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芯语
搜索文档
半导体——最新预测
是说芯语· 2025-05-02 16:55
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 - 202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收入预计增长3.8%至675亿美元,主要受整体市场复苏及高性能计算、高带宽存储器制造需求推动 [2] - 晶圆制造材料收入增长3.3%至429亿美元,封装材料收入增长4.7%至246亿美元 [2] - CMP、光刻胶及辅助设备细分市场实现两位数增长,受益于先进DRAM、3D NAND闪存及逻辑IC工艺复杂性提升 [2] - 硅需求因库存过剩下降7.1%,其他材料细分市场均实现同比增长 [2] 区域半导体材料消费 - 台湾地区以201亿美元营收连续15年位居全球最大半导体材料消费地区 [3] - 中国大陆地区以135亿美元营收实现同比增长,位列第二 [3] - 韩国以105亿美元营收排名第三,除日本外所有地区2024年均实现个位数增长 [3] 先进半导体封装市场 - 2024年先进半导体封装市场规模为180.9亿美元,预计2031年达29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7.5% [5] - 主要技术包括扇出型晶圆级封装(FO WLP)、扇入型晶圆级封装(FI WLP)、倒装芯片(FC)、2.5D/3D封装 [5] - 5G、云端AI及电动汽车普及推动需求增长,市场将超越半导体行业整体增速 [5] 封装技术发展 - 倒装芯片(FC)技术通过焊料凸点阵列提升带宽和热性能,成为AI加速器、移动SoC及GPU首选 [6] - 扇出型晶圆级封装(FO WLP)通过环氧模塑料I/O重分配实现超薄设计,适用于可穿戴设备及5G模块 [6][7] - 汽车领域需求推动嵌入式芯片、FC CSP等封装技术发展,满足AEC Q100 0级标准 [7] 应用领域驱动因素 - 异构集成需求推动先进封装成为逻辑、存储器、模拟及光子芯片集成的主要载体 [8] - 电信设备依赖先进封装解决散热和信号完整性问题,毫米波和6GHz以下频段需求增长 [8] - AI加速器需求促使OSAT厂商开发更大有机基板和多桥配置,提升平均售价 [9] - 电动汽车电力电子器件采用GaN和SiC芯片集成高导热性衬底,推动封装技术升级 [9] - 消费电子小型化趋势促使OEM采用WLP、FO PLP等技术集成MEMS、PMIC和RF电路 [10]
国产芯片公司,密集IPO!
是说芯语· 2025-05-02 09:17
半导体行业IPO动态 - 国内多家芯片公司近期公布IPO进展 包括紫光同创、沁恒微、思必驰、粤芯半导体、锐石创芯、芯耀辉等 [2] - 紫光同创已启动上市辅导备案 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专注于FPGA芯片及其配套EDA工具研发销售 [3] - 沁恒微已完成上市辅导工作 曾在2022年尝试IPO未成功 2024年9月重启辅导后8个月内完成 [6] - 思必驰重启IPO 此前科创板申请未通过 2024年初完成5亿元融资 聚焦"云+芯"战略 [9] - 粤芯半导体启动IPO辅导 广发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专注12英寸模拟芯片制造 [11][12] - 锐石创芯已完成上市辅导备案 专注4G/5G射频前端芯片 注册地由深圳迁至重庆 [15][16] - 芯耀辉拟A股IPO 已完成辅导备案 国泰君安担任辅导机构 专注半导体IP研发 [17] 公司业务与技术 紫光同创 - 专业从事FPGA芯片及EDA工具研发销售 产品覆盖通信、工业控制、图像视频、消费电子等领域 [3] - FPGA芯片具有现场可编程性优势 用户可通过EDA软件配置功能 灵活性极高 [3] - FPGA适用于多协议接口灵活配置场景 可降低投资风险与沉没成本 在传统和新兴市场均有增长 [4] - 已完成多轮融资 间接控股股东新紫光集团控制55.27%股份 [5] 沁恒微 - 专注连接技术和微处理器内核研究 基于自研IP构建芯片 产品包括USB/蓝牙/以太网接口芯片和MCU [6] - 采用垂直专业化设计模式 从内核和接口IP构建芯片 形成长期边际成本优势 [7][8] 思必驰 - 专注对话式人工智能 提供"云+芯"一体化服务 覆盖智能终端和垂直行业领域 [9] - 拥有全链路智能语音语言技术 截至2024年底拥有近100项全球独创技术 已授权专利1597件 [10] 粤芯半导体 - 专注12英寸模拟芯片制造 