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液化气船
icon
搜索文档
4艘“最大”散货船!民营造船巨头再获老客户订单
搜狐财经· 2025-11-13 14:15
公司动态:Navibulgar新造船订单 - 保加利亚船东Navibulgar在扬子江船业下单订造4艘71000载重吨带装卸设备的Ultramax型散货船,新船计划于2028年至2029年间交付,将成为公司船队中载重量最大的散货船 [2] - 该订单是Navibulgar首度进军Ultramax型散货船领域,新船尺寸大于标准Ultramax型,船舶总长约215米,介于标准Ultramax型与巴拿马型散货船之间 [2][3] - 公司计划将这4艘新船投入全球航线运营,致力于成为欧洲灵便型散货船领域的主要船东之一 [3] - 自2021年以来,Navibulgar在扬子江船业订造的散货船总数达到22艘,总金额约为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26亿元) [3] - 除最新4艘船外,公司目前还有3艘32000载重吨和3艘45000载重吨散货船正在扬子江船业建造,计划在2026年至2027年交付 [3] 公司动态:扬子江船业订单与业绩 - 4艘Ultramax型散货船订单是扬子江船业今年9月宣布的8艘新船订单的一部分,该批次订单还包括4艘集装箱船,合同总价值约为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39亿元) [2] - 今年前9个月扬子江船业累计承接新船订单44艘,总金额约为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5.27亿元),完成全年60亿美元接单目标的32% [4] - 截至今年6月30日,扬子江船业手持订单236艘879万CGT,价值2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1.76亿元),交船期排至2030年 [4] - 手持订单中包括集装箱船107艘价值159.7亿美元,散货船39艘价值16.3亿美元,液化气船26艘价值23.8亿美元,油船64艘价值32.3亿美元,绿色清洁能源船型约占手持订单总价值的74% [4] 行业参考与市场数据 - 据克拉克森数据,目前一艘61000-64500载重吨Ultramaxes型散货船新造船价格约为33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500万美元下降了5% [2] - Navibulgar是欧洲地区最大的灵便型散货船运营公司,运营历史超过130年,目前旗下船队拥有并运营36艘载重吨位在22000到46000载重吨之间的散货船 [3]
中集安瑞科前三季度归母利润7.67亿元 同比增加12.9%
智通财经· 2025-10-28 17:00
整体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收益193.48亿元,同比增长7.7%,净利润7.94亿元,同比增长12.2%,股东应占利润7.67亿元,同比增长12.9%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收益67.34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2.13亿元,同比增长4.3%,股东应占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6.2% [1] - 公司业绩增长主要由清洁能源业务驱动 [1] 清洁能源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清洁能源分部收益54.12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公司总收益比重提升至80.4% [2] - 清洁能源分部销售收入前五大产品为液化气船、液罐、LNG车用瓶、球罐、工业气体低温罐 [2] - 该分部溢利大幅增长,得益于水上清洁能源业务盈利释放、焦炉气制氢制LNG项目增量利润及海外高端低温罐箱批量交付 [2] 水上清洁能源业务 - 2025年第三季度水上清洁能源业务收益17.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7%,当期交付5艘船舶,年内累计交付14艘船舶 [3] - 2025年第三季度新签订单取得突破,包括与新加坡船东Purus签订2艘18900立方米LNG加注船,与GSX Energy签订2+2艘20000立方米LNG加注船,与挪威船东签订2+2艘51000立方米氨燃料动力MGC船 [3] - 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9个月,水上清洁能源新签订单86.46亿元,同比增长16.2%,在手订单199.53亿元,同比增长39.5%,创历史新高,造船订单已排产至2028年 [4] 行业驱动因素与展望 - 国内天然气消费复苏及水上清洁能源强劲增长是清洁能源业务的主要驱动力 [2] - 尽管面临美国301调查带来的船舶建造市场波动,公司订单仍实现显著突破 [3] - 公司LNG运输加注船、LNG船用燃料罐、液货仓及供气系统等产品将持续受益于全球航运绿色转型 [4]
中集安瑞科(03899)前三季度归母利润7.67亿元 同比增加12.9%
智通财经网· 2025-10-28 16:59
公司整体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收益193.48亿元,同比增长7.7%,净利润7.94亿元,同比增长12.2%,归属于股东的利润7.67亿元,同比增长12.9%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收益67.34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2.13亿元,同比增长4.3%,归属于股东的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6.2% [1] - 公司第三季度业绩增长主要由清洁能源业务驱动 [1] 清洁能源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清洁能源分部收益增长14.6%至54.12亿元,占公司总收益比重提升至80.4% [2] - 清洁能源分部销售收入前五大产品为液化气船、液罐、LNG车用瓶、球罐、工业气体低温罐 [2] - 该分部溢利大幅增长,得益于水上清洁能源业务盈利释放、焦炉气制氢制LNG项目贡献及海外高端低温罐箱批量交付 [2] 水上清洁能源业务动态 - 2025年第三季度水上清洁能源业务收益同比大幅增长51.7%至17.47亿元,当期交付5艘船舶,年内累计交付14艘船舶 [3] - 第三季度获得显著订单突破,包括与新加坡船东Purus签订2艘18900立方米LNG加注船,与GSX Energy签订2+2艘20000立方米LNG加注船,与挪威船东签订2+2艘51000立方米氨燃料动力MGC船订单 [3] - 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9个月,水上清洁能源新签订单约86.46亿元,同比增长16.2%,在手订单约199.53亿元,同比增长39.5%,创历史新高,造船订单已排产至2028年 [4]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国内天然气消费复苏及水上清洁能源强劲增长是公司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 - 尽管面临美国301调查带来的市场波动,公司订单获取能力依然强劲 [3] - 公司LNG运输加注船、LNG船用燃料罐等产品将持续受益于全球航运绿色转型的长期趋势 [4]
