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集团20250831
2025-09-01 10:01
**蜜雪冰城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茶饮行业(现制茶饮)[2][3][5] * 公司:蜜雪冰城(核心讨论对象)[1][2][3][4] 古茗[4][14][17] 霸王茶姬[15] 瑞幸咖啡[18] **核心财务表现与运营状况** * 公司上半年收入增长39% 利润增长44% 增速主要来源于门店网络拓展[3] * 毛利率微跌0.3个百分点 费用率持平或微增0.3个百分点以内[2][3] * 经营性净现金流入非常强劲[2][3] * 受益于外卖大战 品牌动能保持[2][3] **门店扩张与市场空间** * 预计2025年门店数量接近4万家 并有望进一步加密[2] * 单品牌门店扩张天花板为4.6-4.8万家 尚未触及天花板[2][7] * 全国3万个乡镇市场、旅游景区、高速服务区等空白点位提供充足发展空间[4][11] * 未来两到三年仍具备扩张潜力[2][6] **估值水平与市场预期** * 茶饮行业龙头企业估值回调至20-25倍区间[2][5] * 公司当前估值约27倍 预计明年增速10%后估值约25倍[2][5] * 估值25倍左右被认为是合理的绝对收益点位[4][11] * 预计今年到明年的交易区间为25~35倍[11] **未来增长驱动与盈利能力** * 明年高基数效应可能导致同店销售负增长 但整体收入仍将增长[2][8] * 若进入再通胀环境 公司具备提价能力 可提升利润弹性[2][8][9] * 产能充足 明年利润率或提升 即使收入仅增10% 利润或增10%-20%[2][6] * 未来三到五年单店营收利润将缓慢提升 复合增长率至少在20%以上[2][10] * 长期毛利率预计保持在30%左右[4][13] **新业务与战略布局** * 通过引入小零食、IP衍生品等新业务 现有门店网络能支持更多发展[2][7] * 在农业原材料源头(如柠檬、百香果)进行产能布局[11] * 海南新投产能和自贸港政策带来税收优惠[4][11] * 持续投入资源支持品牌IP建设和数字化升级[4][13] **海外市场拓展** * 加速海外扩张 成功开拓中亚市场 准备进入美洲市场[4][12][13] * 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优势 有望在各海外市场逐步规模化[4][13] * 海外拓展需要时间积累当地资源以实现本地化管理[13] **行业竞争格局与公司优势** * 茶饮公司表现分化 公司与古茗受益于加盟商采购集中和品牌势能[4][14] * 公司具有稳固的行业格局和强大的溢价能力[2][10] * 核心优势包括高比例自采、加盟商参与度高、加盟商较听话[14] * 未来两三年内仍将保持最高估值[4][17] **关键观察指标与风险因素** * 应重点关注加盟商的加盟和扩张意愿[15][16] * 关注公司与加盟商共赢的长期价值观 包括加盟商筛选、现有加盟商保护[15][16] * 关注督导对加盟商带来的价值提升[4][16] * 其他品牌(如霸王茶姬)因去年高基数 上半年营收增长约10% 利润基本持平或下降[15] **其他提及内容** * 瑞幸咖啡回港上市可能会带来更高关注度和流动性改善[18]
阳光保险 - H_初步看法_2025 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NBV)稳健(同比增长 47%),但新寿险销售疲软引发担忧
2025-09-01 00:21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为中国保险业 公司为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963 HK)[1][10] 核心观点与论据:积极方面 *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达34亿元人民币 超出预期 同比增长78% 主要得益于A股市场向好带来的投资收入增长423%至6349亿元人民币[2][7] * 新业务价值(NBV)实现强劲增长 上半年达4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7%[1][3] * 合同服务边际(CSM)余额达560亿元人民币 半年环比增长103% 为未来承保利润提供了高可见性[2] * 偿付能力充足 集团/寿险/财险核心偿付能力比率分别为171%(+13个百分点)/155%(+18个百分点)/177%(+12个百分点) 远高于50%的最低要求[2] * 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改善 上半年为988% 同比优化03个百分点[2] 核心观点与论据:消极方面与风险 * 新单销售疲弱 新单保费收入190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3% 其中代理人渠道下降11%至3437亿元人民币 银保渠道下降5%至12873亿元人民币 引发对新业务质量及未来增长可持续性的担忧[1][3][8] * 分销渠道发展不均衡 