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安吉发布全省首批县域地质生态产品清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7 11:32
地质生态产品概念发布 - 浙江省安吉县联合浙江省地质院首次发布"地质生态产品"概念、理论内涵和县域地质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1] - 地质生态产品定义为"生态系统中以地质环境资源为核心投入要素,通过生态生产或与人类社会共同生产的方式,为经济活动和其他人类活动提供且被使用的货物和服务贡献" [1] - 研究团队构建了"地质-生态系统—地质-生态系统服务—地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地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级联模型 [1] 地质生态产品目录体系 - 安吉县首批县域地质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包含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3个一级目录 [2] - 二级目录包括特色农产品、天然泉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地质固碳、地质休闲旅游、地质教育科研服务7类 [2] - 三级目录具体包含梅溪镇富硒大米、江南贡泉等10个项目,首批地质生态产品共26个 [2] 地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案例 - 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瀑布咖啡是地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项目 [2] - 采用"两入股三收益"开发模式,村集体以资源、资产入股,村民获得租金、薪金和股金 [2] - 2024年该试点实现营收千万元,村集体分红50多万元 [2]
“两高”发布破坏黑土地犯罪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7 09:38
此次发布的《解释》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决心和 鲜明司法导向。比如《解释》在以往司法解释关于以往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和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基础上,适当降低了入罪和升档量刑的标准。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 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典型 案例。 《解释》坚持严格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黑土地保护法的规定进行解释,准确把握立法原意和立 法精神,认真落实罪刑法定原则,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依法严格公正审理破坏黑土地犯罪案 件。《解释》主要围绕调研发现的破坏黑土地犯罪案件司法中的突出问题与实践难题,如罪名适用问 题、定罪量刑标准问题、事实认定难问题等作了解释,为执法办案提供裁判依据。 发布会还发布了3件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包括严惩盗挖、滥挖黑土违 法犯罪行为,严惩以合法形式掩盖盗挖泥炭土的行为,严惩污染黑土地犯罪行为等,充分展现了司法机 关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违法犯罪的坚定决心。 《解释》共十四条,自2025年5月6日起施行。 ...
自然资源部印发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指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7 09:14
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发布 - 自然资源部印发《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工作指南(试行)》,旨在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保护并促进其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 [1] - 数据分类分级是地理信息数据治理的基础,有助于摸清行业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底数,强化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 [1] - 该指南将推进地理信息数据确权授权使用和流通交易,扩大数据要素供给,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保障作用 [1] 指南主要内容 - 明确分类分级原则:在数据分类、分级、目录管理等环节遵循"科学实用、综合判定、动态更新"原则 [2] - 确定数据分类规则:将地理信息数据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三大类,并可进一步细化 [2] - 提出数据分级规则:包括识别分级因素、开展影响分析和综合评估定级,并给出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判定指标 [2] - 明确管理要求:规定重要数据目录申报、审核、认定等程序,以及动态更新情形与管理要求 [2] 指南实施背景与适用范围 - 该指南是对自然资源政务数据分类分级工作的补充和延伸,在数据分类上保持衔接,在分级上针对地理信息数据细化 [2] - 适用范围主要为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指导本地区测绘资质单位开展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工作 [2] - 重要数据保护遵循《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 后续推进计划 - 自然资源部将加强指南解读与培训,开发重要数据目录系统 [3] - 系统将实现全国地理信息重要数据目录一站式申报、审核、查询、检索和更新功能 [3]
“五一”特别策划|我从海上来之北海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6 12:49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从海岸线到极地大洋,从海上风电基地到海上油田生产一 线,从鸭绿江口到三沙海滩……海洋战线的劳动者们依旧步履 不停。他们用专业与热忱,丈量着蓝 色国土,守护着生态安全,探索着海洋奥秘。现推出"五一"特别策划,以镜头为媒介,聚焦海洋领 域奋斗者的身影, 致敬每一位用实干书写海洋篇章的劳动者。 4月29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发展研究中心技术人员为确保汛期海洋观测预警报数据及时准确可靠,连续奋战在北海区(三省一市)海洋站(点)仪器设 备现场计量检测一线,以担当实干彰显劳动者风采。图为技术人员在天津北疆电厂观测站进行现场计量。 essed on 9990 MENTAL M ALLAA A S S S S L L F F S S S S S S S S . . . . . . . e 4月28日,北海生态中心青岛近岸外业调查队伍两名女将勇于担当,顶着烈日和强烈的晕船感,毫不退缩,坚守岗位,在青岛即墨附近海域采集海水样 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N Fire 11 4月27日,北海生态中心青岛近岸外业调查队伍一名老同志秉持专业技术和高度敬业精神,在狭窄拥挤的调查船作业空间内开展叶绿素样品抽滤工作, ...
