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D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这里是梦想之地” 德国汽车业“大咖”齐乔拉谈中国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11:25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长安汽车已成长为全球性汽车制造商 在阿拉伯国家是进口品牌市场领导者[1] - 公司采用全球化团队布局 设计中心分布在意大利 日本 德国和中国重庆[1] - 计划以务实态度进军欧洲市场 强调循序渐进策略而非激进扩张 注重建立售后服务体系与消费者信任[7] 产品与技术优势 - 设计团队由前大众全球设计负责人领衔 曾主导开发高尔夫 甲壳虫 奥迪E-tron等经典车型[1] - 中国车企具备快速将高科技产品商业化的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远超德国同行[5] - 产品开发完全基于数据驱动决策 采用类似科技公司的高效工作模式[3] 中德汽车产业对比 - 中国汽车行业以高效率著称 决策流程简洁 数字化程度高 德国则受制于官僚主义和过度监管[4][6] - 欧洲车企可通过与中国合作学习快速市场化经验 德国汽车产业在数字化应用方面明显落后[5] - 中国消费者对质量 技术和设计要求严苛 倒逼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1] 国际化发展路径 - 公司已在部分海外市场验证成功模式 通过产品实力赢得客户 计划复制该模式至欧洲[7] - 强调本土化服务能力建设 包括售后维修和二手车流通等环节 以解决欧洲消费者顾虑[7] - 中国车企正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高科技产品 但需避免重蹈过往激进扩张的覆辙[7][9]
零公里二手车,大部分出国了
创业邦· 2025-06-04 18:30
核心观点 -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普遍存在 指新车注册后迅速流入二手车市场 涉及自主品牌 合资品牌及新能源车型 形成"二手新车"产业链 [3][4] - 该产业链主要面向海外市场 出口规模达数十万辆 新能源车占比显著提升 早期单台利润可达上万元 [6][9] - 产业链参与者包括整车厂 经销商 二手车商及海外渠道商 各方通过销量冲榜 补贴获取 低价出口等方式获利 [9][11] - 矛盾集中在海外价格体系冲击 质保真空风险及车企本土化节奏被打乱等问题 [11][12][13] 利益链条分析 - **整车厂**:通过经销商授权将新车以二手车形式出口 提升销量数据 部分用于抵偿供应商货款 [4][9] - **经销商**:年底冲量时主动将未售新车转为二手车 获取整车厂商务返点 部分4S店垫资铺货至边境城市 [9] - **二手车商**:国内因新车价格战利润稀薄 转向出口"二手新车" 海外溢价空间更大 [9] - **海外市场**:俄乌冲突后欧美车企撤离俄罗斯 当地出现供给缺口 中东 独联体等市场对中国新能源车需求旺盛 [8][6] 行业影响 - **价格体系冲击**:平行进口车与官方渠道价差显著 如德国市场中国产大众ID系列售价低于本土车型 [11] - **质保风险**:新能源车首任车主条款导致海外买家无法享受保修 可能引发品牌声誉危机 [12] - **产品节奏干扰**:海外在售旧款车时 二手新车渠道已流通最新款 影响车企本土化策略 [13][15] - **合规漏洞**:存在套取新车置换补贴 借用个人资质骗补等行为 部分渠道涉及税务及知识产权风险 [19] 市场动态 - 新能源车占比从早期少量提升至当前与燃油车各占一半 [12] - 俄罗斯市场因供应链中断 消费者接受"半成品"车辆后期补装 [8] - 部分国家已设置二手车进口公里数下限 但监管标准差异导致封堵效果有限 [17]
零公里二手车,大部分出国了
虎嗅APP· 2025-06-02 22:08