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上海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全链条创新
新浪财经· 2025-10-17 18:13
行业需求与市场趋势 - 全球港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纯人工操作的港机设备面临转型升级,新设备需求旺盛,新增订单量稳步走高[1] - 液化气船型需求强劲,特别是乙烷和丙烷运输船,远期看好氨的大宗运输需求,氨燃料船型也有需求,同时不少船东下单集装箱船型[1] - 港口装卸设备细分市场中,岸桥产品占据世界市场份额70%,场桥产品占据世界市场份额50%,产品已进入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4] 公司生产与研发投入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长兴基地生产热火朝天,5公里岸线及后场区域几乎被140多台待交付、待调试的港机设备填满[1] - 公司去年研发投入15亿元,多年来以每年打造一个世界第一的创新理念构建完整研发体系,累计创造50多项世界第一[4] - 研发体系每年进行100个课题探索,提炼出30个新创造,迭代出5个新产品,力争创造一个世界第一,工具箱中储备了近百个课题[5] 技术创新与产品发展 - 双四十英尺箱岸桥、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等产品代表中国制造水平[4] - 设备呈现大型化趋势,智能化应用迅猛,用户对设备舒适度、绿色环保和全生命周期成本要求越来越高[5] - 公司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路线,保持技术发展高速度以守住核心竞争力[5] 造船业发展模式 - 造船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船舶设计、流体力学、环保、材料、智能化系统等领域,反映国家工业水平[5] - 行业从跟跑迈向领跑,某些船型已超过其他国家,传统造船惯例是根据母型船设计改进,需关注前瞻性技术[5] - 江南造船自主研发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并开发B型舱,获得国际液化气贸易商认可,承接40多艘该船型订单[6] 行业竞争与可持续发展 - 造船业是充分竞争市场,竞争推动创新,需优化设计、降低油耗、提升效率、加快交付[6] - 可持续发展需苦练内功,加强研发,缩短迭代周期,把握主流船东需求,关注法规走向[6] - 船舶行业造船周期长,人才成长周期也长,需加强人员培训、知识管理和数据共享,江南技校培训大量基础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6] 产业链协同创新 - 长兴海洋实验室提供科研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如小组立无人生产线、智能焊接技术、深海重载采矿车等填补国内空白,保障高技术船舶发展[7] - 长兴岛以振华重工港机、江南造船船舶、长兴海洋实验室科研三大标杆为窗口,立体呈现上海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全链条创新能力[1]
全球造船第一股诞生!“南北船”上市公司合体
搜狐财经· 2025-09-12 14:38
交易概述 - 中国船舶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 为A股史上最大规模重组及全球船舶行业最大合并案例 [6] - 换股比例为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1:0.1339 中国船舶换股价37.59元/股 中国重工换股价5.032元/股 [2] - 新增3,053,192,530股A股股票 总股本由44.72亿股增至75.26亿股 新增股份于2025年9月16日上市流通 [2][6] 业务整合 - 合并后公司总资产超4000亿元 年收入突破1300亿元 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完备造船上市公司 [4][6] - 整合中国重工旗下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资产 覆盖军用舰船、集装箱船、LNG船、海洋工程装备等全品类产品 [7][10] - 中国船舶集团承诺三年内将沪东中华(主营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注入上市公司 进一步解决同业竞争 [10] 行业地位 - 两家公司上半年合计承接新船订单1382.24万载重吨 占全球新订单29% 占国内船企接单量52% [9] - 手持订单合计达6143.03万载重吨(中国船舶2649万载重吨/中国重工3493万载重吨) 占全球手持订单总量16% [9] - 绿色船舶占比显著提升 中国船舶新订单中绿色船舶超50% 中国重工绿色船型占比35.19% [9] 战略意义 - 重组旨在实现专业化整合与协同效应 消除同业竞争 提升经营效益和品牌溢价 [4] - 合并后公司聚焦"兴装强军"使命 抓住行业转型升级机遇 打造国际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4][6] - 通过资本市场整合提升全球竞争力 构建稀缺性龙头企业估值逻辑 [10]
2025年中国液货船行业分类、发展背景、进出口情况、重点企业及未来趋势研判:2025年上半年液货船出口额同比增长91.73%,江苏省出口量全国第一[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22 09:21
