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5
icon
搜索文档
单季交付近50万辆创新记录:多项利好叠加马斯克全面回归,特斯拉新一轮起飞来了!
美股研究社· 2025-10-06 10:14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电动汽车交付量达497,099辆,同比增长7.3%,远超市场预估的439,600辆 [5][6] - 核心产品Model 3/Y合计交付481,166辆,同比增长9.4% [7] - 储能业务装机量创下12.5吉瓦时的新纪录 [7] - 公司股价达450美元,市值升至1.5万亿美元 [20] 区域市场表现 - 上海超级工厂9月交付量超过9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超7.1万辆,环比增长25% [7] - 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销量创年内新高,达16.92万辆,环比增长31% [17] - 在2025年9月21日至28日当周,特斯拉中国市场周销量达1.93万辆,其中焕新Model Y单周销量超1万辆 [17] 产品与技术进展 - 焕新Model Y全轮驱动长续航版和焕新Model 3长续航全轮驱动版通过新电池化学配方,将CLTC续航提升至750公里 [11] - 推出搭载78.4kWh三元锂电池的Model 3长续航后驱版,续航里程达830公里 [11] - 推出首款六座车型Model Y L,车长4.97米,轴距超3米,CLTC续航751公里,起售价33.9万元,交付已排至11月 [14] - Model Y L在中国市场单周销量超过4000辆,迅速在六座市场建立领先优势 [17] 新业务与服务拓展 - Robotaxi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在美国得州奥斯汀上线,并扩展至加州,已面向公众开放下载注册 [12] - 灵魂人物马斯克全面回归,深度主持Optimus人形机器人、AI5、AI6芯片等创新工作 [9] - 被视为Model Y青春版的新测试车辆正在进行路测,有望进军20万元左右的平价市场 [19]
究竟用什么迎接AI的军备之旅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2 09:03
AI投资热潮与市场影响 - OpenAI的巨额资本支出引发市场对AI驱动增长的热烈追捧,这场投资被形容为“军备竞赛”[2] - OpenAI的资本支出导致甲骨文公司的“剩余履约义务(RPO)”猛增至4550亿美元,推动其股价单日飙升约36%[2] - 此次资本支出浪潮将博通、谷歌等科技巨头推上增长风口,同时使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的财富一度超过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2] 特斯拉的战略转型与AI布局 - 特斯拉近期与马斯克对赌的万亿薪酬方案背后,是公司从电动车企业向物理世界AI驱动科创公司的战略转型[2] - 公司通过Optimus机器人V3版本、FSD、AI5和AI6等AI技术产品吊足市场胃口[2] - 擎天柱机器人供应链需要从零到一创建,需基于物理第一性原理进行创见[2] AI发展的本质特征与经济影响 - AI发展不是连续函数而是科技跃迁,伴随剧烈经济生态重构,需要对需求进行精确描述和商业化运营[4] - 现有经济产业生态链需基于物理第一性原理挖掘和跃升自身能力,甚至需要魄力摧毁和重塑过往优势[5] - AI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重塑和重建叙事结构与逻辑,需要精确表达需求并厘定概念内涵外延[5] AI时代的竞争格局与制度需求 - AI竞争是超越时空的竞争,无法通过物理隔离保护区域市场,AI与Web3.0结合将具有穿墙透壁能力[6] - 竞争焦点从算力算法等基建转向对需求的清晰描述和定义,需要制度呵护企业家的自由创见[6] - 实现AI竞争繁荣需要为企业家精神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竞争秩序,尊重每条发展路线的自由表达[6]
究竟用什么 迎接AI的“军备”之旅
搜狐财经· 2025-09-12 01:55
行业趋势 - OpenAI巨额资本支出推动科技行业增长 引发AI军备竞赛[1] - 甲骨文公司剩余履约义务猛增至4550亿美元 股价单日飙升36%[1] - 博通 谷歌等科技巨头站上增长风口[1] 公司转型 - 特斯拉从电动车公司转型为物理世界AI驱动的科创公司[1] - 公司推出Optimus机器人V3版本 FSD AI5和AI6等产品[1] - 马斯克提出基于物理第一性原理创建擎天柱供应链体系[1] 技术特征 - AI发展属于科技跃迁而非连续函数 伴随经济生态重构[3] - AI与Web3.0结合将具备穿墙透壁能力 实现无孔不入[4] - 股票代币化和美元稳定币对资本项目管制产生冲击[4] 竞争要素 - 竞争核心从算力算法转向对需求的清晰描述和定义[5] - 需要制度呵护企业家自由创见和首创精神[5] - 构建无事不扰 有求必应的竞争秩序是关键竞争优势[6] 创新机制 - 科技创新需通过猜想和反驳精确表达需求[3] - 市场试错伴随泡沫 但这是科学发现的必然路径[2] - 需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维护公平竞争秩序[4]
