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发布 中国地质的“百科全书”上新
人民日报· 2025-08-04 13:48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发布 -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是我国第一部覆盖全国及各省区市、综合地表与深部、海洋和陆地的地质志书,系统总结了当前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1] - 该志书包括32部省级地质志、1部重要构造单元地质志、1∶100万和1∶250万中国地质图及数据库等共计33部志书,约1.2亿字,300余幅地质图件 [1] - 作为中国地质"百科全书",该套志书将提升全国和各省区市的地质研究水平,引领全国地质图鉴标准与数字化建设 [1] 志书主要内容与创新 - 立足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更新了全国和省级的地层与关键岩浆岩年代学格架 [2] - 创新提出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3个克拉通、6个对接带和11个造山系 [2] - 初步厘定62条中国陆域俯冲增生杂岩带,深化7个典型地区的成矿背景认识,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参考 [2] - 增加城市建设、布局、发展等相关内容,支撑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上海交大这样回答“钱学森之问”
人民日报· 2025-08-04 13:48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操作系统联合培养实验班,研究生直接参与鸿蒙生态建设,解决异构硬件适配等"卡脖子"技术难题 [1] - 华为配备30余名企业导师,通过实验室实战教学缩小课堂案例与实际场景的差距 [1] - 双方搭建联合实验室,推动代码级研究合作,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1] 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创新 - 学生创新中心提供全时段开放场地及3D打印等设备,每年更新15%的校企共建课程,如"协作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等40门产教融合课程 [4]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团队开发的助老机器人通过参数优化实现动作执行效率提升20%,并在中外青年创客大赛获奖 [4] - 课程设计强调产业迭代导向,将项目经验沉淀为教学内容,培养兼具学科纵深与产业视野的人才 [4] 教育体系改革与学科布局 - 推出"致远荣誉计划",建设能源材料、量子通信等4个跨学科平台,引导基础研究攻关 [5] - 2025级本科生将实施新人才培养方案,精简学分并推动AI赋能专业课程,深化科教融汇机制 [5] - 构建"战略需求—精准选才—增值培养—终身成长"闭环体系,覆盖本硕博全链条 [5] 师资建设与教学转化 - 计算机学院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将本科教学指标纳入人事评聘要件,如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发表1篇高质量论文并教授2门专业课 [9] -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教师团队学生评教A档占比高,多人获教学成果奖 [9] - 学校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长周期资助,通过宽松评价机制促进师资优势向育人成果转化 [8]
有人呼吁开放,有人呼吁严管——共享电单车,如何便民不添堵
人民日报· 2025-08-04 13:37
共享电单车行业发展现状 - 共享电单车作为绿色出行方式快速发展,覆盖全国31个省份,截至2024年底投放量约713万辆[8] - 行业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单次骑行平均2.2公里,平均骑行时间11.6分钟[8] - 共享电单车周转率显著高于私人电单车,日平均使用强度是私人电单车的4至7倍[4] 市场需求与用户反馈 - 多地用户呼吁投放共享电单车,认为其适合短途出行和坡道骑行[1] -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骑行比例达23.7%,显示与公共交通的互补性[8] - 部分用户反映停放秩序改善,骑行安全意识提高[7] 行业管理优势 - 共享电单车全部符合新国标标准,不符合将被市场淘汰[6] - 采用集中充电模式,消防安全优于私人电单车[6] - 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强制佩戴头盔,研发高精度电子围栏规范停车[7] 城市管理实践 - 多地采取差异化投放策略,如贵阳市避开老城区,北京市扩大试点范围[7] - 台州市实现公交与共享电单车零距离换乘,探索融合发展模式[8] - 政府监管下运营,在车辆合规、骑行安全等方面具有管理优势[6] 行业技术发展 - 企业开发区域断电功能,实现精准地理围栏管理[7] - 投放量精确控制,如北京副中心计划分批投放6000辆[7] - 技术特性为区域差异化政策实施提供支持[7] 行业与公共交通关系 - 可延伸公交服务半径,吸引远端乘客使用公交干线[8] - 在低客流线路替代公交运力,优化整体资源配置[8] - 成为城市绿色交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9]
公平竞争,做大外卖“蛋糕”
人民日报· 2025-08-04 12:40