对风险分散构成潜在风险[10] * 面临较高盈利波动风险 因其对股市波动较为敏感 同时低债券收益率环境可能带来资本充足性负担[10] * 尽管是少数拥有综合牌照的保险集团之一 但其市场份额在过去十年增长缓慢 寿险/财险市场份额从2014财年的13%/28%增至2024财年的19%/28%[10] 其他重要内容 * 研究报告给予公司“减持”(Underweight)评级 目标股价为210港元 较当前股价有较大下行空间[6] * 尽管上半年净利润占全年市场一致预期(consensus)的59% 预计市场全年盈利预测可能会有小幅上调[4] * 采用分类加总估值法(SOTP) 寿险业务基于4倍2025年预期市盈率 财险业务基于3倍2025年预期市盈率 其他业务赋予03倍市净率 得出目标价[11] * 报告提示了潜在的上行风险 包括股市波动敏感性降低、新单销售增速快于预期复苏以及非寿险板块贡献更均衡[12] * 报告声明JPMorgan及其关联方与阳光保险集团存在多种业务往来和潜在利益冲突 例如是其做市商 并持有其1%以上的普通股[15][16][17]
恒瑞医药 - A_2025 年上半年业绩持续显示强劲基本面;估值维持中性
2025-09-01 00:2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医疗保健 公司为中国大型制药企业恒瑞医药(Hengrui A 600276 SS)[2][6][12] * 公司是中国市值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 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和全球化扩张[12][20] **核心财务表现与预测** * 1H25业绩表现强劲 创新药销售和对外授权交易持续增长[2] * 2024年收入279.85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22.6% 预计2025年收入323.66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15.7% 2026年预计352.85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9.0%[11][16] * 2024年调整后净利润61.78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49.2% 预计2025年调整后净利润86.15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39.4% 2026年预计93.32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8.3%[11][16] * 2024年调整后每股收益(EPS)0.97人民币 预计2025年1.35人民币 2026年1.46人民币[7][11][16] *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2024年EBITDA利润率26.7% 预计2025年升至30.6% 2024年净利润率22.1% 预计2025年升至26.6%[16] * 现金流强劲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74.23亿人民币 预计2025年81.70亿人民币[11][16] **研发管线与创新实力** * 拥有强大且多元化的创新药物研发管线 驱动未来增长[2] * 有4款创新药处于中国新药申请(NDA)审评阶段 18个新分子处于临床III期(其中6个在肿瘤领域)约30个处于临床II期(其中16个在肿瘤领域)[2] * 预计拥有数百个临床前资产 因其已有超过100个资产进入临床开发阶段[2] **对外授权(BD)与全球化战略** * 对外授权能力突出 授权收入预计将成为经常性收入组成部分[2] * 多项对外授权资产的全球开发进展顺利[9] * Kailera计划今年启动HRS9531(GLP-1/GIP)的全球III期试验 * Treeline已开始恒瑞EZH2抑制剂SHR-2554的II期试验 * GSK(通过收购Aiolos获得SHR-1905(TSLP mAb)中国外权益)正在哮喘患者中开展安慰剂对照的II期试验 * IDEAYA已启动SHR-4849(DLL3 ADC)的全球I期试验 该药已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 HRS-1167(PARP1抑制剂 授权给默克)正在进行海外Ib期试验 * 近期授权给GSK的HRS-9821(Ph1 PDE3/4抑制剂)具有差异化优势 拥有雾化和干粉两种剂型且仅需每日一次给药(竞品需每日两次)[9] * 该笔授权交易的首付款仅需缴纳约15%的国内税 无需额外跨境税[9] * 全球化是核心战略 已从“出口仿制药”阶段进入“对外授权(BD)”阶段 未来将探索“独立全球扩张”路径 即在海外以自身名义进行临床开发和商业化[9][18] * 已建立全球商业和战略团队以及全球领导管理委员会 全面评估全球市场机会 包括探索使用中国临床数据进行海外申报的可能性[18] **成本与运营效率** * 