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系列

搜索文档
“这里是梦想之地” 德国汽车业“大咖”齐乔拉谈中国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11:25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长安汽车已成长为全球性汽车制造商 在阿拉伯国家是进口品牌市场领导者[1] - 公司采用全球化团队布局 设计中心分布在意大利 日本 德国和中国重庆[1] - 计划以务实态度进军欧洲市场 强调循序渐进策略而非激进扩张 注重建立售后服务体系与消费者信任[7] 产品与技术优势 - 设计团队由前大众全球设计负责人领衔 曾主导开发高尔夫 甲壳虫 奥迪E-tron等经典车型[1] - 中国车企具备快速将高科技产品商业化的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远超德国同行[5] - 产品开发完全基于数据驱动决策 采用类似科技公司的高效工作模式[3] 中德汽车产业对比 - 中国汽车行业以高效率著称 决策流程简洁 数字化程度高 德国则受制于官僚主义和过度监管[4][6] - 欧洲车企可通过与中国合作学习快速市场化经验 德国汽车产业在数字化应用方面明显落后[5] - 中国消费者对质量 技术和设计要求严苛 倒逼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1] 国际化发展路径 - 公司已在部分海外市场验证成功模式 通过产品实力赢得客户 计划复制该模式至欧洲[7] - 强调本土化服务能力建设 包括售后维修和二手车流通等环节 以解决欧洲消费者顾虑[7] - 中国车企正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高科技产品 但需避免重蹈过往激进扩张的覆辙[7][9]
德系汽车三巨头一季度业绩承压 中国市场销量均现下滑
证券日报· 2025-05-10 01:01
德系车企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表现 - 大众汽车一季度全球交付量213.36万辆同比增长1.4%,但中国市场交付量同比减少7.1%至14.45万辆,营业利润同比骤降36.9%至28.73亿欧元[2] - 宝马集团一季度全球销量增长但中国市场同比下滑17.2%至15.52万辆,净利润同比下降26.4%至21.73亿欧元[2] - 梅赛德斯-奔驰一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7%至52.92万辆,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减少10%至15.28万辆,净利润大幅缩水42.8%至17.31亿欧元[3] 业绩下滑核心原因 - 德系车企产品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领域技术水平较低,大众ID系列在华表现未达预期[1] - 中国新能源车企如蔚来、腾势等强势崛起,挤压外资品牌市场份额[1] - 中国市场销量下降、行业价格战以及中国业务盈利贡献减弱是利润承压主因[3] 中国市场战略转型 - 大众汽车与广州小鹏汽车合作打造CMP整车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与地平线等合作推进电气化、智能化转型[4] - 奥迪与上汽集团合作推出AUDI E量产版,计划2025年交付[4] - 梅赛德斯-奔驰在华投资超1000亿元,零部件本土化率达90%,未来五年推出10款以上中国专属电动车型[5] - 宝马集团2025年将在中国推出超过10款BMW新车,2026-2027年带来20余款新车型包括新世代车型[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比亚迪、吉利、奇瑞等本土品牌凭借电动化技术突破与高性价比产品快速蚕食传统合资品牌市场[3] - 中国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白热化,消费者购车决策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7] - 自主品牌在智能化配置与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压缩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7] 未来挑战与机遇 - 德系车企需应对中国本土车企降维打击及自身技术路线转型与供应链重构双重压力[6] - 市场策略调整速度与本土化创新深度将成为破局关键[6] - 中国引领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转型,是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先锋市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