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 [12] - 三期项目总投资162.5亿元 采用180-90nm制程 达产后月产能8万片晶圆 年产值约40亿元 [12] 锐石创芯 - 专注4G/5G射频前端芯片、WiFiPA等产品研发 覆盖手机、物联网模块、路由器等领域 [16] - 已完成多轮融资 控股股东倪建兴合计持股19.35% [16] 芯耀辉 - 专注半导体IP研发与服务 提供一站式完整IP平台解决方案 [17] - 产品包括PCIe、Serdes、DDR、HBM等接口IP 覆盖前沿协议标准 [18] - 针对AI市场推出UCIe、HBM3E、112G SerDes等高速接口IP 应用于Chiplet和AI领域 [19] - UCIe IP支持32Gbps速率 传输距离达50mm HBM3E IP支持7.2Gbps速率 SerDes IP最高支持112Gbps [20][21] - 2024年实现从传统IP到IP2.0战略转型 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 [22] - 股权结构分散 无控股股东 [23]
欧盟警示“高风险”依赖:进口成熟芯片1/3来自中国!
是说芯语· 2025-05-01 21:41
欧盟芯片市场现状 - 中国已成为欧盟成熟芯片进口的最大来源 欧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达到"高风险"水平 [1] - 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出口管制促使中国将重心转向成熟芯片市场 [1] - 欧盟设定了到2030年占据全球芯片市场20%份额的目标 但目前距离这一目标仍相差甚远 [1] 欧盟芯片企业表现 - 欧洲在成熟芯片领域拥有德国英飞凌 荷兰恩智浦和意法半导体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2] - 这些企业主要服务于汽车行业 但仍无法满足欧盟日益增长的需求 [3] 欧盟芯片进口与贸易数据 - 欧盟约三分之一的成熟芯片进口来自中国 [3] - 根据欧盟委员会2024年7月预测 即使大幅增加制造能力 到2030年欧盟在全球芯片市场份额仅能从2022年的9 8%上升至11 7% [3] - 欧盟与中国的半导体贸易逆差高达98亿欧元 且这一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3]
中国芯片龙头董事长辞职
是说芯语· 2025-05-01 20:02
申请入围"中国IC独角兽" 半导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征集 海光信息公告,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董事长孟宪棠的书面辞职报告。 孟宪棠因个人年龄原因,向公司董事会申请辞去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等职务。 辞职后,孟宪棠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孟宪棠1962年3月出生,今年63周岁,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加入海光之前,2003年6月至2017年6月,历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处长、副巡视员、副司 长;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任国科控股有限副总经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兼任中科 可控董事;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兼任中科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2018年5月,孟宪棠加入海光信息,担任公司董事长。 年报显示,孟宪棠最新一届董事会任期自2020年9月起,至2026年9月终止。 孟宪棠成功带领公司2022年8月登陆科创板。 发行价为36元/股,募资总额108亿元,上市首日市值1300亿元。 海光信息最新市值已超过3400亿元,为A股芯片设计龙头。 投稿 、 商务合作 请微信 dolphinjetta 是说芯语,欢迎关注分享 星标 是说芯语 不错过任何一条消息 ▶ ...
