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腾讯、京东的机器人战略:不造机器人,搭平台
36氪· 2025-08-01 16:22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热门焦点,参展机器人数量从去年的18款增长至今年的90余款[1] - 美国明星具身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联创和"伯克利四子"等顶尖人才齐聚WAIC,显示行业热度[1] - 大模型带动云上AI算力井喷式增长,具身智能成为云计算厂商和互联网巨头争夺的新增量市场[5] - 机器人赛道处于爆发前夜,做产业链"卖水人"(提供模型、算力等基础设施)比直接造机器人商业化更快[5] 腾讯战略 -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负责人张正友宣布要成为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伙伴,但不直接造机器人[1][4] - 腾讯发布Tairos具身智能开放平台(中文名"钛螺丝"),提供模型算法和云服务两部分能力[13] - Tairos平台的"SLAP3"体系包含三类大模型:规划大模型(右脑)、感知大模型(左脑)、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小脑)[13][14] - 平台提供模块化服务,厂商可根据需求选择特定模块,不强制使用端到端方案[18] - 腾讯强调平台中立性,目标不是赚钱而是推动行业发展[18] 京东战略 - 京东在WAIC前后三个月连续五次官宣领投具身智能公司,要求被投企业在宣传中突出"京东投资"[3] - 京东发布AI业务品牌"JoyAI"和JoyInside平台,提出"附身智能"概念,专注提升人机交互能力[7][8] - JoyInside平台整合RAG、TTS、ASR、LLM等多模态能力,并提供主动对话、情绪检测等功能模块[8][9] - 平台已落地到十几家机器人厂商,如AI潮玩Fuzozo芙崽成为爆品[10] - 京东为机器人厂商提供渠道支持,"618"期间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具身智能机器人增长17倍[12] 商业模式 - 两家巨头短期内都不直接造机器人,而是充当软件平台角色,整合技术储备[4] - 通过提供模型、算力等基础设施切入市场,满足机器人厂商的共性需求[4][5] - 京东同时利用电商渠道优势为合作伙伴提供销售支持[12] - 腾讯通过战投方式与机器人公司合作,但不直接参与投资决策[17]
大模型开源后如何投资AI?
36氪· 2025-08-01 16:09
开源与技术授权 - 开源被视为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换道超车"的关键路径 全球十大开源模型榜单中有9个是中国公司 显示中国在AI和开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2] - 开源不仅是公开闭源代码 而是构建自主生态 在RISC-V和AI推理等"生态未定型"领域存在突破机会 [2] - 预计未来5-10年 RISC-V芯片将在IoT和AI终端推理场景占据至少25%市场份额 [2] AI投资趋势 - 一级市场形成共识 AI新基础设施重构和产业估值体系重估带来周期性机会窗口 [3] - AI时代将诞生"超级赢家" 当前估值压缩期孕育资产重估机会 小规模投入可能撬动大回报 [3] - AI芯片企业燧原科技2021年估值达180亿元 资本冷静期仍获多轮数十亿元融资 反映对AI底层能力的长期看好 [3] 投资策略 - 分散化投资和反脆弱组合是关键 AI行业高失败率需建立容错机制 允许失败并鼓励成功 [4] - 投资10个天使项目有1个IPO可形成安全垫 投资10个PE项目有1个10倍回报即为合格 [4] - 2025年AI展望显示技术进入"与应用共振周期" 技术持续突破且大规模应用开始落地 [4] 地方政府布局 - 杭州推出"杭创E站"平台 整合投贷补担保五大资金要素服务 优化AI产业布局 [5] - 杭州金投提出共建AI开源产业投资生态体系 杭州资本推出"2358"创新创业服务矩阵 [6] - 成立场景创新中心 定位为市场化运作平台 推动AI等未来产业的场景资源开放和成果应用 [6] 技术应用前景 - 大模型进入"千行百业" 开源能力释放应用创造力 技术平权可能重新定义各行业 [4] - 通义实验室指出 大模型开源能力正带来前所未有的应用创新潜力 [4]
又一人形机器人厂商,筹备科创板IPO
36氪· 2025-08-01 15:45
