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ES

搜索文档
上半年乘用车进口量延续负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7 08:53
市场整体表现 - 1-6月乘用车累计进口22.1万辆 同比下滑32.1% 进口量延续自2022年以来负增长 [1] - 进口乘用车累计销售27.7万辆 同比下滑14.5% [1] - 受国产新能源车竞争力跃升及进口车国产化加速影响 进口汽车厂家预期转弱 [1] -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认可度持续提升 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 [1] - 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 补贴政策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及国产车型加速迭代更新 以燃油车为主的进口车持续承压 [1] 车型结构分析 - 轿车 SUV和MPV三大车系销量同比均呈现两位数下滑 MPV降幅最大 [1] - 轿车和SUV仍是市场销售主流 份额接近 二者合计占比达96.7% [1] - 中大型车占据进口车市场主力地位 份额继续保持在60%以上 [1] - 中大型车份额较2024年上半年增幅最大 提升3.3个百分点 受雷克萨斯ES RX等车型销量增长带动 [1] - 大型车份额降幅最大达1.6% 受奔驰S级 GLS级和宝马X7等车型销量下滑影响 [1] 品牌与区域表现 - 非豪华 豪华及超豪华车型销量均同比下滑 [2] - 豪华品牌仍是绝对销售主力 占总销量91% [2] - 广东 江苏 浙江销量位列前3 销量前10省份均同比下滑 [2] - 浙江销量同比降幅最大达19.2% 受奥迪A5和宝马6系 2系等车型销量下滑影响 [2] - 广东同比下滑3.1%降幅最小 得益于雷克萨斯RX ES 丰田LandCruiser等车型销量增长 [2]
江浙沪爱特斯拉、东北喜欢比亚迪、山东热衷买小车……2025上半年各省购车偏好出炉
国际金融报· 2025-08-01 19:56
区域热销车型分析 - 长三角地区新势力车型占据主导地位,特斯拉ModelY销量排名第一,小米SU7紧随其后,小鹏MONA M03排名第六和第九 [3] - 豪华品牌中高端车型如宝马3系和奔驰GLC在长三角地区仍有稳定市场渗透 [3] - 北京市场新能源车型表现突出,特斯拉ModelY以10649辆销量居首,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秦L、小米SU7、特斯拉Model3占据前6名中的5席 [6] - 山河四省经济型电动车主导下沉市场,五菱宏光MINIEV、长安Lumin、吉利熊猫多次进入榜单前五 [8] - 广东省新能源车型成为消费主流,TOP20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达55%,广汽AION S排名第一 [10] - 福建省新势力车型表现突出,小米SU7销量排名第一,日系燃油车如轩逸、锋兰达、凯美瑞也进入榜单 [11] - 东北三省比亚迪新能源车型为核心热销车型,秦PLUS新能源在黑龙江省销量排名第一 [11]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与吉利星越L表现突出,丰田卡罗拉锐放、本田CR-V等合资燃油车也进入TOP20 [12] - 西藏地区硬派燃油SUV垄断市场,丰田汉兰达销量排名第一,比亚迪秦PLUS是唯一上榜新能源车型 [13] 车型销量数据 - 特斯拉ModelY在长三角地区销量达10649辆 [4] - 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在北京市场销量达6265辆 [4] - 比亚迪秦L在北京市场销量达5597辆 [4] - 大众帕萨特在北京市场销量达4955辆 [4] - 小米SU7在北京市场销量达4751辆 [4] - 特斯拉Model3在北京市场销量达4461辆 [4] - 奥迪A6L在北京市场销量达3828辆 [4] - 大众迈腾在北京市场销量达3550辆 [4] - 奔驰GLC在北京市场销量达3381辆 [4] - 广东省雷克萨斯ES销量达15649辆 [10] - 福建省轩逸销量达3557辆 [11] - 辽宁省本田CR-V销量达7169辆 [11] - 吉林省红旗E-QM5销量达8673辆 [11] - 西藏丰田汉兰达销量达531辆 [12] 市场特征 - 山河四省经济型电动车主打5万元级纯代步场景,山东销量前三车型均超2万辆 [8] - 比亚迪多款车型在山河四省覆盖10-20万级主流市场,成为新能源"基本盘" [8] - 合资燃油车依赖多年口碑沉淀在山河四省坚守基础盘,覆盖10-25万级市场 [8] - 广东省新能源车型占比高,广汽埃安依托广州生产基地优势明显 [10] - 辽宁省消费者对德系/日系品质信任度高,新能源车型占据近半席位 [11] - 吉林省一汽-大众迈腾销量稳居第二 [11] - 西藏因充电基础设施薄弱、续航焦虑,新能源渗透率极低 [13]
