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港交易所(00388)
icon
搜索文档
港交所上半年业绩创新高 新股集资额居全球首位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19:33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 同比增长33% [1][2] - 股东应占溢利达85.19亿港元 同比增长39% [2] - 主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至129.54亿港元 [2] 业务驱动因素 - 现货及股票期权市场成交量创半年度新高 [2] - 存管费用增加及保证金规模扩大带动投资收益净额上升 [2] - 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新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新股集资总额1094亿港元 同比增长716% [2] - 新增44家上市公司 集资额居全球首位 [2] - 截至6月底逾200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 [2] 市场地位 - 香港维持中国内地企业首选国际融资市场地位 [2] - 国际发行人对香港市场上市融资兴趣持续提升 [2]
港交所陈翊庭:目前排队申请IPO的企业高达230家 年底将就调整每手股数咨询市场
智通财经· 2025-08-20 19:29
港股24小时交易与结算周期调整 - 公司对港股24小时交易无既定立场 需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并分析流程压力与风险[1] - 现行交易流程出现问题有数小时修复余地 但24小时交易无修复空间[1] - 全球88%股市交易预计2027年底前转用T+1结算周期 香港不能与国际市场脱轨[2] - 公司自7月起就缩短结算周期邀请业界讨论 重点处理最佳方案[2] 港股交易单位优化与新股表现 - 港股现每手交易单位多达40种 大幅收窄至1种需大量研究优化[2] - 公司将于年底就调整每手交易单位咨询市场 需与托管银行及市场参与者达成共识[1][2] - 科企专线自5月推出后完成超50宗上市申请 融资额近170亿美元[1] - 目前排队申请IPO企业达230家 香港仍是内地企业首选国际融资市场[1] 2025年上半年业绩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140.76亿港元 同比上升33%[2] - 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 同比上升39% 创同期新高[2] - 中期股息每股6.00港元以现金派付[2] - 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3] - 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 同比增长118%[3] - 期货及期权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超170万张 同比上升11%[3] 新股市场动态与融资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新股集资总额1094亿港元 同比上升716%[3] - 上半年共44家上市公司 集资额居全球首位[3] - 宁德时代在香港上市集资410亿港元 为2021年2月以来香港最大规模新股[3] - 保密上市申请协助敏感发展阶段企业 不影响企业透明度[1]
港交所(00388)陈翊庭:目前排队申请IPO的企业高达230家 年底将就调整每手股数咨询市场
智通财经网· 2025-08-20 19:24
港股24小时交易与结算周期调整 - 公司对港股24小时交易无既定立场 需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并分析流程压力与风险[1] - 现行交易流程若出现问题有数小时修复时间 但24小时交易无修复余地[1] - 全球88%股市交易预计2027年底前转用T+1结算周期 香港不能与国际市场脱轨[2] - 公司自7月起就缩短结算周期邀请业界讨论 将重点处理最佳方案[2] 港股交易单位与新股市场表现 - 现时每手交易单位有40种 大幅收窄至1种需大量研究优化[2] - 公司将于年底就调整港股每手交易单位咨询市场 需与托管银行及市场参与者达成共识[1][2] - 科企专线自5月推出后完成超50宗上市申请 融资额近170亿美元[1] - 目前排队申请IPO企业达230家 香港仍是内地企业首选国际融资市场[1] 2025年上半年财务与市场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140.76亿港元 同比上升33%[2] - 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 同比上升39% 创同期新高[2] - 董事会宣派中期股息每股6.00港元现金[2] - 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日均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同比增118%[3] 新股市场与产品交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新股集资总额1094亿港元 同比上升716% 居全球首位[3] - 期内迎来44家上市公司 期货及期权产品日均成交合约超170万张同比增11%[3] - 宁德时代5月在香港上市集资410亿港元 为2021年2月以来香港最大规模新股[3] - 保密上市申请目的为协助敏感发展阶段企业 不影响企业透明度[1]
港交所陈翊庭:港交所将研究24小时交易机制
上海证券报· 2025-08-20 19:08
资本开支战略 - 公司坚持战略性投入原则 持续加大数据平台优化和交易结算系统升级的投入力度 [1] 交易时间延长计划 - 注意到纳斯达克拟于2026年下半年实施每周5天24小时交易机制 [1] - 将秉持审慎渐进原则 在借鉴国际同业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1] - 进程需待交易系统升级 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及监管框架配套成熟后逐步推进 [1] 结算周期改革 - 正积极与市场参与者就缩短现货市场结算周期进行探讨 [1] - 技术系统在2024年底前将支持T+1结算周期 [1] - 市场实行T+1结算时间需征求多方市场参与者意见 [1]