核心观点 -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在国内汽车行业普遍存在 指新车注册后立即以二手车形式转售 涉及自主品牌 合资品牌 燃油车 混合动力车和新能源汽车等各类车型 [2] - 零公里二手车主要市场在海外 出口规模达数十万辆 在二手车出口总量中占比颇高 [3] - 该现象背后存在复杂的利益链条 涉及车企 经销商 二手车商等多方参与者 各方均有动力推动此类交易 [7][8] - 随着规模扩大 该模式与车企海外战略产生冲突 可能影响品牌声誉和海外市场布局 [11][12] - 完全封堵存在难度 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出台限制措施 但效果有限 [16][17] "二手新车"利益链条 - 海外需求驱动 特别是俄罗斯和中东市场 因欧美车企撤出导致供应缺口 消费者愿意接受"半成品"车 [7] - 新能源汽车占比提升 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比例已达1:1 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智能电动车兴趣浓厚 [5][11] - 车企为冲击销量 授权经销商将新车铺向边境城市 经销商为完成目标将未售新车以二手车形式转给车商 [7] - 二手车商因国内新车价格战激烈 更倾向做出口"二手新车"生意 海外利润高于国内 [8] - 两三年前为最赚钱阶段 单车利润可达上万元 目前利润空间缩小至千元左右但仍有利可图 [7][11] 矛盾和冲突 - 冲击车企海外价格体系 如大众ID系列在中德市场存在巨大差价 平行进口影响当地销售 [10] - 质保真空问题突出 新能源汽车保修通常限于首任车主 海外消费者维权困难可能损害品牌声誉 [11] - 打乱车企海外产品节奏 二手新车多为最新款 与海外官方店销售的旧款车形成直接竞争 [12] - 增加合规风险 可能引发进口国更严格的监管措施 提高所有中国汽车出口成本 [11][12] - 与车企长期海外战略冲突 车企倾向在海外导入成熟老款车型以保证质量和成本 二手新车打乱这一节奏 [12]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国内二手车市场受新车价格战影响 车商不敢收车 转向代售和服务费模式 利润微薄 [8] - 部分车商通过套取补贴方式操作 如报废车置换补贴 新能源购车补贴等 存在法律风险 [17] - 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出台限制措施 如设置进口二手车最低里程要求 但执行效果有限 [16] - 完全封堵难度大 即使关闭二手车渠道 车商可能转向风险更高的其他出口方式 [17]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 价格战背景下部分参与者为短期利益铤而走险 [18]
零公里二手车,大部分出国了
36氪· 2025-05-30 19:16
"零公里二手车"进入了公众视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日在一则访谈视频中表示:"现在有一种怪 象叫'零公里二手车',也就是说它上完牌照就算注册了,好像是卖出去了,但是又回到了二手车。现在 你可以到懂车帝、瓜子二手车、闲鱼等平台去看,有三四千家都在卖,是非常乱的。" 点击一些汽车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能清楚地看到仅有数百使用公里的汽车在售,刷新页面后,可 以看到数量众多,包括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燃油车、混合动力车和新能源汽车等,各类车型应有尽 有。以至于"二手新车"这两个看上去不相关的词语竟然组合在一起,成为招牌上的新标签。 供应商收不到货款,车企用新车抵款,然后新车被放上二手平台,这样的现象并不止于汽车。一位消费 品类市场部人士告诉《财经》,在她的行业里,这样的操作已经很成熟,各取所需,甚至还能彼此有收 益。只不过,没想到汽车也会如此,看起来操作手段"既初级又低效"。 这种情况并非近期才出现,早在几年以前就屡见不鲜,全国多地大量的二手车商都有类似车源,并且覆 盖大部分汽车品牌。 与大众的认知不同,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主要的市场并不是国内。根据多位相关人士给到《财经》的分 析来看,零公里二手车出口量规模应在数十 ...
曝大众电动汽车将改名!
