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境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兜住民生底线:普惠保险创新模式织密保障网
中国经营报· 2025-10-11 03:18
公司业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中国人寿广西分公司2024年实现总保费规模171亿元,同比增长36%,总保费市场份额达34% [1] - 普惠保险业务加速渗透,新承保业务保费大幅增长 [1] - 针对特定群体,2024年共为225万人次计生家庭、157万人次妇女、239万人次学生、7.6万人次残疾人提供超过6000亿元的保险保障 [5] - 面向新市民的普惠保险业务已为7.5万人次提供专属保险,赔付金额近410万元 [5] “防贫四保”综合性保险体系 - 该体系由补充医疗险“保健康”、人身意外险“保就业”、农业灾害险“保产业”和防返贫保险“保底线”四类产品组成 [2][3] - 项目实施“四看一算一核一评议”流程,并成立防贫保险服务中心与驻村理赔专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3] - 自2021年11月启动至报道时,已累计监测农户7670户,累计发放理赔金1036.65万元 [4] - 2024年符合赔付人数共255人,发放理赔金234.8万元,单件赔付最高金额10万元 [4] - 该模式已从崇左市推广至百色市德保县、柳州三江县、防城港东兴市等多地 [5] 具体保险产品运营数据 - “保健康”方面,为特定人员参加“崇惠保”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提供全额补贴 [3] - “保就业”方面,2024年天等县“普惠意外保险”保障人数超2.9万人次,累计赔付金额58万元 [3] - “保产业”方面,累计承保1.3万头牛、6.67万亩水稻、10.64万亩玉米,2024年总赔付金额610.86万元 [3] - 南宁市“防贫保”项目已为近7万名外出务工脱贫人口提供风险保障 [5] 地方特色普惠保险产品创新 - 针对沃柑产业量身打造“武鸣沃惠保”,保费每年200元,前身为武鸣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6] - 自2017年推行以来,已实现武鸣13个乡镇、280多个行政村全覆盖 [7] - 截至2025年6月末,该产品累计赔付185万元,理赔近1500人次 [7] - “防贫保”注重事前预防,与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协助开展健康监测和风险预警 [5] 跨境保险业务发展 - 针对中越边境区位特点,推出涵盖医疗补助、意外身故等5项保障的跨境保险 [8] - 该业务已累计为17万外籍务工人员提供保障,风险保额由17.5万元提升至18.8万元 [8] - 跨境保险服务于2015年推动开展,2017年正式启动,2019年5月将保障范围从3项扩展到5项 [8]
多项重磅金融开放举措集中发布 涉多个关键领域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16
金融开放政策核心内容 - 金融改革从"准入开放"向"规则接轨"推进,"一行两局一会"集中发布多项开放举措,包括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扩大QFLP试点、优化跨境支付、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1] -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银行、证券、基金等领域已全面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化,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外汇等多板块[2] - 中国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加大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程度[2]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影响 - 健全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拓展投资标的和额度,促进资金双向流动,加强境内外市场联系[3] - 中国证监会允许合规境外投资者(QFII/RQFII)自2025年10月9日起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限套期保值目的)[3] - 外资银行在跨境供应链融资、银团贷款、人民币清算等领域迎来增量机会,资管行业QDLP额度扩大推动中资机构东南亚资产配置[3] 外资机构参与现状 - 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总资产超7万亿元,全球前50大银行中42家、前50大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八成全国性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5] - 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准在上海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外资机构加速布局理财投资、资产配置领域[6] 行业布局方向 - 银行业:央行上海政策支持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允许全国性银行在沪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6] - 资管行业:外资机构引入量化投资、ESG策略等多元化工具,推动产品创新与国际标准接轨[6][7] - 保险行业:外资加大保险规划、风险管理投入,提升上海国际再保险和航运保险承保能力,促进产品设计与精算专业化[6] 金融机构发展策略 - 加强跨境金融服务创新,优化人民币结算流程,推出跨境理财、离岸金融等国际化产品[7] - 拓展FOF、ESG等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运用金融衍生品提升风险控制能力[7]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加速数字化转型,深化与国际金融机构股权合作及战略协同[7]
“南沙金融30条”来了!大湾区金融开放再迎利好
中国经营报· 2025-05-14 17:12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南沙金融30条"),聚焦创新创业和粤港澳跨境金融合作,旨在推动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和全球科创高地 [1] - 政策定位为粤港澳金融开放的"试验田"和中国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样板间",未来南沙或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1] 政策六大方向 - 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加强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发展特色金融服务、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开展跨境金融创新与交流、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2] - 三大突出亮点:立足湾区(创业创新)、协同港澳(金融服务便利化/现代化/数字化)、面向世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2] 金融创新具体措施 - 鼓励广州期货交易所开发电力期货、新能源期货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基于碳账户的差异化金融服务 [2] - 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与金融场景融合,建设数据算力中心和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2] - 发展航运金融(海上保险、航运金融)支持南沙打造国际航运枢纽,赋能海洋经济 [3] 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硬科技"领域(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数字产业),升级产业链金融并吸引国际化金融人才 [3] - 推动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鼓励银行为贸易新业态提供服务,促进跨境贸易发展 [3] - 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海洋产业等重点产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加速产业集聚和升级 [3] 金融机构发展机遇 - 金融机构需聚焦跨境服务、科技赋能、绿色转型三大方向,通过产品创新和生态协同抢占新赛道 [4] - 银行应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及"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支持科创与高端制造 [4][5] - 证券与资管机构需布局跨境资管与投顾业务,保险业需开发跨境保险与风险管理产品 [5] 跨境金融合作 - 深化与港澳机构合作,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与资产转让业务,做大跨境理财与资管服务 [5] - 香港可发挥内地企业离岸融资中心作用,为区内企业创新转型引入国际资本 [5] - 政策便利投融资、结算、期货交易等跨境金融服务,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5] 人才与生态建设 - 银行需加强国际化金融人才引进,加强与粤港澳三地院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6] - 人才储备与生态协同被视为政策落地的核心要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