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虎嗅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避免成为AI墓地的一员?
虎嗅· 2025-07-23 13:15
AI项目失败现状 - AI工具聚合网站"DANG!"收录的停止运营AI项目从2024年6月的738个增至2025年2月的1100多个,增长率超50% [1] - 失败项目涵盖通用功能类(AI语音、图片、对话等)和专业功能类(数据分析、编程辅助、影视剪辑等) [1] - 包括OpenAI的Whisperai、Stable Diffusion套壳网站FreewayML、谷歌前高管创立的Neeva等明星项目 [1] 失败核心原因 - 过度追求大模型技术指标,忽视商业模式设计与应用场景挖掘 [2] - 产品价值空间狭窄(如AI Pickup Lines仅满足娱乐性搭讪需求) [8] - 套壳应用缺乏壁垒(如FreewayML被同类产品快速取代) [17] 生存能力评估模型 - **价值空间**:需验证需求真实性与市场增量(存量替代或新增市场) [8][9] - **切入模式**:需匹配刚需场景(如ChatGPT对话形态、AI学习机硬件化) [12][14] - **资源壁垒**:需应对巨头竞争(如谷歌广告大模型碾压创业公司) [18] - **盈利模式**:避免同质化价格战,平衡成本加成与价值分享定价 [19][20] - **生态协同**:需构建技术迭代闭环(如Adobe Premiere渐进优化传统影视链) [29] - **数据安全**:防范泄露与幻觉风险(如Whisperai医疗数据漏洞) [30][32] 典型案例分析 - **Typeface**:估值10亿美元需年营收1亿美元,相当于替代2万名营销人员工作量 [10][11] - **Sora**:计算成本达GPT-4的15000倍,商业闭环尚未成型 [27][28] - **国内挑战**:C端付费习惯弱,需探索硬件化等本土化模式 [13][35] 成本与竞争压力 - GPT-4训练成本超1亿美元,GPT-5单轮训练近5亿美元 [21] - 国内Yi-Lightning模型训练耗资300万美元/2000张GPU/1.5个月 [21] - 开源模型迭代迫使企业重复投入资源(如Llama版本更新) [24]
质疑、笃定与狂热:供给侧改革的情绪节奏
虎嗅· 2025-07-23 11:26
商品市场对反内卷的计价已然轰轰烈烈。很多人尝试对标2015~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行情,但值得注意 的是,此时与彼时已有很大的不同:在见到供改的明确方案和目标前,市场已经迅速进入了加速的阶 段。历史记忆之下,市场似乎明显压缩了上一轮"质疑"和"犹豫"的环节。 这表明,在各路测算之余,我们还需要对上一轮供改的"情绪节奏"进行复盘,我们看到,在巨大的上升 行情中,质疑、笃定、验证、恐慌、凝聚、狂热…在每一个阶段表现得淋漓尽致,供改从口号到现实并 不是一路坦途。其中既有政策执行过程中必然的纠结反复,也有市场和行业的反身性演绎。 本文以复盘为先,希望直接阅读结论和启示的读者可以照例直接拉到文末。 一般认为供改的起点是2015年11月,但从黑色系行情来看,直到12月18日细化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后, 黑色系行情才算正式启动。需要注意到,尽管地产需求是供改行情的大背景,但并非直接触发,产业高 度过剩的阶段,需求端并非主导逻辑。在后视镜看来相当重要的棚改货币化政策,早在2015年3月即已 提出,经历了5月PSL的加速落地和6月地产新政的加速,已经全面铺开了大半年。 截至年末,尽管土拍和新开工面积增速都还处于水下,但地产销售 ...
大厂入局、产品扎堆,今年Steam上的爆款都有谁?
