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固态电池
搜索文档
泰和科技:公司的固态电解质磷酸钛铝锂可应用于氧化物固态电池
证券日报· 2025-11-14 18:41
公司技术进展 - 公司固态电解质磷酸钛铝锂产品可应用于氧化物固态电池领域 [2] - 该产品目前处于中试阶段 [2]
2025起点固态电池行业年会暨固态电池金鼎奖颁奖典礼圆满闭幕!
起点锂电· 2025-11-08 20:40
行业活动概况 - 2025起点固态电池行业年会暨固态电池金鼎奖颁奖典礼于2025年11月8日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主题为“聚焦新技术 共建新生态” [1] - 活动由起点固态电池、起点锂电、SSBA全固态电池联盟主办,汇聚了500多家固态电池产业链重量级企业及1000多位高层代表 [1] - 大会包含开幕式与联盟发布会、全固态电池技术、关键材料技术、工艺及智能制造、金鼎奖颁奖典礼等5个环节,超过20位重磅嘉宾发言 [3] 行业宏观趋势与联盟成立 - 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在过去十年从几十亿市场增长至万亿级别,锂电产业在市场规模、下游应用及技术人才方面已全球领先,但固态电池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技术拐点即将到来 [4] - 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链规模尚小,下游应用处于探索阶段,但行业前景光明 [4] - SSBA全固态电池联盟是国内唯一的固态电池总裁私董会资源共享联盟,由起点固态电池和起点研究发起,旨在为联盟企业家赋能并提供精准服务 [10] 全固态电池技术进展与挑战 - 硫化物电解质作为国内及日韩主流技术,离子电导率最高,但面临高成本、工艺复杂及规模化生产瓶颈等挑战 [17] - 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环节是电解质,当前硫化物电解质面临空气敏感度高、纳米级制备难度大以及大规模生产和降本困难三大挑战 [12] - 针对硫化物电解质,设备供应商已实现六个工段的技术突破,包括高速混料、反应烧结(耐温1100℃)、干法粉碎(筛面通过率提升50%-400%)、纳米细化、溶剂干燥和成品解聚包装 [12] - 行业在2025年交付了首条年产百吨级硫化物电解质智能成套设备 [13] - 复合固态电解质技术通过引入介电材料使离子电导率提升1倍以上,并有效增强锂金属电池稳定性 [19] - 界面创新是核心突破,采用塑性界面概念和原位聚合固化技术可实现界面低阻抗(常温50-100Ω),显著优于传统界面 [19] 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研究需解决空气稳定性差、成本高、硫化氢处理难等核心问题,有公司采用固定硫源法使硫化锂收率达90%,纯度99.9% [33] - 氧化物固态电池领域有关键技术突破,如开发新型LATP+电解质(离子电导率1.5mS/cm),建成千吨级产线,并实现25μm超薄陶瓷膜制备 [35] - 硅碳负极材料正朝着高性能、低成本方向发展,第四代“合金刻蚀硅粉+碳包覆”技术具有易量产、性能优、成本低(5万-20万元/吨)的优势,但首效较低(约80%)仍需提升 [38][39] - 硅基负极材料在固态电池中应用的核心挑战在于界面稳定性,需通过精细的结构设计与界面工程来改善固-固界面接触 [43] - 巴斯夫杉杉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其8系单晶产品(如NCM83)已量产,9系配合头部客户研发,富锂锰基材料实现吨级供货 [32] - 聚合物基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需克服室温离子电导率低和电化学窗口窄的缺点,有团队通过材料创新将离子电导率提升至10⁻³ S/cm,锂迁移数达0.8,电化学窗口扩展至0-5.0V [24] 生产工艺与智能制造 - 全固态电池的“化成”工艺是打通量产“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涉及力、热、电多物理场复杂耦合,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并施加均匀的超高压力(如45MPa以上) [49] - 先进的化成装备技术朝高精度、高集成、高智能化方向发展,包括实现超高压均匀加压控制、采用3D液冷/液热技术,并融入AI与大数据能力定制自适应优化策略 [50] - 干法电极工艺在固态电池中具有显著适配性,无溶剂使用可提升界面接触和稳定性,在电极层级降本高达60%,但粉体成膜技术仍是核心挑战 [54] - 干法工艺设备持续创新,从2022年的四辊连轧设备发展到2024年的十辊双面成膜设备,并实现纳米级铁锂连续成膜 [55] - 环境控制对提升产品稳定性、良品率及降低能耗有关键作用,固态电池(硫化物/氧化物路线)对环境要求严苛,需解决湿度、露点(如-75℃)、硫化氢排放等挑战 [27] - 有研广东院重点建设100吨/年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生产线、0.1GWh固态干法电极中试线和60Ah全固态软包电池线,致力于推动工程化应用 [52] 企业产能与商业化进程 - 离子能源计划于2026年实现聚合物电池规模化生产,目前在盐城有4条智能制造产线,总产能达到2.5GWh [24] - 清研电子正建设2万平方米生产基地,与50多家锂电头部企业签订NDA并联合研发,推动干法电芯落地 [55] - 赣锋锂业第一代氧化物固态电池已装车示范运营,应用于3C数码及储能领域;第二代金属负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并通过第三方安全认证 [35] - 中科固能已实现吨级硫化物粉体出货(膜活性97%),建成百吨级生产线及露点-60℃的中试线 [17] - 天石科丰建成年产20吨硫化物电解质产线,形成“装备+工艺”双护城河 [22] - 国联研究院自2012年参与国家首个全固态电池863项目,2024年实现百吨级制备能力并稳定供货30余家客户 [21]
