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终结“鱼与熊掌”之争!强脑科技发布最轻灵巧手,握重比52:1创行业新高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6 18:03
灵巧手行业如今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尤其当下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市场对 " 类人化操作 " 的 仿生 需求急剧增长 。 正如 马斯克 预测 , 2025 年 特斯拉将 生产约 5000 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 2 026 年 产能达 50000 台, 而未 来 全球 将 会 达到 200 亿个 人形 机器人的市场规模, 那就意味着 400 亿个灵巧 手的需求量。 ▍破解 " 鱼与熊掌 " 之困 但 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 , 却 长期 陷于 " 鱼与熊掌 " 之困 : 即 " 轻量化 " 与 " 高负 载 " 的矛盾 。 行业主流产品 大多自重高 、尺寸 大 ,负载却不足 , 例如市场上的一款产品, 重达 600 多克,尺寸 超过 18 厘米, 但是仅 能提起 12 公斤的物体。 这种 笨重的设计不仅影响机器人整体协调性,更限制了 功能性,使得 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场景的落 地 陷入僵局 。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市场本质上需要一只轻量、小体积、美观但大力量、低成本的灵巧手来助推场景 落地。 近日, 机器人大讲堂发现,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 以十年技术沉淀实现跨界突破,正式推出全 ...
机器人出货量累计超1500台!是什么原因让伟景智能成为量产落地领跑者?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5 12:33
2025年3月初伟景智能拿下成功拿下68台人形机器人订单,累计交付数量破千台 ,这在人形机器人企业 当中并不多见,与其他品牌不同,伟景智能并不追求炫技表演,而是从商业化底层需求出发,锚定农 业、家庭、工业等场景转型需求,稳扎稳打,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代表企业。 ▍ 总出货量超 1500台 伟景智能聚焦三大业务板块 近日,伟景智能 CEO董霄剑在第二届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接受了机器人大讲堂的独家专 访。董霄剑表示: " 目前,伟景智能人形机器人总出货量已突破 1500台 ,今年销量有望再创新高! 伟景智能不是一家炒概念的公司, 我们的所有的产品都是以商业化为导向,伟景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是 经过充分验证且稳定可靠的,保证客户拿到我们的产品,开箱即用! " 伟景智能自 2016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机器人和立体智能视觉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凭借在3D立体视 觉领域的技术积累,2024年,伟景成功申请了17件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 目前晓唯人形机器人已进入 苹果园、西红柿等农业采摘场景中进行使用。 ▍ 不搞花拳绣腿 伟景机器人注重 产品化概念 追求 落地 实用性 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但就 ...
家电巨头发力人形机器人赛道,将于五月“进厂打工”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5 12:33
▍美的的积累 人形机器人依赖于机体和具身智能的结合,而机体本身是由众多零部件组装而成。 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美的已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这可以追溯到十年前。 早在2015年,美的便开始布局 机器人产业 , 将机器人视为美的"双智"战略(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的 延伸和拓展,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进军机器人赛道。 近日, 美的方面称,其自 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将于5月正式进入湖北荆州的洗衣机工厂 ,用于机器运 维、设备检测和搬运等场景。 该人形机器人样机曾于3月首次曝光 ,在展示中,这款机器人可以完成握手、递水、比心、跳舞、开瓶盖 等多种动作,还能听懂语音指令并按照指令去完成相应操作。 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表示,目前美的已整合研发资源,于近期 成立了人形机 器人创新中心 ,加大力度布局相关领域的研发。 美的中央研究院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 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奚伟 则透露,今年美的主要做 全人形以及类人形机器人产品迭代,通过产品迭代去解决电池续航、数据采集和仿真、关节轻量化等问 题。 美的此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加速,得益于其多年来的积累与布局。 收购德国机器人领域的先驱库卡 ,成为美的 机器 ...
