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智驾
搜索文档
 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五大技术领域覆盖
 新浪财经· 2025-10-18 22:32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致力于从传统车企转型为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 [9] - 公司全球化战略强调可持续性,注重以用户可承受的价格、可信赖的质量建立中国汽车“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 [8] - 公司目标是成为用户喜爱和信赖的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 [4]   公司运营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于9月25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6] - 截至9月底,公司全球累计用户已超过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超543万 [6] - 公司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16个KD工厂 [32]   技术创新体系与研发网络 - 公司已构建涵盖8大研发中心的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汇聚超过三万名研发人员,携手28位首席科学家 [32] - 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陆续建立26个海外研发中心以提升本地市场竞争力 [32] - 奇瑞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包括中国研发本部和7大海外研究院 [34] - 公司通过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等机制,联合100余所顶尖高校开展4000+星火课题,打造产学研创新体系 [11][34]   核心技术成果发布 - 瑶光技术战略涵盖火星架构、鲲鹏动力、灵犀智舱、猎鹰智驾、银河生态五大领域 [13] - 公司正式发布飞鱼底盘EMB、方舟两栖系统、鲲鹏天擎48%热效率发动机等十余项全球领先技术 [14]   动力系统与电动化 - 鲲鹏天擎48%热效率发动机通过多项黑科技实现,市场主流发动机热效率一般在38%到45% [16] - 轴向磁通矢量双电机让磁通路径更短,电机体积更小,功率更高 [20] - 第七代混动箱DHT280拥有全球混动行业最高转速24000rpm [20] - 犀牛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310wh/kg,最大支持6C快充,固态电池技术计划2027年首批装车验证 [22]   智能化与网联化 - 灵犀智舱智能AI语音带有多模态感知,越用越聪明 [24] - 猎鹰智驾拥有星海大数据平台(2000万Clips)和天穹智算中心(联合算力16000PFlops) [28] - 公司L4先行体验版已在上海开展主驾无人测试,累计测试里程突破16万公里,正在开发第一代Robocar [28]   其他创新技术 - 飞鱼底盘EMB制动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制动距离低至32.41米 [18] - 方舟两栖技术使纵横G700水上航速达7km/h,并成功横渡长江 [28] - 伯牙之音音响系统功率达到3千瓦,集成多项行业第一的音频技术 [26] - 墨茵机器人是全球第一个完成软硬件欧盟认证的人形机器人 [30] - 凌霄飞行平台涵盖400-2400kg超过5款机型,其312样机已首飞成功 [30]
 21年上市长跑,奇瑞汽车港股“上岸”,成年内最大车企IPO
 新华财经· 2025-09-25 15:35
 IPO基本情况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9973HK,是港交所年内最大规模车企IPO [1] - 最终发售价为3075港元,所得款项净额为88793亿港元 [1] - 上市首日开盘价为342港元,较发行价上涨超10%,截至发稿每股报价345港元,涨幅122%,总市值达1993亿港元,市盈率为1151 [1]   募资用途与投资者结构 - 此次港股IPO募资净额约为8441亿港元,资金用途规划明确:约35%用于未来一至三年研发新乘用车车型,约25%用于未来一至三年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约20%用于未来一至四年拓展海外市场,约10%用于未来一至四年提升芜湖生产设施,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2] - 发行得到资本市场积极响应,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华泰国际、广发证券(香港),包销商包括中信证券、中银国际等,13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金额达587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 [2]   近期财务与运营业绩 - 2024年公司业绩表现强劲,全年销量突破260万辆,同比增长384%,海外出口量达11446万辆,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榜首,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836万辆,同比大幅攀升2327% [3] - 