在上海车展品味睿、实、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6 17:41
车展概况与行业趋势 - 2025上海车展首发逾百款全新车型,智能化技术成果显著,多项战略合作协议落地 [2] - 新能源新车占比从2020年北京车展的38.4%提升至本届上海车展的69.1% [8] - 行业从"营销主导"转向"安全优先",消费者从"被蒙蔽轻信"转向"理性认知" [14] - 市场竞争从价格战转向多元化竞争,包括技术、配置和自动驾驶能力 [14][16] 智能化技术进展 - 长安启源Q07搭载自研天枢智驾,具备高速和城市端到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4] - 极氪9X混动车型搭载千里浩瀚H9智驾方案,算力高达1400TOPS,采用5激光雷达 [4] - 小鹏G7支持12分钟补能至80%,CLTC续驶里程702km,搭载AI鹰眼视觉方案 [5] - 上半年中国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5.7%,预计2025年末达65% [13] 电动化技术突破 - 荣威D6纯电动续驶里程450km和520km,采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4] - 比亚迪、华为推出兆瓦级超充方案,解决续驶里程焦虑 [16] - 奔驰MMA纯电平台打造全新纯电动长轴距CLA和Vision V概念车 [7] - 雷克萨斯ES或将推出纯电动车型,已申请ES 350e、ES 500e等商标 [7] 自动驾驶发展 - 广汽计划年内启动3级自动驾驶车型量产上市 [16] - 小鹏汽车下半年将实现3级自动驾驶软件能力和体验 [16] - 主管部门强调不得夸大辅助驾驶功能,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 [11][12] - 车企修改宣传用语,将"高阶智驾"改为"辅助驾驶"以符合规范 [13] 企业战略与合作 - 宝马为中国市场开发DeepSeek功能,基于阿里大语言模型定制AI智能体 [10] - 奇瑞展示50余款车型及自研技术,包括猎鹰驾驶辅助700和AI数字底盘2.0 [9] - 上汽大众ID. ERA概念车瞄准理想L8/L9,填补增程式领域空白 [7] - 广汽丰田铂智7与华为、Momenta在智能座舱和驾驶方面深入合作 [8] 行业规范与安全 - 工信部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辅助驾驶功能 [11] - 虚假宣传辅助驾驶可能面临5-10倍广告费罚款,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 [12] - 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引发社会关注 [12] - 行业倡导"安全可验证、责任可追溯"的智能驾驶发展路径 [12][13]
汽车视点丨多地招商队伍“扫馆” 从上海车展看长三角汽车产业发展“新招式”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02 12:08
行业动态 - 2025上海车展成为汽车行业盛会,雷克萨斯以18万辆年销量成为国内少数正增长的进口豪华汽车品牌[1] - 上海市与丰田汽车签署合作协议,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在金山区落地,新"超级工厂"即将开工[1] - 车展期间多个项目签约,包括雷克萨斯纯电动项目落户上海金山、奇瑞汽车与徐汇区及临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落户上海虹桥等[2] - 上汽集团与华为合作车型"尚界"落地上海临港生产[2] -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增至118家,全产业链企业达1800多家,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地区之一[10] 公司动向 - 雷克萨斯在上海金山建立纯电动项目,将实现95%零部件本地采购,物流成本降低30%[5] - 丰田雷克萨斯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表达合作意向,包括智能驾驶、氢能、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5] - 保时捷宣布中国研发中心落户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预计下半年投入运营[2] - 奇瑞汽车在芜湖举行全球经销商大会,3000名全球合作伙伴出席[7] - 比亚迪在浙江嵊州举行美洲商务大会,20多国300余位经销商代表和媒体参与[7] 区域发展 - 上海形成4+N汽车产业格局:嘉定、浦东金桥、临港、金山四大集聚区加N个关键环节[6] -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工明确:上海开发芯片和智能网联、江苏提供动力电池、浙江完成一体化压铸、安徽组装整车[10] - 