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搜索文档
岚图40天冲刺上市!靠政府补助盈利,岚图上市是圈钱还是真转型?
搜狐财经· 2025-10-18 17:49
上市进程与资本运作 - 岚图汽车从东风集团宣布推动上市至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仅用时40天,速度极快[1] - 上市路径采用“介绍上市”,不发行新股及募集资金,通过“股权分派+吸收合并”进行资本转换[3] - 东风集团在港股市场进行H股私有化退市,同时将岚图推向资本市场,实现“一退一进”的资本运作[3] 财务表现分析 - 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持续亏损,分别亏损15.4亿元、15亿元和9000万元[5] - 2025年前7个月实现4.3亿元盈利,但主要得益于政府补助大幅增加[6] - 2025年1-7月政府补助从去年同期的1.20亿元提高至6.03亿元,增幅达404.13%[6] - 若剔除政府补助等一次性收益,公司很可能仍处于亏损状态[6] 产品线与市场策略 - 产品线覆盖SUV、MPV和轿车三大品类,包括岚图FREE、梦想家、追光、知音四大系列[9] - 销量高度依赖单一车型,2025年前7个月岚图梦想家系列销量占比超过60%[9] - MPV细分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存在对单一产品过度依赖的风险[9] - 品牌定位“中式优雅”较为抽象,与当前消费者关注的智能化、年轻化、实用性需求存在偏差[9] 研发与销售投入 - 2025年1-7月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下降至4%,显示轻研发倾向[11] - 同期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例高达16.8%,呈现重营销特点[11]
上市却不融资,岚图图什么?
虎嗅· 2025-10-15 13:20
港股上市动态 - 两家自主车企新能源高端品牌于10月冲击港股,分别为赛力斯与岚图 [1] - 赛力斯于10月13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计划募资约156亿港元 [2] - 岚图于10月2日递交招股书,采用“介绍上市”方式,不发行新股、不融资,实现“母退子进”,即东风集团股份私有化退市,岚图独立上市 [3] 岚图财务与盈利状况 - 2025年前7个月,公司销量6.7万辆,总收入达15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超过90%,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147.3亿元 [6] - 同期毛利率达到21.3%,超过理想汽车,在行业中仅次于赛力斯 [6] - 2025年前7个月实现经调整净利润4.79亿元人民币,是行业内最快实现单季度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7] - 盈利部分依赖政府补贴,2025年前7个月获得政府补助6.4亿元,扣除补贴后仍为亏损 [8] - 公司现金储备充足,截至2025年7月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72.5亿元 [36] 销量表现与目标 - 2024年全年销量为8万辆,行业排名第12位 [3] - 核心车型MPV“梦想家”2024年销量4.7万辆,在新能源MPV市场排名第二 [3] - 2025年前9个月累计销量9.7万辆,完成年初设定20万辆年度目标的48.5% [10][41] - 销量结构失衡,梦想家车型贡献近六成销量,2025年1-7月销量占比59.7%,而FREE、知音、追光等车型销量贡献较小 [19][42] 高毛利率驱动因素 - 公司主攻30-40万元高端市场,避开了20万元以下的激烈价格战,拥有更高定价权 [6] - 高端销量结构是关键,定价最高的梦想家车型贡献大部分销量,提升了平均售价和利润空间 [18][19] - 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硬件通用化率达90%,支持多车型共享零部件,有效降低采购、研发和制造成本 [22][23] - 背靠东风汽车集团,可共享其成熟的供应链网络和供应商关系,进一步控制成本 [21][25] 上市策略与母公司背景 - 选择“介绍上市”是因现金充足、经营现金流连续为正,短期融资需求不迫切,且此为上市“快车道”,审批流程更简单快捷 [27][36][37] - 母公司东风集团股份因传统燃油车业务估值低迷,H股股价长期被低估,已基本失去融资功能,故选择私有化 [30][34] - 截至10月14日,东风集团股份总市值约696亿元人民币,远低于长安汽车的1243亿元 [35] - 岚图独立上市后可获得新能源车企估值,未来可根据需要再融资 [38] 增长策略与未来挑战 - 公司计划每年推出1-3款新车型,到2026年底拥有6-9款车型,以优化产品结构 [46] - 计划到2026年底将国内销售网点扩展至1000家 [47] - 海外市场是重要增长点,2025年前7个月海外收入占比达13.4%,策略是聚焦欧洲、中东高端市场 [47] - 主要挑战在于SUV和轿车红海市场缺乏差异化竞争力,FREE月均销量约2500辆,知音月销不过千辆,追光系列仅两百多辆 [44] - 未来需在主流价格带与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新势力竞争,考验品牌定位、产品差异化和营销能力 [50]