管理层预计研发费用率将维持在30%以下[19] * 随着产品销售放量 销售及市场费用率(S&M expense ratio)预计将逐步下降[19] * 随着新产品推出 公司不计划大幅扩张销售团队 而是专注于提升效率[19] **估值与投资观点** * 基于DCF估值法 将目标价从52.00人民币上调至69.00人民币(对应2026年预测市盈率48倍)[2][5][13] * 估值假设包括:终端增长率4%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9.6%[13][21] * 因市场对其早期资产关注度上升 将早期管线资产估值从约460亿人民币提高至750亿人民币[2][19] * 公司估值高于许多同行(当前市盈率67.1倍 FY24A)可能限制其未来上行空间[12][16][20] * 维持“中性”(Neutral)评级 看好公司基本面和对外授权领域的领导地位 但估值偏高[2][12][20] * 若A股市场在潜在财政刺激下保持势头 公司股票可能仍享受Beta行情[12][20] **风险因素** * 下行风险:1) PD-1市场营销申请被FDA拒绝 2) ADC项目的临床数据低于预期[22] * 上行风险:销售和盈利增长强于预期[22]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市场市值578.32亿美元 自由流通股比例51.2%[11] * 年初至今(YTD)绝对回报率41.6% 相对回报率27.5%[11] * 量化风格暴露显示 其在价值因子中排名较高(当前%Rank为90)在动量因子中排名较低(当前%Rank为8)[8] * 彭博综合评级为30买入、4持有、1卖出[11]
中国互联网板块_即时零售月度报告_阿里巴巴势头渐起
2025-09-01 00:2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中国互联网即时零售板块 包括外卖和即时购物服务[2] * 涉及主要公司包括阿里巴巴 旗下饿了么 美团和京东[3][4][5]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增长趋势** * 行业订单量增长持续加速 使用骑手APP总使用时长作为代理指标 同比增长从一季度的7%加速至二季度的17% 进一步升至7月的33%和当月至今的39%[3][9] * 强劲增长由平台高额补贴和立秋营销活动 8月7日及后续周末 推动弹性饮料订单驱动[3][12] * 报告订单增长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行业总交易额 GTV 因消费者为优化优惠券使用而分拆订单导致平均售价 ASP 降低 但可作为平台补贴水平的衡量指标[3][12] **竞争格局与市场份额** * 按订单量估算的市场份额为美团65% 较竞争前 二季度的85% 74% 下降 饿了么占28% 较竞争前 二季度的11% 13% 上升 京东占7% 较二季度的13%下降[4][13] * 在总交易额 GTV 层面 美团份额预计更高 因其常规餐食占比更大 平均订单价值 AOV 更高[4][13] * 京东策略转向优先关注投资回报率 ROI 和优化促销效率 阿里巴巴则利用其净现金优势 力求匹配并略超京东的折扣以培养消费者心智份额[18] **骑手 商户与用户动态** * 第三方 3P 骑手日活跃用户数 DAU 和跨平台重叠率均上升 可能源于平台为确保强劲订单增长下的运力而增加补贴 重叠率上升可能意味着随着对3P骑手竞争加剧 单位履约成本上升[5][19] * 第一方 1P 骑手 用于评估平台管理峰值订单能力 在美团和饿了么均呈上升趋势 表明双方都在提升履约体验 整体增长显示美团的履约能力迄今基本未受挑战[5][19] * 三大平台商户总独立DAU同比基本持平 但商户跨平台重叠度增长[5][27] * 美团独家商户DAU在7月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例如关键商户喜茶入驻饿了么 商户重叠度增加可能预示着美团面临佣金率 take rate 压力 商户可能利用京东和饿了么较低的佣金率与美团谈判更高返利[5][27] * 用户层面 京东周度DAU同比增长31% 保持最快增速 阿里巴巴和美团分别增长16%和7% 这反映了电商平台的显著流量增长 但部分原因可能是消费者跨App比价行为增加 最终的总商品交易额 GMV 转化率仍有待验证[5][40] **前景与风险** * 进入四季度和双十一 竞争可能在非食品品类持续 并聚焦服务差异化 生态系统协同效应和运营效率[44] * 行业关键风险包括竞争格局演变和竞争加剧 技术快速迭代及用户需求偏好变化 货币化不确定性 流量获取 内容和品牌推广成本上升 IT系统维护 国际市场扩张 市场情绪不利变化以及监管变化[47] **股票观点与估值** * 偏好阿里巴巴而非京东和美团 认为电商股在动态竞争中可能保持波动[6][45] * 阿里巴巴股价较年内高点仍有15%折价 认为其有显著长期价值待释放 如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 AIDC 淘天集团 TTG 内协同效应 蚂蚁集团和人工智能计划 其美股目标价为158美元[6][8][45][62] * 京东2025年核心预期市盈率为7倍 估值不高 但市场可能等待其盈利稳定的迹象 需观察外卖投资收窄和以旧换新补贴效益在四季度重新基准化后增长正常化[8][45] * 对美团的护城河和执行能力维持长期领导地位有信心 但鉴于市场高预期和其2025E 2026E预期市盈率分别为23倍和16倍的溢价估值 短期持谨慎态度[8][45] **其他重要内容** * 饿了么计划推出山拼 类似美团的好饭拼单 一种低平均售价的团购服务[3][12] * 平台也在寻求拓展新品类 例如消费者时间敏感度较高但价格敏感度较低的品类 如冰饮和酒精饮料[12] * 随着夏季高峰季节性因素接近尾声 预计平台在外卖方面的补贴应逐步缓和[44]