2024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万辆,同比增长84%,产业链产值达2600亿元[11] - 浙江嵊州与比亚迪合作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18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平台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11] - 2024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汽车产量达204.09万辆,占全国25%,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三分之一[10] 产业链布局 - 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雷克萨斯项目打造"一小时供应链半径",涵盖江苏常熟丰田研发中心、浙江宁波零部件集群和上海本地智能驾驶企业[5] - 莘庄工业区计划沿沪闵路打造汽车芯片产业带,推动联盟+专班+基金+基地机制创新[7] - 莘庄工业区拥有66家汽车相关企业,2024年产业规模约538.77亿元,涵盖佛瑞亚、电装等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6] - 各区招商重点明确:金山区聚焦汽车电子、闵行区关注汽车芯片、松江区对接动力总成企业、徐汇区探讨智驾部门落地[3]
传统车企大觉醒,新势力们要注意了
36氪· 2025-04-28 16:14
上海车展传统车企本土化觉醒 - 2025上海车展传统合资车企集体加速本土化战略,包括大众、丰田、日产等品牌推出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新能源车型[1][2][6] - 上汽大众发布增程式概念车ID ERA,采用EA211 1 5T EVO II增程器技术,标志大众集团将产品话语权移交中国合作伙伴[2] - 丰田实施"立全球 更中国"战略升级,任命首位中方总经理,推出铂智7等多款中国工程师主导的BEV车型[6] - 雷克萨斯首次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换代ES电动车型,日产N7电动车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马自达发布EZ-60新能源车[4][6] 传统车企战略转型特征 - 产品研发从简单本土化生产转向全环节本土化,车型设计接近新势力风格[11] - 营销模式革新,全面入驻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采用"种草"模式吸引年轻消费者[11] - 豪华品牌如奥迪采用华为智驾系统,传统车企通过智驾技术弥补短板[11] - 合资品牌新能源车路面能见度显著提升,显示市场接受度改善[8]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8月新能源渗透率达53 7%峰值后波动下滑,2025年3月在50%关口徘徊,燃油车显现阶段性韧性[16] - 新势力阵营分化加剧:小鹏逆袭、零跑狂飙、理想稳健,蔚来乐道销量不及预期引发内部改革[13] - 行业淘汰赛加速,哪吒汽车生存困难,极越汽车烂尾残局未解决[13] - 智驾营销监管趋严,车企转向安全宣传,营销推广戴上"紧箍咒"[14] 行业竞争趋势研判 - 传统车企凭借品牌积淀、本土化深度和智驾升级形成反扑态势[9][11] - 新势力需警惕传统车企觉醒后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渠道优势[12] - 2025年市场竞争呈现"燃油车反弹+新能源内卷"的双重特征[16] - 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整合期,头部效应与淘汰压力并存[13][14]
汽车视点 | 从1万到36万、从追赶到领跑,透视上海车展“全球风向标”效应
新华财经· 2025-04-24 20:11
上海车展发展历程 -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于1985年首次举办 是中国首个专业国际汽车展览会 首届展馆面积1万平方米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328家厂商参展 观众首日突破2万人次 [2] - 2005年上海车展跻身国际A级车展 展馆面积12万平方米 较上届增加50% 首度超越东京车展跃居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 [3] - 2025年上海车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 其中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 较2021年同展区6万平方米增长67% [3] 展会国际影响力提升 - 2004年通过国际博览联盟(UFI)认证 