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医疗ETF
搜索文档
港股CRO概念反弹爆发,覆盖创新药全产业链的港股医疗ETF(159366)涨超2.3%
新浪财经· 2025-11-12 10:45
指数与ETF表现 - 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今日开盘强势上涨2.19% [1] - 港股医疗ETF价格涨超2%,截至2025年11月11日近3月累计上涨1.74% [1] -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2.83%,涵盖药明生物、京东健康、药明康德等公司 [4][5] 成分股领涨情况 - 百济神州领涨成分股,单日涨幅达5.98% [2] - 平安好医生、昭衍新药、春立医疗跟涨,涨幅分别为5.66%、5.24%、5.23% [2] - 京东健康作为第二大权重股(估算权重12.79%)单日上涨4.80% [2] 细分板块表现 - Wind香港概念板块中,抗肿瘤、CRO、未盈利生物科技、创新药、生物医疗板块涨幅居前,分别上涨2.58%、2.61%、2.29%、2.23%、2.17% [3] - 储能、新能源、风电等板块表现疲软,跌幅分别为-1.46%、-1.63%、-1.65% [3] 行业基本面与市场数据 - 中国CRO服务市场规模从2020年522亿元增长至2024年87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3.9% [3] - 预计CRO市场2024年至2029年将以13.3%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扩张,到2029年规模将达到1,638亿元 [3] - 2025年前三季度医药生物板块整体营收同比下降1.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8% [4] - 创新药子板块营收逆势同比增长23.34%,CXO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5.90% [4] 公司业绩与催化剂 - 百济神州三季度财报显示单季度总收入达14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41% [4] - 公司GAAP净利润为1.25亿美元,同比扭亏为盈,相比去年同期净亏损1.21亿美元改善超过2.46亿美元 [4] - 资本市场融资活动恢复、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扩张、国内研发需求回暖及美国降息周期被视为CXO企业业绩复苏的潜在催化剂 [4]
ETF收评 |汽车零部件板拉升,汽车零部件ETF涨4%
搜狐财经· 2025-10-15 16:15
主要股指表现 - 上证指数收盘报3912.21点,上涨1.22% [1] - 深证成指上涨1.73%,创业板指上涨2.36% [1] - 北证50指数上涨1.62%,科创50指数上涨1.4% [1] - 全天超过4300只股票上涨,但市场成交金额环比萎缩超过5000亿元 [1] 行业板块表现 - 机器人、电气设备及消费电子行业板块回升势头较强 [1] - 人工智能硬件方向出现企稳迹象 [1] - 航空、充电桩、CRO概念板块领涨市场 [1] - 光刻机、稀土、种业相关股票逆势下跌 [1] 交易所交易基金表现 - 汽车零部件板块午后拉升,汽车零部件ETF上涨4.2%,汽车零件ETF上涨3.52% [1] - 港股医疗板块走高,港股医疗ETF上涨3.86%,港股通医疗ETF上涨3.63% [1] - 锂电池板块走强,电池50ETF上涨3.65% [1] - 上证180ETF指数下跌3%,科创50ETF景顺下跌1.47% [1] - 稀有金属ETF及稀有金属ETF基金均下跌1% [1]
ETF收评 | 三大指数尾盘拉升跌幅收窄,稀土板块掀涨停潮,稀土ETF易方达、稀土ETF涨7%,科创半导体ETF涨3.79%
搜狐财经· 2025-10-13 15:40
市场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收盘3889.50点,下跌7.53点,跌幅0.19%,但较开盘低点回升近90点 [1][2] - 科创50指数表现强劲,收盘1473.02点,上涨20.34点,涨幅1.40% [1][2] - 深证成指收盘13231.47点,下跌123.95点,跌幅0.93% [2] - 创业板指收盘3078.76点,下跌34.50点,跌幅1.11% [2] - 沪深300指数收盘4593.98点,下跌22.86点,跌幅0.50% [2] - 中证500指数收盘7376.56点,下跌21.66点,跌幅0.29% [2] - 中证1000指数收盘7519.76点,下跌14.06点,跌幅0.19% [2] - 中证2000指数收盘3085.54点,下跌5.94点,跌幅0.19% [2] 强势行业与板块 - 自主可控产业链全线爆发,稀土永磁板块掀涨停潮 [1] - 贵金属板块领涨,涨幅达3.41% [3] - 基本金属板块涨幅3.16% [3] - 发电设备板块涨幅2.87% [3] - 航天军工板块涨幅1.59% [3] - 环保板块涨幅1.57% [3] - 半导体板块涨幅1.50% [3] - 光刻机、锂电、稀有金属、操作系统板块集体走强 [1] - 核聚变、固态电池概念保持活跃 [1] ETF市场表现 - 稀土板块ETF表现突出,稀土ETF易方达、富国基金稀土ETF涨幅均超过7% [3] - 有色板块全线上扬,华富基金稀有金属ETF基金上涨6.82%,嘉实基金稀有金属ETF上涨6.55% [3] - 半导体板块相关ETF上涨,华夏基金科创半导体ETF上涨3.79% [3] 弱势板块 - 机器人、消费电子、汽配、CRO概念普遍下挫 [1] - 创新药板块跌幅居前,港股医疗ETF、港股创新药ETF和恒生医疗ETF均下跌超过3% [3] - 智能驾驶板块走低,相关ETF下跌3% [3]
永赢基金蔡路平:左侧布局静待花开 用“冷门”ETF开辟新战场
证券时报· 2025-09-20 23:18
