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科技50ETF
icon
搜索文档
高盛:全球对冲基金正加速买入中国股票,配置缺口支撑后市
金融界· 2025-08-20 09:56
财报表现 - 小米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1] - 腾讯控股上半年总营收184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5%,经营利润601亿,同比增长18% [1] 外资动向 - 华尔街投资人迈克尔·巴里二季度清空中概股看跌期权,斥资6060万美元买入阿里巴巴(2800万美元)和京东(3260万美元)看涨期权,与一季度全面做空策略形成反差 [2][4] - 全球对冲基金以6月底以来最快速度买入中国股票,多头驱动与做空回补比例约为9:1,中国成为8月以来Prime业务中净买入最多市场 [6] 市场趋势 - 高盛指出中国股票市场重新吸引国际投资者关注,驱动因素包括关税缓和、Q2经济数据超预期、"反内卷"政策发力、香港IPO回温及资金流入 [6] - 华泰证券认为港股行情由流动性改善和基本面预期回升共同支撑,新经济板块增长及政策力度推动盈利修复 [6] 指数表现 - 截至8月19日,港股科技指数(人民币汇率)累计涨幅33.25%,恒生科技指数涨幅24.04% [7] - 港股科技指数在AI应用层覆盖更广,包含智能汽车(吉利汽车)、医药医疗(百济神州等)、智能硬件(瑞声科技等)领域 [9] - 港股科技指数为唯一100%覆盖"Terrific 10"(阿里、腾讯等10家企业)的港股科技类指数,权重占比达70% [9] ETF资金流动 - 港股科技50ETF(159750)年内获资金净流入超6.87亿元,规模持续刷新上市新高 [1][10]
南向资金创最高单日净流入纪录,基本面预期回升或助推估值修复
金融界· 2025-08-19 09:37
南向资金流入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1][9] - 今年以来累计净流入9389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的8079亿港元 [1][9] - 信息技术行业和医疗保健行业分别净买入74亿港元和39亿港元,行业总市值占比提升 [1][9][11] 港股科技ETF及指数表现 - 港股科技50ETF(159750)连续14日净流入1.8亿元,年内累计净流入6.73亿元 [1] - 港股科技指数覆盖“科技十雄”(如腾讯、阿里、美团等),权重占比达70% [1][5] - 港股科技指数最新PE为22.9倍,处于基日以来10%历史分位数 [6] 行业及公司分析 - 港股科技指数(CNY)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腾讯(10.91%)、阿里(9.60%)、小米(9.31%)等 [5] - 海通证券认为港股科技和消费类资产因稀缺性及基本面优势,吸引资金持续流入 [1][11] - 华泰证券指出2025年海外中资股盈利增速或好于2024年,基本面预期支撑港股行情 [12] 指数覆盖范围 - 中证香港科技指数(931574CNY00.CSI)覆盖50家高市值、高研发投入的科技公司,行业包括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 [4]
AI驱动腾讯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降息预期下港股或迎流动性宽松
格隆汇· 2025-08-14 13:44
港股科技Q2财报季开启腾讯"先行":AI驱动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降息预期提升,港股或迎流动 性宽松港股科技50ETF(159750) 25 26 27 28 29 30 31 初三 初四 初八 初五 初六 初九 初七 Rel Fire B. 美团 题 美团 未公布 未公布 = 1 Al驱动的盈利增速及AI资本开支 覆盖中国核心科技资产 标的指数覆盖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人工智能、 半导体等多个科技赛道。 | 证券代码 | 证券简称 | 权重 | | --- | --- | --- | | 0700.HK | 腾讯控股 | 10.37% | | 9988.HK | 阿里巴巴-W | 9.62% | | 1810.HK | 小米集团-W | 9.58% | | 3690.HK | 美团-W | 8.00% | | 1211.HK | 比亚迪股份 | 6.93% | | 9999.HK | 网易-S | 6.57% | | 9618.HK | 京东集团-SW | 6.33% | | 0981.HK | 中六国际 | 4.00% | | 9888.HK | 百度集团-SW | 3.90% | | 1024.HK | ...