公司在国内市场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在中国前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均位列第一 [3] - 营收从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68223亿元,同比增长2425% [3] - 净利润从2022年的5806亿元增至2024年的14334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4726亿元,同比增幅达9087% [3]   品牌组合与业务整合 - 公司已构建五大品牌矩阵:奇瑞品牌、捷途、星途、iCAR以及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智界,形成差异化互补的品牌序列 [3] - 2025年公司进行内部业务整合,3月发布统一的智能驾驶品牌"猎鹰智驾",5月将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合并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旨在提升研发效率与协同能力 [7]   全球化布局 - 公司自2001年开始出口汽车,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截至2025年8月,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300万辆 [6] - 2024年,公司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一,在北美及亚洲(中国除外)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二 [6] - 海外收入从2022年的3038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089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一度达到472% [6]   上市历程与股权改革 - 公司上市之路历时二十一年,历经多次尝试与挫折,包括2004年因股权关系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2009年股东持有人数问题、2016年借壳上市失败以及2019年混改引入的投资方资金链问题等 [4][5] - 2022年公司发布新能源、智能化新战略,并明确2025年前完成IPO的目标,随后通过调整股权结构、完成混改,梳理了主要股东的持股关系,为最终上市扫清障碍 [5]   行业挑战与战略重点 - 公司面临电动化转型挑战,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2%提升至2025年前8个月的293%,但仍低于行业45%的平均水平 [7] - 此次上市募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资金将重点投入下一代新能源车型研发和智能化升级,以补齐新能源短板并巩固全球化优势 [7]
 汽车视点 | 21年上市长跑,奇瑞汽车港股“上岸”,成年内最大车企IPO
 新浪财经· 2025-09-25 11:28
 IPO基本情况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9973HK,此为港交所年内最大规模车企IPO [1] - 最终发售价为30.75港元,募资净额为88.793亿港元 [1] - 上市首日开盘价为34.2港元,较发行价上涨超10%,截至发稿股价为34.5港元,涨幅12.2%,总市值达1993亿港元,市盈率为11.51 [1]   募资用途规划 - 约35%的募资净额将用于未来一至三年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 [2] - 约25%将用于未来一至三年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 [2] - 约20%将用于未来一至四年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 [2] - 约10%将用于未来一至四年提升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 [2] - 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2]   市场认购情况 - IPO发行获得资本市场积极响应,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华泰国际、广发证券(香港) [2] - 包括JSC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Fund SPC、HHLR、上海景林等在内的13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金额达5.87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 [2]   近期财务与运营业绩 - 2024年全年销量突破260万辆,同比增长38.4%,海外出口量达114.46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8.3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232.7% [3] - 2024年公司营收为2698.97亿元,较2022年的926.18亿元显著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682.23亿元,同比增长24.25% [3] - 