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是说芯语
icon
搜索文档
沐曦IPO过会!高端算力芯片迎来“最强风口”!
是说芯语· 2025-10-24 18:17
科创板IPO进展 - 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通过上市委会议审议,迈出上市关键一步[1][3] - 从2020年9月成立至成功过会仅用时约五年,在芯片行业堪称"闪电战"[3] - IPO计划募集资金用于先进GPU芯片及系统研发和通用GPU芯片技术升级及产业化两大项目[3] 技术团队背景 - 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维良曾在AMD上海任职十三年,升至高级总监职位[4] - 公司拥有"双CTO"配置,彭莉与杨建均曾担任AMD的"企业院士",杨建还有在华为海思的任职经历[4] - 技术团队以AMD前核心骨干为班底,融合海思基因,具备国际一流高性能GPU全流程研发经验[4][5] 产品商业化进展 - GPU芯片累计销量已超过25,000颗,实现了从设计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完整闭环[1][6] - 产品已在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运营商智算平台和商业化智算中心得到应用[6] - 成功切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智算中心,证明产品具备可靠竞争力[6] 股东结构与资本支持 - 知名投资人葛卫东及其旗下混沌投资合计直接持有公司7.48%的股权[8] - 股东名单中包含混改基金等"国家队"资本,以及红杉中国、CPE源峰、真格基金等一线风险投资机构[8] - 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为44.83%[9] 行业背景与战略意义 - AI大模型发展带来算力需求井喷,国际高端芯片供应受限为公司创造了宝贵的"黄金窗口期"[10] - 国家层面推动算力基础设施自主可控,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和政策支持[10][11] - 公司需应对国际巨头构建的软硬件生态壁垒,在硬件性能和软件生态建设上持续投入[10]
芯片巨头爆雷了
是说芯语· 2025-10-24 15:09
公司财务表现 - 第三季度营收31.87亿美元,环比增长15.2%,但同比下降2.0% [6][7] - 第三季度净利润2.6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51亿美元下降23.9% [7] - 第三季度毛利率为33.2%,同比下降460个基点,环比下降30个基点 [6][8] - 第三季度营业利润2.17亿美元,同比下降43.2%,但环比大幅增长278% [7] - 公司预计第四季度营收32.8亿美元,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33.5亿美元 [9][10] - 公司计划将今年净资本开支缩减至低于20亿美元,以优化投资 [15] 公司运营与市场环境 - 客户因贸易紧张和疲弱经济环境而减少下单 [5] - 公司面临来自不同下游行业客户的需求波动 [11] - 上半年产量较低导致制造效率受损,压制了利润率,预计本季度更高营收将改善产能利用率和盈利能力 [15] - 美股股价因业绩展望不及预期暴跌超10%,米兰交易所股价跌幅超过12% [1][2] 行业动态与挑战 - 芯片行业因特朗普发起贸易战并威胁开征广泛关税而持续承压 [3] - 汽车和工业半导体需求复苏所需时间比预期更长 [10] - 用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半导体需求旺盛,但对工艺相对不先进芯片的订单更为低迷 [12] - 尽管个人电子产品销售强劲,但行业利润率仍难言实质性修复 [13] - 汽车芯片供应链面临严重干扰,荷兰政府夺取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导致中国工厂暂停向欧洲出口产品 [15] - 摩根大通认为2026年汽车市场问题将持续,整体库存处于高位,产能利用率将受影响 [15]
应用材料启动全球 4% 裁员,影响超过 1400 名员工!
是说芯语· 2025-10-24 13:06
应用材料公司全球裁员计划 - 公司宣布启动全球裁员计划,裁员规模约占员工总数的4%,以当前3.61万名员工计算,此次裁员将影响超过1400名员工 [1] - 此次裁员将产生1.6亿至1.8亿美元的相关费用,主要涵盖遣散费及一次性雇佣终止福利,大部分成本将在2025财年第四季度计入账目 [3] - 裁员旨在强化营运结构与效率,以面对市场波动与地缘政治挑战,是打造更具竞争力和生产力组织的关键举措 [3]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 - 美国商务部新规将导致公司2025财年第四季度营收减少1.1亿美元,2026财年营收缩水6亿美元 [4] - 中国区是公司第一大营收来源,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占比达35%,但受政策限制影响,中国业务的下滑趋势将持续数个季度 [4] - 美国众议院报告已将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支持列为监管重点,提议进一步限制设备出口,令其在华经营面临更大政策不确定性 [4] 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趋势 - 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正进入周期性调整,2025年全球设备销售额预计同比下滑8%-10%,为近五年首次负增长 [5] - 同行如ASML、东京电子均下调营收预期,泛林集团、科磊等也采取冻结招聘或局部裁员措施 [5] - AI芯片、先进封装及高频宽记忆体等领域的需求扩张,将驱动设备投资在未来2-3年逐步回升 [5] 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机遇 - 美盟设备商业务收缩为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创造机遇,当前国内半导体设备整体国产化率约20%,成熟制程领域已超35% [6] - 在刻蚀设备、薄膜沉积等关键环节,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等企业的产品已进入长江存储、中芯国际供应链,部分设备市占率超20% [6] - 政策倒逼下,国内成熟制程设备国产化率有望在2027年前突破50%,形成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长期趋势 [6]