8月13日港股科技50ETF(159750)份额增加400.00万份,最新份额6.94亿份,最新规模7.50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8-14 09:08
港股科技50ETF表现 - 8月13日港股科技50ETF(159750)上涨3 04% 成交额达8675 14万元 [1] - 当日份额增加400 00万份 最新份额为6 94亿份 近20个交易日份额累计增加1 07亿份 [1] - 最新资产净值计算值为7 50亿元 [1] 基金产品信息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香港科技指数收益率(经汇率调整后) [1] - 管理人为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经理为刘重杰 [1] - 成立日期为2022年1月26日 成立以来回报率为8 12% 近一个月回报率为8 14% [1]
港股科技50ETF(513980)午盘涨超2.7%,盘中成交额居同标的第一,英伟达发布新一代机器人开发“三件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3:05
港股科技板块表现 - 8月13日港股恒生科技指数涨超2%,科技板块活跃,港股科技50ETF(513980)涨2.76%,成交额超7.8亿元,居同标的产品第一 [1] - 成分股中鸿腾精密涨超8%,信达生物、晶泰控股、哔哩哔哩-W等涨幅居前 [1] - 港股科技50ETF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该指数选取50只市值大、研发投入高且营收增速好的港股通科技龙头 [1] 英伟达技术动态 - 英伟达推出全新NVIDIA Omniverse库、Cosmos世界基础模型(WFM),搭配RTX PRO服务器和DGX Cloud,加速机器人解决方案开发 [1] - 英伟达高管表示AI推理与可扩展物理仿真融合将为机器人和智能汽车产业带来万亿美元级变革 [1] 港股市场展望 - 中信证券指出8月中报业绩期是港股行情延续关键节点,市场可能从流动性驱动转向业绩驱动与政策验证共振阶段 [1] - 建议关注业绩超预期、指引上修的高景气度医药与科技个股 [1] AI行业进展 - 中信建投表示近期Grok4、Genie3等大模型迭代提速,准确率提升且成本降低,预计加速AI应用爆发与商业化 [2] - 互联网大厂有望形成AI投入至商业变现闭环,建议持续关注算力基础设施与AI应用环节 [2]
又创纪录了?港股科技下跌,南向却在疯狂“吸筹”
金融界· 2025-07-31 10:50
港股科技板块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连续两日净买入港股科技板块,昨日净买入117.1亿港元,今日截至10点半又买入36亿港元 [1] - 港股科技50ETF(159750)昨日获得1507万元资金加仓,今日开盘又有资金买入2700万份,金额约2850万元 [1] - 2025年前7个月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达8400亿港元,超越去年全年并刷新互联互通历史纪录 [4] 港股科技指数优势 - 港股科技指数比恒生科技指数更值得低吸分批建仓 [5] - 港股科技指数不仅覆盖腾讯、美团等互联网龙头,还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医疗生物(创新药)等领域的优质科技公司 [7] - 港股科技指数是港股唯一全面覆盖"中国科技十雄"的科技类指数,行业分布更均衡 [7] - 港股科技指数长期表现优于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涨30.94%,去年924以来涨57.40%,最近10年涨95.02% [9][11] 投资策略建议 - 中信研报建议突破3600点后增配恒生科技和科创50 [5] - 港股科技50ETF(159750)跟踪港股科技指数,支持T+0交易,可捕捉日内波段或定期定额投资 [10][11] - 可结合南向资金流向、板块轮动信号及重要技术位进行操作 [12]
南向资金狂买8300亿,涨幅领跑全球,如何“哑铃”式布局港股?
