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搜索文档
“耗时2年,我成功「戒掉」了Windows”,一位25年老IT人被微软逼走,彻底转投Linux
36氪· 2025-08-26 11:04
微软Windows策略调整 - Windows 11发布后强制绑定广告化桌面、Copilot、OneDrive、Recall等功能引发用户不满 [1] - 微软新功能被指侵犯用户数据隐私,例如OneDrive未经授权将本地数据强制迁移至云端 [4] - 公司通过暗箱操作逐步侵蚀用户控制权,形成"数字封建制度"模式 [7] Linux系统替代趋势 - 资深用户和开发者因微软政策转向Linux作为主力操作系统 [1] - Linux技术门槛虽高于Windows但已被证明可完全替代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 [4][6] - 随着企业破坏用户信任,Linux作为Windows替代品的价值持续提升 [8] 行业监管与用户权益运动 - 欧洲《数字市场法案》直接针对苹果AppStore垄断控制 [5] - StopKillingGames运动反抗AAA游戏厂商的商业化阉割行为 [5] - 维修权运动推动第三方厂商挑战设备制造商的知识产权限制 [5] 用户所有权意识觉醒 - 用户逐渐意识到对产品的真正所有权比短期便利更重要 [6][7] - 小规模不便累积导致用户时间浪费和自主权丧失 [7] - 全球零散反抗行为正在汇聚成打破垄断的集体力量 [8]
伟大的Linux,面世34周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6 09:28
Linux操作系统发展历程 - 1991年8月25日芬兰计算机科学系学生Linus Torvalds首次公开宣布开发免费操作系统项目 最初被描述为"业余爱好"且规模不及GNU [2] - 初始开发针对Intel 386和486克隆机平台 项目自1991年4月启动 首个0.01版本于1991年9月17日正式发布 [6][7] 技术特性与命名渊源 - 早期Linux具备多线程文件系统特性 且明确不包含Minix代码 但受限于Intel x86平台架构导致不可移植 [6] - 操作系统原名"Freax"为自由(free)与X的混合词 因FTP服务器管理员认为名称不具吸引力 在未获授权情况下于1991年9月1日更名为"Linux" [7] 行业影响与发展前景 - 经过34年发展 Linux成为自由软件社区的重大成功案例 其极佳可移植性与适应性支撑了各类设备生态系统 [7] - 随着Windows 10退役及SteamOS向桌面端扩展 2025年可能成为Linux在消费级市场实现突破的关键年份 [7]
德国政府正计划淘汰微软,德媒:罪魁祸首是特朗普
观察者网· 2025-08-22 21:22
德国政府软件替代计划 - 德国联邦数字事务和国家现代化部确认计划在政府运作中增加欧洲解决方案和开源软件的使用 覆盖数万名公共员工包括教师、公务员和警察 [1] - 已开始测试Open Desk作为微软Office替代品 可能预示Outlook、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微软产品在德国联邦政府机构的终结 [1]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正逐步淘汰微软产品 用LibreOffice替代Office、Linux替代Windows、Nextcloud/Open-Xchange/Thunderbird替代Microsoft Exchange/Outlook [3] 全球数字主权趋势 - 法国警方、丹麦数字事务部及奥地利西班牙行政部门已引入开源系统替代微软产品 [5] - 巴西、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实施类似替代计划 印度国防部推出基于Linux的Maya OS操作系统取代Windows [5] - 俄罗斯加速用国产软件替代外国软件 西方公司缩减在俄业务加速其数字主权进程 [5] 政策驱动因素 - 特朗普政府经济政治"曲折路线"带来不确定性 依赖美国产品被视为存在风险 [3] - 美国科技供应商退出俄罗斯凸显依赖不可预测外国供应商的风险 强化确保数字主权的必要性 [5]
金融护航新型工业化,基础软件迎发展新机遇
Wind万得· 2025-08-22 06:38