公司IPO筹备 - 天链机器人于7月30日在四川证监局办理科创板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华安证券[1] - 消息公布后股价连续两日大涨,7月31日收盘涨20.37%至13元/股,市值达9.10亿元;次日再涨15.23%至14.98元/股,市值升至10.49亿元[1]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2991万元,尚未满足科创板上市财务标准[1] 公司发展历程 - 前身福德机器人成立于2012年7月,由西南科大教师胡天链创立,3年内即实现新三板挂牌[2] - 2023年5月业务覆盖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核心零部件等领域,谐波减速机实现进口替代并进入国产品牌第一梯队[3] - 2024年5月更名为天链机器人,累计融资额6104.52万元,投资方包括金慧通股权、弘俊财富等机构[4] 股权结构 - 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胡天链与9名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8.53%[6] - 首轮投资方金慧通股权持股3.29%,为第八大股东及外部第一大机构股东[7] 产品与技术 - 已研制谐波减速机、一体化关节、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拥有发明专利50余项,总专利超150项[8] - 人形机器人T1身高1.60米,重37公斤,负重深蹲145kg,应用于影视、教育、军工等场景[8] - 2024年开发T1pro人形机器人并交付客户测试,但整机产品尚未规模化,2025年6月仅生产1台人形机器人[12][13] 财务表现 - 2020-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79万、2039万、2383万、2139万、2991万元,2024年同比增长39.81%[10][11]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89万、1014万、484万、1877万、1427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10][11] - 截至2024年底净资产2829.28万元,总资产4286.20万元[11][12] 行业合作与布局 - 2024年与中兴通讯合作推出"Tina"人形机器人,与冠盛股份研发机器人轴承,与深圳利和兴推进自动化制造[12] - 规划构建以人形机器人为主导、谐波减速机为支撑、协作机器人为新增长点的全栈式产品布局[14]
Anthropic CEO“讨伐”黄仁勋、奥特曼:一个令人失望,一个动机不纯
36氪· 2025-08-01 12:12
核心观点 - Anthropic首席执行官驳斥英伟达CEO关于AI安全控制的批评 强调公司推动"向上竞赛"的使命 通过透明政策和创新研究引领行业发展[1][3] - Anthropic营收从2023年1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前7个月45亿美元 按此增速两年后或达千亿美元[1][5][9] - 公司认为AI发展遵循指数增长规律 模型能力与经济价值将持续快速提升 编程用例成为战略重点[8][9][11][16] - 强调使命认同感是留住人才的核心 Meta高薪策略长期效果存疑 公司已筹集近200亿美元资金 资本效率优于竞争对手[5][13][14][15] 驳斥黄仁勋"AI安全控制论" - 明确否认试图通过AI安全议题控制行业 强调Anthropic通过发布负责任的扩展政策、可解释性研究等透明措施促进行业整体进步[3] - 指出黄仁勋的批评是对立场的曲解 公司目标是树立标杆鼓励其他公司效仿而非技术垄断[3] - 随着AI能力提升 公司认为有必要更公开地表达观点 包括警示潜在风险与强调积极应用[3][4][7] AI指数增长与技术突破 - 坚信AI发展遵循指数增长规律 模型能力每6个月翻倍 未发现阻碍扩展的根本障碍[8][9] - 编程能力显著提升 模型在SWE-Bench测试得分从18个月前3%提升至当前72%-80% 内部大部分代码由AI协助完成[11] - 持续学习问题可通过规模法则解决 上下文窗口已扩展至数百万单词 接近人类一生信息接收量[11] - 否认忽视新技术开发 每款Claude模型均伴随架构、数据和训练方法创新 人才密度保障技术持续进步[12] 资源竞争与商业模式 - 已筹集近200亿美元资金 数据中心规模与行业领军者相当 受能源和资本化限制而非资金短缺[13] - API是主要收入来源(占比60%-75%) 企业用例被视为更具潜力 模型能力提升对商业客户价值显著[16] - 编程成为战略重点 因其商业价值突出且能反哺模型开发 定价逻辑基于创造价值而非单纯成本[16][17] - 预计今年亏损30亿美元 因持续投资新模型训练 现有模型本身已盈利但整体因研发投入未盈利[19] 行业竞争与人才策略 - Meta高薪挖角策略遭质疑 公司通过系统化薪资制度和使命认同保持低流失率[5][13][14] - 强调资本效率优势 以1亿美元实现其他公司10亿美元效果 收入增速证明竞争力[15] - 开源模型威胁被夸大 竞争核心在于性能而非开源 云端微调服务可弥补开源优势[20] 公司创立背景与价值观 - 离开OpenAI因认为其领导层动机不够真诚 另立门户追求"真诚的影响力"[22][23] - 批评OpenAI CEO行为极端不道德 强调组织决策对AI安全的关键作用[24] - 平衡AI潜力与风险 主张渐进式监管 若技术失控将呼吁全球暂停开发[25]
或暂缓14A工艺开发,英特尔断腕自救,陈立武能否力挽狂澜?