重大突破!前ASML专家林楠推进中国EUV技术攻坚
是说芯语· 2025-05-01 18:36
中国EUV光刻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林楠团队在EUV光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基于固体激光器技术的LPP-EUV光源,能量转换效率达到3.42%,超越国际顶尖水平[2] - 该技术打破西方在EUV核心技术上的垄断,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式进入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领域[2] - EUV光刻技术是制造高端芯片的关键,能够将芯片电路图案缩小到纳米级别,提升性能并降低功耗[4] EUV技术现状 - EUV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荷兰ASML是全球唯一能生产商用EUV光刻机的企业[4] - 自2019年美国实施出口管制后,ASML被禁止向中国出售先进EUV光刻设备,严重制约中国高端芯片自主生产[4] - ASML采用激光轰击液态锡靶技术,使用20千瓦级二氧化碳激光器,但效率仅为0.02%[6] - ASML的光学系统使用蔡司制造的多层镀膜反射镜,表面粗糙度控制在0.1纳米以内,反射率达70%[6] 林楠团队技术路线 - 采用固体脉冲激光器代替二氧化碳激光作为驱动光源,实现3.42%的能量转换效率[8] - 固体激光器具有体积小、电光转换效率高(~20%)的优势,未来商业化后有望降低制造成本[11] - 通过优化激光峰值功率密度、改进激光脉冲控制算法和靶材材料实现关键技术突破[12] - 自主研发的LPP系统通过双脉冲打靶技术将锡液滴控制精度提升至纳米级[12] 技术对比与潜力 - 固体激光器理论最大效率接近6%,为进一步优化留足空间[11] - 固体脉冲激光器已实现千瓦级功率输出,未来有望达到万瓦级[12] - 与清华大学SSMB-EUV光源方案协同,形成多技术路径并行的研发格局[12] 产业链影响 - 短期提振中国半导体产业信心,有望摆脱对国外设备的依赖[18] - 长期将带动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发展,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市场[18] -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半导体产业,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创新生态[18] 技术挑战与进展 - 构建完整EUV生态系统仍是巨大挑战,中国在EUV光学元件、光刻胶、对准系统等关键领域仍依赖进口[19] - 上海光机所的离子束抛光技术已实现反射镜表面粗糙度低于0.1nm[20]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发的纳米级同步定位技术可将同步误差控制在0.5nm以内[22] - 国产EUV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日本垄断全球99%的市场[21] 科研背景 - 林楠研究员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在ASML担任研发科学家和光源技术负责人[14] - 已申请/授权美、日、韩等国国际专利110余项,多项专利成功实现产品转化[14] - 2021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全职归国,组建先进光刻研究小组[14]
小米首个推理大模型突然开源!小米也加入AI战局!
是说芯语· 2025-04-30 13:44
小米AI大模型技术突破 - 公司推出开源大模型MiMo 仅用7B参数规模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竞赛测评中超越OpenAI闭源模型o1-mini及阿里32B规模模型QwQ [3][4] - 在相同强化学习训练数据条件下 MiMo-7B在数学和代码领域强化学习潜力领先DeepSeek-R1-Distill-7B和Qwen2.5-32B等知名模型 [6] 技术创新与实现路径 - 预训练阶段挖掘富含推理模式语料 合成约200B tokens推理数据 采用三阶段训练策略累计训练25T tokens [8] - 后训练阶段提出Test Difficulty Driven Reward机制解决困难算法奖励稀疏问题 引入Easy Data Re-Sampling策略提升训练稳定性 [9] - 设计Seamless Rollout系统使强化学习训练速度提升2.29倍 验证速度提升1.96倍 [9] 战略投入与人才布局 - 公司正在建设万卡GPU集群 创始人亲自领导AI大模型投入计划 [11] - 引入顶尖AI人才 包括DeepSeek-V2关键开发者罗福莉加入 其MLA技术可降低大模型使用成本 [11]