香港交易所(00388)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0 18:06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110.34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80.62亿港元增长36.9%[4] - 2025年上半年EBITDA为109.39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76.61亿港元增长42.8%[4] - 2025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85.62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61.86亿港元增长38.4%[4] - 2025年上半年基本每股盈利为6.74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4.84港元增长39.3%[4] - 2025年上半年全面收益总额为90.4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61.79亿港元增长46.4%[5] - 2025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股东应占溢利为85.19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61.25亿港元增长39.1%[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85.19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61.25亿港元增长39.1%[7][8]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10,164百万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6,952百万港元增长46.1%[4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雇员费用及相关支出总计19.52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9.37亿港元增长0.8%,其中股份奖励计划支出下降7.8%至1.9亿港元[21] - 2025年上半年融资成本同比下降16.9%至4900万港元,主要因租赁负债利息减少21.4%至2200万港元[2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税项支出大幅增长109.1%至16.02亿港元,其中香港最低补足税新增3.63亿港元[23]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商品分部收入为14.11亿港元,占集团总收入12.8%[17] - 数据及连接分部收入为11.03亿港元,同比增长5.6%[17] - 集团总收入达110.34亿港元,同比增长36.9%[17] - 投资收益净额28.75亿港元,同比增长14.0%[17][19] - 现货分部EBITDA为60.63亿港元,同比增长73.0%[17] - 金融衍生产品分部EBITDA为29.32亿港元,同比增长17.6%[17] - 公司项目EBITDA从0.6亿港元增至2.52亿港元[17] - 股本证券交易费收入28.42亿港元,同比增长99.6%[18] - 衍生权证等交易费收入3.07亿港元,同比增长64.2%[18] - 外汇掉期净亏损8900万港元,同比扩大9.9%[19]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1343.65亿港元增至1738.97亿港元,增长29.4%[6] - 主要业务活动之现金流入净额(非 HKFRS 计量项目)从2024年的5,852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10,069百万港元,增幅达72%[9] - 业务活动之现金流入净额从2024年的5,697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14,399百万港元,增幅达153%[9] - 投资活动之现金流出净额从2024年的3,572百万港元流入转为2025年的3,457百万港元流出[9] - 财务活动之现金流出净额从2024年的5,141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6,427百万港元,增幅达25%[9] - 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增加净额从2024年的4,128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4,515百万港元,增幅达9%[9] - 于6月30日的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从2024年的13,334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18,470百万港元,增幅达39%[9] - 公司资金的现金、银行结余及短期投资从2024年的14,538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19,510百万港元,增幅达34%[9] - 公司2025年6月末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同比激增29.4%至1738.97亿港元[28] 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 - 2025年上半年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为49.06亿港元,同比增长49.1%(2024年同期为32.9亿港元)[4] - 2025年上半年结算及交收费为31.55亿港元,同比增长48.5%(2024年同期为21.25亿港元)[4] 投资收益 - 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净额为28.7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5.21亿港元增长14%[4] - 2025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益为4.83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亏损0.07亿港元[5] - 