美国半导体与半导体设备_SemiBytes_对英特尔(INTC)、博通(AVGO)等的看法_
2025-09-01 00:21
ab 24 August 2025 Global Research US Semiconductors and Semi Equipment SemiBytes: Thoughts on INTC, AVGO Preview, SITM AI Revenue Opportunity More details on the INTC-US Government investment Friday post close, INTC and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finalized an agreement to convert the remaining $5.7B in CHIPS grants and the $3.2B awarded to INTC as part of the Dept of Defense secure enclave program into an equity stake. Under the terms of the agreement, the US Government will purchase ~433MM shares @ $20.47/sh ...
阿里巴巴- 2026 财年第一季度符合预期;尽管有即时零售投资,前景仍积极
2025-09-01 00:21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阿里巴巴集团2026财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至人民币2477亿元,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同比下降14%至人民币388亿元[2] * 客户管理收入(CMR)与佣金收入在6月季度同比增长10.1%[13] * 公司预计9月季度中国电商业务集团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将显著下降至人民币160亿元[4] * 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同比下降17.6%至人民币335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率为13.5%[13] 核心电商业务与客户管理收入 * 管理层对9月至12月季度的客户管理收入增长充满信心,尽管面临高基数效应(2024年9月推出了0.6%的软件服务费)[3] * 淘宝应用流量改善(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0%,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5%)提升了广告消费,从而提振了客户管理收入[3] * 预测9月季度客户管理收入增长9%,12月季度增长7%(6月季度增长为10%)[3] 快速商务投资与战略 * 管理层重申对快速商务投资的承诺,视其为将淘宝天猫打造成一站式消费平台的历史性机遇[4] * 预计9月季度亏损将因前期投入(如建立消费者心智)而增加,但通过运营优化,单位亏损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减少一半[4] * 假设快速商务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亏损从6月季度的人民币110亿元扩大至9月季度的超过人民币300亿元峰值(假设日均7000万订单,单位经济亏损5元/单),随后在12月季度缓和至人民币150亿元[4] 云与人工智能业务 * 云业务收入在6月季度同比增长25.8%[13] * 在6月季度强劲增长26%后,管理层对加速的人工智能需求持建设性态度[5] * 资本支出环比加速至人民币380亿元,正按计划执行其三年人民币3800亿元的人工智能投资[5] * 预测9月季度增长28%,动力来自强劲的人工智能需求,阿里云作为拥有全频谱产品的领导者应是主要受益者[5] 其他业务单元表现与协同效应 *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在6月季度实现收支平衡并逐步盈利(一个未被市场定价的潜在上行机会)[6] * 饿了么(在并入淘宝天猫集团后)快速扭亏为盈[6] * 公司重组后执行能力得到改善,其庞大的流量和协同效应(如淘宝天猫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蚂蚁集团)有望在长期内释放价值[6][10] 