中国团队登顶IEEE T-RO,连续型机器人末端位姿协同控制获重要突破!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4 11:53
连续型机 器人 作为新一代智能装备,凭借其类生物组织的柔性细长结构和灵巧运动能力,在 特种检测、精密装配、微创手术等领域 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 然而,这类机器人因存在 强欠 驱动 特性、非线性动力学等复杂问题 ,其末端位置与姿态的协同控制(例如象鼻、蛇、鸵鸟等自然生物捕食行为)始终是制约 应用落地的 技术瓶颈 。 图 1 自然生物端部的位 - 姿协同运动行为 ▍ 提出新思路,实现 基于动力学的末端位置 - 姿态协同精准跟踪控制 为克服上述挑战, 来自 大连理工 大学 彭海 军教 授 的研究团队 对连续型机器人末端运动控制问题展开攻关。立足动力学与最优控制理论,创 新性地 提出了 基于微分 - 代数方程( DAEs )动力学模型的连续型机器人末端轨迹跟踪瞬时最优控制( IOC )方法 ,首次实现绳驱张拉连续型机器人末端位置与姿态的协 同控制。 实验数据令人印象深刻:该技术使末端位置追踪相对精度高达 98.3% 以上 、姿态角度均方根误差控制在 3 度以内、平均单步闭环控制速度突破 10 毫秒 大 关,总体控制性能指标达到 国际领先水平 。 值得指出的是:该方法融合位置坐标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建模思想,采用节点全局 ...
人形机器人「Pro化」:场景驱动下的功能进化与市场分野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4 11:53
人形机器人行业分化趋势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单一功能原型机向多场景细分机型快速演进,功能定位差异催生不同产品形态与技术路径,与智能手机早期发展轨迹高度相似 [1] - 行业进入"场景定义功能"新阶段,从"技术Demo"蜕变为"生产力工具",主流机型分为泛娱乐型、科研教育型、工业型、商用服务型四大方向 [1] - 分类逻辑根植于应用场景多样性,形成"场景即标准,需求即尺度"的基础生存指南,标志着行业百花齐放的大繁荣时代 [2] 娱乐型人形机器人 - 采用"低成本、轻功能"策略,产品逻辑接近大型智能玩具,身高1-1.5米,自由度20个以下,成本控制在几万到十几万元 [3] - 通过减少关节自由度、标准化模块和规模化生产将成本压缩至极致,接入主流大模型保证舞蹈动作、语音交互等核心功能 [5] - 覆盖90%商业娱乐场景表演需求,"功能极简主义"和性价比法则成为核心竞争力 [5] 科研教育型人形机器人 - 分为入门教育型和全尺寸高端科研型,前者功能基础支持教学,后者配备多模态传感器和高算力芯片支持复杂算法验证 [6] - 优必选天工行者采用轻量化高性能关节模组,最高550TOPS算力,售价29.9万元显著低于同类50万+产品,降低科研入门成本 [8] - 院校采购更关注"功能与预算平衡点",中端机型(50-100万元)成为主流,技术生态开放性成为竞争本质 [9] 工业型人形机器人 - 要求毫秒级响应精度、千小时级无故障运行和抗干扰能力,身高普遍超1.6米,强化关节稳定性、负载能力和手部作业能力 [10] - 特斯拉、Figure等企业产品操作误差小于0.1毫米,魔法原子提出多机协同概念实现工厂流水线全局优化 [10][11] - 工业场景价格容忍度高,汽车制造商愿为每小时减少30秒工时的机器人支付溢价,技术投入边际收益显著 [13] 商用服务型人形机器人 - 核心竞争力是"柔性适配能力",身高1.2-1.5米,硬件强调模块化设计,可通过更换夹具或传感器适配不同任务 [14] - 采用"硬件+服务"双轮驱动模式,硬件定价约十多万元,后续数据服务如客户行为分析成为主要盈利点 [16] - 需在低结构化环境中满足严苛安全性要求,技术成熟度距离真正商业化落地仍需努力 [16] 行业发展趋势 - 价格差异反映场景附加值,娱乐型售价数万元,工业型达数十甚至上百万元,价差源于舵机数量、传感器精度等指数级差异 [17] - 行业将从"功能堆料"走向追求"场景溢价",未来形态或类似iOS/Android生态平台,软件开发者与场景服务商成为主导者 [17][18] - Figure等厂商提出"群脑网络"概念,通过统一操作系统实现机器人数据共享与任务协同,竞争转向生态能力较量 [18][19]
Adv. Sci.:北航团队为风湿性疾病患者开发黑科技手套增强抓握功能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3 16:04