2025年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政策、产业化进程、企业研发布局及发展趋势研判:车企与电池企业深度协同,氧化物固态电池或将率先实现产业化[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9:13
氧化物固态电池技术概述 - 以氧化物材料(如氧化锆、氧化钇、锂镧锆氧LLZO等)为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池的有机电解液和隔膜,通过锂离子在固体氧化物晶格中迁移实现电荷传输 [2] - 石榴石型LLZO因其高离子电导率(10⁻⁴~10⁻³ S/cm)、优异化学稳定性及宽电化学窗口,被视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路线 [3] - 氧化物电解质热稳定性优异(耐800℃以上高温且不可燃),电化学窗口宽,适配高电压正极材料,但室温离子电导率低于硫化物电解质,且固固界面接触较差需优化 [4] 全球固态电池发展态势 - 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电池技术,预计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全球出货量达614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近30%(约180GWh) [8] - 美国研发进程领先,QuantumScape(氧化物体系)、Solid Power(硫化物)和SES(半固态)进入A样或B样阶段,电芯能量密度达300–400 Wh/kg [8] - 欧洲多路线并行:法国BlueSolutions实现聚合物电解质电池量产,西班牙BASQUEVOLT开发出能量密度450 Wh/kg的样品 [8] - 2025年9月QuantumScape与大众PowerCo合作全球首次实现氧化物固态锂金属电池(LLZO电解质)的电动汽车实车演示 [9] 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政策环境 - 国家密集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政策,从顶层设计、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多维度系统推进固态电池发展 [5] -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全固态电池判定及试验方法》等文件为行业提供标准指引 [5] 中国产业链布局与市场应用 - 产业链结构清晰:上游为锂、锆、镧等矿产资源及电解质材料制造,中游以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为代表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如智己L6),下游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领域 [5] - 2025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45% [7] - 氧化物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优势显著:比亚迪计划2026年推出全固态锂电池新平台,目标能量密度350Wh/kg;储能领域契合分布式储能对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需求;消费电子领域推动产品轻薄化与长效续航 [7] 中国产业化进展与企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半固态电池装车量爆发式增长:卫蓝新能源360Wh/kg半固态电池累计装车量突破1.2GWh,搭载蔚来ET7车型实现1000公里续航,高端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跃升至22% [10] - 上海洗霸实现LLZO氧化物电解质吨级量产(良品率98%),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11] - 清陶能源联合上汽、广汽规划2027年达成55GWh总产能;赣锋锂业全固态电池进入装车测试阶段;德尔股份计划2025年建成中试线并推进1GWh量产 [11] - 宁德时代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 [12]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多维突破:企业聚焦核心材料优化(如容百科技研发高镍正极、贝特瑞升级硅基负极),宁德时代超高压等静压工艺解决锂枝晶难题 [14] - 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新能源汽车为核心场景,储能与消费电子领域潜力逐步释放 [15] - 竞争格局动态演变:头部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加速产能扩张,材料企业与车企协同深化(如上海洗霸为比亚迪独供LLZO电解质),新企业凭特色技术入局 [17] - 预计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氧化物电解质路线2025年有望占固态电池市场超70%份额 [10]
泰和科技:公司的固态电解质磷酸钛铝锂(LATP)是应用于氧化物电池的,目前处于中试状态,没有形成销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11:49
技术分类 - 氧化物固态电池是固态电池的一种 其电解质材料以无机氧化物为主 如磷酸钛铝锂(LATP)和锂镧锆氧(LLZO)等[1] 技术优势 - 安全性高 能量密度高 循环寿命长 研发成本相对较低[1] 应用领域 - 将在新能源汽车 储能系统 消费电子和能源系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 公司业务进展 - 固态电解质磷酸钛铝锂(LATP)应用于氧化物电池 目前处于中试状态 没有形成销售[1] - 暂未开展其他的氧化物电池相关材料的研发[1]
碳酸锂期货日报-20250828