虎嗅· 2025-07-23 11:06
游戏行业集中度提升 - 游戏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头部厂商占据回报最丰厚的赛道,用户时间被长青产品吸引 [1] 厂商策略转向买断制与Steam平台 - 厂商转向买断制游戏,因其回报预期稳定,上线即可获得大部分收益,爆款概率虽小但不易亏本 [2] - Steam平台成为厂商出海策略的一部分,国内大厂投资海外工作室成果初现 [6] - 大厂通过投资单机游戏团队降低风险,成功产品可转化为长线王牌 [25] Steam平台畅销游戏趋势变化 - Steam新品节推荐算法变化,从榜单主导改为针对性推荐,中小团队获得更多流量,上半年涌现复古小体量爆款 [5] - 畅销大作中70%为经典IP续作或重制版,20%为热门玩法继承者,仅10%为全新IP [21] - 小体量爆款占比提升,前30名游戏中40%为独立或AA游戏,传统3A大厂统治力下滑 [9] 小体量爆款产品特点 - 小体量爆款聚焦单一经典玩法,如拍照、塔防、跑酷等,成功关键在于低成本控制、传播点设计及体验优化 [12] - 代表产品包括《头条猎手》(拍照玩法)、《黑暗时代:背水一战》(塔防RTS)、《掘地求财》(传播极致)等 [14][15][16] 大中型游戏趋势 - 大中型游戏以经典IP续作为主,如《最终幻想7:重生》《蜘蛛侠2》《人中之龙8:外传》等 [26][27] - 国内厂商投资海外工作室产品表现亮眼,如腾讯投资的《失落的记录:绽放与愤怒》 [28] - 经典IP结合热门玩法,如《艾尔登法环:黑夜君临》加入多人合作、缩圈、肉鸽要素 [34] 下半年展望 - 下半年仍以经典IP新作为主,如《四海兄弟:故乡》《消逝的光芒:困兽》《无尽帝国2》等 [39] - 全新IP产品如《盛世天下》(多分支叙事)、《ARC Raiders》(搜打撤玩法)值得关注 [41][42] - 市场渴望差异性经典玩法,同时需要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特点的产品 [42]
年轻人正在用丑鞋踹翻全世界
虎嗅· 2025-07-23 10:33
20年前,十多岁的小王看到电视里的《穿prada的女魔头》,幻想着自己的30岁就会变成踩着高跟鞋赶去市中心上班的都市丽人。 10年前,二十岁的小张看到《来自星星的你》,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穿着一双全智贤同款的Jimmy Choo走向婚姻的礼堂。 后来,她们长大了,没有结婚,也没有高跟鞋,更没有一份需要打扮时髦的工作。 她们蹬上那双快要穿包浆的勃肯拖鞋,跨上电瓶车,一脸疲惫地上班打卡,过着每天膨胀外卖神券的好日子。 从纽约时尚教母到莆田鞋厂的工人,没有人预料到,现在的年轻人,终究是被丑鞋夺舍了。 2024年的最后一天,VOGUE发表了著名讲话:2024是丑鞋之年。 从好莱坞的一线女星,到大街小巷的牛马打工人,时尚趋势变成了穿丑鞋。 越丑,越怪,越能凸显你独特的生活态度。 没人老老实实穿鞋了,大家疯狂爱上了一切形式的"一脚蹬拖鞋"。 洞洞鞋、勃肯鞋、Ugg雪地靴、厨师鞋,被打工人称为一年四季的四大门神。 年轻人一股脑扎进了拖鞋神教。暴打消费主义狗头的终极答案,就是扔掉鞋柜里五颜六色的备胎,四大神鞋轮番伺候。 以老奶奶布鞋为灵感的芭蕾鞋,让人困惑今夕是何年。 原来小学六一儿童节的经典配饰,变成了今年鞋履的终极答案,批 ...
极端高温中小心你的眼睛,可能受到不可逆损伤
虎嗅· 2025-07-23 10:17
气候变化对眼健康的影响 - 2024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9℃,较常年值偏高0.61℃,比2023年高出0.07℃ [1] - 气温每升高1°C,全球粮食产量每年下降5.5×10¹⁴kcal,相当于人均日粮食供应减少120千卡或4.4%的日常热量摄入 [2] - 气候变化预计到2030年将导致每年约25万人死亡,相关健康损害成本每年达20亿~40亿美元 [3] - 气候变化与哮喘、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肾脏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密切相关 [4] 气候变化对眼部疾病的具体影响 - 西班牙每年最高平均气温每升高1℃,每10万居民中增加371例白内障病例 [7] - 热浪和寒流较多的人群青光眼患病率显著更高,日平均气温超过28.7°C使结膜炎发生率高出约16% [8] - 气候变化与白内障、青光眼、退行性病变、屈光不正、眼周肿瘤、视网膜血管阻塞和眼部感染发病率上升相关 [8] - 高温导致视网膜脱离风险增加,低温诱发干眼症、结膜炎,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结膜炎、角膜炎、干眼症和翼状胬肉发病率上升 [8] 气候变化影响眼健康的机制 - 高温破坏眼防御系统,导致活性氧积聚,破坏晶体蛋白引发白内障 [11] - 紫外线辐射导致角膜和结膜细胞DNA损伤,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长期暴露增加黄斑变性风险 [12] - 空气污染物影响泪膜质量、引发炎症和干眼症状,导致视力下降,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毒性 [14] - 干旱导致粮食短缺引发营养性视神经病变,不安全水源增加眼部感染风险 [15] 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人群 - 儿童因缺乏保护意识和生理特点更易受紫外线辐射、空气污染和极端天气伤害 [18] - 妊娠期女性因生理变化更易发生眼健康损伤 [19] -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更易受气候变化不良影响 [20] - 有基础疾病人群病情可能因气候变化加重 [21] - 户外作业人群因高频率长时间户外活动更易受影响 [22] 防护措施 - 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和宽边帽,太阳镜对紫外线防护效果最高接近50% [23] - 使用含有水凝胶的隐形眼镜和护目镜 [24] - 改善室内环境保持合适湿度和温度,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25] -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摄入关键营养素 [26] - 多眨眼减少泪膜蒸发,定期眼科检查 [27][28] - 管理基础疾病,加强慢性病控制 [29]