“五一”特别策划|我从海上来之南海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6 12:48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从海岸线到极地大洋,从海上风电基地到海上油田生产一 线,从鸭绿江口到三沙海滩……海洋战线的劳动者们依旧步履 不停。他们用专业与热忱,丈量着蓝 色国土,守护着生态安全,探索着海洋奥秘。现推出"五一"特别策划,以镜头为媒介,聚焦海洋领 域奋斗者的身影, 致敬每一位用实干书写海洋篇章的劳动者。 re P 014 1800 o " a " " ur S IT 16 1970 st e 29,0 60 Pick ALL PROPERTY CONTRACT 4 11 and and 11 305 600 7 s 8-17 s t a A 75 care 0 7 7 r CK THE 7 p the 112 11 Alex And to 2 2 USB US To 4月17日~25日,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调查人员在汕头附近海域开展粤东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环境现状调查春季多测点全潮(大、中、小潮)水文同 步测验工作,观测内容包括:潮位、海流、悬沙、水温、盐度、风速、风向等,为后续海域开发利用提供水文气象基本数据。 C . 20 19) 2 90 the state 2 9 4月20日,自然资源部珠海 ...
我国草原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11:37
草原生态保护进展 - 我国草原生态状况实现从"整体恶化"到"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但仍有约70%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 [1]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过6年努力取得历史性进展 但干旱半干旱地区修复治理难度大 [1] 草种业发展 - 布局建设"1个中心库+20个资源圃"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国家林草设施保存库已试运行 [3] - 截至2024年底新建60万亩草种繁育基地 年产优良乡土草种2.5万吨 形成青海20万亩披碱草、内蒙古10万亩羊草等基地 [4] - 草种对外依存度高 通过揭榜挂帅项目选育15个国家级审定品种 植被覆盖度超60% 草地生产力提高80% [5] - 目标2030年生态修复用草种和饲草国产自给率达75% [5] 草原资源利用 - 矿藏开采等草原许可事项审批效率提升 平均办理时长提前5个工作日 [7] - 推动"草光互补"模式 光伏项目聚焦沙化退化草原 实现板上发电板下修复 [7] - 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加强监管 [7] 内蒙古试点经验 - 17个旗县试点分流超载牲畜376.9万羊单位 草畜平衡指数从23.9%降至10%以下 [10] - 投入1.1587亿元支持草原网格化监管 计划2025年基本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10] 2025年重点工作 - 规划种草改良4000万亩以上 新建草种基地30万亩 生态草种供给提升至3万吨 [13] - 推进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治理 建设331国道阻沙带项目 [13] - 研究制定草原定额管理制度 规范"草光互补"项目 [13] "十五五"规划方向 - 以"提质、兴业、利民"为目标 构建草原功能分类管控制度体系 [14] - 形成草种供需匹配生产体系 建设完备保护体系和发达草业产业体系 [14]
自然观|望仙谷的“仙气”何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11:30
乡村生态修复与文旅发展 - 望仙谷通过"修复乡村生态、复原乡村建筑、复活乡村生活、复兴乡村经济"的发展逻辑实现转型,从荒废采石矿区变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2] - 项目引入社会资本26亿元对600多公顷土地进行生态重塑,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打造文旅小镇 [2] - 修复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工修复结合,例如利用高陡山体修建民宿和高空栈道,对不宜开发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 [2] 文旅产业运营模式 - 景区整合山水人文景观、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业态,形成"景区+农户"合作模式,提供数万就业岗位并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3] - 2023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3] - 挖掘道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特色体验项目,活化赣东北民居文化形成独特"仙气"气质 [2][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项目入选《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成为生态"软实力"全球输出的典型案例 [3] - 带动村民从事特色种植、手工艺制作、民宿经营等产业,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3] - 彻底改变资源破坏型发展模式,转向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 [3]
用AI为选矿设计“智慧大脑”——记重庆市地矿局测试中心科技创新研究院总工程师李珂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10:25
数字化智能重选摇床研发 - 重庆市地矿局测试中心李珂团队自主研发数字化智能重选摇床,引入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数字化远程操控技术,为重庆市首台同类设备 [2] - 传统重选摇床需15~20分钟/次且依赖人工操作,智能设备缩短45%~60%选冶时间并提升数据重现性 [4][10] - 设备由图像动态采集与智能识别模块、实验参量控制组件、数字化控制平台三部分构成,当前选矿准确率达80%,目标提升至95% [5][8][10] 技术研发挑战与突破 - 国内外缺乏成熟智能摇床案例,团队从零开发,攻克图像分型算法、多线程控制等难题,耗时8个月完成核心模块调试 [7][15] - 采用Python重构控制软件,通过实地采集重庆多地矿物样本测试设备适应性 [7][16] - 设备具备实时监测、动态储存参数功能,可优化生产流程并降低人力成本 [10] 人工智能在地矿领域的应用规划 - 重庆市AI地矿研究院将构建智能化数据共享平台,开展地灾AI预警、地质特征识别等研究 [11][17] - 研发方向包括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等,聚焦提升找矿勘探准确率及绿色矿山建设 [11][17] - 技术应用可减少矿业开发人力时间成本30%以上,优化安全管理环节 [11]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国际矿业竞争聚焦技术装备,AI技术成为提升找矿成功率及绿色开发的关键变量 [11][17] - 广西地矿局通过境外合作(柬埔寨项目)探索铜铅锌矿产勘查,强化跨国矿业技术合作 [12][13] - 浙江省地质十一队推进浅成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研究,实施6项队级科研课题提升勘查技术 [20][21]