那些25Q1交出历史最佳财报的半导体领域
是说芯语· 2025-04-30 09:28
历史最佳财报领域 - AI芯片领域:寒武纪和海光信息Q1营收达11.11亿元,同比增长42倍,净利润3.55亿元,存货和预付款预示Q2环比几倍增长;海光信息DCU3深算3号在AI for science等顶尖应用中表现突出 [5] - 端侧SoC芯片:受益于AIoT、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兴场景需求,瑞芯微3588芯片已大量上车,4nm的3688性能更强;代表性公司如泰凌微(毛利率50.05%,营收2.30亿元)、炬芯科技(毛利率49.82%,营收1.92亿元)、瑞芯微(毛利率40.95%,营收8.85亿元)、恒玄科技(毛利率38.47%,营收9.95亿元)均创历史最佳 [5] - 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华海清科营收增长35-40%,盛美净利润暴增超200%;拓荆科技营收增50%但净利润亏损1.47亿元,毛利率从47%降至19.89%,主因新产品交付比例达70%及成本增加 [6] 接近或"实际上最佳"领域 - 模拟芯片:思瑞浦、纳芯微、芯朋微表现突出,业绩弹性大;圣邦等公司表现较弱 [7] - 晶圆厂:中芯国际Q1营收环比增长6-8%,毛利率19-21%,营收创新高,净利润为2021-2022年后最佳;华虹经营数据稍差但同样为近年最佳 [7] 未来持续加速增长领域 - AI芯片:Q2起景气度极高,推理芯片和海光CPU需求将大幅增长 [8] - 端侧SoC:智能玩具、盲盒、社交陪伴等场景潜力巨大,可能催生新AI"泡泡玛特" [8] - 模拟芯片:国产替代和客户转单趋势明确,先转企业将享受红利 [8] - 晶圆厂:先进制程和模拟芯片推动营收快速增长,可能改变全球晶圆代工格局 [8]
自研高阶智驾芯片替代英伟达的潜力分析
是说芯语· 2025-04-30 06:59
中国汽车智驾芯片市场格局 - 英伟达Orin-X以73万颗装机量占据35.9%市场份额,仍居主导地位[2] - 本土企业快速崛起:地平线(28.65%)、华为、黑芝麻智能(7.2%)、蔚来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2] - 国产化率预计从2023年18%提升至2025年45%,行业呈现每18个月算力翻倍的发展节奏[29] 主要企业市场表现 - 地平线征程系列累计出货超600万套,赋能80+生态伙伴,40+主机厂定点项目,在L2 ADAS市场以33.73%份额居首[2] - 黑芝麻智能2024年营收4.74亿元(同比+51.8%),A1000系列已在吉利/东风量产,客户扩展至比亚迪[2] - 华为乾昆被80%主机厂选择,合作上市车型超22款,覆盖多种车型形态[2] 代表性芯片技术参数 地平线征程5(J5) - 算力128TOPS(INT8),功耗30W,16nm工艺,支持L2-L4自动驾驶[5] - 能效比4.2TOPS/W优于OrinX,感知延迟60ms,支持高速/城市NOA功能[6][7] - 已搭载理想L8/比亚迪等10余款车型,2025年计划覆盖超10款车型[8] 华为昇腾系列 - 昇腾910(云端)/310(边缘)适配MDC平台,下一代采用7nm工艺[11] - 全栈解决方案支持车企快速开发高阶智驾功能[11] 黑芝麻A1000/C1200 - A1000:58TOPS算力,18W功耗,已量产搭载领克08/合创V09[13] - C1200:跨域融合芯片支持舱驾泊一体,2025年量产[13] 蔚来NX9031 - 5nm工艺,单芯片等效4颗Orin-X(1000+TOPS),成本降低30%[15] - 全栈自研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推理,2025年量产[15] 小鹏图灵AI芯片 - 单芯片算力超OrinX(254TOPS),接近Thor中配版[19] - 集成2个NPU/2个ISP,支持30B参数大模型本地运行[19] 替代英伟达潜力分析 - 地平线:成熟量产经验+开放生态,但算力仅为Orin一半[22] - 华为:全栈能力优势,受制程限制和供应链风险[23] - 黑芝麻:跨域融合设计+成本优势,算力仍有差距[24] - 蔚来:5nm工艺+超高算力,生态依赖自身车型[25] - 小鹏:算力接近Thor且性价比更高,生态依赖自身车型[27]
阿里王炸!成本仅需DeepSeek-R1的1/3
是说芯语· 2025-04-29 16:15