指数投资行业发展 - 全市场ETF规模突破5万亿元 截至9月初 [1] - 指数投资快速发展 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和投资者结构优化 [1] - 产品创新频出 公募机构加速布局 [1] 公司指数业务战略 - 采用差异化布局策略 在大行业中寻找细分机会 如医疗器械、低空经济、卫星通信 [2] - 左侧布局前景好但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 避免过度追求短期胜率 [3] - 资管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 紧跟政策与产业升级方向 [2] 公司产品表现与规模 - ETF管理规模超190亿元 较年初47亿元增长近3倍 [1][3] - 黄金股ETF规模两年破百亿元 医疗器械ETF规模近50亿元 [3] - 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规模均超10亿元 均为同类领先产品 [3] 产品矩阵建设 - 年内成立11只ETF产品 涵盖宽基、指增、策略及细分行业领域 [4] - 申报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多只产品 积极扩充产品线 [4] - 计划补齐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核心板块 [4] 量化投资布局 - 量化业务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等多个指数 [5] - 加大主动量化投入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及机器学习策略 [5] - 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提升策略效果 在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方面取得成效 [6] 风险管理体系 - 建立严格风险管理体系 明镜风险管理系统主动管理风险 [6] - 风控地位极高 确保收益特征有预期 [6]
左侧布局静待花开 用“冷门”ETF开辟新战场
证券时报· 2025-09-15 08:08
行业发展趋势 - 指数投资快速发展 截至9月初全市场ETF规模突破5万亿元 [1] - 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 公募基金需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 [2] 公司战略布局 - 采用"切蛋糕"策略 在大行业中寻找细分机会 2020年开始聚焦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 [2] - 左侧布局前景好但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 不过度追求短期胜率 [3] - 积极扩充产品线储备 申报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多只指数产品 [4] - 未来将持续完善产品货架 补齐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核心板块 [4] 产品表现与规模 - ETF管理规模超190亿元 较年初47亿元增长近3倍 [1][3] - 推出多只业内首创产品 包括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 [1] - 黄金股ETF两年内规模破百亿元 精准匹配黄金上涨行情 [3] - 医疗器械ETF规模近50亿元 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规模均超10亿元 [3] - 今年以来已成立11只ETF产品 涵盖A500、科创综指增强、自由现金流、港股通医疗等领域 [4] 量化投资发展 - 量化业务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科创综指等多个指数 [5] - 将在主动量化方面加大投入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方案 [5] - 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显著提升策略效果 在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方面取得不错效果 [6] 投资理念与基础设施 - 指数投资需要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布局 [1] - 资管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 需紧跟政策、把握产业升级方向 [2] - 强调指数业务"基建"重要性 在T+0港股产品、跨市场产品、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 [4] - 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 明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主动管理风险 [6]
永赢基金蔡路平—— 左侧布局静待花开 用“冷门”ETF开辟新战场
证券时报· 2025-09-15 06:36
行业背景 - 指数投资快速发展 全市场ETF规模突破5万亿元[1] -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 投资者结构优化[1] - 公募机构加速布局 产品创新频出[1] 公司战略 - 采用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大行业中寻找细分机会[2] - 实施"切蛋糕"策略 聚焦细分领域而非整个行业[2] - 坚持左侧布局策略 提前布局前景好但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3] - 资管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 紧跟政策把握产业升级方向[2] 产品布局 - ETF管理规模超190亿元 较年初47亿元增长近3倍[1][3] - 推出多只业内首创产品 包括黄金股ETF 通用航空ETF 卫星ETF 港股医疗ETF[1] - 黄金股ETF两年内规模破百亿元[3] - 医疗器械ETF规模近50亿元[3] - 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规模均超10亿元[3] - 今年已成立11只ETF产品 涵盖宽基+指增+策略+细分行业领域[4] - 申报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多只指数产品[4] - 产品货架覆盖消费 制造 科技 周期 金融 军工等核心板块[4] 业务拓展 - 量化业务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主 覆盖多个指数[5] - 在主动量化方面加大投入 储备多种策略方案[5] - 量化业务获得硬件资源支持 应用大模型等新技术[6] - 在T+0港股产品 跨市场产品 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4] 风险管理 - 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控地位非常高[6] - 借助明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主动管理风险[6]