2024年净利润为143.34亿元,较2022年的58.06亿元快速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47.26亿元,同比增幅达90.87% [3] - 2024年奇瑞在国内市场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在中国前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均位列第一 [3]   品牌与业务布局 - 公司已构建五大品牌序列:奇瑞品牌、捷途、星途、iCAR及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智界 [3] - 2025年公司进行内部业务整合,发布统一的智能驾驶品牌"猎鹰智驾",并将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合并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 [7]   全球化发展 - 自2003年以来,公司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截至2025年8月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1300万辆 [6] - 2024年,公司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一 [6]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从303.87亿元增长至1008.9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一度达到47.2% [6]   上市历程回顾 - 公司上市之路历时二十一年,历经多次尝试,包括2004年首次启动IPO、2008年因全球金融风暴暂停、2009年因股东结构问题中止、2016年新能源板块借壳上市告吹以及2019年混改后因投资方资金链问题希望落空 [4][5] - 2022年公司发布"瑶光2025"战略并明确上市节点,随后通过调整股权结构、完成混改,为最终上市扫清障碍 [5]   未来挑战与战略重点 - 公司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2%提升至2025年前8个月的29.3%,但仍低于行业45%的平均水平 [7] - 此次上市募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资金将重点投入下一代新能源车型研发和智能化升级,以补齐新能源短板并巩固全球化优势 [7]
 全国首批L3级“真自动驾驶”汽车要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21:07
 政策与行业动态 -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推动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1][10] - 政策明确要求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和保险等法律法规 为L3级自动驾驶提供法律保障[10] - 超过50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或地方性法规 包括北京、武汉、深圳等地[14]   车企L3级自动驾驶布局 - 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并上市销售首款L3级自动驾驶乘用车 2026年推出更多L3级产品[3] - 小鹏汽车宣布2025年底推出L3级别自动驾驶软件 要求车辆硬件算力和存储实现数倍提升[3] - 华为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ADS 4) 2026年后实现高速/城区低速L4级自动驾驶[3] - 奇瑞汽车2026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技术量产上车 岚图汽车首款L3平台车型将于2025年内发布[3] - 极氪、长安汽车、江汽集团、赛力斯等车企均提出L3级自动驾驶目标 时间点集中在2025年至2026年[3]   技术实现与挑战 - L3级自动驾驶需在特定条件和场景下运行 允许驾驶员完全脱手但需随时准备接管控制权[1][11] - 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商业化落地的主要障碍 需通过大量试验和示范测试验证[5] - 需具备高精度定位信号覆盖(如北斗三号差分信号)、路侧感知设备与车辆实时协同(C-V2X通信)以及动态高精地图分钟级更新能力[13] - 道路基础设施要求包括标记清晰、设施完善、交通信号准确、坡度适中和照明充足等条件[12]   成本与市场影响 - L3级自动驾驶汽车硬件配置和安全冗余成本比L2级高出数万元[15] - L3级生产准入放开为车企和供应链公司提供清晰商业化路径 驱动产业加大对感知硬件、决策算法和车路协同技术的投入[15] - 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汽车产业新增长极 推动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体验驱动[15]   权责界定与法规 - L2级驾驶自动化责任主体为人类驾驶员 L3级责任主体因具体运行场景而异 用户和自动驾驶系统均可能成为责任主体[7] - 驾驶自动化技术责任主体划分是当前自动化技术推广必须解决的问题[7] - L3级车型生产准入放开需汽车行业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紧密协同机制 仍需一个过程[8]   测试与示范进展 - 