一财社论:究竟用什么迎接AI的军备之旅
第一财经· 2025-09-11 21:17
AI"军备竞赛"不仅仅是算力芯片、能源供给等器物之争,更是一场认知变革。 AI再次点燃人们对未来的殷切期许。 最新OpenAI巨额资本支出点亮了硅谷和全球金融市场。这份资本支出,让甲骨文公司的"剩余履约义务 (RPO)"猛增至4550亿美元,令其股价10日飙升约36%,埃里森的财富也一度超过马斯克成为全球首 富。这也同时将博通、谷歌等科技巨头推上增长的风口。 首先,必须在认知上明晰,AI不是一个连续函数,而是一场科技跃迁,本身就伴随着巨烈颠簸的经济 生态重构,因为AI不是简单的对已知经济生态的重新匹配,而是一种猜想和反驳的商业化运营,先有 创新者和冒险者对需求的精确描述,才有满足需求的匹配和创见等行动,因此通往AI之旅,并不都能 从现有全球经济和产业生态链中找到答案,而更多需创见新的设计和工具,以满足由猜想和反驳孕育而 来的需求。 这意味着现有的经济产业生态链,本身就需基于物理第一性原理去挖掘和跃升自身的能力,这在特斯拉 开创的电动车供应链中得到了初步路演。因此,当前必须明确一点:在新科技变革前沿,甚至需人们有 魄力将过往优势摧毁和重塑,敢于壮士断腕。 其次,重塑和重建叙事结构和逻辑,才是AI时代的核心竞争优 ...
Elon Musk Shares Updates On Robots, Starlink-Enabled Smartphones, AI Push In Latest Interview, Says Optimus Could Be 'Biggest Product Ever' - Tesla (NASDAQ:TSLA)
Benzinga· 2025-09-10 14:16
Tesla Inc. TSLA CEO Elon Musk has shared updates on autonomous driving, Optimus humanoid robo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ursuits during a recent event.Optimus Could Be ‘The Biggest Product Ever'Speaking at the All In Summit on Tuesday, Musk shared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updates on all of his ventures.On the Optimus robot, Musk shared that Tesla was finalizing the design of the Optimus version 3 robot, which would boast the "manual dexterity of a human," indicating a complex hand design as well as an "A ...
Tesla's Dojo, a timeline
TechCrunch· 2025-09-03 00:39
公司战略转型 - 特斯拉旨在从汽车制造商转型为人工智能公司 重点发展自动驾驶技术 [1] - 公司通过定制超级计算机训练全自动驾驶神经网络 以实现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的跨越 [2] 计算平台发展历程 - 2019年首次提及Dojo超级计算机 专为神经网络和自动驾驶汽车设计定制芯片 [4] - 2021年正式发布Dojo 采用3000片D1芯片与英伟达GPU共同构建AI集群 [9] - 2022年展示Dojo进展 完成首个机柜安装 进行2.2兆瓦负载测试 计划建设7个Exapod集群 [10] - 2023年启动Dojo生产 计划至2024年投入超10亿美元 处理每日1600亿帧视频数据 [13] - 2024年宣布投资5亿美元在布法罗建设Dojo超级计算机 [14] 技术架构演进 - 开发D2下一代训练瓦片 将整个Dojo瓦片集成到单个硅晶圆上 已进入生产阶段 [14] - 德克萨斯超级工厂扩建部分将容纳5万片H100芯片用于FSD训练 [15] - 2024年AI相关支出约100亿美元 其中内部支出占一半 英伟达硬件占训练超集群建设成本三分之二 [15] 计算能力规划 - 2023年预测到2024年2月计算能力进入全球前五 2024年10月达到100 exaflops [12] - 2024年6月AI训练能力约4万片H100等效GPU 预计年底达到9万片等效能力 [16] - Dojo 1预计2024年底具备约8000片H100等效训练能力 [16] 战略重心转移 - 2024年8月推出Cortex超级计算集群 采用约5万片H100英伟达GPU [18] - Cortex助力FSD