建信期货· 2025-08-28 10: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碳酸锂冲高回落 日内市场炒作宜丰矿山停产带动期货主力一度涨破 8.1 万 午后市场风偏下降使其下跌 总成交上涨总持仓下降 资金离场情绪较强 随着 09 逐渐进入交割月 预计期现将回归 虽当前利润下盐厂生产积极性仍高 高供应压力仍存 但产业链上下游表现抗跌 下游旺季降至 碳酸锂社库已两周去库 库存拐点隐现 预计短期碳酸锂期货有望止跌回暖 关注 7.7 万支撑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回顾与操作建议 - 碳酸锂期货主力一度涨破 8.1 万后下跌 总成交上涨总持仓下降 资金离场情绪强 [9] - 现货电碳跌 100 至 81600 现货对 09 合约升水 2540 较昨日略有上涨 预计期现将回归 [9] - 澳矿和锂云母矿价持平 外购锂辉石盐厂生产利润缩窄至 1988 外购锂云母盐厂生产亏损扩大至 2946 盐厂生产积极性仍高 高供应压力仍存 [9] - 5 系动力三元材料持平 磷酸铁锂价格跌 30 产业链上下游表现抗跌 下游旺季降至 碳酸锂社库两周去库 库存拐点隐现 预计短期期货有望止跌回暖 关注 7.7 万支撑 [9] 行业要闻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称“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12] - 德尔股份深耕氧化物固态电池技术 已建成上海样品试制线并加速湖州中试线建设 产品获国际认证 正推进与车企合作及多元化应用场景落地 [12]
手握固态电池两大关键技术,海目星领跑装备行业
新浪财经· 2025-06-10 11:59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海目星已实现固态电池量产线技术突破,在固态电池赛道上处于领先地位 [1] - 公司向"某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交付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线设备,覆盖正负极涂布、硫化物电解质涂布、正负极辊压等核心环节 [1] - 业内分析认为该"神秘客户"大概率为中创新航,后者计划在2024年完成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验证阶段 [2] 技术路线与合作伙伴 - 海目星同时布局氧化物和硫化物两条主流技术路线,氧化物路线合作伙伴欣界能源已推出能量密度达480Wh/kg的锂金属固态电池"猎鹰" [4] - "猎鹰"电池已应用于亿航智能的eVTOL产品,续航时间达48分10秒,刷新行业纪录 [4] - 中创新航选择硫化物路线作为其全固态电池的主流技术方向,海目星为其提供关键制造设备 [2][3]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硫化物固态电池量产预计在2028年前后,但海目星的进展显示产业化进程可能快于市场预期 [2] - 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领域将率先应用,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特性 [2] - 海目星凭借欣界能源和中创新航两大项目,确立在固态电池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5][6] 技术门槛与先发优势 - 硫化物固态电池制造工艺难度极高,海目星成功交付中试线设备证明其技术整合能力已达全球顶尖水平 [3] - 公司通过实际产线运行积累工艺数据,形成2-3年的先发优势,构建技术护城河 [4] - 核心装备自主可控是固态电池竞争的关键,海目星展现了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环节的领跑能力 [5][6]
眼见赣锋锂业子公司上市无望,23家股东选择“割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20 21:31
赣锋锂电上市危机 - 赣锋锂电计划通过定向减资回购方式从28家股东中回购股份,其中23家股东选择出售全部股权,释放上市无望信号 [2] - 危机源于2022年内幕交易事件,赣锋锂业在江特电机合作洽谈期间低价买入1567.77万股并高价抛售,获利110.53万元,被认定为内幕交易违法 [4] - 2024年7月证监会处罚导致赣锋锂电分拆上市梦碎,因分拆规则规定36个月内受行政处罚不得分拆 [5][6] 对赌协议失败 - 2022年引入战投时约定2025年底前实现合格IPO,否则启动回购,现23家股东集体撤退表明对赌失败 [8] - 主要撤退股东包括海南极目(7500万股)、湖北小米长江(7500万股)、信之风(4000万股)等机构 [9] - 赣锋锂电2023年盈利1.64亿元,但2024年1-9月转为亏损5294.02万元,资产负债率达56.39% [9][10] 赣锋锂业业绩恶化 - 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186.16%、410.26%、292.16%,但2023年下滑75.87%至49.47亿元 [10] - 2024年预计亏损14-21亿元,为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同比下滑128.3%-142.45% [11] - 碳酸锂价格从2021年60万元/吨暴跌87.5%至2024年7.5万元/吨,锂化合物毛利率从49%降至10.34% [14] 战略转型尝试 - 布局氧化物固态电池技术,2024年3月样品已送客户测试验证 [16] - 2025年2月跨界光伏领域,斥资2亿元收购深圳易储并成立青岛新能源公司 [17] - 澳大利亚锂矿企业Pilbara股价腰斩导致16.4亿元公允价值损失 [15] 行业环境挑战 -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缓慢,仍处实验室阶段缺乏系统级创新 [17] - 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价格战,跨界布局被质疑过于冒进 [17] - 锂价预测2024年将底部震荡,公司需应对周期性阵痛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