竞争格局与风险因素 * 快速商务业务亏损减少的速度仍取决于美团策略,因为外卖是美团的核心业务,其将“不惜一切代价取胜”[11] * 长期来看,快速商务业务结构性降低单位经济亏损的潜力(如低价客户心态、竞争加剧导致佣金率降低)以及与核心市场的协同效应水平是需要关注的领域[11] * 关键风险包括监管变化、宏观经济阻力、来自传统线下零售商的竞争压力、信息技术系统中断、长期投资带来的短期盈利压力、多平台带来的执行和管理复杂性、公司治理以及失去创始人马云的服务等[17] 财务预测与估值 * 将2026财年每股收益预测下调3%,但将2027财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1%[12] * 基于分类加总估值法将目标价从158美元/154港币上调至162美元/158港币[12] * 当前股价对应2026财年预测市盈率为17倍,估值不高,维持买入评级[12] * 目标价隐含23%的预测股价升值空间,加上1.2%的预测股息率,总预期股票回报为24.3%[15] * 市值3090亿美元,市净率(2026财年预测)为2.1倍[7] 市场评级与目标 * 对阿里巴巴的12个月评级为买入,12个月目标价为162美元[7] * 量化研究评估显示,过去3-6个月该股情况 broadly terms 有所改善(评分4/5),但下一次公司每股收益更新相对当前共识预测可能符合预期(评分3/5)[19]
三花智控_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超预期;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液冷业务有上行潜力,且在机器人执行器领域地位稳固;上调目标价;买入
2025-09-01 00:21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公司2Q25业绩超预期 营收达85.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 毛利润25.15亿元(同比增长25%) EBIT为14.59亿元(同比增长50%) 净利润为12.07亿元(同比增长39%)[1] * 2Q25各项利润率均超预期且同比提升 毛利率为29%(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 营业利润率为17%(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净利润率为14%(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1] * 1H25整体毛利率为28.2%(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净利润率为12.4%(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7] * 公司大幅上调2025年业绩指引 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指引从年初的10-15%上调至至少15%的营收增长和20-30%的净利润增长[1][7] * 利润率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规模经济效应、严格成本控制以及产品组合向高利润商用HVAC部件倾斜 管理层强调这一改善具有可持续性 SG&A占营收比例在2Q25降至11.1%[8] * 经营现金流健康 当季现金流入达8.08亿元 相当于净利润的67%[8] 核心业务板块分析:HVAC控制部件 * HVAC控制部件是核心增长驱动力 1H25该板块营收达103.89亿元(同比增长25%) 其中2Q25营收为54.29亿元(同比增长23%)[2] * 1H25该板块净利润同比增长53% 商用HVAC营收增长30% 净利润增长50%[1][7] * 增长动力来自商用HVAC需求以及欧洲、印度、非洲等低空调渗透率地区贡献的提升 数据中心需求也部分驱动了商用HVAC的增长[1][7] 核心业务板块分析:AIDC液冷与数据中心 * 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液冷成为财报电话会焦点 公司长期供应相关组件(阀门、泵、热交换器、CDU)[1] * 2024年液冷相关组件营收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并且在1H25进一步加速[7] * 公司定位是组件供应商而非系统集成商 其产品营收分散在HVAC、微通道、逆变器等多个细分板块 主要通过系统集成商间接供应 使AI数据中心成为其间接客户[7] * 公司估测其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0% 并认为其更多涉及数据中心机房冷却而非服务器冷却 这在中国EV/HVAC增长放缓的前景下是一个有益的缓冲[1][7] 核心业务板块分析:电动汽车热管理 * EV热管理业务展现出韧性 1H25板块营收达58.74亿元(同比增长9%) 