科技部长阴和俊:将聚力开发高端算力芯片
是说芯语· 2025-10-24 12:17
人工智能政策顶层设计 - 科技部将持续加强"十五五"人工智能顶层设计和体系化部署 [2] 核心技术研发重点 -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 聚力开发新的模型算法和高端算力芯片以夯实技术根基 [3] 行业应用与融合 -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推动技术广泛应用 [4] - 推动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保障深度融合 [4] 治理与国际合作 - 加强人工智能治理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和伦理准则 [5] -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共建全球治理体系并应对全球性挑战 [6]
突发!安世中国郑重声明:荷兰总部免职决定在中国无效
是说芯语· 2025-10-23 20:58
公司管理层声明 - 荷兰总部单方面免去张秋明全球销售与市场副总裁职务的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 [1][2][3] - 该免职决定不符合安世中国公司章程及中国《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3][4][5] - 张秋明作为安世全球销售市场部副总裁的职务身份保持不变,其劳动合同未被合法解除或变更 [1][6][7] 公司运营状况 - 张秋明将继续全权负责并领导安世全球(包括中国区)的全部销售运营、客户关系维护、供应链协调及日常经营决策 [6][7] - 张秋明或其授权进行的商务活动,包括合同签署、协议订立等,均视为安世中国的正式行为并具有完全法律效力 [8][9] - 安世中国所有业务活动、生产运营及对外合作均在法律与管理制度框架下有序、正常开展,不受外部单方面决定影响 [1][10]
刚刚!安世半导体致客户信!
是说芯语· 2025-10-23 14:20
刚刚,安世半导体中国实体致信客户,称其作为中国企业合规独立运营,正保障客户供应链稳定;反对荷兰安世管理层干扰经营、散布不实信息并将依法 维权,同时承诺在华产品合规达标,愿与客户紧密沟通、共护供应链稳定。 conrorm to the un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r supervisory authoriues, fully sausiy the consistent technical standards,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meet all provisions set forth in the agreements with our customers and pass our strict quality inspections when undergoing factory inspection process. With respect to any prospective change or adjustment to the products' suppl ...
荷兰安世警告客户:不要买中国工厂的芯片!
是说芯语· 2025-10-23 10:11
控制权争端升级 - 荷兰安世半导体向客户发出警告,称无法保证其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质量,暗示客户不要购买[2] - 荷兰安世半导体做出此决定的原因是安世半导体不再控制中国的生产流程,中国安世半导体已宣布不再遵守荷兰总部的指令[2] - 荷兰政府于10月1日以“公司存在治理问题”为由,强行接管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2] 双方对抗行动 - 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向安世半导体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其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2] - 10月17日,中国安世方面宣称其权限被荷兰安世锁定,荷兰安世将停止向中国安世发放薪资,但荷兰安世对此指控予以否认[2] - 10月19日,安世中国发布公开信,要求全体员工继续执行国内公司指示,有权拒绝执行未经国内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3] 对汽车行业的潜在影响 - 安世半导体芯片的主要客户汽车行业可能直接感受到质量警告的后果,质量差异可能导致车辆生产和可靠性问题,进而引发召回和保修索赔[3] - 荷兰安世的警告可能迫使欧美车企停止采用中国生产的安世半导体芯片,加剧其面临的芯片短缺问题[4]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若无安世半导体芯片,欧洲汽车供应商无法生产所需零部件,最终可能导致汽车生产停产[4] 公司产能与市场分布 - 安世半导体位于中国广东东莞的封测工厂是其规模最大的封装测试工厂,承担了全球约70%的封装任务[4] - 安世半导体国内产能占公司整体产能80%的比例(主要指后段封测产能)[4] - 中国市场占安世半导体公司全球销售约50%的比例[4] 具体影响案例 - 受安世半导体芯片短缺影响,大众高尔夫车型即将停产[5]
华为拿下激光雷达供应商装机量第一
是说芯语· 2025-10-23 10:07
市场格局 - 2025年1-8月中国激光雷达市场呈现显著头部集中效应,华为与禾赛科技两家企业合计占据73.9%的市场份额,较1-5月的65.2%提升8.7个百分点,行业双寡头格局进一步巩固 [1] - 除前两名外,速腾聚创以19.