36氪· 2025-08-01 11:49
公司战略调整 - 新任CEO陈立武主导大规模业务精简,包括剥离非核心业务(汽车、FPGA子公司Altera 51%股权以44.6亿美元出售)、裁员15%(约1.5万人)及取消德国马格德堡和波兰工厂建设计划[1][4][8] - 战略方向从基辛格的IDM 2.0(重金投入制造追赶台积电/三星)转向"先有客户再投资",明确KPI为改善毛利率、缩减资本支出[5][8][9] - 可能暂停或取消14A(1.4纳米)及后续先进工艺开发,若无法获得外部关键客户,此举将动摇公司技术领先定位[1][4][12] 制造业务危机 - 14A节点是英特尔首次采用ASML High-NA EUV光刻技术的关键平台,被视为反超台积电/三星的核心机会,放弃将导致退出尖端制程竞争[1][4][12] - 若放弃14A,代工业务仅能依靠18A/Intel 3等旧工艺,与台积电5nm/3nm差距显著,难以吸引高端客户[12][13] - 制造能力衰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光刻/EDA/材料团队边缘化,公司向设计公司转型,违背长期坚持的IDM模式[12][16] 行业竞争格局 - 英特尔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一度低于700亿),不及AMD六成,远逊于英伟达4万亿美元市值,反映市场对其技术落后与战略摇摆的担忧[9][15] - x86架构面临Arm/RISC-V的生态挑战,制程研发失去下游产品支撑,制造投入转为负担[16] - 台积电/三星在7nm/5nm节点领先,英伟达/AMD依托其先进工艺抢占高性能计算/A芯片市场,加剧英特尔份额流失[15][16] 历史与技术瓶颈 - 英特尔曾以"Tick-Tock"模式引领行业,但14nm/10nm制程延误导致技术节奏崩盘,被台积电全面超越[15] - IDM 2.0战略矛盾显现:设计部门受制程拖累,制造部门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集成模式从护城河变为束缚[16] - 陈立武强调18A工艺为未来十年支柱,但技术差距可能迫使公司退回IDM 1.0时代[16][17]
Manus AI 上线以来最大更新:100 个 Agent 为你打工,但缺点是太烧钱了
36氪· 2025-08-01 11:49
Manus Wide Research功能发布 - 推出大规模并行Agent协作功能,用户可一键启动100个Agent同时处理复杂调研任务,显著提升效率[1] - 功能演示案例包括:100款运动鞋多维度对比分析(功能/定价/设计/销量)和50种视觉风格海报自动生成[1][4] - 采用系统级并行计算机制,每个会话运行在独立虚拟机,具备编排复杂云工作负载的能力[12] 技术架构与创新 - 每个子Agent均为完整Manus实例,能自主思考执行任务,突破传统多Agent系统的角色预设限制[12] - 架构灵感源自谷歌MapReduce范式,实现同质Agent团队自主调度与结果汇总[14] - 底层采用大规模虚拟化基础设施,支持百倍规模资源扩展,模拟AI云计算集群调度[12][14] 商业化进展 - 新功能率先向Pro用户开放(199美元/月),后续将逐步覆盖Plus(39美元/月)和Basic(19美元/月)用户[3] - 采用自动激活机制,无需用户手动设置,任务触发后自主启动Wide Research[4] - 积分消耗机制被用户反馈定价较高,公司联合创始人回应当前处于"超贵但拓展能力边界"的产品阶段[9][10][11] 行业影响与定位 - 开创AI Agent协同新范式,解决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特有的新问题[15] - 对标Grok 4 Heavy多Agent模式,但在调度规模和协作紧密性上实现突破[1] - 实际效能尚未验证,缺乏与单高容量Agent在速度/精度/成本方面的对比数据[17]
山姆塌房了,但会员制仍值得一聊
36氪· 2025-08-01 11:49