鑫椤锂电· 2025-05-19 17:28
大众电动车命名策略调整 - 大众计划从2026年起逐步淘汰"ID"前缀 重新使用更贴近用户认知的命名方式 [1] - ID系列名称过于抽象 复杂的命名方式引发市场混淆 消费者难以直观感知车型定位 [1] - ID.2all和ID.Every1概念车在量产时将不会沿用现有名称 可能使用Polo等经典车型名称 [1] - ID.1可能使用Lupo Fox Up等名称 ID.Buzz等车型也将逐步停用现有名称 [1] 命名策略调整的背景与意义 - "ID"前缀主要表达智能设计 身份认同和前瞻科技 以及零排放 自动驾驶等含义 [1] - 新策略与奔驰 奥迪放弃EQ系列命名类似 旨在唤醒用户对经典车型的记忆 强化品牌历史传承 [2] - Polo在德国市场拥有超过50年历史 其形象与ID.2定位高度契合 [2] - Lupo作为大众最小SUV的基因 能为ID.1注入差异化竞争力 [2] 大众电动车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最畅销的纯电动车为ID.3 2025年4月销量达到4098辆 [2] - ID.4CROZZ在4月售出2653辆 ID.4X销量为1900辆 [2] 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战略 - 中国电动车市场价格战激烈 新车型常以大幅折扣上市 [2] - 大众拒绝以短期市场份额为目标 专注于可持续增长 [2] - 从2026年起 大众将在中国推出新一代专属电动车 [2] - 逐步混合化燃油车产品线 力求在电动化转型中保持领先地位 [2]
传大众计划对ID系列前缀更名,或于2026年开始执行
巨潮资讯· 2025-05-19 11:19
大众汽车命名体系调整 - 公司宣布从2026年起逐步淘汰电动汽车"ID"前缀命名体系 例如ID2可能改名为"Polo" ID1预计2027年发布 可能采用"Lupo""Fox""Up!"等名称 [2] - "ID"系列作为电动化转型标志性命名 承载了新能源战略布局 此次调整旨在适应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 提升全球竞争力 [2] - 新命名将更简洁直观 以传达产品核心价值 分析认为此举可能优化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 或预示电动战略重心变化 [2] 大众中国市场表现 - 4月一汽大众(含奥迪)销量11.34万辆 上汽大众8.25万辆 合计19.59万辆 同比仅微降0.6% [3] - 1-4月累计销量81.85万辆 略低于上年同期的85.14万辆 大众中国仍保持合资车企销量第一地位 [3] 行业影响与展望 - 作为全球知名制造商 命名体系调整将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需持续关注市场表现和品牌建设变化 [3]
德系汽车三巨头一季度业绩承压 中国市场销量均现下滑
证券日报· 2025-05-10 01:01
德系车企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表现 - 大众汽车一季度全球交付量213.36万辆同比增长1.4%,但中国市场交付量同比减少7.1%至14.45万辆,营业利润同比骤降36.9%至28.73亿欧元[2] - 宝马集团一季度全球销量增长但中国市场同比下滑17.2%至15.52万辆,净利润同比下降26.4%至21.73亿欧元[2] - 梅赛德斯-奔驰一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7%至52.92万辆,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减少10%至15.28万辆,净利润大幅缩水42.8%至17.31亿欧元[3] 业绩下滑核心原因 - 德系车企产品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领域技术水平较低,大众ID系列在华表现未达预期[1] - 中国新能源车企如蔚来、腾势等强势崛起,挤压外资品牌市场份额[1] - 中国市场销量下降、行业价格战以及中国业务盈利贡献减弱是利润承压主因[3] 中国市场战略转型 - 大众汽车与广州小鹏汽车合作打造CMP整车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与地平线等合作推进电气化、智能化转型[4] - 奥迪与上汽集团合作推出AUDI E量产版,计划2025年交付[4] - 