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电融合

搜索文档
体系力再战智能化,比亚迪的新胜负手
钛媒体APP· 2025-08-02 13:57
比亚迪的智能化战略转型 - 公司正从电动化领先优势转向智能化布局,面临市场增长放缓和用户需求转向智能体验的挑战[2][3] - 2025年密集发布智能化战略,包括深化智能底盘技术、整合智能辅助驾驶和座舱团队、推动"智驾平权"下沉市场[3] - 智能化战略核心是"智电融合",将电动平台与智能技术高度耦合,构建原生智能底座[6][7] 技术布局与研发体系 - 公司采用"全栈自研"路径,覆盖智驾芯片平台、自主算法、整车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节点[7] - 已建立"易三方"、"易四方"智能底盘架构,实现动力控制与感知决策的闭环[6] -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应用,自动泊车可减少50%-80%的时间[10] - 智能化车型月销量突破23万辆,成为国内智驾数据增长最快品牌之一[7] 市场策略与用户信任建设 - 推行"智驾平权"策略,将高快领航等功能下沉至10万级车型如秦PLUS[10][11] - 高快领航使用率峰值达90%以上,但城市复杂路况接管率仍较高[12] - 启动"兜底保障"机制,试图建立用户对智能驾驶的信任感[12] - 智能化普及面临用户心理与安全信任的双重挑战[9][12] 组织架构调整 - 将智能座舱(4000人)与智能驾驶(5000人)部门整合为统一架构,实现舱驾融合[14] - 新技术研究院共16000名研发人员,持续优化动力、底盘、感知算法团队的协同[14][15] - 通过竞赛机制、轮岗机制和跨部门评估提升组织灵活性[15] 行业竞争与挑战 - 面临特斯拉、理想、华为等技术型玩家的激烈竞争[4][18] - 用户心智与技术落地存在鸿沟,需提升体验稳定性[18] - 国际市场智能化布局需解决法规、文化、隐私数据等本地化问题[18] - 需平衡全栈自研优势与开源生态协作,避免"自我闭环"风险[18] 战略定位与未来展望 - 智能化转型是体系型演进而非推倒重来,延续电动化技术资产的同时构建新护城河[8][19] - 将智能化视为"技术普及+用户信任"的双重战役,关乎下一阶段成长[5][20] - 战略目标是建立"造车哲学"与"用户信任机制"的长期壁垒[20] - 智能化竞争被视作马拉松而非短跑,需持续积累体验和信任[19][21]
比亚迪辅助驾驶总负责人杨冬生:不减少辅助驾驶投入、不拆分动力部门
晚点Auto· 2025-07-29 14:42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将辅助驾驶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自2023年上半年开始加大自研投入,目标2024年9月实现量产[4] - 辅助驾驶团队规模已扩张至5000人,核心算法团队超过1000人,规模约为特斯拉团队的10倍[7] - 采用"智电融合"战略,电动化与智能化部门长期协同办公,通过小团队项目制推进创新[9] - 坚持垂直整合策略,在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实现全链路自研,下一代车载计算平台将具备行业领先的自研能力[15] 辅助驾驶技术布局 - 自研"天神之眼"系统分为ABC三平台:A平台配置2颗英伟达Orin-X+3激光雷达(仰望品牌);B平台1-2颗激光雷达+单Orin-X(腾势/比亚迪品牌);C平台采用Orin-N/征程6芯片,主打高速场景[4] - B平台计划2024年实现端到端城区领航功能量产,当前城区辅助驾驶使用率从10%提升至20%,高快场景峰值达90%[5][11] - C平台已下探至6.98万元车型,打破行业对低价车型不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的预期[10] - 对VLA模型保持观望,仅投入少量资源预研,若年底确认技术收益显著将加大投入[5] 产品应用与市场策略 - 辅助驾驶应用范围持续扩大,计划从20万元以上车型下放至10万元以下市场[12][13] - 通过"泊车兜底"等售后保障措施提升用户信任度,加速市场教育[10] - 采用性价比策略区分平台配置:A平台服务高端品牌,B/C平台覆盖主流市场实现规模化应用[4] 技术演进方向 - 推进舱驾一体化,已完成组织架构整合,计划推出One-Box方案产品[14][15] - 明确芯片非竞争核心,聚焦数据与算法优势,暂不自研计算芯片[6] - 插混技术持续创新,应对行业同质化竞争,加速燃油车替代[16] 研发管理模式 - 避免内部赛马机制,集中资源与外部最优产品对标[7] - 采用混合研发模式:B平台与供应商深度合作,C平台实现全栈自研[11][12] - 研发部门设置长效沟通机制,工程师跨领域学习(如电动化团队掌握算法知识)[9]
问界“与用户共话新豪华”,张兴海:不安全的车坚决不造
齐鲁晚报· 2025-07-28 07:43