行业竞争现状 - 三大外卖平台(美团、淘宝闪购与饿了么、京东)于8月1日联合发声,共同呼吁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明确表态抵制恶性补贴和不正当竞争 [1] - 近期外卖平台推出"0元购""1分钱抢购"等促销活动,实质是争夺从外卖到即时零售的流量转化和用户即时消费习惯,抢占本地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市场 [1] - 市场监管总局多次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要求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促销行为 [1] 无序竞争的影响 - 低价无序竞争会扭曲市场消费结构、冲击商家正常经营,消费者虽获短期优惠但牺牲消费体验和更多时间精力 [2] - 订单量暴增给骑手带来安全隐患,平台自身也面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 [2] - 外卖行业连接商户、消费者和骑手群体,其健康发展事关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 [2] 规范竞争的意义 -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于10月15日施行,明确禁止平台强制商家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 [3] - 理性竞争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既让消费者得实惠,也保证企业获得足够利润继续创新 [2] - 规范竞争秩序引导平台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差异化发展和挖掘增量场景 [2] 行业发展方向 - 中国14亿人口市场足够容纳多家平台公平竞争,各平台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放共享做大市场 [3] - 行业应从争夺存量转向创造增量,从"资本消耗"转向"价值创造",回归规范运营和良性竞争 [2] - 平台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开展理性竞争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选择 [3]
城市更新里的科技范儿
人民日报· 2025-08-04 11:08
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 - 上海张园采用"步履式移位"成套技术将7500吨重的华严里建筑群整体移动70米并成功归位 该技术使用432个"机器脚"实现日行10米的精准移位 相比传统方法显著提升安全性和效率[5][6] - 张园东区18幢历史建筑通过该技术实现组团式移位 在保留石库门风貌的同时完成地下空间开发 形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新模式[6] - 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步进式自行走装置已应用于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 通过增加地下室解决噪音问题 使80年老建筑功能升级[2]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 - 拉萨八廓古城运用三维扫描和无人机航拍技术为56座古建大院修缮提供精准数据 保持1.33平方公里核心区历史风貌完整性[7] - 古城部署数字系统实现人流预警监测和路灯智能管理 地下管网配备智能水务与燃气感应 形成覆盖6.24万居民的智慧安防体系[8] - 拉让宁巴达热大院改造后引入15家旅拍工作室 通过二维码导览等科技手段使600年历史建筑成为"网红"打卡地[7][9] 城市安全监测技术 - 合肥市建成瓶装液化气全流程监管平台 已为4000户餐饮机构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实现泄漏自动关阀并拨打业主电话的智能防护[10] - 清华大学合肥研究院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络 实时监控燃气/供水/桥梁等基础设施 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响应机制[11] - 该院研发的巨灾科学中心平台体系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计划推进极端灾害预警工程建设 提升高密度城市的安全韧性[11]
让更多人与科学“相遇”
人民日报· 2025-08-04 10:49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概况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于2002年12月发起,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至今线下线上惠及上亿人次[1] - 20多年来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地,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开展针对性科普[1] - 2023年9月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目标为每年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2] 活动成果与影响 - 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学科建设建言献策,同时厚植青少年科学精神,部分曾听报告的学生已加入科研队伍[2] - 数字化管理与科普服务平台上线,实现院士科普资源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扩大高质量科普覆盖面[2] -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回信对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出殷切期望,进一步推动活动深化[2]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将科学梦想植入更多孩子心田[2] - 持续以需求为导向,结合院士专家自身研究领域与受众特点开展科普[1]
紧贴入境游客需求,推出务实政策举措 中国不断提升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
人民日报· 2025-08-04 10:40