2026款岚图梦想家上市 卢放:坚持技术引领用户第一
中证网· 2025-09-18 11:06
新车对交付量的拉动作用明显。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岚图汽车单月交付达13505辆,同比增长 119%,再次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前8个月,岚图汽车累计交付达81768辆,同比增长92%。 中证报中证网讯(龚梦泽 熊永红)日前,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在2026款岚图梦想家上市发布会上 表示,在企业内部,岚图汽车把技术摆在第一位,坚持核心技术引领创新;在市场上,岚图汽车把用户 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给用户更好的用车体验。 卢放表示,在燃油MPV时代,外资品牌推动了MPV品类的快速崛起,满足了商务用户的出行需求。但 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中国自主高端品牌迅速崛起,高端的价值已经被重新定义,要不断创造新 的用车场景,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持续技术创新。他表示,MPV应该因时代的改变而重新定义,希 望MPV能够成为凝聚科技成果的最高杰作。 作为岚图汽车旗舰MPV,卢放介绍称岚图梦想家2022年上市至今,进行了三次产品进化,岚图梦想家 单车均价超39万元。据悉,2026款岚图梦想家共有五款车型,官方指导价格为32.99万元-43.99万元;新 车搭载800V、5C超快充、华为ADS 4、鸿蒙座舱5及智能后轮转向等配置 ...
东风落子“破局棋” 解码岚图独立上市的“谋与略”
中国经营报· 2025-08-27 17:00
交易方案核心设计 - 东风集团股份通过"介绍上市+私有化"组合模式实现岚图汽车分拆上市与母公司退市[1][2] - 采用"股权分派+吸收合并"互为前提的同步操作 将岚图汽车79.67%股权按比例分派给全体股东[2] - 岚图汽车以介绍方式登陆港股 不发行新股不融资 避免行业估值低谷期低价发行损失[2] - 私有化收购价格每股10.85港元 含6.68港元现金对价和4.17港元岚图股权对价[3] - 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吸并主体 向控股股东支付股权对价 向小股东支付现金对价[3] 资本市场监管反应 - 港股复牌后东风集团股份高开近70% 市场信心与参与热情显著提升[1] - 私有化前公司股价仅4.74港元 市净率0.25倍 市值显著低于净资产规模[2] - 介绍上市使岚图汽车快速获得上市平台 同时规避低价发行风险[2] 岚图汽车业务表现 - 2024年交付85,697辆 同比增长约70%[7] - 2025年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辆 7月交付量突破12,000辆[7] - 梦想家车型自2023年起稳居新能源MPV销量TOP2[7] - 新车型岚图FREE+上市15分钟大定锁单11,583辆[7] - 已完成"三年三品类 四年四款车"战略布局 推出FREE、梦想家、追光与知音四款产品[6] 战略转型意义 - 实现资源向新能源核心赛道集中 加速向科技型创新企业转型[4] - 岚图上市标志着新能源业务进入"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新阶段[4] - 通过技术外溢和供应链协同带动旗下其他品牌电动化进程[8] - 形成"高端引领 全谱系发展"的品牌格局[8] - 解决上市公司同业竞争和管理效率问题 促进集团资源优化[11] 行业示范价值 - 为传统业务估值低迷但孵化新增长引擎的国企提供价值重塑范例[10] - 创新性解决"新兴业务被低估"的行业共性困境[10] - 提供可复制的国有资产配置优化路径 具备极强行业示范效应[11] -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转型加速与股东利益保障的多赢局面[11] 岚图汽车竞争优势 - 兼具新势力创新与传统车企规模化优势[6] - 获得东风汽车全栈技术支撑 包括底盘调校、安全技术及供应链体系[6]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融入互联网科技基因 推动智能技术快速迭代[6] - 独立上市后将强化全球竞争定位 加速核心技术研发与海外布局[8]
岚图闪电上市,东风为什么“急”了?