上海浦东新区划定第三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共583条、758.62公里 包括张江、世博和花木区域[12] - L3级技术需从小区域示范到大范围推广 小区域示范运营预计很快开始[16] - 工信部要求车企与供应商提交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全生命周期安全报告 禁止未经审批的大规模开放道路测试[14]   行业预测与展望 - 2025年可能成为L3级自动驾驶智驾元年 年底前将出现L3级智驾车型[4] - 2030年之后的两三年是L3、L4级自动驾驶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窗口期[16] - 城区辅助驾驶技术拐点预计在2026年至2027年到来 普及速度将远超预期[16] - 到2035年 L5级自动驾驶将成为每辆车的标配[16]
 全国首批L3级“真自动驾驶”汽车要来了,高速能脱手、堵车能歇气,但权责怎么分?专家解答
 36氪· 2025-09-17 20:08
 政策突破与行业响应 - 中国工信部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推动商业化落地 [1] - 政策释放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汽车产业新增长极的信号,为车企和供应链公司提供清晰商业化路径和研发回报预期 [24]   车企L3级自动驾驶量产计划 - 小鹏汽车计划2024年底推出L3级别自动驾驶软件,要求车辆硬件在芯片算力和存储方面实现数倍提升 [5] - 广汽集团宣布2024年第四季度量产并上市销售首款L3级自动驾驶乘用车,2025年推出更多L3级产品 [6] - 奇瑞汽车计划2026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技术量产上车;岚图汽车首款L3平台车型(代号泰山)将于2024年内发布 [6] - 华为ADS 4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2026年后实现高速/城区低速L4级自动驾驶 [6] - 极氪、长安汽车、江汽集团、赛力斯等车企提出实现L3级自动驾驶目标,时间点集中在2024年至2025年 [7]   L3级自动驾驶技术定义与挑战 - L3级自动驾驶属于有条件自动驾驶,在特定条件和场景下允许驾驶员完全脱手,但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 [2] - 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商业化落地的主要挑战,需通过大量试验和示范测试验证所有工况 [9] -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如道路标记不清晰、设施不完善)影响系统识别能力,需高精度定位信号覆盖、路侧感知设备与车辆实时协同及动态高精地图分钟级更新能力 [17][21]   权责界定与法规完善 - 科技部《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明确L2级及以下责任主体为人类驾驶员,L3级和L4级责任主体因具体运行场景而异,用户和自动驾驶系统均可能成为责任主体 [15] - L3级生产准入需汽车行业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协同,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 [15] - 工信部要求车企与供应商提交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全生命周期安全报告,禁止未经审批的大规模开放道路测试 [22]   基础设施与测试进展 - 上海浦东新区划定第三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共583条、758.62公里,包括张江区域238条(329.10公里)、世博区域261条(340.70公里)、花木区域84条(88.82公里) [17][18][19] - 贵阳市提案要求L2级以上自动驾驶需满足道路标记清晰、设施完善、交通信号准确、坡度适中、照明充足等条件 [20] - 超过50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或地方性法规,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发布专项条例推动L3级过渡 [22]   成本与市场预期 - L3级自动驾驶汽车硬件配置和安全冗余成本比L2级高出几万元,可能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23][24] - 城区辅助驾驶技术拐点预计2026年至2027年到来,普及速度可能远超预期;2030年后两三年是L3/L4级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窗口期 [25] - 政策准入增强消费者对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感,推动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体验驱动 [24]
 智驾免费背后车企的经济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5 10:30