风湿患者辅助手套创新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力教授团队开发出基于热响应离子凝胶的智能手套,重量仅47克,显著提升便携性 [1][9] - 手套利用温度调控粘附力(25°C时粘附力35kPa,45°C时降至6.8kPa),4秒内实现抓握/释放切换 [9][10][14] - 集成IMU免提控制系统,通过小指连续两次伸展/弯曲触发释放,支持800°/s高速运动下的精准识别 [16][18] 风湿性疾病患者需求背景 - 全球约5%人口受风湿性疾病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75%可能出现关节畸形,50%伴发周围神经病变 [4] - 传统辅助设备存在缺陷:刚性外骨骼易导致关节错位损伤,软性手套需外部驱动硬件且可能引发疼痛 [5] 生物启发技术原理 - 模仿章鱼/壁虎的粘附机制,相比机械联锁/摩擦抓握,仅需最小预载荷即可产生垂直表面粘附力 [5][6] - 离子凝胶在65%重量比PBA含量时表现最佳粘附性能,支持玻璃/金属等多种材料表面循环使用 [12][13] 临床验证效果 - 患者测试显示手套可完成饮水、下棋、抓取硬币等ADL任务,成功抓握学生卡/手机等不同形状物品 [19][20][22] - 对比试验中,患者从完全无法抓握水瓶到实现完整取用-释放操作流程 [19][20] 系统设计创新 - 柔性电子系统集成FPCB、锂聚合物电池和蓝牙模块,总重较现有方案减轻7.2倍 [9] - 智能粘合垫采用PID温度闭环控制,弯曲状态下仍保持±1.3°C精度,4V电压下4秒完成温度切换 [14][15]
机器人领域新突破!顶刊《IJRR》近期重磅论文概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3 16:04
机器人学术研究前沿 - 新型低型软体旋转气动执行器采用纤维增强弹性体结构和精确分析模型,解决了传统设计体型庞大和建模不准确的问题,实验误差控制在20%以内[1][2][4] - THÖR-MAGNI数据集包含5类场景和40名参与者的多模态数据,支持长期行为预测和复杂避障交互研究,数据量达3.5小时[6][7][11][14][15][17] - FMB基准测试平台提供66种3D打印物体和22,500条人类演示轨迹,验证了多模态数据对任务成功率的提升效果[18][19][20][22][24][26] 机器人操作与控制技术 - 双臂机器人操作可变形线性物体的框架结合全局规划和局部控制,在仿真和真实实验中实现100%成功率,执行时间<60秒[27][28][30][31][34][37] - 大规模异构多机器人系统实时规划方法采用规划决策树结构,任务分配复杂度仅为O(n),在200个任务状态下规划时间仅16.4秒[38][39][40][42][43][45][47] - 强化学习双足机器人控制框架实现多技能统一控制,在Cassie机器人上完成400米冲刺和0.47米高跳等复杂动作[58][60][61][62][64] 人机交互与学习 - 学习与通信闭环框架通过多模态接口提升人机协作效能,AR+触觉方式使任务正确预测率达100%[48][50][51][53][54][55][57] - 机器人操作研究面临物理复杂性和泛化能力不足的挑战,需要兼顾复杂任务和广泛适应性的解决方案[19][28][39]
报名开启,五月底上海张江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全球瞩目!论坛赛事展览重塑产业新格局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2 11:34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占据全球63%份额 其中本体制造环节占比超50% [1] - 国产核心零部件如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实现技术突破 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1] - 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最高245%关税 对行业构成挑战 [1] - 中国市场已有11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启动量产 其中6家2025年规划产量超千台 [2] - 特斯拉Optimus量产目标翻倍至近万台 波士顿动力与现代汽车签署"数万台"采购大单 [2] 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张江聚集73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 形成全链条产业集群 [7]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尺寸公版机"青龙"并建立OpenLoong开源社区 [2] - 上海出台《浦东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 明确打造具身智能发展高地 [7] - 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由上海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 为开发者提供技术支撑 [7] 2025张江开发者大会亮点 - 采用"峰会+大赛+展览"三位一体模式 汇聚200余家企业及1000余位行业领袖 [3][13] - 设置五大赛道:应用场景挑战赛、具身智能挑战赛、核心部件创新赛、足球挑战赛、达人秀 [30][32][33] - 获奖企业最高获5万元现金奖励+20万元科创服务券+24个月人才公寓免租 [34] - 优胜团队可获长三角国创中心"项目经理"职位及最高3000万元"拨投结合"经费 [35]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路径 - 