搜狐财经· 2025-07-29 10:36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涨幅突破27% 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26% 大幅领先A股主要指数及美股标普500和纳斯达克[1] - 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过8200亿港元 远超去年全年总量 周一单日净买入92.53亿港元[1] -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跑赢美股和大部分A股指数 显示港股高股息板块强劲反弹动力[3] 科技指数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年内上涨34.04% 因覆盖更全面的科技赛道包括互联网 AI 创新药 新能源车 半导体[3] - 港股科技指数100%覆盖"中国科技十雄" 包括阿里巴巴 腾讯 美团等 权重占比高达70%[4] - 港股科技50ETF(159750)年内涨幅36.20% 规模从1.18亿增至6.37亿 增长超5倍[4] 红利低波ETF表现 - 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年内涨幅25.37% 成立以来47次刷新新高[5] - 该ETF连续21周获资金净流入 年内规模增长约490%[5] 市场策略分析 - 中银国际报告指出政策将聚焦内需消费龙头 低估值高息股和国产替代加速的自主品牌[4] - "哑铃策略"结合港股科技指数与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 提供均衡风险分散的投资方式[8] - 成长股弹性大但波动大 高息股分红稳定波动小 两者搭配可适应市场风格切换[8]
8月金股报告:资金面有望驱动市场继续上涨
中泰证券· 2025-07-28 23:41
市场走势 - 7月A股持续上涨,万得全A高于去年10月8日高点,万得全A等权指数突破15年牛市高点,沪指接近3600点[5] 上涨原因 - 本轮行情启动前投资范式与14年牛市前类似,2014年驱动因素是资金面,本轮是险资先入市,公募和个人投资者或为后续增量[7] - 当前国内负债端压力比2014年大,资产荒可能更严重,居民部门资金欠配,后续有望成重要增量资金[8] - 近期公募与散户资金入市规模扩张,6月三类新发基金规模接近300亿,截至上周两融余额接近2万亿,连续5周增量超100亿,两融交易占A股成交比例突破10% [8] 配置策略 - 建议关注大金融和科技类资产,看好大金融资产后续表现,科技类资产可基于交易拥挤度做反向交易[5][9] 行情特征与动力 - 行情由估值扩张驱动,指数走势与盈利背离,类似情形出现在09年、14年和19年牛市[12] - 估值扩张动力是“资产荒”与政策预期,负债端压力是指数突破重要原因,政策预期推动股市拔估值[12] 8月金股组合 - 港股科技50ETF、福达股份、豪能股份、珠江股份、科锐国际、万华化学、东材科技、和黄医药、药明生物、宝钢股份、智明达、东方财富、晨光股份[17][19] 风险提示 - 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政策力度不及预期[9][18]
南向大买港股:买了多少?买了什么?还有多少空间?
金融界· 2025-07-09 11:24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港股主要指数(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大幅跑赢A股和美股指数,包揽前三甲 [1] - 港股表现优于一直强势的中证2000小微盘指数 [2] 南向资金流入情况 - 截至上周五,2025年初至今南向净买入港股达6921亿元,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93.02% [4] - 一季度南下资金净流入4113亿元,创单季度新高 [4] - 2025年南向资金流入规模在2月底已超过2021-2023年全年总量 [4] - 预计2025年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有望超1万亿元 [9] 资金结构变化 - 2025年机构资金(公募、险资)成为南下主力,一季度流入约3000亿元,占比60% [6] - 公募主要流入港股互联网、半导体和创新药板块 [7] - ETF主要流入港股互联网和创新药板块 [7] - 险资主要流入港股银行和保险板块 [7] 港股科技板块优势 - 港股科技资产受益于Deepseek浪潮带来的中国资产重估,核心AI资产如小米、腾讯、阿里巴巴迎来估值修复 [13] - 港股科技50ETF(159750)覆盖"中国科技十雄"且权重占比达70% [13] - 该ETF不仅覆盖核心互联网,还包括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行业 [15] - 港股科技板块比恒生科技指数科技浓度更高 [15]
924重现?如何最优把握港股先行机会?
金融界· 2025-06-25 13:55
港股科技指数表现 - 港股科技指数自去年924以来累计上涨49.75%,跑赢恒生科技指数6.49个百分点 [3] - 今年4月8日低点以来港股科技指数上涨21.54%,继续领先恒生科技指数1.17个百分点 [3][4] - 港股科技指数成分股数量达50只,相比恒生科技指数的30只更具容量优势 [4] 行业配置优势 - 港股科技指数包含8.5%的医药生物板块(申万分类),受益于创新药板块强势表现 [4] - 创新药板块受十年出海收获期和BD爆发支撑,估值仍具吸引力,增量资金持续流入 [4] - 指数重仓小米、芯片等自主可控产业链公司,外围环境影响下补涨动力强劲 [7] 相关ETF产品表现 - 港股科技50ETF(159750)自去年924以来上涨50.15%,今年4月8日以来上涨12.78% [6][8] - 该ETF年内已5次刷新历史新高,具备两融资格且支持T+0交易 [5][8] - 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年内35次创历史新高,4月8日以来上涨19.86% [6] 市场配置策略 - 港股科技与红利低波ETF呈现齐头并进态势,打破传统成长/价值跷跷板效应 [6] -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当前股息率达7.65%,高于A股红利品种 [7] - 建议采用哑铃策略均衡配置两类ETF,利用T+0机制灵活调仓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