 行业趋势与背景 - 行业出现"智驾平权"趋势 推动组合辅助驾驶功能从收费模式转向免费普及 [2] - 移动通信技术从2G/3G向4G/5G演进 用户已形成为数据服务付费的消费习惯 但汽车智驾收费模式尚未形成共识 [2] - 2020-2021年期间造车新势力采用软件订阅模式 但过去4年多数车企将功能转为整车标配不再单独收费 [4][5]   企业战略与产品布局 - 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三个版本智驾方案 入门级DiPilot100采用5R12V感知方案 算力100TOPS 支持高速NOA 适用于所有车型包括10万元以下车型 [3] - 小鹏汽车2025款G6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 无需选装或付费 [3] - 奇瑞发布"猎鹰智驾"战略 推出6.59万元小蚂蚁智驾版 具备23项辅助驾驶功能 [4] - 零跑汽车宣布所有含智驾硬件车型的软件功能永久免费 并退还已付费用户费用 [4] - 特斯拉采用FSD系统一次性购买或按月订阅收费模式 软件收入成为稳定且高毛利的利润来源 [6][7] - 华为ADS方案定位高端 在合作车型上推出高阶功能包收费 [6]   商业模式分析 - 行业形成三大商业模式阵营:坚定收费派(特斯拉/华为) 硬件预埋+软件订阅派(新势力/传统车企) 全栈免费派(零跑等第二梯队) [6][7][8] - 全栈免费派通过"以价换量"策略 牺牲软件收入换取销量规模与市场地位提升 [8] - 硬件预埋模式通过预埋硬件培育消费习惯 为后续软件收费埋下伏笔 [7] - 软件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特性 研发固定成本高但边际成本极低 销量增长可大幅摊薄单位成本 [8]   成本结构分析 - 支持城区NOA的完整智驾硬件方案BOM成本为1.5万-3万元 [9] - 头部车企每年在自动驾驶研发上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 [9] - 运营服务成本包括云端数据服务 7×24小时客户服务 保险理赔技术支持等 [10] - 国内主要采用"摄像头+激光雷达"方案 激光雷达占成本较高比例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相对较低 [8]   产业链影响 - 智驾免费策略向上游供应链传导降本压力 芯片和激光雷达供应商被迫"割肉输血" [10] - 整零关系发生变化 博世等一级供应商从"黑盒"交付转向"白盒"服务 华为大疆等科技公司争夺0.5级供应生态位 [10]   技术发展路径 - 智己汽车通过软件算法优化实现单颗Orin芯片达到同等智驾性能 推动技术降本 [12] - 规模效应使上游供应链成本同步下降 黑芝麻智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车企与芯片公司双赢 [12]   未来发展方向 - 分层收费模式被视为破局关键 低阶功能作为标配 高阶功能明确收费逻辑 [12] - 竞争维度将从"有或无"转向"用户体验"和"真实价值" 注重安全性舒适性通行效率等核心指标 [13] - OTA升级及空中订阅技术使扩张式收费成为可能 [12] - 需要培育消费者认知 让用户理解智驾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科技工程 [12]
 “智驾绝不能免费,否则会给全行业带来灾难” 德资巨头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我们也深陷残酷价格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22:12
 行业商业模式分化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主张辅助驾驶功能必须收费 反对免费推广和平权策略[1] - 特斯拉FSD定价6.4万元 华为ADS高阶包3.6万元 蔚来月订阅380元 体现高端品牌溢价策略[3] - 比亚迪将智驾系统下探至10万元市场 奇瑞达6万元级 零跑全面免费并退还已付费用户 代表平价普及策略[2]   市场渗透与竞争态势 - 中国乘用车市场NOA标配率从半年前9.5%快速攀升至今年6月24.1% 显示智驾功能加速普及[1] - 华为ADS高阶功能包在2025年7-12月期间推出限时促销 一次性购买价从3.6万元降至3.2万元[3] - 行业面临价格战压力 除华为与宁德时代外 包括博世在内多数供应商陷入残酷价格竞争[6]   成本结构分析 - 比亚迪4000人智驾团队每月人力成本高达10亿元 凸显人才密集型特征[5] - 智驾系统硬件成本持续下降 比亚迪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已降至4000元以内[6] - 年度履约成本包含通信费和数据传输费 每车需预提数千元费用 类似质保模式[4]   产业盈利状况 - 2024年1-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同比增长7% 乘用车销量增长14% 但行业整体利润大幅下滑11.9%[6] - 主机厂通过收费模式回收研发成本 免费模式则通过扩大用户基数获取数据推动算法迭代[1] - 整车架构整合成为有效降本方向 通过合并多个控制器实现技术降本[6]   消费者认知与行业共识 - 部分消费者质疑硬件费用已包含在购车成本中 为何还需额外支付软件费用[3] - 行业需要形成"服务付费"共识 找到车企、供应商、用户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6] - 智驾应被定义为"服务"而非"功能" 其持续运营成本远高于初始预期[4]
 博世高管预警智驾免费危机!收费与平权,商业模式该选哪条赛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19:51