国产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性能提升 加速国产替代 [1][24] - 具身智能技术在情感识别、语境理解和自然交互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7] - 能源、建筑、汽车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参与场景需求对接 [20] - 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引导企业参与联合开发与场景验证 [26] 展览与生态建设 - 创新产品展设置四大主题展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开发者生态 [36][37] - 展览面积3000平米 集中展示50余家细分赛道头部企业年度新品 [36] - 开发者生态展区聚焦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 [37] - 优秀产品可入选"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方阵" [35]
成立仅2年 与NVIDIA、Figure、智元机器人深度合作!这家公司正在打通具身智能“最后一公里”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2 11:34
合成数据是放大人类示范的 "放大器",是打通具身智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钥匙。与真实场景数据的采 集面临的成本高、周期长、场景覆盖率低等问题不同,具身仿真数据构建的是场景足够丰富、物理交互 真实及人在环的数据,能够有效打通机器人进入物理世界现存的技术难点。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光轮智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总裁杨海波,发表了主题为 《合成数据:具身智能的必经之路》 的演讲,杨海波认为,在实现通用人工 智能( AGI)的过程中,AI必须具备与复杂物理世界交互并深入理解的能力。 杨海波强调,具身合成数 据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真实的物理交互能力、二是要有人的示范在环、三是场景足够丰富。 光轮智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总裁 杨海波 杨海波在会上指出,物理交互是让机器人真正 "学会做事"的基础,就像学游泳不能光在岸上看,必须跳 进水里感受浮力和阻力一样。 要让机器人像真人一样学习,必须模拟出真实的物理反馈,比如物体的重 量、材质软硬、碰撞时的反应、关节如何活动,以及动作之间的逻辑联系(比如按下开关灯才会亮)等 物理属性,细节构成的动态交互体验,才能帮机器人在 ...
Sci Robot.重磅文章!没有腿的软机器人竟能完成3米高的跳跃?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1 18:54
文章核心观点 研究人员深入揭示EPNs通过可逆扭结不稳定性实现高效跳跃的生物力学机制,验证该机制在软体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为软体机器人技术和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未来可探索其在其他软体机器人应用中的潜力 [18][28]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EPN、SoftJM和模拟的定向跳跃 - 为获代表性EPNs样本,在实验室将EPNs(S. carpocapsae)接种在含蜡螟幼虫的培养皿培养,幼虫死亡后收集EPNs悬浮水中 [2] - 设计特定实验装置,用垂直滤纸作跳跃平台,滴加含EPNs液体介质,控制湿度和施加化学刺激诱导EPNs跳跃 [6] 线虫的弯曲刚度和曲率分析 - 用高速摄像机以每秒10,000至30,000帧记录EPNs跳跃全过程 [8] - 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视频,提取EPNs跳跃关键参数,助于理解其跳跃生物力学机制 [9] SoftJM中的扭结引起的弹性能量存储和力动力学 - 设计制作四种不同类型生物启发物理模型(SoftJM),模拟EPNs跳跃中扭结不稳定性存储和释放能量过程 [11] - SoftJM 1采用水静力学骨架,由充水长乳胶气球制成,可调节充水量控制刚度与形态 [13] - SoftJM 2在SoftJM 1基础上加塑料条作刚性骨架,增强刚度 [13] - SoftJM 3由不同弹性模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制成,可精确控制刚度 [13] - SoftJM 4在硅胶基体中加入碳纤维骨架,提高强度和刚度,形成更稳定扭结结构 [13] - 用定制实验装置对模型进行弯曲实验,记录不同弯曲应变下恢复力,评估扭结不稳定性对能量存储与释放的影响 [14] 数值模拟与验证 长宽比对EPN和SoftJM跳跃性能的影响 - 