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西湖大学一周内集齐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刊
生物世界· 2025-09-26 12:06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本周 (9 月 22-28 日) , 西湖大学 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在 Cell 、 Nature 和 Science 期刊各发表一篇论文,实现了 一周内集齐 CNS 三大顶刊 。这些研究涉及 荧光显微成像 、 无人机 、 mRNA 剪接 领域。 时间分辨荧光蛋白,拓展荧光显微镜应用范围 2025 年 9 月 22 日,西湖大学 张鑫 教授团队 ( 谈自主 、 熊家亨 、 冯嘉辉 为共同第一作者 )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Time-resolved fluorescent proteins expand fluorescent microscopy in temporal and spectral domai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提出并发展了 时间分辨荧光蛋白 (t ime-resolved fluorescent protein, tr-FP ) 这一变革性工具集, 在时间和光谱域上拓展了荧光显微镜的应用 范围, 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整合系统复杂性和定量准确性的全新解决方案。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 张鑫 团队报道了一系列具有理性可调控寿命的时间 ...
Springer Nature上线中文版OA内容中心!探索700+OA期刊,3000+OA图书…
生物世界· 2025-09-26 12:06
开放科学 (Open Science) 是透明、值得信赖、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复使用并借鉴的科学,它能带来更 快、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以及更为广泛的益处,而 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是这一切的基础。以 OA 形 式发表研究,也能为研究人员和作者带来影响力和可见度等诸多益处: 金色 OA 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优势,更 多的使用量和更广的影响范围,研究本身也将受到更高的关注度,为作者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科研机遇。 为了帮助中国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开放科学和 OA 出版,以及 施普林格·自然 (Springer Nature) 的作者和 合作伙伴更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开放获取举措,我们推出了中文版 "Springer Nature 开放获取内容中心" —— 涵盖开放科学、OA 期刊、OA 图书、开放数据和 OA 协议等主题,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分别浏览不同话题 并获取丰富的学术资讯和资源,如期刊手册和列表、OA 论文的出版流程、OA 图书作者指南、开放数据白皮 书和 OA 协议案例等。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拥有 700 多本纯 OA 期刊,2200 多混合期刊提供优质的 OA 发表选项,3300 多种 OA 图书 ...
Cancer Cell:卞修武院士团队揭示生酮饮食通过肠道菌群对抗脑肿瘤
生物世界· 2025-09-26 12:06
研究背景与临床需求 -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部神经上皮肿瘤,约一半患者会发展为最致命的胶质母细胞瘤(GBM)[2] - 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效果有限,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5个月,迫切需要开发新疗法[2] - 生酮饮食作为一种高脂肪、极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案,被认为是潜在治疗策略,但其作用机制此前不明确[2] 核心研究发现 - 胶质瘤患者体内产丁酸菌(尤其是Roseburia faecis)数量减少,丁酸水平降低[6] - 生酮饮食能以黏蛋白-2依赖的方式重塑肠道菌群,显著丰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提高丁酸盐生成[6] - 丁酸盐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中的caspase-3,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抗肿瘤表型转化,最终抑制小鼠脑胶质瘤进展[6] - 生酮饮食的抗肿瘤效果依赖于黏蛋白-2、小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中的caspase-3[6][7] 机制验证与治疗潜力 - 使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条件或特异性耗竭关键因子(黏蛋白-2、小胶质细胞、caspase-3)时,生酮饮食的抗瘤效果显著消失[6] - 补充丁酸、AKK菌、Roseburia faecis或其组合,能恢复抗生素处理或无菌小鼠中由生酮饮食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抗肿瘤活性[6] - 靶向肠道菌群(如通过生酮饮食)或直接补充丁酸盐,被提出作为治疗胶质瘤的有效策略[9]
Cell子刊:于君/匡铭团队发现新型促癌肠道细菌,促进肝癌发展
生物世界· 2025-09-26 12:06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肝细胞癌 (HCC) 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重要的健康负担。肝细胞癌的病因复杂,很多方面仍有待研究。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肠-肝轴 在肝脏病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来自肠道的血液流入门静脉,肝脏是首先接触到肠道细菌产物和/或代谢物的器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下尤其如 此,肠道菌群失调常常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有毒物质得以通过。然而,肠道微生物在肝细胞癌发展中的致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2025 年 9 月 25 日,香港中文大学 于君 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匡铭 教授团队合作,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 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by binding to hepatocytes and generating quinolinic acid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促癌肠道细菌—— Catenibacterium mitsuokai ,其通过与肝细胞结合并生成 喹啉酸 促进 肝细胞癌 ...