政策支持与金融保障 -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3][4] - 基础软件被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引导银行为其提供中长期融资,并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适用上市融资等"绿色通道"[4] - 政策推进投资端改革,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长线资金围绕未来产业布局,基础软件企业有望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融资机会[17][18] 基础软件发展现状 - 基础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是软件产业的技术根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重要性凸显[5] - 国产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份额较低,2024年Windows全球份额72.9%,OS X为15.2%,Linux为4.1%,国产系统多基于Linux二次开发但存在硬件兼容性和生态问题[6] - 华为鸿蒙HarmonyOS移动市场份额从2023Q1的8%升至2024Q1的17%,首次超越iOS,2024Q4进一步增至19%,并推出首款鸿蒙电脑实现PC领域自主可控[7][8] 细分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596.16亿元,占全球7.3%,预计2027年达837.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99%[10] - 国产数据库在党政领域替换率接近85%,能源、制造等行业替换率较低但加速国产化进程[11] - 2024年中国中间件市场规模116.9亿元,同比增长14.0%,国产厂商竞争力快速增强[14] 投融资动态 - 2025年以来国内基础软件领域发生20起融资案例,涉及金额超40亿元[15] - 基础软件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长特点,政策实施后有望获得更多资金支持[16] 未来展望 - 政策持续发力将推动基础软件领域产学研结合,加速技术落地和商业化进程[17] - 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将关注长期价值和科技创新,基础软件作为底层技术有望吸引更多资本[18] - 国产化替代持续推进和产业链金融服务深化,基础软件企业有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19]
Linus怒喷Google工程师:代码垃圾又迟交,别想轻易混进Linux!
猿大侠· 2025-08-18 12:12
事件背景 - 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因RISC-V架构代码更新问题公开批评Google工程师Palmer Dabbelt,称其提交的代码为"垃圾"且提交时间过晚 [1][2][4] - 争议焦点在于代码质量和提交时机,该批代码原计划用于Linux 6.17版本 [4][6] 代码问题细节 - 被拒代码包含9项RISC-V架构更新功能,涉及IOMMU支持、启动Logo显示、存储缓冲区问题修复等关键技术改进 [7] - Linus特别批评了make_u32_from_two_u16()辅助函数,认为其降低了代码可读性且被错误地放入通用头文件 [9][10] - 核心争议点:非RISC-V专属代码混入通用头文件,可能污染其他架构的代码质量 [8][13] 时间管理问题 - 代码在Linux 6.17合并窗口关闭前1天(周五)提交,而窗口预计在周日关闭 [4][14] - Linus强调应在合并窗口早期提交重要更新,而非最后时刻突击提交 [15] 行业反应 - Google工程师Palmer Dabbelt承认工作安排失误导致提交延迟和质量问题 [17] - 社区意见分化:部分人认为Linus言辞过激,另部分人支持其维护代码标准的立场 [18] - 事件凸显开源社区中代码质量与提交规范的冲突,尤其涉及大厂贡献时 [19] 处理结果 - 相关RISC-V功能更新被推迟至Linux v6.18版本 [15][19] - Linus明确未来提交要求:早期窗口提交+严格代码质量审查 [12][15]
Linus 怒喷谷歌工程师:代码垃圾又迟交,别想轻易混进 Linux!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8-16 16:10
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怒斥Google工程师代码事件 - 核心观点:Linux创始人Linus Torvalds因代码质量和提交时间问题,公开拒绝Google工程师的RISC-V架构更新,并严厉批评其为"垃圾代码",引发社区争议 [1][4][18] 事件经过 - Google工程师Palmer Dabbelt在Linux 6.17合并窗口关闭前(周五提交/周日关闭)提交了RISC-V更新,包含9项功能:支持RISC-V IOMMU、ACPI BGRT表、T-Head架构缺陷修正、MMU类型读取优化、Xmipsexectl扩展支持、Zbb系统性能优化、kprobetrace支持、用户空间CFI支持、MPXY/RPMI扩展支持 [2][8] - Linus拒绝理由:提交时间过晚(合并窗口关闭前48小时)且代码质量差,特别是将非RISC-V专用代码混入通用头文件 [4][5][7] 代码质量问题 - 具体问题案例:make_u32_from_two_u16()辅助函数被批"让世界更糟",认为直接使用位运算(a << 16) + b更清晰,该函数不仅降低可读性还污染了通用头文件 [9][10] - 核心批评:RISC-V专属代码不应混入通用头文件,且最后时刻提交大容量低质量代码是错误策略 [11][13][14] 处理结果与行业影响 - 工程师回应:承认工作安排失误导致延迟提交和质量问题,承诺改进流程 [17] - 行业反应:部分支持Linus严格标准,认为其直率沟通能有效维护代码质量;也有人调侃其"治疗困难",延续2018年行为准则争议 [18] - 最终方案:相关功能需推迟至Linux 6.18版本,且必须在合并窗口早期提交并确保代码质量 [15]
怼天怼地的 Linux 之父,被另一大佬怼了:你就是歌姬吧!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7-09 08:55
Linux内核开发冲突事件 - Linux创始人Linus Torvalds威胁将Bcachefs文件系统从内核移除 因与维护者Kent Overstreet存在开发理念分歧 [1] - 冲突导火索是Kent在6 16-rc3阶段提交了涉及1000+行代码的"journal-rewind"新功能补丁 违反rc阶段只修Bug的规则 [2] - Linus认为该行为破坏开发流程共识 Kent则坚称这是修复数据损坏隐患的必要改动 双方在邮件中激烈争执 [3][4] 技术争议焦点 - Kent开发的"journal-rewind"功能旨在解决Bcachefs文件系统的数据恢复问题 但被Linus认定为违规添加新特性 [2] - Kent强调文件系统缺陷可能导致用户数据永久丢失 与其他可重启恢复的内核模块存在本质区别 [4] - 尽管补丁被暂时合入 Linus明确表示可能在6 17合并窗口期间与Bcachefs分道扬镳 [5] 开发模式冲突 - Kent批评Linus在Pull Request阶段过度干预 希望减少合并时的争议 [4] - Linus认为维护者不应剥夺其对代码的质疑权 最终双方唯一共识是"we're done" [5] - 事件反映出开源社区中技术权威与子系统维护者之间的权限边界争议 [1][5]
2025 年最受欢迎 Linux 发行版本,首选Ubuntu,游戏上 Pop!_OS?
菜鸟教程· 2025-07-07 09:35
Linux操作系统概述 - Linux是一种自由和开放源码的类UNIX操作系统,由林纳斯·托瓦兹于1991年创立,受Minix和Unix思想启发[1] - 遵循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PL),允许自由使用、修改和重新分发源代码[1] - 大多数用户直接使用Linux发行版而非自行配置组件[2] 主流Linux发行版推荐 Ubuntu - 最受欢迎的发行版之一,以长期支持版本(LTS)、社区生态和兼容性著称[3] - 2025年发布的Ubuntu 24.04 LTS优化了性能和安全性[3] - 适合新手、开发者和企业用户,支持Snap/Flatpak及主流开发工具(VS Code、Docker等)[3][8] Linux Mint - 基于Ubuntu,以易用性和美观界面吸引用户,尤其适合Windows转Linux新手[6][7] - 特点包括低学习成本、系统资源占用小、默认配置合理[12] Fedora - Red Hat赞助的社区发行版,以快速引入新技术(如Wayland、PipeWire)著称[11] - 适合开发者测试容器化、虚拟化等前沿技术,获Red Hat官方支持[11][13] Debian - 作为Ubuntu等发行版的根基,以稳定性、开源纯净性和广泛硬件支持闻名[15] - 拥有最大开源软件仓库(APT),适合服务器部署和生产环境[15][17] Pop!_OS - System76开发的Ubuntu衍生版,专为NVIDIA显卡和深度学习优化[19] - 出厂支持CUDA和AI工具链,适合图形运算及游戏用户[19] Arch Linux - 极简设计,用户完全控制安装过程,适合高级用户定制开发环境[21] - 滚动更新机制保持最新版本,Arch Wiki文档完备[21] MX Linux - 轻量级发行版,基于Debian,在旧硬件和办公场景表现优异[23][24] - 特点包括低资源消耗、快速响应及预装实用工具[24] openSUSE - 提供稳定版(Leap)和滚动版(Tumbleweed),后者为企业级滚动发行版[26] - 独有的YaST管理工具和Btrfs快照功能受开发者青睐[26][28] Zorin OS - 专为Windows用户设计,提供类似界面布局和开箱即用体验[27][29] - 预装办公/媒体工具,支持Wine运行Windows程序,适合教育/办公场景[29]
“等到Linux 6.17就「分手」,”Linus再被Bcachefs惹怒:公开要求为新特性“开后门”?