液货船行业概述 - 液货船是专门运载液态货物的船舶,分为油船、液化气船和液体化学品船三类 [3] - 油船根据载重吨位可分为通用型、灵便型、巴拿马型、阿芙拉型、苏伊士型和超级油轮(VLCC) [3] - 液化气船用于运输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液体化学品船用于运输醚、苯、醇、酸等液体化学品 [3] 行业发展背景 - 水运承担全球90%以上国际贸易量,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5] - 中国水运货运量从2017年66.57亿吨增长至2024年98.11亿吨,年复合增长率5.7% [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水运货运量48.96亿吨,同比增长4.27% [5] - RCEP和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为液货船行业创造有利条件 [5]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等原材料及设计配套设备 [7] - 中游为液货船制造,涵盖船体建设、舾装和涂装三大部分 [7] - 下游涉及原油、成品油、液化气等特殊货物运输及租赁维修服务 [7]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铁产量4.35亿吨(同比降0.8%),粗钢产量5.15亿吨(同比降3%),钢材产量7.34亿吨(同比增4.6%) [8]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液货船进口量2艘金额1.73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口量1艘金额4.68亿元(同比增170.52%) [10] - 2024年出口量222艘(同比增54.17%)金额441.85亿元(同比增48.98%) [10] - 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136艘(同比增37.37%)金额297.61亿元(同比增91.73%) [10] - 2025年上半年江苏省出口42艘(同比增147.06%),浙江28艘,上海24艘 [11] - 行业突破包括全球首艘商用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交付和多项清洁能源船舶开工建造 [14] 企业格局与重点企业 - 形成以中国船舶集团为龙头,大连船舶重工、中远海运发展等央企为核心,江苏新扬子等地方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17] - 中国船舶2024年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营收753.74亿元(同比增7.03%) [20] - 中船防务2024年造船产品营收167.27亿元(同比增26.39%),承接新船订单12型56艘总值250亿元 [22] 行业发展趋势 - 大型化:开发专业化船型满足不同液态货物运输需求 [24] - 专业化:在LNG运输船突破薄膜型围护系统技术,化学品船实现多品种同步运输,液化气体船实现液氨/LPG自主建造 [25] - 绿色化:研发LNG/氨双燃料系统,优化船体设计节能装置,开发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等新型绿色船型 [27]
钞票堆成造船厂!全球订单洪水般涌向中国,美国急了
搜狐财经· 2025-08-15 16:08
全球新船订单集中度 - 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中74%由中国船厂承接 [11] - 2023年卡塔尔能源订购36艘液化气船 沪东中华承接部分订单 [3] - 希腊航运公司订购十余艘超大油轮 订单价值超十亿美元 [3] 中国造船业竞争优势 - 造船成本较欧美低30%-50% [5] - 建造周期仅18个月 欧美需3-5年 [5] - 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70% 掌握甲醇燃料及氨动力技术 [5] - 产业链完整覆盖钢材 发动机及智能系统 [5] 主要客户与合作项目 - 巴西淡水河谷订购12艘24万吨级矿砂船 其中6艘采用绿色动力 [3] - 挪威船东2023年加订4艘高端气船 [3] - 新加坡太平洋航运订购8艘集装箱船 价值8.5亿美元 配备节能智能系统 [9] - 卡塔尔能源签订长期合作至2031年 [9] 行业产能与规模对比 - 中国船队规模超5000艘 美国远洋商船仅80余艘 [7] - 日本造船成本为中国两倍 [7] - 欧洲船东要求强制采用中国环保系统 [7] - 2024年造船完工量增长14% [11] 技术能力与制造水平 - 沪东中华具备全自动焊接技术 24小时连续作业 [5] - 扬子江船业承接大型矿砂船订单 [3] - 大连船厂承接巨型油轮订单 [3]
中国重工: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7-18 20:11
交易方案概述 - 中国船舶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10][11] - 换股比例为1:0.1339,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换得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13] - 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为37.59元/股,中国重工换股价格为5.032元/股[13] -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总股本将增至752,562.13万股[20] 交易目的与背景 - 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国企改革政策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41] - 消除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16][46] - 抓住全球船舶工业复苏机遇,2024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球总量超50%[42] - 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44][46] 交易影响分析 - 存续公司总资产将从1819.77亿元增至4036.39亿元,营业收入从785.84亿元增至1333.51亿元[21] - 控股股东仍为中船工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20] - 存续公司将承继中国重工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消除同业竞争[17] - 交易可能导致每股收益摊薄,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从0.81元降至0.65元[21] 行业现状与前景 - 全球造船业持续复苏,新造船价格指数较2020年低点上涨超50%[42] - 船队老龄化加速更新需求,散货船等主力船型平均船龄超12年[42] - 国家政策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43] - 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气体船、油船、客船订单保持增长[42]