搜狐财经· 2025-08-25 22:48
上市方式与交易结构 - 岚图汽车通过介绍方式登陆港股 实现闪电上市 上市周期比正常IPO缩短60%-70% [2][6] - 采用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组合模式 东风集团股份将持有岚图汽车79.67%股份按每持有1股东风股份可获得0.3552608股岚图股份比例派发给现有股东 [2][4] - 私有化主体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H股6.68港元现金对价吸收合并东风集团股份 完成后东风集团股份退市 [4] 上市背景与动因 - 东风集团股份总市值仅391.2亿港元 市净率低至0.25倍 融资能力严重受限 [10] - 岚图汽车需拓宽融资渠道 提升品牌形象 拓展海外布局 完善公司治理 [9] - 争夺国央企新能源高端品牌第一股荣誉 避免在三大央企比拼中落后 [12] 财务与经营表现 - 岚图汽车2022年收入60.52亿元 亏损15.38亿元 交付1.94万辆 [12][13] - 2023年收入127.49亿元 亏损14.96亿元 交付5万辆 [12][13] - 2024年收入193.61亿元 亏损0.9亿元 交付8.6万辆 亏损大幅收窄 [12][13] - 2024年总资产219.49亿元 总负债186.67亿元 净资产32.82亿元 [13] 市场环境与竞争压力 - 2026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面临补贴退坡风险 可能导致需求提前透支 [16][18] - 岚图今年加速拥抱华为 主销车型采用华为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14] - 实现连续5个月月销破万但突破难度大 需抓住当前上市窗口期 [13][16] 资本运作特点 - 介绍上市无需发行新股 无上市前募资 无发行价 上市成本低 [6] - 缺乏基石投资者和长期资金锚 股价可能大幅波动 [9] - 仅完成A轮50亿元融资 投资方包括国有资本、湖北国资及产业资本 [7][9]
私有化退市+分拆上市: 东风集团探路估值重构新锚点
证券时报· 2025-08-25 06:08
资本运作方案 - 东风集团股份将旗下新能源汽车子公司岚图汽车分拆 并通过实物分派方式让现有股东成为岚图汽车直接股东 之后岚图汽车以介绍方式在联交所独立上市 [1] - 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东风汽车投资以吸收合并方式对东风集团股份进行私有化 并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1] - 东风集团股份H股股东每股获得0.3552608股岚图汽车H股及6.68港元现金(东风公司直接持有股份除外) [2] 估值与战略动机 - 东风集团股份每股理论价值较停牌前价格溢价不小 [2] - 受汽车行业转型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公司整体业绩不达预期 [2] - 分派、合并及上市旨在整合优质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 实现估值重构 [2] - 岚图汽车价值被淹没在庞大集团体系内 增长潜力无法在股价中充分体现 [2] 岚图汽车上市影响 - 岚图汽车上市将助力拓宽融资渠道 提升品牌形象 拓展海外事业布局 提升公司治理 [2] - 岚图汽车成为继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小米集团后又一家登陆港股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1] - 岚图汽车独立进入港股市场意味着脱离母公司庇护 直接接受国际资本市场检验 [1] 行业转型背景 - 传统汽车大厂面临转型焦虑 在传统业务疲软难以支撑估值困局下 将代表新能源未来的资产推到台前以寻找新价值锚点 [3] - 传统车企需借助资产和股权重组等手段将优质资产推到前台 在瞬息万变竞争格局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4] - 东风集团通过腾笼换鸟资本运作 希望在中国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资产如何通过资本创新实现价值重估方面蹚出新路 [5] 岚图汽车经营状况 - 岚图汽车已保证月销过万节奏 梦想家、FREE+等车型销量不错 新款知音、追光L、泰山等新车列队到来 [6] - 2022-2024年岚图汽车亏损规模处于收缩趋势 去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 [6] - 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表示单车毛利和整体利润在央国企中做得还算可以 管理层正努力在今年实现全年盈利 [6] 上市方式与挑战 - 岚图汽车选择介绍上市方式 与常规IPO在核心机制上不同 旨在先抓紧时间拿身份再进行融资、提升估值及全球化等深层任务部署 [6] - 产品结构单一是岚图汽车面临的重要挑战 梦想家单腿走路而MPV市场容量有限 严重制约销量天花板 [6] - 港股上市提供国际资本通道 有助于强化研发投入、提升全球影响力、加快出海步伐 但能否具备与其他国际化车企同台竞争能力还有待验证 [7] 集团战略关联 - 东风集团体系内多维变革与长安汽车存在一定关联 今年初曾传出东风和长安两大汽车集团要合并但6月份剧本发生重大变化 [4] - 长安汽车单飞 今年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在重庆挂牌成立 标志着首家总部落户重庆的一级央企开始挂牌运营 [4]
私有化退市+分拆上市!东风集团,探路央企重组新模式!| 人民智行
搜狐财经· 2025-08-24 22:11
资本运作方案 - 东风集团股份分拆岚图汽车并通过实物分派使现有股东成为岚图汽车直接股东 [1] - 岚图汽车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独立上市 [1] - 东风汽车投资以吸收合并方式对东风集团股份进行私有化并从联交所退市 [1] 估值重构与战略转型 - 东风集团股份因汽车行业转型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整体业绩不达预期 [2] - 分拆岚图汽车旨在整合优质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并实现估值重构 [2] - 岚图汽车价值被淹没在集团体系内导致增长潜力无法充分体现在股价中 [2] - 岚图汽车独立上市将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形象、拓展海外布局及改善公司治理 [2] - 资本运作本质是以高潜力新能源资产替换增长动能不足的传统资产 [3] - 传统车企需通过资产和股权重组将优质资产推到前台以掌握竞争主动权 [3] 岚图汽车经营与上市 - 岚图汽车2022年至2024年亏损规模收缩且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 [6] - 岚图汽车管理层目标2024年实现全年盈利 [6] - 岚图汽车选择介绍上市方式旨在先获取上市身份再部署融资和估值提升任务 [6] - 岚图汽车2024年上半年累计销量约5.61万辆 [7] - 岚图汽车目标2025年销量20万辆但上半年仅完成全年目标的28% [7] - 产品结构单一(依赖MPV车型梦想家)制约销量天花板 [7]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岚图汽车上市后将成为继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小米后又一家登陆港股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1] - 岚图汽车需直接接受国际资本市场检验并证明与国际化车企同台竞争的能力 [7] - 东风集团股份资本运作探索传统汽车制造商新能源资产通过资本创新实现价值重估的新路径 [4] 央企重组背景 - 长安汽车2024年7月升格为总部落户重庆的一级央企(国内第三家汽车央企) [3] - 东风集团资本运作与长安汽车存在关联但未涉及合并计划 [3]
岚图CEO卢放:并不是谁和华为合作都能打造爆款
虎嗅APP· 2025-07-23 23:12