36氪· 2025-07-04 18:50
Bcachefs文件系统争议事件 - 下一代文件系统Bcachefs在进入Linux主线一年半后因开发流程问题面临被移除风险[1] - 争议焦点在于维护者Kent Overstreet在Linux 6 16 RC阶段提交包含新功能的补丁,违反内核开发规范[1][3] - 新功能journal_rewind约70行代码,设计用于极端情况下的数据恢复,但尚未完善[4][6] 技术特性与开发背景 - Bcachefs发布于2015年,目标是结合Btrfs灵活性与ext4稳定性,支持COW/快照/压缩/校验等现代功能[3] - 2024年初被纳入Linux 6 7主线内核,此前十年均以外部模块形式存在[3] - 采用单一维护者模式,Kent Overstreet以高强度迭代和快速响应用户反馈著称[3] 开发流程冲突 - Linus Torvalds强烈反对RC阶段提交新功能,强调合并窗口规则不可破坏[5] - ext4维护者Theodore Ts'o指出文件系统模块变更风险极高,必须严守流程[5] - Kent Overstreet主张规则应服务于用户利益,认为3个月等待期可能导致用户数据无法恢复[6] 事件结果与影响 - 争议持续一周后Linus最终合并代码但明确表示可能在6 17版本移除Bcachefs[7][9] - Linus表态显示对维护者失去信任,认为其拒绝接受对bug修复的合理质疑[9] - 社区分裂为支持流程严谨性和支持功能实用性的两大阵营[10][11] 项目现状与未来 - Bcachefs目前仍保持实验性文件系统定位[5] - 项目面临被移出主线的风险,具体取决于6 17合并窗口的处理方式[9] - 事件反映出Linux内核社区对新功能引入流程与稳定性的严格把控[5][11]
放弃Windows、Office,德国一个州官宣:三个月内全面迁移Linux
36氪· 2025-06-17 16:21
微软产品替代趋势 -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彻底淘汰微软软件,全面迁移至 Linux 与开源工具,影响约三万名政府工作人员 [1] - 丹麦数字化事务部宣布将在今年秋季前放弃微软全家桶,全面部署 LibreOffice 和 Linux [1] - 德国荷尔斯泰因州将分阶段迁移:第一步用 LibreOffice 替代 Word 和 Excel,第二步用 Thunderbird 替代 Exchange 和 Outlook,第三步将 Windows 替换为 Linux [2][3] 迁移原因 - 确保数据本地化,避免敏感信息外泄,后端云服务将从 Microsoft Azure 迁移到欧洲本地托管平台 [2] - 预计节省数千万欧元授权费和升级成本,绕过 Windows 11 升级带来的软硬件投入 [2] - Windows 11 升级门槛高,要求更高硬件规格并强制绑定微软账户,部分功能"默认云端优先" [2] 开源替代方案优势 - Linux 能兼容所有曾运行 Windows 10 的电脑,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6] - LibreOffice 以开放标准文档格式为基础,兼容微软专有格式,由全球社区持续维护 [7] - 无需支付许可费、无遥测监控、无供应商锁定,所有工作公开进行 [7] 迁移实施建议 - 个人用户可在电脑第二分区安装 Linux 和 LibreOffice 测试,企业可在非关键部门试点 [8] - 检查当前软件配置兼容性,整理说明文档或组织培训 [8] - 可寻求 Linux 专业协会或 LibreOffice 官方文档基金会认证专业人士协助 [8] 行业反应与争议 - LibreOffice 基金会发文呼吁在 Windows 10 支持终止后考虑 Linux 和 LibreOffice [4][5] - 开源软件是否能全面替代微软产品仍存在分歧,部分用户认为 LibreOffice 完全满足需求,也有用户吐槽其难用 [9] - 慕尼黑曾在 2004 年从 Windows 迁移至 Linux,十年后又回归微软生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