永赢基金蔡路平:从“切蛋糕”到“矩阵思维” 永赢指数业务步入2.0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8:22
指数业务发展策略 - 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前瞻布局医疗器械ETF、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等首创指数系列产品 实现差异化竞争 [2] - 指数业务从宽基指数产品起步 2020年采用切蛋糕思路挖掘细分行业机会 如从医药板块切分医疗器械行业 [3] - 围绕国家政策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方向布局 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均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3] - 2023年底开始筹划产品布局体系 选择左侧切入策略 虽难度大但避免只追求短期胜率 [3] - 公司整体结构扁平 跨部门协作效率高 指数与主动权益团队良性互补 共同讨论产品布局方向 [4] 产品布局与规模 - 截至今年9月4日 ETF管理规模突破150亿元 [2] - 今年以来指数产品布局显著提速 已成立7只ETF产品 包括永赢中证A500ETF、永赢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ETF、永赢国证自由现金流ETF等 [5] - 永赢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已获批 并上报永赢中证红利低波动ETF、永赢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产品 [5] - 产品覆盖T+0港股产品、跨市场及指数增强策略产品 [5] - 未来将在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多个板块加速布局指数产品 完善货架搭建 [4] 基础设施建设 - 未来一两年集中发力完善指数产品线布局 确保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提供适配投资工具 [5] - 在营销配套、人员配置、投资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2] - 团队储备量化模型提升投资者决策能力 开发黄金与黄金股比价关系、周期波动特征等投教内容与分析工具 [6] - 深度投研作为投资者教育基石 体现投研积累和投资者陪伴的专业投入 [6] 量化投资业务 - 量化业务以指增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科创综指等指数 [6] - 后续进一步发力主动量化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 [6] - 公司给予硬件资源大力支持 AI大模型应用成效显著 提升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效果 [6] - 持续迭代策略体系 提高择时胜率和资产配置成效 通过平台化资源整合适配高效策略 [7] - 秉持产品思维 匹配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需求 提供符合其偏好的持有体验 [7]
永赢基金蔡路平:从“切蛋糕”到“矩阵思维”,永赢指数业务步入2.0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7:33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和前瞻布局特色化指数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 ETF管理规模突破150亿元[1] - 公司采用"切蛋糕"思路挖掘细分行业机会 围绕国家战略方向进行产品布局[2][3] - 公司通过扁平化结构和跨部门协作机制支持创新产品落地[4] - 公司将持续丰富产品矩阵 完善基建并加强投研服务能力[5][6][7] - 公司将在主动量化领域发力 整合多种策略并提升技术应用[8] 业务发展策略 - 指数业务从宽基产品起步 2020年开始布局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指数[3] - 产品布局围绕"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方向 包括通用航空和卫星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领域[3] - 2023年底已开始筹划产品布局体系 选择左侧切入方式[3] - 2024年显著提速ETF布局 已成立7只ETF产品并有多只产品上报或获批[5] - 产品覆盖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多板块[5] 产品创新与布局 - 布局多个"首创"指数系列产品 包括医疗器械ETF、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1] - 2024年新成立产品包括永赢中证A500ETF、永赢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ETF、永赢国证自由现金流ETF等[5] - 已获批永赢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5] - 上报永赢中证红利低波动ETF、永赢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产品[5] 组织与运营优势 - 公司结构扁平 跨部门协作效率高 指数与主动权益团队形成良性互补[4] - 团队年轻且具前瞻性 公司文化鼓励创新布局[4] - 左侧布局采用类一级市场投资模式 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提高成功率[5] 技术发展与投研服务 - 团队储备量化模型帮助提升投资者决策能力 开发黄金与黄金股比价关系等分析工具[7] - 量化业务以指增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等指数[8] - 已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 AI大模型应用成效显著[8] - 持续迭代策略体系 提高择时胜率和资产配置成效[8] 未来规划 - 继续做好指数业务基建工作 完善产品线布局[1][6] - 在营销配套、人员配置、投资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力[1][7] - 未来一两年集中发力完善指数产品线布局[6] - 在主动量化领域进一步发力 通过平台化整合适配高效策略[8]