公司发展历程 - 首家山姆会员店于1983年4月7日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Midwest City开业,由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主导创立,定位为针对小型企业和创业者的仓储式会员商店[5] - 1987年山姆会员店年销售额突破27亿美元,会员人数达100万,标志着商业模式初步成功[7] - 1991年开启国际化进程,首站进入墨西哥市场,1996年进入中国并在深圳开设首家门店[7][11] - 2024财年全球净销售额达844亿美元,占沃尔玛总收入13%,全球门店数超600家[3]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市场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占沃尔玛中国业绩近三分之二[4] - 2026财年一季度(2025年2-4月)中国市场净销售额67亿美元(约482亿元),同比增长22.5%,会员收入增长超40%[4]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门店数达55家,计划2025年新开8家门店创年度新高[3][13] - 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占中国销售额20%以上,覆盖食品、日用品、家居和健康产品[14] 商业模式核心 - 采用三大会员等级体系:商业会员、普通会员和Plus卓越会员,Plus会员提供免费配送、早间购物特权等增值服务[7] - 2024年Plus会员收入同比增长14.4%,续约率达历史新高[7] - 通过"独家供应协议"和自有品牌打造差异化选品,Member's Mark品牌2017年升级后专注有机食品和环保产品[8][14] - 采用限量发售和会员限购策略制造稀缺性,结合社交平台传播形成现象级营销效果[16] 当前经营挑战 - 2024年以来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牛肉变质"和"鲜奶结块"事件引发品控质疑[17] - 低糖好丽友派配料争议导致商品下架,会员质疑选品标准松动,社交平台出现"质量下降"讨论[1][20][21] - 面临奥乐齐(中国门店65家)、盒马等竞争对手冲击,奥乐齐自有品牌覆盖率超80%且价格更具竞争力[23] - 会员核心诉求与大众化选品产生冲突,部分消费者反映进口商品减少而代工产品增多[21] 历史战略调整 - 1998年推出Member's Mark自有品牌,2017年升级后聚焦环保健康产品线[14] - 2023年起内部进行压力测试,部分新品快速更替,爆品规格出现缩水现象[20] - 沃尔玛战略重心转向增长和利润,导致山姆选品策略出现调整,部分商品与品牌调性不符[20]
从"猫狗rapper"到降温经济:宠物清凉市场火爆背后的情感消费密码
36氪· 2025-08-01 11:49
行业趋势分析 - "拟人化"养宠趋势显著,宠物成为情感寄托载体,推动"它经济"产业链延伸[1][3] - 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达3002亿元,同比增长7.5%[4] - 70%宠物主人在夏季会为宠物采取额外降温措施,形成稳定消费需求[4] - 社交平台内容传播强化消费认同感,刺激宠物清凉产品需求[7] - 预计未来三年宠物降温细分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13] 消费行为特征 - 宠物主愿意缩减自身开支为宠物购买降温产品,形成"清凉焦虑"驱动型消费[4][8] - 情感投入促使宠物地位升级为家庭成员,催生品质化消费需求[7] - 社交展示行为(抖音/小红书)形成消费示范效应,加速市场扩张[7] - 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部分产品价格远超实用价值[8][13] 产品服务创新 实体产品 - 基础降温用品(冰丝凉席/凝胶冰垫)销量同比增长230%[10] - 高端智能产品受追捧:2000元智能恒温宠物床供不应求[10] - 科技型户外装备(降温服/凉鞋)加入防水透气功能,溢价明显[10] - 智能温控设备(宠物空调/风扇)主打环境自动调节功能[10] 服务项目 - 宠物冰浴/清凉SPA服务定价198元/次,预约排期达两周[11] - 高端服务涌现:宠物水上乐园配备泳池滑梯等设施[13] - 寄养机构推出含空调房/消暑饮食的"清凉套餐"[13] 企业财务表现 | 公司 | 关键指标 | |------|----------| | MWI | 2014年收入183.41亿元,利润4.43亿元,毛利率12.46%[14] | | CENT.O | 收入224.36亿元,宠物业务占比39%,毛利率29.49%[14] | | SPB.N | 收入207.69亿元,毛利率37.43%,拥有多个宠物品牌[14] | | 天元宠物 | 收入27.64亿元,宠物用品占比55.4%[14] | | CHEWY | 收入850亿元(美元),美国最大宠物电商,毛利率29.3%[14] | 市场发展建议 - 需推动消费逻辑从情感驱动转向科学养宠的理性认知[16][18] - 智能温控/环保产品比"宠物潮品"更具长期价值[18] - 行业应关注真实健康需求而非拟人化消费泡沫[16][18]