梅赛德斯-奔驰在华投资超1000亿元,零部件本土化率达90%,未来五年推出10款以上中国专属电动车型[5] - 宝马集团2025年将在中国推出超过10款BMW新车,2026-2027年带来20余款新车型包括新世代车型[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比亚迪、吉利、奇瑞等本土品牌凭借电动化技术突破与高性价比产品快速蚕食传统合资品牌市场[3] - 中国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白热化,消费者购车决策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7] - 自主品牌在智能化配置与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压缩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7] 未来挑战与机遇 - 德系车企需应对中国本土车企降维打击及自身技术路线转型与供应链重构双重压力[6] - 市场策略调整速度与本土化创新深度将成为破局关键[6] - 中国引领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转型,是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先锋市场[4][5]
上海车展热点总结
数说新能源· 2025-04-27 15:50
上海车展主要亮点 - 比亚迪推出两款概念车大唐和大汉,预计半年到一年内量产,定价30万元左右,将D级尺寸轿车带入该价格区间 [1] - 海洋网发布比汉L更大的轿车Ocean-S,王朝网推出比唐L更大的轿车大唐 [1] - 海洋网推出海狮06作为宋plus DMI高配版,采用加量不加价策略替代宋plus DMI [1] - 腾势汽车推出Z概念跑车,但热度相对较低 [2] - 极氪9X热度极高,纯电续航380公里,5C超充9分钟充至80%,0百加速3秒,预计定价50万以上 [4] - 吉利发布银河战舰,定位精致城市越野车,对标方程豹豹5,预计Q3上市 [3] - 理想L6焕新版芯片升级为J6M,增强驾驶辅助功能 [6] - 小鹏发布机器人引发股价大涨,预计明年量产 [11] 比亚迪新车矩阵特点 - 通过降价加速销量增长 [3] - 低端市场推出小版型并持续改进底盘和配置 [3] - 品牌整体向上发展,进军高端市场 [3] 理想汽车动态 - L6车型终端促销额度达2万元以上,接近10%优惠幅度 [7] - 新车型5月8日正式交付,市场表现需重点关注 [8] - MEGA HOME车型售价55.98万,产品体验优秀但市场接受度存疑 [9] 其他品牌表现 - 深蓝S09起售价较低,对魏牌蓝山形成压力 [10] - 启源Q07、Q09定价略显弱势,市场表现待观察 [10] - 小鹏新款G9和P7+5C超充版因较低售价具吸引力 [11] - 零跑计划近期公布欧洲建厂进展,预计明年Q2底投产B系列车型 [13] 合资品牌动向 - 大众推出多款中国市场定制ID系列电动车,采用一口价策略 [13] - 丰田、马自达和日产加速电动化本地化进程 [14] - 合资板块通过国内车企资源快速实现电动化 [15] 行业趋势 - 车市加速内卷,车企躲避高峰期竞争 [16] - 智能驾驶板块平台化趋势明显 [16] - 供应链企业如Momenta和地平线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15]
比亚迪年利润超过400亿元,计划分给股东三成;特斯拉欧洲销量继续下跌,大众汽车受益;AI眼镜出货量今年可能翻倍丨百亿美元公司动向
晚点LatePost· 2025-03-25 21:53
比亚迪业绩与分红 - 公司年利润超过400亿元,计划现金分红120亿元左右,占净利润三成 [1] - 总营收7771亿元,其中汽车及相关产品收入6173亿元,同比增长27% [1] 特斯拉与大众欧洲市场表现 - 特斯拉欧洲销量同比大跌45%,前两个月仅售出2.59万辆电动车,Model Y销量下跌53%至1.48万辆,Model 3下跌26%至1.08万辆 [2] - 大众ID系列受益于特斯拉下滑,ID.4销量1.33万辆(同比增长172%),ID.7销量1.13万辆,ID.3销量1.08万辆(同比增长141%) [2] 智能眼镜市场预测 - 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其中类Ray-Ban的AI眼镜出货547万台(同比增长101.9%) [3] - Meta占据全球智能眼镜市场83.8%份额,国内厂商如小米AI眼镜发布时间从2月推迟至4月 [3] 具身智能赛道融资动态 - 智元机器人完成腾讯领投融资,估值达150亿元,国内排名第二 [4] - 宇树以200亿元估值寻求融资,其四足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已商业化 [4][5] - 行业已有十几家公司估值超10亿元,但商业化前景尚未形成共识 [5] AI芯片行业动态 - 韩国FuriosaAI拒绝Meta 8亿美元收购要约,坚持自主推进5nm制程RNGD芯片量产 [6] - 该芯片具备512 TOPS算力、48GB HBM3内存,可支持Llama3等高端AI模型 [6] 美团AI战略 - 公司开发"生活小秘书"原生AI产品,计划年内推出,CEO王兴强调"进攻性"AI战略 [7] - AI应用分为三层:提升员工效率、赋能ToC/ToB业务、研发内部大模型Longcat [7] 蚂蚁集团AI技术进展 - 使用国产芯片结合MoE方法训练模型,成本降低20%,效果接近英伟达H800 [8] - 开源百灵系列MoE模型Ling-Lite和Ling-Plus,聚焦生活服务、金融、医疗场景 [8] 潮玩品牌全球化布局 - TOP TOY计划五年内海外销售占比超50%,进驻40个国家,中国IP占比50%以上 [9] - 2024年营收9.8亿元(同比增长45%),已进驻东南亚多国高端商场 [9] 运动品牌市场表现 - Nike季度净销售额113亿美元(同比下滑9%),净利润7.92亿美元(下滑32%),中国市场营收下滑17% [10] - 鞋履销售额下降12%,新兴品牌如HOKA、On抢占市场份额 [10] 汽车产业动态 - Stellantis与零跑计划投资2亿美元在西班牙量产B10纯电SUV,预售价10.98万-13.98万元 [12] - 车企赶在4月美国关税生效前加速运输,欧盟对美汽车出货量增长22%,日本增长14% [13]
独家:大众推这么多车,是不是撞大运?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7 23:56
大众集团在华新能源战略布局 - 大众集团与上汽集团宣布到2030年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包括2026年起基于CMP平台的2款紧凑级纯电、3款插混、2款增程车型 [5] - 一汽-大众将从2026年起推出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和1款燃油车,到2030年共推出20款全新车型 [5][8] - 捷达品牌将推出首款纯电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下,采用一汽-大众SOA电子电气架构而非大众集团CEA架构 [8][9] 产品平台与技术架构 - 一汽-大众6款纯电车型包括:2款CMP平台A级车、2款未来先进平台B级车、1款MEB平台A级车、1款捷达品牌A级车 [10][14] - 插混车型基于CMP平台开发,增程车型基于未来先进平台,均采用CEA电子电气架构 [10][14] - CMP平台成本比MEB平台低40%,将显著影响终端定价策略 [21] - CEA架构由大众中国研发中心和CARIAD中国联合开发,已实现从A级到B级车的平台扩展 [15] 市场战略与目标 - 大众中国目标2030年获得15%市场份额,年销量达350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目标263-280万辆 [21] - 产品布局覆盖10万元以下至30万元各价格区间,包括纯电、插混和增程全技术路线 [18][19] - 采用多车型组合战略而非依赖单一爆款,以降低风险并实现规模化目标 [21] - 南北大众将保持部分双车战略,但外造型会有明显差异 [21] 合资企业分工 - 大众中国主要依靠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大众安徽作为产品线补充 [22] - 上汽大众合资期限延长至2040年,一汽-大众合约至2041年 [12] - 大众集团向合资公司下放了部分研发权,特别是在插混、增程和捷达品牌产品上 [9] 产品竞争力要素 - 新车型将搭载大众中国最新智舱和智驾技术,接近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18] - 上海车展将展示基于CMP平台的原型车和首款增程车型 [21] - 产品命名策略尚未最终确定,可能沿用ID系列或启用新序列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