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图达通占比6.7%,其余厂商合计份额不足1% [6] - 随着纯固态激光雷达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2025年行业装机量有望冲击250万颗,双寡头主导的市场格局或将长期延续 [7] 华为市场表现与策略 - 华为以64.38万颗的装机量稳居榜首,市场份额攀升至41.1% [5] - 华为激光雷达主要供应鸿蒙智行阵营及HI模式合作车企,覆盖问界、智界、享界等品牌,以及岚图、阿维塔、东风猛士等车企 [5] - 华为采用解决方案打包模式推进激光雷达销售,车企需同步采购其辅助驾驶芯片、毫米波雷达及ADS软件系统,这种一体化策略显著提升了客户粘性 [5] - 截至8月,华为乾昆激光雷达累计发货量已突破100万颗,配套的智驾系统覆盖22款不同价位车型,最高支持高速L3级自动驾驶功能 [5] 禾赛科技市场表现与策略 - 禾赛科技以51.42万颗的装机量位列第二,市场份额达32.8% [6] - 禾赛科技凭借自研芯片与规模化产能构建竞争壁垒,9月底实现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下线,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6] - 其客户涵盖理想、小米等造车新势力及长城、长安等传统车企,小米SU7全系标配的超远距激光雷达、仰望U8搭载的AT128激光雷达均来自禾赛供应链 [6] - 技术层面,禾赛第四代自研芯片整合七大关键部件,在提升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支撑其在多细分市场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地位 [6] 行业前景 - 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2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达18.5% [6] - 自动驾驶领域作为核心应用场景,预计2030年占比将达45% [6] - 头部企业的技术路径差异成为集中度提升的关键推手,华为依托生态整合能力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禾赛则通过芯片自研与产能扩张建立壁垒 [6]
刚刚!商务部发布模拟芯片反倾销问卷
是说芯语· 2025-10-22 13:35
反倾销调查启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于2025年9月13日发布第27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1][2] - 调查产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归为85423990,但该税则号项下的其他产品不在此次调查范围内 [1][13] 调查问卷与程序 - 商务部于2025年10月22日上午发放本案调查问卷 [2] - 调查问卷分为国外出口商或生产商问卷、中国国内生产者问卷、中国国内进口商问卷三类 [3] - 相关利害关系方需在问卷发放之日起37日内提交完整准确的答卷 [3] - 答卷需通过"贸易救济调查信息化平台"提交电子版本,并按要求提交纸质版本和光盘 [4] 被调查产品范围 - 被调查产品名称为相关模拟芯片,英文名称为Certain Analog IC Chip [9] - 产品具体指使用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 [9] - 通用接口芯片包括符合特定标准的CAN接口、RS485接口、I²C接口、数字隔离器及其他兼容芯片 [10] - 栅极驱动芯片包括低边栅极驱动芯片、半桥/多路栅极驱动芯片和隔离栅极驱动芯片 [10] - 调查范围涵盖成品芯片、用于生产相同功能芯片的晶圆和晶粒,以及未来发展的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 [12]
500亿芯片龙头,买下一张入场券
是说芯语· 2025-10-22 12:12
公司近期动态与市场表现 - 2025年10月13日,模拟芯片龙头圣邦股份收购亿存芯半导体77.54%股份,交易未披露价格[4] - 收购消息传出当日,公司股价大涨5.77%,收盘市值达到528亿元[5] - 公司于2025年9月底已向港交所递表,寻求在港上市[17]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拓展 - 创始人张世龙于2003年回国创业,瞄准国内空白的模拟芯片市场,立志打造世界一流的模拟IC公司[6][7] - 公司于2017年成为A股首家专注模拟芯片设计的上市公司[7] - 上市后通过一系列收购拓展业务,包括2018年收购大连阿尔法、2019年收购钰泰半导体部分股权等,逐步打开射频领域并涉足测试环节[8] - 2021年是公司高光时刻,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87.07%和142.41%,市值突破900亿[8] - 2022年至2024年,受行业景气度低迷和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下滑[8] 公司产品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产品以“多样性、齐套性、细分化”著称,覆盖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两大领域[9] - 截至2025年半年报,公司已发布5200余款可供销售料号,并规划在36个产品大类中推出6600余款型号[9] - 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网络、消费电子、数据中心、电动汽车、机器人、可再生能源等领域[9] - 2024年,公司在综合模拟芯片领域排名中国厂商第一,全球排名第六[9] - 2014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2%,远超行业9.7%的平均增速[9] 2025年中期财务表现分析 - 2025年中期营收18.19亿元,同比增长15.37%,增速明显放缓[12] - 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12.42%,增速大幅回落,扣非净利润1.34亿元,同比下降14.98%[12] - 每股净资产从去年同期的8.76元降至7.64元,每股经营现金流从0.67元降至0.39元[12] - 货币资金比年初多2.6亿元,增幅32%[13] 公司战略与未来布局 - 公司正将资源向高增长的新兴应用领域倾斜,产品在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已取得良好销售业绩[13]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5.08亿元,占总收入的27.9%,研发投入不低于营收18%是公司早期定下的红线[13] - 近期并购旨在迅速补齐短板,例如收购亿存芯可填补公司在存储芯片领域的空白,形成“模拟+存储”的产品矩阵协同[13][16] - 车规级存储芯片需求上涨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对高可靠性存储芯片需求增加是深层驱动因素[17] - 在反倾销政策加持下,若美国芯片价格上涨20-30%,中国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有望从15%跃升至25%,释放超63亿美元替代空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