从技术秀到真突破:解码WAIC 2025的核心价值
36氪· 2025-08-01 11:49
技术突破 - 机器人从"机械响应"进化到"主动演绎",能同步分析语音停顿、面部肌肉变化、手势幅度并生成复合情绪如"强颜欢笑" [7] - 傅利叶GR-3人形机器人采用柔肤软包覆材质,内置多模态感知系统和Affective Computing模型,可实时回应人类情感需求 [4] - 百度NOVA数字人技术实现10分钟克隆个体、打破内容创作边界、智能体军团协同作战三大颠覆性变革 [6] 行业应用 AI+娱乐 - 魔珐科技展示生成式AI驱动的3D数字人,可实时调整表情动作,降低视频制作成本,拥有数千款多风格角色及影视级3D场景 [11][13] - 技术应用于政法领域智能化服务窗口和沉浸式法治教育 [13] AI+教育 - 学而思"九章大模型"具备智能学习系统和拆题讲思路功能,能检测学生走神并切换生动讲解方式 [14] - AI教育平台从"教学工具"升级为拟人化"学习伙伴",增强学习过程的人性关怀 [14] AI+医疗 - 阿里达摩院推出"平扫CT+AI"系统实现多病种筛查,蓝想数科用数字孪生提升急危重症诊疗水平,蚂蚁集团整合3600家医院资源提供全流程服务 [16] - 30余项创新成果展示包括药物研发周期优化方案和医学影像AI分析云平台 [16] 市场趋势 - 情感计算和拟人化交互市场年均增速35%,预计2026年规模超500亿美元,医疗/教育/客服领域增长最显著 [17] - AI技术正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升级 [16] 社会价值 - 《AI赋能可持续发展倡议》明确AI需助力绿色转型、医疗普惠、教育公平,中国气象局"妈祖"AI预警系统已在吉布提/蒙古国落地 [19] - 华为AI光视联动平台在南非预防铁路安全事故,体现技术对公共安全的赋能 [19]
我支持北方人组织自己的厨王大赛
36氪· 2025-08-01 11:49
北方菜系现状 - 河北菜在百年前因直系军阀个人口味被拔高地位,槐茂酱菜发展出50多个品种并行销海内外[1] - 当代美食竞技综艺《一饭封神》中北方菜系近乎绝迹,初选仅沈阳烤鸡架作为独苗,第一轮即被淘汰[1] - 鲁菜代表九转大肠未能"入局",节目中以江浙菜、闽菜、粤菜和法餐为主[1] - 北京代表性食材被选为豆汁儿,河北食材直接未能入选[3] - 北方菜系在厨王争霸和餐厅主理人热潮中缺乏存在感,但盛产吃播网红,尤以河北为最[3] 综艺节目表现 - 节目从84位"小厨"中选出16位进入下一轮,选手需在120分钟内完成拿手菜[6] - 川湘菜系以辣椒红和烟火暖为特色,71岁成都厨师用红油麻辣烘托蟹肉鲜甜[6] - 粤菜和淮扬菜以技法精致著称,清炖狮子头和客家龙虾泡饭体现食材本位美学[8] - 北方菜系呈现夕阳余晖之感,鲁菜九转大肠和沈阳炭烤鸡架成为刻板印象代表[8] - 节目虽涵盖西南、西北、东南菜系,但传统北方菜被明显忽视[8] 餐饮行业趋势 - 短视频时代催生大量北方碳水圈网红,如天津"团团记"和河北"大胖幸福生活"[9][14] - 北方网红擅长"吃做一条龙",兼具仪式感和科研精神,如煎饼果子和炸糕的复杂吃法[11] - 餐饮行业出现"主理人"泛滥现象,从咖啡馆蔓延至餐厅,强调商业噱头和流量密码[17][20] - 云贵川Bistro在全国野蛮生长,实为预制酸汤技术进步推动的无特色餐饮[21] - 行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如将普通菜品冠以"分子料理"等高端名称[17][21] 文化价值探讨 - 美食评价体系存在偏差,米其林标准无法衡量农家灶台美食,导致北方菜系"系统性消失"[22] - 在"香煎鹅肝配法棍切片"和"白洋淀杂鱼贴饼子"之间本无高下之别,需去除附加的文化偏见[22] - 北方美食虽被边缘化,但通过吃播形式展现了独特的碳水文化和地域特色[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