2025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益为4.81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亏损600万港元[7][8] 股息及股东回报 - 公司2025年派发第二次中期股息每股4.90港元,总计61.93亿港元[7] - 公司宣派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6港元,同比增长37.6%,总股息支出达75.83亿港元[27] - 向香港交易所股东派付股息从2024年的4,923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6,169百万港元,增幅达25%[9] 资产及负债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3816.29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248.72亿港元,增幅11.3%[6] - 以公平值计量的财务资产(列入溢利或亏损)从75.58亿港元下降至28.42亿港元,降幅62.4%[6] - 衍生金融工具资产从67.747亿港元降至58.848亿港元,降幅13.1%[6] - 保留盈利从218.90亿港元增至240.79亿港元,增长10.0%[6] - 流动负债从3245.25亿港元增至3647.02亿港元,增长12.4%[6] - 非控股权益从5.55亿港元小幅下降至5.41亿港元[6] - 保证金融资相关资产规模达2207.92亿港元,较2024年底增长31.1%,其中现金部分增长29.4%至1243.64亿港元[28] - 公司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规模588.48亿港元,较2024年底下降13.1%[28] - 结算所基金资产规模3039.6亿港元,同比增长5.8%,其中现金部分增长39.2%至293.03亿港元[28] 资本开支及投资 - 购置香港交易所总部物业所支付款项为2,559百万港元[9] - 购置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所支付款项从2024年的784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931百万港元,增幅达19%[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资本开支为26.57亿港元,其中18.05亿港元用于购置香港交易所总部物业[47] - 公司2025年6月30日的资本开支承担为5,832百万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702百万港元大幅增加[47] - 公司购置香港交易所总部物业总代价为63亿港元,已支付18亿港元并确认17.18亿港元土地使用权资产[34] 风险管理及结算 - 向参与者收取的保证金按金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888.57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345.08亿港元,增幅24.2%[36] - 结算所基金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287.14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03.78亿港元,增长5.8%[38] - 期货结算公司结算参与者的保证金按金从2024年12月31日的600.3亿港元大幅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25.13亿港元,增幅70.8%[36] - 期货结算公司储备基金储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298百万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06百万港元[44] - 香港结算保证基金储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405百万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491百万港元[44] - 场外结算公司利率及外汇保证基金储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551百万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607百万港元[44]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划拨40.00亿元股东资金用于支持结算所风险管理,其中21.60亿元已注入香港结算、联交所期权结算所及期货结算公司作为股本[53] 公平值计量 - 按公平值计量的财务资产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260.09亿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58.07亿元,降幅16.0%,主要源于级别2资产减少(从965.13亿元降至755.59亿元)[55] - 级别3股本证券公平值从2024年末的3.29亿元微增至2025年中的3.34亿元,增幅1.5%,主要来自投资净收益500万元[57] - 基本金属及黑色金属期货期权合约公平值(级别2)从676.29亿元降至587.81亿元,降幅13.1%,反映市场波动性降低[55] - 债务证券(级别1+2)公平值从507.04亿元降至441.17亿元,降幅13.0%,其中级别1资产占比从53.2%提升至67.8%[55] - 三家非上市公司(富融银行、华控清交、广期所)级別3投资公平值总额3.34亿元,采用市场法估值,参考可比公司交易倍数[58] - 外汇掉期合约(资产端)公平值从1.18亿元骤降至3000万元,降幅74.6%,反映汇率波动影响[55] - 衍生金融工具负债总额从678.63亿元降至589.20亿元,降幅13.2%,与资产端对冲头寸变动一致[55] 其他财务数据 - 公司因租赁修改录得7,600万港元一次性收益[3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主要管理人员的酬金总额为161百万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79百万港元下降10.1%[48] - 公司2025年6月30日的最高或然负债为1.04亿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07亿港元略有下降[49] - 2025年6月30日使用的折现率范围为2.51%至4.37%,较2024年12月31日的3.96%至5.21%有所下降[2] - 贷款公平值使用的折现率为3.44%,较2024年12月31日的4.58%下降[3] - 财务担保公平值使用的折现率为3.01%,较2024年12月31日的4.06%下降[4]