阿里巴巴开源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Qwen3 - 阿里巴巴于2025年4月29日开源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Qwen3 该模型参数量仅为DeepSeek-R1的1/3 但性能全面超越 成为全球最强开源模型 [2] - Qwen3采用创新技术路径 成本大幅下降 仅需4张H20就能部署满血版 显存占用仅为性能相近模型的三分之一 [2] - Qwen3是国内首个"混合推理模型" 集成"快思考"与"慢思考" 面对简单需求可低算力"秒回"答案 遇到复杂问题可多步骤"深度思考" 有效节省算力消耗 [2] - 模型总参数量235B 激活仅需22B 提供2款30B和235B的MoE模型以及6款不同规模的密集模型 API可按需设置"思考预算" 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2] - 4B模型适合手机端 8B可在电脑和汽车端侧部署应用 [2] Qwen3对AI产业的影响 - 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 中小企业无需高算力投入就能部署复杂AI应用 [2] - 推动全球AI开源生态繁荣 以宽松的Apache2.0协议开源 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 [2] - 提升中国在全球开源AI生态的影响力 阿里通义此前已开源超200个模型 下载量超3亿次 千问衍生模型超10万个 [2] - 加剧AI行业竞争 促使其他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创新进步 [2] AI Agent发展现状 - Agent技术从最初按固定规则回应 到如今能自主决策、协作共事 经历了巨大飞跃 [2] - 2011年IBM Watson在智力问答节目中战胜人类选手以及苹果Siri推出 标志着AI Agent进入成熟阶段 [2] - 2022年ChatGPT问世 让AI Agent拥有自主执行复杂任务能力 [2] - 判断Agent成熟度的维度包括:上下文窗口提升 思维链与推理引擎发展 环境交互能力 多模态处理整合 [2] - 当前Agent技术仍面临可靠性与稳定性、安全边界、隐私与数据安全、幻觉与错误决策等技术挑战 以及责任归属、工作替代与转型等社会与伦理挑战 [2] - Qwen3这样的模型进步 可能为Agent发展注入新动力 推动其不断完善成熟 [2]
风口浪尖上的TI和ADI,怎么样了?
是说芯语· 2025-04-29 14:05
关税政策对TI和ADI芯片市场的影响 - 中国对美加征关税政策于4月10日生效,初始税率为84%,4月11日提高至125%,导致TI和ADI芯片分销商暂停报价[2] - 4月14日起分销商重新报价,美系品牌普遍加价,TI和ADI涨幅最为显著,市场进入混乱期[2] - 进入4月21日后市场逐渐冷静,报价虽维持高位但出现可谈空间[2] 价格波动情况 - TI通用料TL074IDR从2-3月的0.4元涨至4月的0.7元,LM339DR从2月0.25元涨至4月0.6元,目前回落至0.3元未税[8] - ADI的AD7606芯片关税前成交价低于70元,4月14日后最低80元,涨幅超过10%[10] - 通用料涨幅最为明显,因客户出于"储备"心理抢购[7] 市场交易动态 - 关税后首周ADI分销商日销量达平时一周水平[5] - 初期出现恐慌性备货,客户"报个价格就让送货,谈都不谈了"[12] - 近期转为"谨慎拉货,要货就出"模式,实际成交价上不来[12] - 部分分销商借机清理积压库存,出货旧年份产品[14] 公司基本面分析 - TI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滑11%至156亿美元,但2025年Q1同比增长11.1%,为2022年Q4以来首次正增长[15] - ADI 2025财年Q1营收24.23亿美元,同比下降3.6%,但订单出货比转正,工业和汽车市场推动复苏[19] - TI业绩回升源于个人电子、企业系统和通信设备市场复苏,工业市场加入复苏行列[17] 市场情绪变化原因 - 初期涨价主要由关税引发的情绪驱动,导致恐慌性备货和捂盘惜售[13] - 近期情绪降温因:急单需求减少、海关陆续放行美国产芯片、部分产品未被征收高关税[14] - 国产替代芯片跟涨,客户能换国产的已更换,未换的短期内不会更换[14] 行业长期影响 - TI认为下季度增长将来自行业周期复苏,而非关税影响[23] - 现货市场视此为短期机会,部分人预期价格将回落,也有人认为整体价格水平会永久性提升[23] - ADI部分通用料价格从亏本状态回归正常利润水平,倒挂现象减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