西湖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6 08:0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假设 RNA 聚合酶II (Pol II) 最大亚基 RPB1 的 C 端结构域 (CTD) 能够促进 共转录剪接 ,但 CTD 在招募 Pol II 相关剪接因子方面的必 要性尚未被直接验证。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不依赖 CTD 的共转录剪接机制,新近可视化解析的 U1 核内小核糖核蛋白 (snRNP) 与 Pol II 亚基 RPB2 和 RPB12 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为明证。 该研究始于对另一个 Pol II 亚基 RPB9 在调控性剪接中作用的鉴定,最终揭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U2 辅助因子 (U2AF) 循环机制——该循环划分了共转录剪接 的两个不同阶段。 研究团队首先直接测试了 Pol II CTD 是否为招募多个已明确的 Pol II 相关剪接因子所必需,结果发现,CTD 的截短并不影响这些因子与 Pol II 的结合。与之相 反,研究团队证明了 RPB9 介导 Pol II 与 U2AF1 (负责界定功能性 3' 剪接位点的 U2AF 异源二聚体小亚基) 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出乎意料的是,U2AF 异源 二聚体大亚基 U2AF2 并未出现在 Pol II 复合体中。 研究团队进一 ...
谭蔚泓院士团队开发核酸适配体偶联药物ApDC,抗癌效果令人鼓舞
生物世界· 2025-09-25 18:30
癌症治疗市场背景与未满足需求 - 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近2000万例,癌症相关死亡病例达970万例,癌症已成为全球疾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 - 传统化疗和放疗因缺乏肿瘤特异性,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并导致严重不良反应[3] - 行业需要能够将细胞毒性药物选择性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杀伤并降低全身毒性的新策略[3] 靶向药物递送技术平台演进 - 抗体药物偶联物已成为肿瘤学领域增长最快的治疗类别,目前有15种ADC药物获美国FDA批准,超过100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5] - 多肽药物偶联物作为下一代靶向抗癌药物已获得行业关注[5] - 核酸适配体-药物偶联物是新兴策略,通过将适配体的靶向准确性与药物载荷的治疗效果结合[5] 核酸适配体-药物偶联物技术优势 - 核酸适配体是一类短的单链DNA或RNA寡核苷酸,具有合成简便、可定制、热稳定性好、分子小、组织穿透能力强等广泛优点[5] - ApDC将核酸适配体作为独特靶向配体,成为靶向癌症治疗领域颇具吸引力的新策略[3][6] Sgc8c-M ApDC候选药物特性 - Sgc8c-M由强效抗有丝分裂剂MMAE与靶向PTK7的核酸适配体Sgc8c偶联而成,用于治疗PTK7过表达的癌症[4][6] - 在多种PTK7过表达癌症模型中,Sgc8c-M能有效诱导持续肿瘤消退,效果优于未偶联MMAE、紫杉醇及靶向PTK7的ADC药物[6] Sgc8c-M临床前研究数据 - 小鼠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Sgc8c-M能在肿瘤中快速蓄积并维持MMAE水平,同时从血浆和正常组织中快速清除[7] - 大鼠研究中超过75%的MMAE在24小时内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重复给药后全身药物暴露量相当且无蓄积现象[7] - 食蟹猴研究中Sgc8c-M表现出良好剂量依赖性药物暴露,多次给药后未见明显蓄积,耐受性良好[7] - 毒性评估显示高效力治疗剂量安全,极高剂量产生的毒性可被可控逆转[7] 行业影响与前景 - 该研究为新兴ApDC的临床转化提供了有价值见解[9] - Sgc8c-M显示出作为有效抗肿瘤药物的潜力,从啮齿类到非人灵长类的全面评估结果充满希望[4][9]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5 16:00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揭示了哺乳动物颌关节演化的新证据与驱动假说,挑战了将特定颌关节结构作为哺乳动物定义特征的传统观点[2][3] - 研究报道了两种具有新型次生颌关节形态的兽孔目动物化石标本,为哺乳动物颌部的演化提供了新见解[5] - 多样化的关节结构反映了高级犬齿兽类中次生颌关节的多次独立出现,表明存在反复的演化实验[7] 具体化石标本分析 - 川南多齿兽具有形态特异的齿骨髁-颧骨窝次生颌关节,此为四足动物中首次发现,突破了以往对次生关节形态的认知框架[5] - 禄丰曲髁兽的齿骨髁结构简单,由齿骨外脊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为“哺乳动物齿骨髁起源于齿骨外脊后端”这一假说提供了实证[6] - 禄丰曲髁兽的发现填补了从早期真犬齿兽类的齿骨-鳞骨接触到早期哺乳型类的球状齿骨髁之间的形态过渡环节[6] 演化机制与意义 - 承重型的齿骨-鳞骨关节成为哺乳形类的共源性状,但驱动因素除体型小型化外,还包括下颌肌肉重组、摄食生态学和咀嚼行为等[7] - 类群的生态形态多样性表明,表型可塑性和环境诱导的形态变化可能共同塑造了颌关节的演化进程[7] - 这些发现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如何通过结构性创新突破功能限制,为理解脊椎动物形态适应性进化提供了重要窗口[7]