港交所:自“科企专线”推出,新增50家IPO申请
证券时报网· 2025-08-20 18:05
港交所上市申请动态 - 香港交易所自推出"科企专线"以来新增50家18A和18C章上市申请 [1] 上市申请机制特点 - 保密形式递交IPO申请在全球市场属常见做法 多交易所同意此类安排 [1] - 18A和18C章申请企业多处于无收入或未盈利状态 核心技术研发阶段涉及敏感信息 [1] - 港交所提供保密申请便利同时保持透明度 拟IPO企业需在招股阶段适时公开披露 [1] - 投资者可获得充分时间研究公司信息 [1]
大摩:维持香港交易所(00388)“增持”评级 看好盈利上行空间
智通财经· 2025-08-20 17:32
港股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9日港股年初至今日均成交额达2440亿港元 较2023年同期的1050亿港元及2024年同期的1320亿港元显著提升 [1] - 7月份日均成交额进一步攀升至2630亿港元 显示市场活跃度持续增强 [1] 公司财务业绩 - 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1%至44.4亿港元 超出摩根士丹利预期7%及市场预期8% [1] - 净投资收入与租约调整收益表现优异 核心业务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1] 交易数据表现 - 第二季度日均成交额同比大幅增长95%至2380亿港元 主要受南向交易资金流入推动 [1] 机构评级与目标 - 摩根士丹利维持香港交易所"增持"评级 看好盈利持续上行潜力 [1] - 目标价位设定为500港元 反映机构对公司未来表现的积极预期 [1]
大摩:维持香港交易所“增持”评级 看好盈利上行空间
智通财经· 2025-08-20 17:27
港股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9日港股年初至今日均成交额达2440亿港元 较2023年同期1050亿港元及2024年同期1320亿港元显著增长 [1] - 7月份日均成交额进一步攀升至2630亿港元 [1] - 第二季度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95%至2380亿港元 主要受南向交易推动 [1] 公司财务业绩 - 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1%至44.4亿港元 超出市场预期8% [1] - 业绩超预期主要受益于净投资收入改善及租约调整收益 [1] - 核心业务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符合预期 [1] 机构评级与目标 - 摩根士丹利维持香港交易所"增持"评级 [1] - 目标价设定为500港元 [1] - 看好公司盈利持续上行潜力 [1]
摩根大通在香港交易所的持股比例于8月15日从6.97%升至7.01%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17:25
摩根大通持股变动 - 摩根大通在香港交易所的持股比例从6.97%升至7.01% 增幅为0.04个百分点 [2] - 此次持股变动发生于8月15日 平均成交股价为436.4319港元 [2] 香港交易所股权结构 - 香港交易所为此次股权披露的标的平台 持股变动通过该交易所信息披露系统公布 [2]
港交所最新业绩公布:大增逾三成
证券时报· 2025-08-20 17:2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同比增长33%,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同比增长39% [1][2] - 基本每股盈利6.74港元,同比增长39%,中期股息每股6.00港元,同比增长38% [2] - EBITDA(非HKFRS计量项目)109.39亿港元,同比增长43% [2] 市场交易数据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期货及期权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张数超170万张,同比增长11% [8] - 联交所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228.4亿港元,同比增长122% [7] - 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110.4亿港元,同比增长196%,占现货市场成交量23% [7][9] 新股与再融资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共44家公司新上市,总集资额1094亿港元,同比增长超7倍,重回全球新股市场榜首 [8] - 宁德时代上市集资410亿港元,为2021年2月以来香港最大规模新股 [8] - 后续发行总额2448亿港元,为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 [9] 沪深港通与互联互通 - 沪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71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110亿港元,同比增长196% [7][9] - 债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459.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 [7] - 沪深港通收入及其他收益18.13亿港元,创同期新高,其中14.45亿港元来自交易及结算活动 [10] 战略举措与产品创新 - 推出"科企专线"协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优化上市制度 [13] - 延长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效率 [13] - 推出首只恒生科技指数备兑认购期权ETF及亚洲首批个股杠杆及反向产品 [13] 基础设施与合作进展 - 与迅清结算公司合作探索发展亚洲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ICSD) [12] - 推出证券市场股份交收费结构优化措施,提高市场效率 [14] - 刊发讨论文件研究缩短香港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