公司战略与用户互动 - 公司坚持"用户定义汽车"的市场导向,推动用户参与产品开发、使用与服务各个环节,提升产品力和用户满意度 [3] - 举办"与用户共话新豪华"活动,直接倾听用户建议,了解需求和痛点,就辅助驾驶、服务等话题进行深度沟通 [1][3] - 公司从用户反馈中获取研发方向,形成"从用户中来,到研发中去,再交到用户手中"的闭环 [3] 产品安全与技术优势 - 公司将用户安全视为DNA和生命,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理念 [5] - 首创以场景定义安全,构建"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安全领域的智能安全体系 [11] - 凭借辅助驾驶、智能安全、增程技术等领先一代的技术实力,重新定义新豪华 [11] - 辅助驾驶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色,成功避让障碍物并主动超车 [9][11] 产品表现与市场认可 - 目前推出问界新M5、新M7、M8、M9四个系列产品,历时40个月累计交付70万辆,创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交付速度纪录 [11] - 据杰兰路研究显示,2024下半年至2025上半年,问界稳居发展信心指数榜首,品牌档次指数持续提升 [13] - 车主对产品驾乘品质、辅助驾驶功能和经济性给予高度评价 [7][9][11] 产品经济性与用户体验 - 问界M8能耗低,10元电费可行驶130-140公里,相比传统用车方式显著节省成本 [11] - 辅助驾驶功能帮助用户节省司机雇佣费用,每年可减少近10万元支出 [11] - 产品在乡村场景中展示出超越传统豪华品牌的科技感和高级感 [11]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持续举办"与用户共话新豪华"系列活动,深化品牌与用户连接 [13] - 坚持智电融合和软件定义汽车方向,提升产品力、服务力和品牌力 [13] - 致力于为用户带来超越期待的高品质智慧出行体验 [13]
产品矩阵不断丰富 赛力斯上半年净利润预增超66%
证券日报· 2025-07-11 00:16
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亿元到32亿元,同比增长66.20%到96.98% [1] - 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2.30亿元到27.30亿元,同比增长55.13%到89.92% [1] - 第二季度销量较第一季度有较大幅度增长,盈利能力增强 [1] 销量数据 - 6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6086辆,创历史新高 [1] - 1月份至6月份累计销量达172108辆 [1] - 2025年上半年问界M9累计销量62492辆,同比增长6.28% [1] 行业背景 - 以旧换新等政策助力新能源车企销量提升 [1] -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突破进一步刺激销量增长 [1] 技术研发 - 发布行业首个以"场景定义安全"为核心的智能安全体系,覆盖四大安全领域 [2] - 通过全方位智能安全技术重塑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 [2] 供应链创新 - 探索"厂中厂"模式,宁德时代电池在赛力斯超级工厂投产 [2] - 构建"汽车产业大脑+无界工厂"模式,推进产品集成化、智造集聚化 [2] 发展规划 - 坚持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路线 [2] - 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道路 [2] - 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 [2]
自研三电系统+L2级组合辅助驾驶 DeepWay深向发布重卡新车型
证券时报网· 2025-05-08 23:11
公司战略定位 - 坚持不做零部件搬运工和简单装配商 致力于成为技术研发型企业 [1] - 正向设计理念推动快速发展 2021年9月发布样车 2023年5月量产交付 2024年交付超3000辆 同比10倍增长 销量进入行业前十 [1] 新产品技术突破 - 推出星辰二代与星途两大新能源重卡车型 全系标配L2级组合辅助驾驶系统 实现智电融合 [1] - 星辰二代加大前进气面积提升散热能力 支持高倍率充电 搭载混元505度电池 构建900V高压平台 20%-80%充电缩短至30分钟 [2] - 星途基于星辰二代同平台架构 短轴距高离地间隙设计 适合大宗港口渣土搅拌等中短途运输 [2] 三电系统创新 - 三电占整车成本60%以上 自主研发降低整车成本 提升复杂工况适应能力 实现轻量化低成本低能耗融合 [2] - 混元电池采用最大单箱设计 减重300公斤 零下30℃续航损失低于10% [3] - 首款集成高压碳化硅电控与机械取力器的单电机四挡电驱桥 单电机输出超300千瓦 整车综合功率816马力 最高时速130公里 [3] - 高度集成MCU DCDC 自研BMS等模块 通过数据实现智能化运营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3] 智能化技术应用 - L2级辅助驾驶系统天玑随行使事故率下降78% 司机疲劳度降低30%-60% 单车年盈利增长1.9万元 [3] - L4级智能编队运输系统深向雁行2024年交付 L4级单车运输系统天玑独行正在研发 [3] - 深向天枢平台整合电子电器架构与AI能力 实现无硬件加装的数据收集与车辆监控 推动车队管理向预测决策转型 [4] 市场拓展成果 - 春季发布会累计获2273台新能源重卡订单 国际业务累计订单达870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