采用Cosserat杆模型对EPNs跳跃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该模型适合分析EPNs跳跃动力学现象 [15][16] - 根据EPNs实际尺寸与形态建立模型,设置合适参数和边界条件,调整参数模拟不同条件下跳跃过程,记录相关情况 [18] - 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模拟条件与实验条件一致时,能较准确预测EPNs跳跃性能及扭结不稳定性机制 [18] - 利用数值模拟探讨不同参数对EPNs跳跃性能的影响,为优化物理模型与软体机器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8] 研究结果 - EPNs能实现高达其体长20倍的跳跃高度,产生约10^4瓦特/千克的功率,远超传统软体机器人 [19] - EPNs跳跃分环形结构形成、扭结结构形成、环形结构展开三个关键阶段 [19] - EPNs环形结构形成阶段主动调节身体长宽比,在腹部形成液态连接的α形环结构,为能量存储打基础 [20] - 扭结结构形成阶段环形结构进一步压缩,压缩侧曲率超临界值形成扭结结构,为能量释放创造条件 [20] - 环形结构展开阶段扭结迅速打开,释放弹性势能推动EPNs跳跃 [20] - EPNs有出色方向控制能力,可通过调整头部和环角度实现双向跳跃,其方向控制机制可能与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精确调控有关 [21] 物理模型性能的验证与优化 - 实验表明带有刚性骨架的SoftJM 2和SoftJM 4模型弯曲时能形成稳定扭结结构,增强能量存储能力,释放时动能更高,跳跃高度和速度更高 [22] - SoftJM 4模型因加入碳纤维骨架,刚度和能量存储能力显著提升,实现高达25倍体长的跳跃高度 [22] - 物理模型跳跃性能与长宽比和刚度密切相关,较低长宽比和较高刚度有助于提高能量存储与释放效率,为软体机器人设计提供优化方向 [24][27] 扭结不稳定性的机制探索与数值验证 - 采用Cosserat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一致,验证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25] - 扭结不稳定性在EPNs跳跃中起关键作用,弯曲时身体形成扭结结构存储能量,展开时释放弹性势能推动跳跃 [25] - 数值模拟揭示长宽比和刚度对扭结不稳定性的影响,为软体机器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7] 结语与未来 - 研究证明可逆扭结不稳定性在EPNs跳跃中起关键作用,该机制提升软体机器人跳跃性能潜力大 [28] - 未来可探索扭结不稳定性在其他软体机器人应用中的潜力,结合智能材料和自适应结构开发更灵活、适应性更强的软体机器人 [28] 机器人企业分类 工业机器人企业 - 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法奥机器人、越疆机器人、节卡机器人、松灵机器人、珞石机器人、盈连科技、优傲机器人、CGXi长广溪智造、阿童木机器人 [34]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 - 亿嘉和、晶品特装、九号机器人、七腾机器人、普渡机器人、小笨智能、机器姬 [34] 医疗机器人企业 - 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精锋医疗、佗道医疗、真易达、术锐®机器人、罗森博特、磅客策、柏惠维康、迪视医疗、水木东方 [35] 人形机器人企业 - 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星动纪元、伟景机器人、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大象机器人、中科深谷、魔法原子、众擎机器人、帕西尼感知、赛博格机器人、数字华夏、理工华汇、傅利叶智能、天链机器人、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灵宝CASBOT、清宝机器人、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36] 具身智能企业 - 跨维智能、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灵心巧手、睿尔曼智能、微亿智造、推行科技、中科硅纪、枢途科技、灵巧智能、星尘智能、穹彻智能、方舟无限、科大讯飞、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擎朗智能、戴盟机器人 [37] 核心零部件企业 - 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脉塔智能、青瞳视觉、本末科技、鑫精诚传感器、BrainCo强脑科技、宇立仪器、极亚精机、思岚科技、神源生、非普导航科技、锐驰智光、NOKOV度量科技、因克斯、蓝点触控、褔德机器人、巨蟹智能驱动、微悍动力、元客视界、璇玑动力 [38] 教育机器人企业 - 硅步机器人、史河科教机器人、大然机器人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