨大。自2009年我国汽车年产销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一纪录已连续保持15 ...
成就彼此 照亮世界(寰宇平) ——携手开辟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02
中欧合作历史与现状 - 中欧建交50周年 双方推动多极化 支持全球化 倡导多样性 成为全球格局重要力量[1] - 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超快充网络合作备忘录 延续40年前上海桑塔纳合资模式 体现合作领域从技术引进升级为共同开拓前沿[1] - 双边贸易额从1975年24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7858亿美元 涵盖服装玩具到光伏设备等全产业链[2] - 双向投资存量从零增长至2600亿美元 进入"双向快车道"发展阶段[2] 经济合作成果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 覆盖200多座城市 构建亚欧黄金通道[2] - 2024年一季度中欧贸易额达1.3万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每分钟超1000万元交易规模[2] - 双方经济总量占全球1/3以上 贸易规模超全球1/4 在机械设备 光伏等高端制造业深度互补[4] 产业合作案例 - 德国大众与上汽集团1980年代合资生产桑塔纳 开启欧洲车企在华长期布局[1] - 新能源领域出现技术对等合作 小鹏汽车与大众共享超快充网络技术[1] - 中法联合声明重申气候变化合作承诺 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5] 战略合作方向 - 共同反对保护主义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供应链稳定[4] - 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协调立场 法国AI峰会上推动全球治理框架[5] - 签证政策便利化促进人文交流 加速"双向奔赴"趋势[6] 全球治理协作 - 在应对气候变化 维护多边主义等领域形成战略共识[3] - 共同反对单边霸凌 捍卫国际规则与秩序[5] - 推动不同文明对话 奥地利前总理指出双方共享和平繁荣愿景[6]
专论 || 朱明荣:传承饶斌精神,点燃中国汽车新引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0 17:10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 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1950年中央成立汽车筹备组,计划在长春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 [3] - 1952年饶斌担任一汽厂长,带领职工仅用3年时间建成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 [3][4] - 1956年国产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红旗牌高级轿车 [4] - 60年代饶斌在鄂西北筹建第二汽车制造厂,提出"四新"方针和"创中国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目标 [4] 改革开放与产业转型 - 改革开放后饶斌提出"外引内联"战略,创建北京吉普车厂、上海大众汽车厂等中外合资企业 [5] - 饶斌力主调整汽车产业结构,将291家企业和45万职工组成7个联营公司,解决低产分散问题 [5] - 饶斌规划全国轻型车基地、重型车基地、轿车基地等,为中国汽车工业规模化发展铺平道路 [5] 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 - 饶斌以"出汽车,出人才"为目标,在一汽建设期间培养技术工人,80%是建厂后培养的 [6] - 创办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前身)、二汽工人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前身) [6][7] - 推动德国大众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开办汽车专业,促成各汽车厂兴办6所中专和15家技工学校 [7] 汽车工业精神传承 - 一汽"八字精神"、东风"马灯精神"、奇瑞"小草房精神"等传承第一代汽车人精神 [9] - 比亚迪"认领包制"与二汽"老厂包建新厂"智慧呼应,蔚来在智能化变革中展现建设者韧性 [9] - 上海车展盛况证明已实现"创中国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生产世界一流中国汽车产品"愿景 [9] 建设汽车强国的挑战与路径 - 面临国际局势变化、同质化竞争、供应链关键环节未自主可控、企业盈利承压等挑战 [10] - 需坚持电动化、智能化、AI化、低碳化、全球化发展道路,保持战略定力 [10] - 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围绕"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从0到1突破 [11] - 通过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构建灵活高效体系,避免陷入"价格战"和"恶性竞争" [11] 人才战略与文化软实力 - 人才是产业核心,需重视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大国工匠、青年创新团队等 [12] - 发挥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红利优势,建立科学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潜能 [12] - 加强汽车文化建设,讲好中国汽车故事,提升产业软实力为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13]
中国首辆重型军用越野车诞生60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大足举行
环球网· 2025-05-19 11:59
行业活动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足区人民政府、双桥经开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甲子征途·重载未来"主题活动 纪念中国首辆重型军用越野车诞生60周年 [1] - 活动包含科技、文化与国防教育相融合的内容 引导青少年走近汽车工业历史、激发科技梦想 [1] - 重庆工程学院学生和大足青少年合作研发纪念版"红岩神炮"动态模型 在中国汽研专家指导下进行方阵游行表演 [5] - 主办方组织青少年科普、智能网联赛车系列赛 以红岩CQ261车辆模型为载体开展FPV挑战赛、空地协同挑战赛、越野挑战赛等 [7] 品牌历史 - 红岩品牌作为中国重型汽车工业重要发源地 承载国家记忆与工业精神 [3] - 中国汽研带来《了不起的中国汽车》公开课 以红旗CA770、桑塔纳与问界M9为代表讲述中国汽车工业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 [5] 青少年参与 - 举办"我心中的绿色出行"青少年创意征集活动 展示200余幅构思新颖的作品 [3] - 大足青少年现场绘制作品 反映环保理念与科技素养的融合 [3]
透过上海车展读懂三组密码(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09 06:00
"拥抱创新,共赢未来"。 近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闭幕。超36万平方米展出面积,163台新车现场首发,海内 外观众101万人次到访……既是"秀场",也是"赛场",更是"磁场",聚光灯下的上海车展,让人们对世 界汽车工业的未来满怀期待,也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充满信心。 (一) 放在历史的维度看,透过上海车展,可以读懂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密码"。 车展上,一位外资车企高管感慨:"我们不是在参加一场展会,而是在见证一个时代的交接仪式。" 遥想40年前,中国汽车年产量只有40多万辆。而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 辆,产销总量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一。 上海车展犹如一扇窗户,见证中国汽车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跟随者""参与者"到"领跑者"的攀 升与跨越。中国汽车工业何以能? 是开放激发了"后发优势"。 第一届上海车展上,通过引进技术,国产桑塔纳轿车首次亮相,中国汽车工业展开新的篇章。国内合资 车企陆续诞生,产业链从无到有,我国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中 国汽车工业今天的辉煌。 是创新支撑了"换道超车"。 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 ...