消金“卷”向自营
虎嗅· 2025-07-23 09:51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消费金融业务生态中,只当"金主"的消费金融公司赚的是辛苦钱。赚走大钱的是流量,是掌握流量和客户的互联网平台和 助贷平台。 为了快速起规模,很多消金公司只提供资金,通过互联网平台、助贷平台进行"导流"获客。 然而,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 助贷模式做得多了,过度依赖平台的风控,消费金融公司的自主风控能力退化。有的消费金融公司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只 配置了少量人员进行贷前风控。 此外,助贷模式获客导致用户及关键数据始终都在助贷平台,无法沉淀到消金公司自身的APP内,只是一锤子买卖,仍无 法解决获客的问题。 头图 | 视觉中国 截至2024年底,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8万亿元和1.3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8%和16.66%。 然而,这组"亮眼"的增速背后,却是消金公司的两级分化。 024年,蚂蚁消金的资产规模达到3137.5亿元,而倒数第1、第2捷信消金、金美信消金的资产规模分别为48.42亿、63.13 亿。 造成这一现状的底层逻辑,是获客成本高企与外部流量依赖始终困扰着大多数消金公司。 正是在这种"表面扩张、内里焦灼"的现状下,消金公司不得不重 ...
北汽新能源:悬崖边的舞蹈丨车圈脉动 Vol.6
虎嗅· 2025-07-23 09:37
行业竞争现状 - 中国车市竞争激烈,车企面临"抢"下去的生存压力,包括自主传统车企、新势力和合资车企 [2] - 部分车企出现销量增长但亏损持续的现象,如北汽蓝谷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39.73%(6.7万辆)但预亏22~24.5亿元 [3] - 行业竞争烈度已达极致,车企犯错空间被压缩到最小 [8] 北汽蓝谷业绩分析 - 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核心原因是销量未带来经营好转,第二季度推算销量3.9万辆,扣非后净利润亏损12.69亿至15.19亿元,车均亏损3.43万元与一季度持平 [5] - 2024年研发投入31.91亿元同比激增48.22%,占比高达21.99%,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53.06% [5] - 渠道扩张导致销售费用高企,2024年经销商数量翻倍,服务中心增至226家,全年销售费用18.21亿元 [5] - 规模效应不足,6月销量仅1万+,远低于单个品牌3~4万辆的盈亏平衡线 [5] 北汽集团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整车销量81.7万辆同比增6%,其中乘用车销量48.56万辆同比增3.8% [7] - 合资品牌下滑明显:北京现代上险量5.46万台同比降40.4%,北京奔驰上险量23.81万台同比降13.8% [7] - 新能源品牌表现分化:享界S9上险量9644台环比增26.7%,极狐上险量4.86万台同比增145.4%,北汽新能源上险量1.4万台同比增536.4% [7] 战略调整与财务压力 - 北汽蓝谷2024年7月宣布"举全集团之力打造极狐"投入超千亿,8月改口"All in 享界S9",2025年上半年实施双品牌并行降价策略 [11] - 产品战略矛盾:极狐强调"去华为化"导致智驾落后,享界高度配合华为但北汽技术未体现 [11] - 财务状况恶化:一季度现金余额36.7亿元较2024年四季度的83亿元锐减55.4%,应收款项102亿元,存货21亿元 [11] - 持续亏损:上市后连续7年半累计亏损超300亿元,2025年4月启动60亿元定增计划 [11] 行业深层问题 - 老车企面临战略重塑挑战,需在更短时间内制定精准战略并保持市场敬畏 [9] - 方向选择错误将导致努力无效,如"使劲滑船桨也靠不了岸"的困境 [10] - 新能源转型依赖传统业务输血,北汽集团通过"奔驰利润+商用车利润"为蓝谷争取时间 [11]
俄罗斯娜娜“洗白史”:从抽象女王到天降紫微星
虎嗅· 2025-07-23 09:30
猝不及防地,那艺娜出圈了。 一个互联网广为流传的短视频中,台下观众在一声又一声地高呼"退票",而那艺娜却处变不惊,几声"退票"后,她稳稳地唱出那首成名曲《爱如火》的前 几句,并引得台下从集体要求退票到集体大合唱。 这个场景几乎浓缩了那艺娜的成名史——作为丑角在互联网出道,突然携带网络神曲《爱如火》转型,到最后开始收获不少真情实感的追捧。 一个足以说明娜娜火了的证据是,她的演唱会门票开始吸引黄牛的注意,原本99元随意购买的门票,在二手平台却被标注上了260~350不等的价格。此 外,那艺娜还拿到了好望水的官宣代言,获得了此前龚琳娜的同等待遇。 看起来,没有人真正在乎她"假装俄罗斯人"的黑历史,现在破茧重生的是Lady娜娜。 质疑声永不停歇,但巧妙的是,"质疑"或许正是那艺娜能够出圈的原因。 58岁那艺娜,重新出圈 那艺娜已经不是第一次成名,在线下巡演爆火之前,她的《爱如火》早就先她一步红遍大江南北。 彼时,这首脍炙人口的口水歌俨然有新一代网络神曲的风范。论火爆,它在多个音乐平台榜单登顶甚至霸榜;论流行,它成为游戏《蛋仔派对》玩家的御 用剪辑配乐;论主流认可,它被龚琳娜改编,登上了"浪姐"的舞台。 与此刻不同的是 ...