成为我国首个获UFI认证的汽车展会 [3] - 2013年全球首发车型达111辆 超过同期五大国际车展 成为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 [3] - 汽车零部件企业佛瑞亚选择参加上海车展而非CES 2024年其全球订单310亿欧元 其中亚洲订单110亿欧元 中国车企贡献超60%亚洲订单 [4] 跨国车企战略转型 - 2025年车展全球首发新车超100台 发布会达193场 跨国车企将中国作为技术研发与产品定义核心阵地 [5] - 大众集团推出三款本土化战略车型:上汽大众ID ERA 一汽大众ID AURA 安徽大众ID EVO 均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 [6] - 奥迪A6L e-tron为中国市场加长159mm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奥迪E5 Sportback采用Momenta智驾解决方案 [6] 本土化创新实践 - 奔驰纯电CLA L车型集成豆包AI大模型 三屏联动座舱及保时捷同款两档变速箱 [6] - 丰田在华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 新一代雷克萨斯ES于上海车展全球首发 [7] - 别克宣布"至境"高端新能源子品牌 2025年起在华全新车型将全部为新能源车 [7] 中国品牌高端化突破 - 极氪9X全球首发 配备5个激光雷达 后排车门宽度超1.2米 普通版起售价约50万元 顶配版或达100万元 [9] - 比亚迪仰望U8L车身长度较劳斯莱斯库里南长出59mm [10] - 华为鸿蒙智行尊界S800预售价100-150万元 内饰采用水晶 实木 真皮等材质 [10] 全球产业地位重塑 - 小米 奇瑞星途等中国品牌展台吸引大量外国厂商交流学习 中东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迅速 [8] - 蔚来等本土豪华品牌展台出现奥迪 宝马 雷克萨斯等国际品牌高管组团试车 [9] - 11家国内外车企负责人参加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 包括奥迪中国 上汽集团 广汽集团高层 [9]
车市价格波动趋稳的背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2 09:18
价格趋势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降价车型数量逐月递减,3月仅23款,较2024年同期51款骤降55% [2][8] - 2024年全年降价车型达227款,远超2023年148款,但2025年初趋势逆转 [2] - 豪华品牌终端价格大幅跳水,凯迪拉克CT5官方降价8万元至21万元,雷克萨斯ES跌破23万元 [4][8] 促销策略转型 - 车企减少直接降价,转向金融方案、智驾权益等隐性优惠方式,如乐道品牌通过5年免息等权益组合提供4.4万元等效优惠 [3] - 现金补贴力度收缩,除个别车型达1.8万元外,多数补贴区间为3000-10000元 [4] - 商超渠道陈列风格转变,减少促销标语,侧重产品实物展示与新车型预售 [3]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替代普惠式补贴,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升级 [5][6] - 2025年3月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速创近十年新高,政策拉动效果显著 [4][5] - 行业呼吁避免内卷竞争,多家车企掌门人公开支持良性发展模式 [7] 成本与盈利压力 - 北汽蓝谷2024年预亏69.5-65亿元,同比亏损扩大20.37%-28.7%,主因价格战挤压利润 [6] -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盈利要求提升,持续亏损导致融资难度增加 [7] - 赛力斯凭借30万元以上车型及26%-35%单车毛利实现盈利,低定价车型面临盈利困境 [12] 产品策略与竞争维度 - 新车定价趋于"真实",版本数量精简至3-5款,初始售价即触底 [11] - 智能化配置重塑价格体系:小鹏MONA M03以11.98万元搭载城市NOA,零跑C16激光雷达版下探至12.98万元 [10] - 新能源车均价从2023年18.4万元降至15.6万元,但配置水平反升 [10] 细分市场差异 - 2025年1-3月豪华品牌均价36.7万元(+1000元),新势力均价23.3万元(-3.8万元),自主品牌均价12万元(-7000元) [9] - 燃油车面临产品老化,依赖促销维持销量;新能源车通过"低价高配"新车实现价格重定位 [9] 行业长期挑战 - 过度竞争可能导致质量标准降低,如车漆工艺从5道减至3道 [14] - 技术深度、生态广度和情感温度成为未来竞争核心维度 [14] - 一季度乘用车零售量512.7万辆,同比增长6%,表明市场未因降价降温而萎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