Nature Medicine:浙江大学黄河团队利用双重靶向CAR-T细胞,成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物世界· 2025-09-25 16:00
文章核心观点 - 靶向CD19和BCMA的CAR-T细胞联合疗法在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1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前景的临床疗效 [2][3][8] 临床试验设计与背景 - 研究基于rSLE患者外周血中CD19⁺ B细胞和骨髓中CD19⁻ BCMA⁺长寿命浆细胞是自身抗体主要来源的发现,促使开发CD19和BCMA双重靶向治疗 [6] - 该1期剂量递增临床试验对15名rSLE患者在淋巴细胞耗竭治疗后联合输注自体抗CD19和抗BCMA CAR-T细胞 [6] - 临床试验主要终点为28天内剂量限制性毒性和12周内不良事件,关键次要终点包括12周内达到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和DORIS缓解等 [6] 安全性数据 - 中位随访712天期间,患者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无神经毒性或治疗相关死亡 [7] - 86.7%的患者出现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7] - 最常见的3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00%)、血小板减少(40%)和贫血(13.3%),所有不良事件在支持治疗下均得到逆转 [7] 临床疗效数据 - 到第12周时,15名患者中有12名(80%)同时达到了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和DORIS疾病缓解标准 [9] - 多组学分析证实了自身反应性CD19⁺ BCMA⁺克隆的消除、初始IgM/IgD B细胞的重建以及干扰素刺激等特征的持久下调 [9] - 对3名患者进行的为期1年纵向监测显示致病克隆持续被根除,提示可能实现治愈 [9]
Cell子刊:华中科技大学陈建国/吴鹏飞/王芳团队揭示肝脏中的乙酰辅酶A代谢调控神经炎症和抑郁易感性
生物世界· 2025-09-25 12:3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神经精神疾病中存在大脑能量代谢受损的现象,然而,关于外周代谢状态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却鲜为人知。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慢性压力会促使肝脏发生由葡萄糖代谢向乙酸代谢的转变 肝脏中乙酰辅酶 A 的水解是循环中乙酸盐的一个关键来源; 肝脏中由 ACOT12 催化的乙酰辅酶 A 水解向大脑发出信号,以帮助缓解压力; 乙酸盐通过增强 PD-L1 信号转导发挥抗抑郁样作用。 2025 年 9 月 23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陈建国 、 吴鹏飞 、 王芳 等人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 Hepatic acetyl-CoA metabolism modulates neuroinflammation and depression susceptibility via acetat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肝脏中的 乙酰辅酶 A ( acetyl-CoA ) 代谢通过乙酸盐调控神经炎症和抑郁易感性。 肝脏 是机体代谢的中枢,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证实,作为核心代谢中间体的 乙酰辅酶 A ( acetyl-CoA ) ...
AI+生信,在CNS顶刊论文的应用
生物世界· 2025-09-25 12:35
课程核心内容 - 课程主题为利用AI工具(如DeepSeek和GPT)辅助生物信息学课题设计、数据分析和CNS级别论文写作 [1][3] - 课程全面覆盖代谢组、蛋白组、宏基因组、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等多组学数据分析技术 [3][15][29] - 课程整合二十多篇CNS(Cell、Nature、Science)文章的源代码进行讲解和复现 [51] 课程结构与安排 - 课程为期两个月 采用线上腾讯会议培训方式 每批次限招40人以保证一对一指导质量 [26][27] - 课程包含二十节正课 内容从AI辅助文献解读、课题设计延伸至编程基础、多组学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应用 [3][15][17][19][20][29][37][38][40][43][46] - 额外开设机器学习班、单细胞多组学班和空间转录组班 连报有优惠 [27] 教学方法与特色 - 强调零基础入门 R语言编程从安装环境到实战应用全面覆盖 [29][30] - 采用“一对一指导+包教包会”教学模式 配备多名答疑老师并提供课后持续答疑服务 [23][24][29] - 课程提供往期视频预习 支持多轮学习 承诺包教包会 [22] 讲师与平台背景 - 主讲老师华哥(张振华博士)为中山大学博士 现任东京大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员 拥有6年单细胞多组学与机器学习研究经验 [46] - 华哥生信平台深耕生信教育六年 累计培养学员超过3万人 指导学员发表CNS主刊文章8篇、一区及子刊90余篇 [46][48][50] - 平台与广东省生信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等机构合作举办公益培训专场 具备行业认可度 [5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