发财是一场意外
虎嗅· 2025-07-23 08:56
你会选哪一个? 这是个老套、鸡汤且不靠谱的题目。 现在有一个选择摆在你面前: 1. 要么马上拿500万美元现金; 2. 要么拿31天内每天可价值翻倍的一分钱。 我们先来算一下。 假如选择2,翻番就是乘以2,10天之后变成2的十次方是1024,约等于1000; 30天约等于1000的三次方,所以后者31天后约为2000万美元。 (这是个快速的心算方法,我通常用这个结合72法则来估算复利。) 看起来,一分钱才是你应该做出的选择,大师们会说这是通往更多财富的路径。 但为什么说是老套的鸡汤呢? 让我试着更新一下问题: 1. 要么马上拿100万美元现金; 2. 要么拿31天内每天可价值增长的一分钱,后者增长率多少,31天可累积到100万美元? 一 答案是,每天增长约为75%。 显然,连续出现31天日增75%,非常困难,确切说接近于不可能。 常见的年增长率(姑且视之为一个周期)为5%,长期如此的人也不多; 能到10%的,那已经是很厉害的了; 长期年化增长率达到15%,基本属于世界级投资大师,真正数下来没几个人能实现。 那么,上面的一分钱复利增长游戏,若按照5%、10%、15%回报算,30个周期下来,财富将分别变成: 4分 ...
大分工时代,专业人才的困境,谁之过?
虎嗅· 2025-07-23 08:43
劳动分工的历史演变 - 劳动分工概念起源于18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其核心观点包括提升工人熟练度、节约工作转换时间、推动机械发明应用[3] - 福特汽车1913年引入流水线使T型车装配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93分钟,1914年产量超25万辆占全美市场近50%,同时将工人日薪从2.34美元提升至5美元[4] - 1925年T型车价格从1908年850美元降至260美元,使流水线工人成为消费主力并催生中产阶级概念[5] 现代分工体系特征 - 当代社会建构于高度分工之上,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提升使全球60亿人口基本需求得以满足[7] - 教育系统通过"专业分流"培养适用于特定功能模块的专业人才,形成基于分工的价值观体系[7] - 分工精细化推动局部创新积累,最终促成工业革命级的技术突破[7] 分工的批判性反思 - 亚当·斯密警示极度分工导致工人智识麻木,丧失理性判断能力[9][10] - 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分工使劳动者异化为机器附庸,丧失对劳动产品的控制权[13] - 现代职场出现"工具人"现象,35岁程序员被优化等案例显示分工体系下的职业脆弱性[14] 知识孤岛化现象 - 学术头衔如"博士"反映极端专业化,研究领域可能仅占高中课本一句话篇幅[16] - "专业至上"价值观加剧学科壁垒,研究者难以突破传统范式进行跨学科创新[19][20] - 专家面对复杂公共议题时常失能,如建议低收入家庭出租闲置房屋等脱离现实言论[29][30] 同理心钝化表现 - 高度分工下不同职业群体间生活方式和思维差异增大,跨阶层共情困难[34][35] - 职场要求对流程忠诚而非整体负责,导致个人意义感消解和共情能力退化[36][37] - 社交媒体形成排他性"同温层","跨圈共情"被视为背叛群体立场的行为[39] 分工体系下的职业风险 - 高考志愿选择将个人未来绑定特定分工领域,专业红利期随技术变革缩短至5-10年[40][42] - 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从业者面临"35岁危机",显示垂直领域专才的脆弱性[43][44] - 部分"通才"通过自媒体等新业态突破分工限制,实现传统体系外的职业价值[45][46] 技术革命对分工影响 - 信息技术催生"超级个体",个人可完成传统需组织分工的复杂任务[47][48] - AI技术可能改变两百年来的精细化分工趋势,重新定义人参与生产的方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