上海车展见证历史:从「西为中用」到「中为西用」,行业风向标携手Momenta
量子位· 2025-05-01 10:07
一凡 发自 上海车展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或许多年以后,回顾总结中国汽车的"技术逆差"时代的终结,2025上海车展,上汽大众与Momenta,会成为被反复提起的时刻 。 技术输血到智能造血的历史性转折 汇聚全球品牌的上海车展,像是WAIC提前开了个汽车专场,AI芯片、AI座舱、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扎堆展出,主机厂上新车,秀肌肉,言必称 AI。 历史性的时刻,发生时往往显得随机漫不经心,但连点成线之下,却又戏剧得好像经过精心安排。 上汽大众 ,1984年诞生的中国首家轿车合资车企,代表着中国汽车面向西方先进汽车工业"技术输血"的开端。41年后,2025年的上海车展现 场,AI智能化成为汽车变革主引擎的当下,完成了核心技术供应的切换——与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公司签署合作。 但即便是身处上海车展,站在签约现场, 或许后知后觉才会意识到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性时刻 —— 从 "技术输血" 到 " 智 能造血" 的标志性时刻。 而且上汽大众只是一个典型代表,依然是上海车展,德、日、美等诸多传统汽车豪强,也在智能辅助驾驶上作出了中国技术引入的共同选择, 更具戏剧性的是,还是同一个选择—— Momenta 。 已经 ...
40年沧桑巨变,上海车展见证中国汽车业“链”在一起
中国经济网· 2025-04-30 14:41
4月23日,为期十天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来 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36万平方米,首发超百款新车,举办超 193场新闻发布会。在不少海外媒体的报道中,上海车展被冠以"全球最大车展"的称号。 回首40年前,第一届上海车展展馆面积仅1万平方米,参展车企不过328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 助力上海大众(现改名为上汽大众)首款轿车桑塔纳快速打开市场而举办。 短短40年间,上海车展在全球汽车展会中的地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跨 越式发展,汽车产销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的底气;是中国汽车企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力拼搏;是中 国智能汽车产业链高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更是中国高质量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 链上用户 从线上到线下加强体验互动 中国汽车产业作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暴风眼,这里车企之间竞争激烈,需要各大品牌使出浑身解 数,拿出好产品和好价格吸引用户购车。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的购车体验和服务也越来越好,可以说是 最大的受益方。 作为新产品、新技术集中展示的绝佳舞台,同时也是链接用户的上好机会,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 到, ...
邹家华和中国汽车工业二三事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8 01:53
撰 文 / 周 洲 设 计 / 师 超 据新华社电,我国经济建设战线、国防工业战线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国务院原副总 理邹家华同志,因病于2025年2月16日逝世,享年99岁。 公开资料显示,邹家华是著名出版界人士和新闻记者邹韬奋的长子,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 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 邹家华于1991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1992年10月兼任十四届中共政治局委员,于1998年3月卸下副 总理职务,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至2003年3月退休。 邹家华在机械工业制造领域有着多年的领导工作经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的机械 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发展,被誉为"稳健的改革者"。 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战略决策和方向把控上。 他力主发展轿车工业,即使在国民经济面临挑战的时期,也顶住压力,认为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有 重要的拉动作用。 邹家华提出中国轿车工业应沿着技术集约化和组织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走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 的道路,并强调要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统一规划,合理分工,通过技术引进和合资办厂等 模式,建立自主的轿车工业体系,主张国家应对轿车工业发展薄弱环节给予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