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 - 中国单方面免签国家扩大到47个 过境免签国家扩大到55个 实施"一站式"入境服务和离境退税"即买即退" [1] - 北京口岸入出境外国人数量达3285万人次 占出入境总量273% 同比增长377% [2] - 过境免签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 允许特定区域内跨省域旅行 [2] 通关效率提升 - 首都机场设立快速办理区域 临时入境许可和手续"一站式"办结 [2] - 张家界海关推行"先期机检" 旅客通关时长从30分钟缩短至20分钟以内 [3] - 首都机场公安局30分钟内为6名外国人办结临时驾驶许可 [2] 数字化服务创新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境外融合服务平台" 支持多国货币实时结算 护照扫码入场 [4] - 支付宝 微信支付被外国游客广泛使用 扫码支付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体验窗口 [5] - 全国推广离境退税"即买即退" 境外游客可当场完成退税手续 [5] 地方服务优化 - 泉州市发布《外籍人员在泉服务手册》 包含医疗 交通 金融等场景办事流程及外币兑换处信息 [6] - "一部手机游泉州"小程序上线英文服务功能 设立12345外籍人士服务专线 [6] - 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通关速度显著提升 越南游客三次到访均感受到服务改进 [3] 国际交流促进 - 免签政策使德国科隆音乐学院研究生年内三次赴华 称"说走就走"体验中国文化魅力 [4] - 瑞士商会成员企业受益于免签政策 商务投资和观光旅游仅需订机票即可成行 [7] - 智利旅行博主在海外社交平台分享中国生活 粉丝超数十万 称赞免签政策体现开放形象 [3] 旅游配套升级 - 南浔服务区外国游客熟练使用手机支付购买咖啡小吃 体验中国消费便利性 [5] - 杭州购物中心实施"即买即退" 法国游客当场完成中国特色手工艺品退税 [5] - 重庆提供护照扫码坐高铁 英语驾照考试等国际化服务 吸引瑞士外交官团队考察 [7]
反对过度包装要“破”更要“立”
人民日报· 2025-08-04 09:48
商品过度包装现状 - 商品包装存在多层嵌套现象,如纸箱内套泡沫盒、礼盒、铁盒等,追求"高端奢华"但实际效用低[1] - 包装废弃物占城市生活垃圾30%-40%,纸制包装每生产1吨需消耗20棵20-40年树龄树木及500吨水[1] - 过度包装助长铺张奢靡风气,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直接关联[1] 治理措施与成效 - 中国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加强线上线下监管,重要节日开展专项整治[1] - 2023年500元以上月饼礼盒基本退出市场,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95%,智能装箱技术使包装耗材减量达20%[1] - 当前治理尚未完全杜绝过度包装现象,需持续强化监管[1] 包装产业转型机遇 - 包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配套产业,全球市场规模超万亿美元,塑料和纸占比约50%[2] - 浙江安吉"以竹代塑"可降解包装案例显示,绿色发展可创造新增长空间[2] - 行业需突破低价竞争模式,研发替代材料并融入文化设计,实现向绿转型[2] 绿色消费发展趋势 - 消费品行业需平衡绿色理念与用户体验,如竹制自行车、负碳家居等成功产品案例[3] - 中央文件明确要求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方式,需从国家战略与细节治理双向推进[3] - 供给侧创新是推动绿色消费核心,需提升产品含绿量同时强化品质与创意[3]
以旧换新,激活快递物流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08-04 09:18
快递业发展新机遇 - 2025年我国第1000亿件快递定格在以旧换新消费品上,较去年提前35天达成目标 [1] - 快递业从单向配送升级为送装一体模式,服务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 [1][3] - 行业支撑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5%,非标准快递业务年均增长达64% [5][8] 服务模式升级 - 京东物流通过专业送取工程师储备实现以旧换新服务下沉,大件家电以旧换新订单占比超30%,同比增150% [3][7] - 顺丰构建物流凭证管理方案,实现"下单-签收"全流程闭环,新增超千万"国补"订单 [4][7] - 顺回收平台推出"送新取旧"一站式模式,用户首选率超80%,营收同比增150% [12] 技术应用与协同 - 顺丰采用AI图像检测和数据验证技术,标准化核验流程降低退货率 [5] - 京东物流建设6个中央处置仓,实现回收分拣拆解一体化,计划扩建城市处置仓缩短旧品运输距离 [12][13] - 行业建议优化仓配一体化模式,通过消费数据引导智能分仓提升响应速度 [5] 逆向物流创新 - 快递企业将服务网络嵌入资源再生链条,推动"送新取旧"向绿色低碳转型 [5][14] - 京东物流建立标准化拆收流程,打通旧机从用户到环保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9][13] - 国家邮政局将推广可循环包装应用,研究逆向物流行业标准 [14]
【人民日报】我国科学家发现最深海底生命群落
人民日报· 2025-08-04 08:40
深海生态系统发现 - 国际研究团队在西北太平洋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发现全球最深、分布规模最大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深度达9533米[1] - 研究利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揭示深渊中延绵且蓬勃生长的化能合成群落,这些生命不依赖阳光获取能量,而是利用地质流体中的化学反应获取能量[1] - 发现的化能合成群落主要由深海管状蠕虫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依靠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流体维持生命[1] 科学意义与发现 - 研究发现深渊海底存在庞大而活跃的深部生物圈,不断将由沉降有机质分解而来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2] - 这一过程可能封存大量从上层海洋沉降的有机碳,并以天然气水合物等形式在深渊海底形成规模巨大的甲烷储库[2] - 发现挑战了"深渊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从海洋表层沉降的有机颗粒和动物残骸维持"的传统观点[2] 研究计划与展望 - 本次研究是"全球深渊探索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发起和主导[2] - 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化能生态系统的全球分布格局、深渊碳循环模式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2] - 研究人员推测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在深渊的分布可能远比目前发现的更为广泛,有望形成"化能生命走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