V13版本实现安全性和舒适性重大提升 数据量增加4.2倍 [19] - 累计AI相关资本支出约50亿美元 包括基础设施投入 [20] 项目终止与团队调整 - 2025年8月解散Dojo团队并关闭项目 团队负责人Peter Bannon离职 [23] - 近20名Dojo员工离职创办DensityAI公司 专注于AI芯片和软硬件开发 [22] - 资源集中到AI6芯片开发 该芯片设计可扩展用于FSD、Optimus人形机器人和高性能AI训练 [23] 未来技术路线 - Dojo 2预计2026年达到规模运营 等效10万片H100计算能力 [21] - 与三星签署165亿美元协议获取下一代AI6芯片 [22] - AI5约18个月后进入大规模生产 现有车辆硬件可能不支持下一代AI模型 [17]
Tesla CEO Elon Musk Just Delivered Incredible News for Nvidia Stock Investors
The Motley Fool· 2025-08-14 18:15
特斯拉AI战略转型 - 特斯拉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和绿色能源先驱转型为全栈技术企业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在下一代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 包括人形机器人和全自动驾驶车队 [1][2] - 公司宣布放弃独立超级计算机平台Dojo 将其称为"进化死胡同" 转而聚焦于芯片项目AI5和AI6的开发 [5] - AI6设计更具多功能性 可同时处理训练工作负载和神经网络推理 适用于特斯拉更广泛的基础设施用例 无需Dojo这种专业化计算平台 [5] 特斯拉技术路线调整 - Dojo原本是特斯拉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尝试 旨在通过垂直整合AI架构建立计算堆栈所有权和竞争护城河 [3][4] - 战略调整源于追求多个针对不同应用的芯片设计缺乏战略和经济意义 AI6代表更综合的解决方案 [5] - 公司将在过渡期依赖外部GPU供应商 包括目前已有部分合作的英伟达 同时需要时间构建、开发和扩展新服务 [6] 英伟达受益分析 - 特斯拉决策强化了行业现有领导者的地位 表明即使最具技术野心和财务实力的企业也难以超越成熟行业巨头 [7] - 该转型为英伟达汽车业务创造重大机遇 其计算和网络服务仍是主要利润驱动 但汽车业务正成为新兴增长引擎 [8] - 更多汽车制造商可能效仿特斯拉 认识到定制基础设施成本高昂且耗时 从而加强对外部硬件软件系统的依赖 [9] 行业影响展望 - 英伟达在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未来几年可能显著扩大 巩固其作为AI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核心供应商的地位 [10] - 行业对英伟达汽车产品生态系统的需求可能加速增长 为公司核心数据中心业务之外的基础设施增长提供新动力 [9]
特斯拉(TSLA):深度研究系列(1):山雨欲来风满楼:站在Robotaxi商业模式跑通前夜理解特斯拉车企转型AI公司的变革
中泰证券· 2025-08-12 17:41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5]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 7/84 9/154 5亿美元 对应PE分别为191 0/125 3/68 8 [8] 核心观点 - 特斯拉正从汽车制造商向AI企业转型 近30%新增CapEX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 [8] - 智能驾驶业务(FSD/Robotaxi)是当前最重要的环节 估值逻辑转变为"技术突破→新商业模式→新现金流→提升PE" [8] - 整车销售和储能业务作为现金牛支撑转型 通过平台共享和产线优化深挖潜力 [8] - 机器人业务着眼远期成长 但当前市值计价不充分 [8] 业务转型分析 智能化转型 - 2Q24起股价与汽车交付量出现背离 显示市场认知从整车制造向AI公司转变 [8] - AI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达61 7亿美元 占季度CapEX的29% [8][44] - 形成Cortex数据中心和Dojo超算等AI成果 训练算力达等效12万张H100 GPU [45][48] 智能驾驶业务 - FSD累计行驶里程达45亿英里 事故间隔里程669万英里显著优于人类 [62][64] - 软件架构完成v12端到端转型 正向无监督版升级 已在北美全量推送 [78][89][93] - 商业模式包括FSD订阅(北美8000美元买断/99美元月费)、Robotaxi和软件授权 [104][107] 传统业务调整 - 全球汽车产能连续8个季度维持在235万辆 无新增工厂投资 [49][52] - 车型平台收敛 