核心观点 - 岚图汽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逆势增长,4月达成20万辆整车交付,第一个十万辆耗时3年,第二个十万辆仅用1年[1] - 公司认为与华为合作是销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强调自身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1] - 公司坚持制造业逻辑和用户导向战略,认为这是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7][39] 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 - 汽车行业正经历"内卷式"竞争,价格战持续但监管力度加大,预计下半年市场将逐步回归正常[4] - 公司认为无序竞争会导致垄断,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支持行业监管[5][6] - 作为国有企业,公司强调自身市场化运作属性,同时承担扶持产业链的社会责任[10][12] 销量表现与增长因素 - 交付量呈现加速增长:2021年首年交付1万多辆,第二年3万多辆,第三年5万多辆[15] - 与华为合作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岚图梦想家成为行业现象级爆款[18][19] - 承认部分产品表现未达预期,如追光因上市时机和营销问题导致销量不佳[20][21] 产品战略与智能化布局 - 反思早期在智能化投入不足,内部对技术路线存在分歧[22][23] - 目前采用双线策略:既与华为、百度合作,也自研鲲鹏智驾和逍遥座舱系统[24] - 产品开发转向用户需求导向,增加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性配置[31] 用户运营与营销策略 - 建立用户运营委员会和直连渠道,通过APP、社交媒体等多渠道收集用户反馈[32] - 批评部分竞争对手通过营销营造稀缺感的做法,认为不可持续[35][36] - 坚持制造业逻辑,注重产品体验和服务体验的长期积累[27][39] 内部管理与转型 - 正在导入华为IPD、IPMS等管理体系,优化产品开发流程[18] - 推动全公司向to C转型,包括商企流程、研发流程、质量管控等多方面变革[15] - 承认转型过程中面临内外部压力,包括价格战质疑等[41][42]
岚图CEO卢放:并不是谁和华为合作都能打造爆款
虎嗅· 2025-07-23 14:50
行业竞争态势 - 汽车市场处于竞争持续升级的洗牌时期 竞争难度不断加大[1] - 行业存在内卷式竞争 价格战持续但监管介入后趋于规范[3][4] - 市场无序竞争可能导致垄断 最终伤害用户利益[5] -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 国家已开始整治[34] 公司经营表现 - 岚图实现20万辆整车交付 第一个十万辆用3年 第二个十万辆仅用1年[1][13] - 2021年首年交付1万多辆 第二年交付3万多辆 第三年交付5万多辆[13] - 与华为合作后产品销量提升 但部分产品市场表现未达预期[15][17] - 追光车型因上市时机特殊(2022年特殊时期)及软件问题未达推广效果[18] 技术合作与研发 - 华为智能解决方案是岚图增长的重要因素[1][15] - 导入华为IPD、IPMS系统学习软件硬件结合开发流程[15] - 自研鲲鹏智驾和逍遥座舱 智能化体验达行业领先水平[22] - 2018-2019年已布局智能化 但初期投入不足且技术路线存在摇摆[20][21] 用户战略转型 - 推动to C转型 建立用户运营委员会定期走访市场并召开座谈会[25][30] - 通过APP直连用户 按照用户需求改进产品研发和服务[25][26][27] - 用户关注点从传统性能转向智能化及舒适性配置(如冰箱、彩电、大沙发)[29] - 将用户基盘视为存量市场竞争中的核心护城河[25] 国企身份与经营理念 - 国企身份要求规范经营 严格执行60天账期[8][9] - 国有企业承担扶持产业链的底层作用 维持产业链运转[11] - 坚持制造业逻辑 注重产业链健康与可持续发展[27][37] - 拒绝亏本销售和价格战 强调正毛利和造血能力[39][40] 产品与营销策略 - 岚图梦想家是华为合作车型中行业现象级爆款 Free+有望成为新爆款[16] - 营销传播存在不足 部分产品热度消退后难以重建[19] - 反对通过营销营造稀缺感的打法 强调产品体验和服务体验转化[32] - 制造业逻辑需要长期用户口碑积累 周期可能长达三五年[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