中国重工: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摘要(注册稿)
证券之星· 2025-07-07 19:12
交易方案概述 - 中国船舶以换股吸收合并方式整合中国重工 中国船舶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交换其持有的中国重工股票 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中国船舶承继中国重工全部资产、负债、业务及权利义务 [9][10][11] - 换股比例确定为1:0.1339 经除权除息调整后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为37.59元/股 中国重工换股价格为5.032元/股 [11][12] - 交易设置异议股东保护机制 中国船舶异议股东可行使收购请求权 价格为30.02元/股 中国重工异议股东可行使现金选择权 价格为4.03元/股 [14] 交易背景与目的 - 贯彻落实国企改革政策要求 通过专业化整合消除同业竞争 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与经营质量 [8][45][46] - 抓住船舶行业景气周期机遇 2024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全球占比均超50% 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55.28% 手持订单量达2.43亿载重吨 [43] - 满足国防建设需求 整合舰船装备研制体系 提升海军装备保障能力 服务国家战略 [45][47] 股权结构变化 - 交易前中国船舶总股本44.72亿股 交易后存续公司总股本增至75.17亿股 中国船舶集团合计持股比例从50.42%降至49.29% [17][18][20] - 中船工业集团仍为控股股东 持股比例由44.47%调整为26.68% 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 最终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18][19] 财务影响 - 交易显著提升资产规模 总资产从1,819.77亿元增至4,036.39亿元 净资产从552.66亿元增至1,392.48亿元 [21] - 营业收入从785.84亿元增至1,333.51亿元 但每股收益从0.81元摊薄至0.65元 存在即期回报摊薄风险 [21] 行业背景 - 全球船舶制造业持续复苏 新造船价格指数较2020年低点上涨超50% 2024年末达189.16点 [43] - 船队老龄化加速更新需求 集装箱船平均船龄达13.85年 接近历史峰值 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推动船舶更替 [44] - 国家政策支持行业转型升级 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44]
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公司!4000亿“中国神船”即将启航
搜狐财经· 2025-06-29 20:40
重组整合进展 -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换股吸收合并进入关键冲刺阶段,7月4日上交所将审核该交易 [2][3] - 中国船舶拟以37.59元/股换股吸收中国重工(5.032元/股),换股比例1:0.1339,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 [5] - 本次重组是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重组项目,也是全球船舶行业交易金额最大的合并案例,金额达1151.50亿元 [5] 交易背景与意义 - 重组整合是贯彻落实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经营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规范同业竞争 [8] -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将聚焦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8] - 中国船舶集团通过本次重组将打造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完备的上市造船巨头 [2] 公司股权结构 - 中国船舶目前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持股44.47%,中国重工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持股34.53% [9] - 两家集团均由中国船舶集团100%持股,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9][10] -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保持不变 [10]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中国船舶2024年营收785.84亿元(+5.01%),净利润36.14亿元(+22.21%),手持订单2169.62亿元(+41.34%) [12] - 中国重工2024年营收554.36亿元(+18.70%),净利润13.11亿元(扭亏为盈),手持订单3030.97万载重吨(+53.2%) [15] - 2024年一季度中国船舶净利润11.27亿元(+180.99%),中国重工净利润5.19亿元(+281.99%) [13][15] 交易后预期 - 存续公司总资产将超4000亿元,年收入突破1300亿元,成为全球船舶工业领军企业 [16] - 合并将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品牌溢价和经营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