永赢基金蔡路平: 从“切蛋糕”到“矩阵思维” 永赢指数业务步入2.0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6:30
公司指数业务发展现状 - 永赢基金ETF管理规模截至2023年9月4日突破150亿元 [1] - 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布局医疗器械ETF、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等首创指数系列产品 [1] - 指数业务最早从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宽基指数产品起步 [2] 产品布局策略 - 采用"切蛋糕"思路在成熟领域挖掘潜力细分方向 例如2020年从医药板块切分医疗器械细分行业 [2] - 围绕国家政策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方向进行布局 如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对应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战略方向 [2] - 2023年底开始筹划产品布局体系 选择左侧切入方式以应对行业竞争 [2] 组织架构与文化支撑 - 公司结构扁平化 跨部门协作效率高 指数团队与主动权益团队形成良性互补 [3] - 团队整体年轻化 充满想象力和前瞻性 公司文化鼓励持续挖掘新布局机会 [3] 产品矩阵拓展计划 - 在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多个板块加速布局指数产品 [3] - 2023年成立7只ETF产品包括中证A500ETF、港股通医疗主题ETF、自由现金流ETF等 [4] - 已获批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 上报红利低波动ETF、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产品 [4] 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基建确保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提供适配投资工具 [4][5] - 未来一两年集中发力完善指数产品线布局 [5] - 在营销配套、人员配备、投资者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展 [5] 投资者服务创新 - 储备量化模型提升投资者决策能力 开发黄金与黄金股比价关系、周期波动特征等分析工具 [5] - 深度投研作为投资者教育基石 体现投研积累和投资者陪伴专业投入 [5] 量化业务发展 - 量化业务以指增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等指数 [5] - 将在主动量化领域发力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 [5] - 公司给予硬件资源大力支持 AI大模型应用成效显著 提升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能力 [5] 策略体系优化 - 持续迭代策略体系 提高择时胜率和资产配置成效 [6] - 通过平台化资源整合在不同领域适配更高效策略 [6] - 秉持产品思维 为投资者提供符合风险收益偏好的持有体验 [6]
从“切蛋糕”到“矩阵思维”永赢指数业务步入2.0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4:52
公司指数业务发展策略 - 指数投资业务通过创新研发布局医疗器械ETF、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等首创产品 实现差异化竞争 [1] - ETF管理规模突破150亿元 截至2024年9月4日 [1] - 采用"切蛋糕"商业模式 从成熟领域挖掘细分方向 如2020年从医药板块切分医疗器械行业 [1] 产品布局方法论 - 围绕国家政策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方向布局 如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对应政府工作报告战略方向 [2] - 2023年底开始筹划产品体系 选择左侧切入策略 虽难度大但避免短期竞争 [2] - 扁平化公司结构促进跨部门高效协作 指数与主动权益团队良性互补 共同讨论产品形式 [2] 产品矩阵拓展计划 - 2024年成立7只ETF产品 包括中证A500ETF、港股通医疗主题ETF、自由现金流ETF等 [3] - 已获批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 上报红利低波动ETF、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产品 [3] - 覆盖T+0港股产品、跨市场及指数增强策略产品 未来1-2年集中完善产品线布局 [3] 配套体系建设 - 在营销配套、人员配置、投资服务多维度协同发展 [4] - 开发量化模型辅助投资决策 围绕黄金与黄金股比价关系、周期特征等提供投教工具 [4] - 深度投研支撑投资者教育 体现投研积累和投资者陪伴投入 [4] 量化业务发展 - 当前以指增策略为主 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等指数 [4] - 将发力主动量化策略 储备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策略 [5] - 硬件资源支持AI大模型应用 提升量价机会把握和资金跟踪效果 [5] 策略体系优化 - 持续迭代策略监控、业绩跟踪、执行优化模块 提高择时胜率和资产配置成效 [5] - 通过平台化资源整合 在不同领域适配高效策略 [5] - 秉持产品思维 匹配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以赢得认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