 行业商业模式分歧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主张所有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必须收费,反对免费推广和"智驾平权"策略[1] - 行业呈现两种商业模式:特斯拉FSD定价6.4万元、华为ADS标准价3.6万元等高收费模式,与比亚迪、零跑等车企的免费策略形成鲜明对比[1][4][5] - 收费模式可帮助主机厂摊薄研发成本,免费模式则能扩大用户使用量以获取更多数据推动算法迭代[3]   智驾市场渗透现状 - 中国乘用车市场NOA功能标配率从半年前的9.5%快速攀升至24.1%[3] - 比亚迪将高级别智驾系统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奇瑞更是将智驾平权极限下探至6万元级[4] - 零跑汽车不仅宣布智驾软件全面免费,还向已付费用户退还辅助驾驶软件费用[4]   收费模式价格体系 - 特斯拉EAP售价3.2万元,FSD定价6.4万元,并提供季付1399元/月付699元选项[5] - 蔚来智驾服务包月价380元,华为ADS高阶功能包标准价3.6万元,基础版5000元[5] - 华为ADS高阶功能包在2025年7-12月促销期间价格降至3.2万元[6]   成本结构分析 - 比亚迪4000人智驾团队每月人力成本高达10亿元[8] - 智驾硬件包括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虽然成本随量产规模下降,但技术迭代需要持续投入[8] - 比亚迪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已降至4000元以内[12] - 智驾系统年度履约成本包括通信费、数据费等,需预提数千元/车[7]   行业盈利压力 - 2025年1-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增长7%、销量增长14%,但行业利润下滑11.9%[12] - 除华为与宁德时代外,包括博世在内的大多数供应商深陷价格竞争[12] - 吴永桥警告若全面免费推广高级别辅助驾驶将给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12]   技术降本路径 - 通过整车架构整合实现降本,如将多个独立控制器整合到域控系统[12] - 域控制器成本、传感器成本、算力成本是影响智驾收费决策的关键因素[9]
 “围追”比亚迪
 北京商报· 2025-07-04 00:31
 头部车企销量表现 - 比亚迪以214 6万辆稳居2023年上半年销量榜首 同比增长显著 其中6月单月销量达38万辆 [1][3] - 上汽集团上半年销量205 3万辆 同比增长12 35% 其中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五菱合计销量超124万辆 [3] - 一汽集团上半年销量157 1万辆 同比增长6 1% 自主品牌销量44 98万辆 合资品牌112 1万辆 [3] - 吉利汽车上半年销量140 9万辆 同比增长47% 纯电动车型销量51万辆 插混车型21万辆 全年目标上调至300万辆 [4] - 长安汽车上半年销量135 5万辆 同比增长1 59% 自主品牌销量115 1万辆 [4] - 奇瑞集团上半年销量126万辆 跻身百万辆俱乐部 [4]   产品与技术竞争 - 比亚迪通过"海洋网"与"王朝网"布局6万-30万元主销市场 该区间成为车企竞争焦点 [5] - 长安阿维塔06杀入30万元以内市场 对标比亚迪汉 采用华为联合技术 [5] - 吉利银河星耀8起售价11 58万元 银河A7预计定位10万元级别 直接竞争比亚迪秦 [6] - 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系统 将高阶智驾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 引发行业技术升级 [6] - 奇瑞发布"猎鹰智驾"方案 覆盖全品牌全动力车型 吉利推出"千里浩瀚"系统 含五个层级方案 [6]   海外市场拓展 - 比亚迪上半年海外销量47万辆 6月同比增长229 8% 巴西工厂首车下线 当地市占率达9 7% [8] - 上汽集团上半年出口49 4万辆 MG品牌全球累计销量超500万辆 将推出17款海外新车型 [9] - 奇瑞上半年出口55万辆 占总销量44% 业务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9]
 六家车企交百万辆成绩单,自主大厂“围追”比亚迪
 北京商报· 2025-07-03 22:22
 头部车企销量竞争 - 比亚迪上半年销量214.6万辆稳居榜首 同比增长208.64% [1][2] - 上汽集团上半年销量205.3万辆 同比增长12.35% [2] - 吉利汽车上半年销量140.9万辆 同比增长47% [3] - 长安汽车上半年销量135.5万辆 同比增长1.59% [3] - 奇瑞集团上半年销量126万辆 [3] - 一汽集团上半年销量157.1万辆 同比增长6.1% [2]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比亚迪通过王朝 海洋网 腾势 仰望等多品牌战略占领市场份额 [2] - 长安汽车推出阿维塔06车型杀入30万元以内市场 对标比亚迪汉 [4] - 吉利汽车发布银河星耀8和银河A7车型 扩充10万元级别车型阵容 [4] - 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系统 将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 [5] - 奇瑞集团发布"猎鹰智驾"智能化方案 覆盖全品牌全系车型 [6] - 吉利发布"千里浩瀚"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包含五个不同层级 [6]   海外市场拓展 - 比亚迪上半年海外销量47万辆 同比增长229.8% [7] - 比亚迪在巴西建设生产基地 总投资55亿雷亚尔 [7] - 上汽集团上半年出口49.4万辆 同比增长1.27% [8] - 奇瑞集团上半年出口55万辆 占总销量44% [8] - 比亚迪CKD出口占比达11% 转向海外本地化生产 [7] - 上汽集团发布"Glocal战略" 计划三年推出17款海外车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