其中2Q25营收为31.64亿元(同比增长12%)[7] * 1H25板块净利润同比增长22% 毛利率为28%(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净利润率为14%(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7] * 尽管最大客户特斯拉预计2025年贡献将同比下降15% 其在该板块的营收占比从去年的35%降至30%以下 但来自小米、 Leapmotor、小鹏、理想、吉利等客户以及通用、奔驰、大众、Stellantis的新订单抵消了此负面影响[7] * 公司1H25获得了约130个新项目 生命周期价值约1900亿元人民币 海外销售占比约40%[7] * 管理层目标该板块2025年实现20%的全年增长[7] 新兴增长点:人形机器人执行器 * 管理层坚信人形机器人是最大的长期AI应用 尽管市场担忧其客户正在进行机器人重新设计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 但公司仍保持了稳定的市场领导地位[1][6] * 公司泰国工厂计划于3Q25开始量产 产能将根据订单驱动[6] 投资观点与估值 * 投资机构给予公司A/H股买入评级 看好其在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的增长潜力以及核心业务的稳固市场地位 预计2025-30年营收/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9%/19%[10] * 基于盈利前景改善和HVAC业务营收超预期 将2025-30年EPS预测上调8-11%[1] * 新的12个月目标价设定为A股32.7元人民币/H股34.4港元(原为30.4元/33.2港元) 估值基于2030年21倍市盈率贴现至2026年 所用股本成本(COE)为9.5%[1][11] 主要风险 * 关键上行风险包括:竞争定价压力缓解 在新测试领域扩张的阻力减弱 利润率超预期改善 低空经济发展快于预期[11]
商汤科技)_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会议_通用人工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具备优化和差异化优势;多模态为强项;买入
2025-09-01 00:21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公司为商汤科技(SenseTime,股票代码:0020.HK)[1] * 行业涉及人工智能(AI),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1] 核心观点和论据 **生成式AI业务增长与驱动力** * 生成式AI业务收入贡献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77% [2] * 增长受到四方面支持:支持性政策(如"AI+"指南推动智能终端和AI代理渗透率)、供应端(向集成平台SenseCore迁移,涵盖基础设施、数据分析和模型生产)、需求端(从视觉AI转向生成式AI以满足更多元化且高标准化的需求)、以及部署(AI模型赋能多种AI设备,如AI眼镜、AI智能手机,并通过多模态能力增强用户体验)[2] **AI货币化机会** * 管理层对ToB(企业)客户在生成式AI时代的货币化持建设性态度,预计新客户渗透将加速,因为AI以更可负担的模型解锁了更多潜在用户 [3] * 公司提供涵盖硬件和软件的集成解决方案,利用AI提供特定功能以帮助行业客户解决问题 [3] * 管理层观察到生产力工具在周一(用户返工日)使用频率更高,用户利用AI提高效率和处理紧急任务 [3] * 在ToC(消费者)方面,管理层强调Kapi AI工具(用于用户点击智能手机时的记录保存)具有较高的用户留存率 [3] **竞争优势** * 公司提供从AI基础设施(计算平台)到AI模型和应用软件的全面产品,使其能够提高模型效率并开发更具差异化的功能 [7] * 公司专注于多模态能力,通过视频/图像内容赋能模型自学习 [7] * 公司作为早期AI进入者,拥有积累的客户基础,其AI产品能在更短时间内渗透现有客户 [7] **多模态能力** * 管理层指出大语言能力与多模态能力之间的交互可以增强AI基础模型的性能,并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看到进一步改善 [8] * 基于基础数据和AI模型,多模态内容(视频/图像/音频/3D)对于补偿AI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数据库至关重要 [8] 其他重要内容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高盛(Goldman Sachs)基于两阶段DCF(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0.7%,终端增长率2%)和目标2026年企业价值/销售额(EV/Sales)估值(15.2倍,基于公司2026-27年预计收入年增长率31%),得出12个月目标价为2.72港元 [9] * 关键风险包括生成式AI客户增长慢于预期、客户支出低于预期、市场竞争比预期更激烈 [10] * 财务预测显示公司收入从2024年的人民币37.721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人民币83.646亿元,并预计在2026年实现正EBITDA(人民币1.541亿元)[11] * 当前股价为2.09港元,目标价隐含30.0%的上涨空间 [11] **披露与免责声明** * 报告包含高盛的冲突利益披露、评级分布、投资银行业务关系以及各地区(如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香港、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台湾、英国、欧盟等)的监管披露要求 [4][5][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 * 高盛为商汤科技(0020.HK)做市 [20] * 报告评级为“买入”(Buy)[11]
阿里巴巴_2026 财年第一季度初步分析_云业务和资本支出超预期;中国电商业务符合预期;关注即时零售投资;买入
2025-09-01 00:21
公司:阿里巴巴集团 (BABA/9988 HK) 财务业绩摘要 * 总营收247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 但低于高盛预期(GSe)和共识预期(Cons)2% [1][13] * 调整后EBITA为388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14% 比GSe高3%但比共识预期低9% [1][13] * 非GAAP每股收益14.75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10% 比GSe和共识预期低7% [2][13] * 资本支出390亿元人民币 环比增长57% 同比增长2倍 [1][2] 中国电商业务 * 客户管理收入(CMR)892.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0% 与GSe预期基本一致 [1][2][13] * 中国电商业务集团EBITA为384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21% 与GSe预期一致 [1][2] * GMV预计为2.208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 [13] 云智能集团 * 营收33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6% 外部云营收同样增长26% 超出GSe(23%)和共识预期(22%) [1][2][13] * EBITA为29.5亿元人民币 EBITA利润率为8.8% 略低于GSe预期的9.3% [2][13] * AI相关收入继续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 [1]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 * 营收34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9% 与GSe预期一致 [14] * 国际零售和国际批发营收分别增长20%和13% [14] * 调整后EBITA亏损大幅收窄至5900万元人民币 上一季度为亏损36亿元人民币 [14] 其他业务 * 所有其他业务营收586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28% 主要由于出售高鑫零售和银泰业务 [14] * 调整后EBITA亏损14亿元人民币 去年同期为亏损11亿元人民币 [14] * 亏损收窄部分被盒马、阿里健康和Amap的收入增长所抵消 [14] 股东回报与投资 * 公司在6月季度回购了8.15亿美元股票 [2] * 投资重点集中在AI基础设施和快速商务(食品配送/即时零售)领域 [3][10] * 预计食品配送/即时购物的绝对亏损将在9月季度达到峰值 部分被收窄的国际电商亏损所抵消 [10] 未来关注重点 * AI云增长势头与资本支出增加的关系 可能源于国内芯片满足推理需求 [3] * 中期阿里云利润率轨迹 AI训练和推理收入贡献增加与AI相关折旧上升 [3] * 最新投资强度(AI资本支出 食品/即时配送运营支出)和激烈食品配送补贴的持续时间 [3] * 中期集团利润展望 [10] * 电商竞争格局及对淘宝天猫变现率前景的影响 特别是2025年9月软件服务费实施一周年后 [10] * 股东回报与AI/即时零售投资之间的战略平衡 [10] 投资评级与风险 * 高盛给予买入评级 美股目标价147美元 港股目标价142港元 潜在上涨空间约23% [11][15] * 主要风险:GMV增长放缓 变现率降低 竞争加剧 [11] 其他信息 * 报告由高盛(亚洲)分析师Ronald Keung CFA Steve Qiu Damian Xie和Leon Wang撰写 [4][5][6][7] * 高盛与阿里巴巴存在多种业务关系 包括持有超过1%的股权 在过去12个月内提供过投资银行服务并收取报酬 预计未来3个月内将寻求或获得投资银行服务报酬 [25]