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10:12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 [1] -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海洋对外贸易总体平稳 [1] 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传统产业 - 全国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手持海船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波动,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手持海船订单量同比保持较快增长 [3] - 骨干船企生产状态良好,接单强度和造船生产处于较高水平,新型绿色船舶生产成效显著 [3]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7.5%,沿海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 [3] - 政策引导邮轮旅游发展,广东推动邮轮、游艇等高端旅游项目发展 [3]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7.1%、114.3%、24.2% [4] - 海洋油气、海上风电等领域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取得新进展 [4] - 海洋药物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启动临床二期试验 [4] - 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构建,鉴定出7564个新物种 [4] 海洋资源要素保供 - 海洋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南海发现亿吨级惠州19-6油田,北部湾涠洲10-5油气田获得高产油气流 [6] -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3.8% [6] - 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1.4%、41.6% [6]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6] 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 - 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发布,助力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 [8] - 绿色船舶技术研发持续推进,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交付 [9] - 碳捕捉技术应用取得进展,文昌9-7钻井平台实现火炬气"零排放" [9] 海洋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一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1%,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增长10.8%,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同比增长43.2% [11] - 我国建成自动化码头50余座,青岛港智慧化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上线 [11] - 海运外贸航线网络拓展,新增多条国际航线 [11]
青岛“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10:12
青岛"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 - 会议主题为"AI赋能蔚蓝场景驱动未来",汇聚81家供需单位包括自然资源部相关单位、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如华为、移动、北海造船、山东港口等,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海洋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化[1] - 会上签约4个海洋人工智能协议,包括海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和超大型港口行业大模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1] - 海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启动,旨在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AI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为青岛打造世界级海洋AI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提供核心驱动力[1] 青岛海洋AI产业发展现状 - 青岛海洋AI大模型产业初具规模,具备齐全的海洋数据类型、完备算力设施、加速的科研创新、持续推出的模型及显著场景赋能优势[1] - 青岛崂山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是全国唯一现代海洋特色AI产业集聚区,汇聚30余家涉海AI企业、8个海洋AI大模型,配套10亿元专项基金和全周期政务服务体系[2] - 青岛梳理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全球企业开拓蓝海市场创造机会[1] 供需对接与成果展示 - 会议组织7家供给企业和6家海洋头部企业进行集中推介,展示海洋大模型领域最新研发成果与应用案例[2] - 活动凸显AI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潜力与广阔前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