取消Cybercab共平台廉价车转为与Model Y共享平台 [8] - 储能业务毛利率超30% 成为重要利润来源 [8]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990 2/1294 9/1614 8亿美元 增速+1 4%/+30 8%/+24 7% [8] - 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速-21 5%/+52 5%/+82 0% [8] - 当前PE-ttm达167 5 显著高于传统车企15倍上限 [32][34] 行业影响 - 特斯拉突破传统车企估值范式 带动新势力采用PS估值方式 [33][37] - 技术路线引领行业 国产车企跟进端到端架构和硬件降本趋势 [75][96] - 开创"软件定义汽车"新模式 智驾系统渗透率持续提升 [100][104]
特斯拉AI6芯片曝光:三星代工,马斯克先砸1185亿,“最低预期”
36氪· 2025-07-29 16:48
FSD软件升级 - 新版FSD参数量将扩大10倍 远超前次披露的4.5倍提升幅度 [1][4] - 通过Robotaxi路测获取的无监督驾驶经验将整合至乘用车有监督版FSD [1] - 系统将允许车主"可脱眼时间更长" 但公司未提及L3级自动驾驶概念 [3] 自动驾驶硬件迭代 - AI5芯片已完成设计 算力达HW4.0的10倍 预计超过3000TOPS 将于下半年量产上车 [4][6] - AI6芯片确定由三星代工 合作协议价值22.8万亿韩元(约1185亿元人民币) 合作持续至2033年底 [7] - 三星将在得克萨斯州新建专供特斯拉的AI6芯片工厂 马斯克将亲自参与生产效率优化 [7] 双平台战略猜想 - 行业推测AI5可能作为过渡芯片 AI6则代表新一代平台 [9] - 另一种可能是双平台并行 分别对应乘用车L2辅助驾驶和Robotaxi L4自动驾驶场景 [9] - 类似双线战略在行业内有先例 如Momenta同时推进车规级零部件和Robotaxi 文远知行采用算力差距10倍的不同平台 [11] 业务模式演进 - 公司同时运营有监督(Supervised)和无监督(Unsupervised)两大FSD分支 [9] - Robotaxi成功可能带来"制造最优汽车但需求更少"的产业悖论 [12] - 自动驾驶算法设计目的因乘用车与Robotaxi业务模式差异而不同 [9]
特斯拉交出十年最差季报,营收利润销量全下滑,平价新车下半年量产
36氪· 2025-07-24 12:4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418亿美元(同比下滑11%),汽车业务收入306亿美元(同比下滑18%)[1]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非GAAP)23.27亿美元(同比下滑30%),自由现金流仅1亿美元[1] - Q2总收入225亿美元(同比下滑12%),归母净利润(非GAAP)13.93亿美元(同比下滑23%),GAAP毛利率17.2%(同比下降71bp)[7] - Q2汽车收入166亿美元(同比下滑16.6%),能源业务收入27.89亿美元(同比下滑7%),服务及其他收入30.4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9] 产销数据 - 上半年全球交付量72.08万辆(同比下滑13.2%),产量77.29万辆(同比下滑8%)[3] - Q2交付量38.41万辆(同比下滑14%),Model 3/Y交付37.37万辆(同比下滑12%),其他车型交付1.04万辆(同比下滑52%)[4][7] - 中国市场上半年销量26.34万辆(同比下滑5.4%)[35] - 全球库存天数24天(同比增加33%),经营性租赁占比2%[4][34] 战略举措 - 6月启动平价车型试生产,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11][12] - 计划2026年批量生产Semi和Cybercab[11][12] - 香港Model 3最高降价18%,加拿大Model Y长续航版降价2万加元[44] - 推出Model Y L六座版(Q3发布),加州工厂现紧凑型SUV疑似Model Q[38][40] 技术进展 - FSD接近获荷兰监管批准,或推动欧洲销量[15][17] - FD将升级AI5模型(参数量增10倍),HW3车辆后续处理待定[18] - Robotaxi已在奥斯汀运营,目标年底覆盖美国50%人口(成本目标0.3-0.4美元/英里)[21][23] - Optimus人形机器人V3原型年内亮相,目标5年后年产100万台[26] - Dojo超级计算机2026年规模部署,Grok AI助手已上车[29][43] 产能布局 - 上海工厂Model 3/Y产能超95万辆,柏林工厂Model Y产能超37.5万辆[37] - 得州工厂Cybercab在建,内华达工厂Semi在建[37] - 超级充电站达7377座(同比增14%),充电接口70228个(同比增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