阿里巴巴_2026 财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0%_剔除分拆影响_经调整 EBITANP_低于共识预期
2025-09-01 00:21
公司业绩概览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公司发布FY1Q26业绩 总营收同比增长2%至2477亿元人民币 低于花旗估计的2526亿元人民币和市场共识的2532亿元人民币[1] * 剔除业务分拆影响后 可比营收同比增长10%[1] * 非GAAP普通股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降12.4%至353亿元人民币 高于花旗估计的321亿元人民币但低于市场共识的376亿元人民币[1] * 非GAAP每股ADS摊薄收益为14.75元人民币[1] 各业务板块收入表现 * 中国电商商业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0%至1401亿元人民币 其中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长10%至892.5亿元人民币 直接销售 物流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7%至293.3亿元人民币 即时零售(淘宝即时电商和饿了么)收入同比增长12%至147.8亿元人民币[1] *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9%至347.4亿元人民币 与花旗估计的348.1亿元人民币基本一致[1] * 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26%至334亿元人民币 超出花旗估计的321亿元人民币[1] * 所有其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8%至58.6亿元人民币 包括盒马 菜鸟 阿里健康 互精DME 高德地图 钉钉等[1] 利润与利润率 * 总调整后EBITDA同比下降11%至457亿元人民币 利润率18% 低于花旗估计的494亿元人民币(利润率19.6%)[1] * 总调整后EBITA利润率为16% 低于去年同期的18.5%[1] * 中国电商商业集团调整后EBITA同比下降21% 利润率降至27.4% 去年同期为38%[1] *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调整后EBITA利润率收窄至-0.2% 去年同期为-13%[1] * 云智能集团调整后EBITA利润率为8.8% 与去年同期持平[1] * 所有其他业务调整后EBITA利润率为-2.4% 去年同期为-1.3%[1] 关键运营指标与亮点 *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亏损收窄至5900万元人民币 接近盈亏平衡 超出计划进度[2] * 淘宝App在8月前三周月活跃用户(MAU)同比增长25%[2] * 88VIP会员数达到5300万[2] * 资本支出为386.7亿元人民币 高于花旗估计的270亿元人民币[2] 成本与费用 * 销售与营销费用同比增长63%至531.8亿元人民币 比花旗预测高21%[2] *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7%至150亿元人民币[9] * 一般及行政费用同比下降30.3%至73.98亿元人民币[9] 投资评级与估值 * 花旗给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148美元[4] * 基于2026财年新TTG集团净利润9倍市盈率 云智能集团收入5倍市销率 AIDC收入3.5倍市销率 除淘宝天猫和本地服务 云和N+业务外的合并业务部门2倍市销率进行估值[11] * 当前股价119.57美元 预期股价回报率23.8% 预期股息收益率1.7% 预期总回报率25.4%[4] * 市值2850.83亿美元[4] 关注要点与风险因素 * 电话会议关注重点包括食品配送和即时零售竞争 监管环境 云客户需求和收入增长前景 云利润率趋势 AI云竞争格局 AIDC收入增长和利润率趋势 从食品配送到核心商业的交叉销售协同效应 宏观前景和消费情绪 股东回报和股票回购更新[7] * 下行风险包括新零售战略执行失败 投资支出和利润率压力超预期 用户流量和在线GMV放缓并失去对品牌和商户的吸引力 新收购实体整合风险 中国和全球经济放缓以及中美或其他贸易争端的影响 产品质量和商户诚信方面的监管风险[12] 其他重要信息 * 花旗与阿里巴巴存在多项业务关系 包括做市 投资银行业务 证券持有和各类服务提供[17][18][19] * 分析师确认报告内容独立准备 薪酬不与特定建议或观点直接或间接相关[14] * 花旗全球覆盖股票评级分布为买入58% 持有32% 卖出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