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发展(00737)

搜索文档
湾区发展(00737) - 致非登记股东之通知信函及回条 - 发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之...

2025-09-18 17:29
19 September 2025 Dear non-registered shareholder(s), Shenzhen Investment Holdings Bay Area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 (the "Company") –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im Report for the six months ended 30 June 2025 ("Current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Company's Current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are available on the publication website of the Company at https://sihbay.aconnect.com.hk (the "Company's website") and the HKEXnews website at www.hkexnews.hk (the "HKEXnews website") ...
湾区发展(00737) - 致登记股东之通知信函及回条 - 发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之中...

2025-09-18 17:25
19 September 2025 Dear registered shareholder(s), Shenzhen Investment Holdings Bay Area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 (the "Company") –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im Report for the six months ended 30 June 2025 ("Current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Company's Current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are available on the publication website of the Company at https://sihbay.aconnect.com.hk (the "Company's website") and the HKEXnews website at www.hkexnews.hk (the "HKEXnews website"), o ...
湾区发展(00737)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18 17:1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2%至人民币12.96亿元[41] - 收入同比下降17.2%至37.11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44.79亿元人民币)[9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12.9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8.09亿元下降53.9%[153] - 公司分部收入总额同比增长1.9%至1,295,515千元人民币(2024年:1,270,891千元)[113] - 期间溢利微降0.2%至29.57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29.64亿元人民币)[91] - 股东应占溢利2.3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4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期内溢利为人民币2.9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98亿元下降50.5%[152][15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间溢利为29.57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29.64亿元人民币略微下降0.2%[101][102] - 应占合营企业业绩贡献27.68亿元人民币,占除税前溢利的78.0%[91] - 公司分占新塘合营企业净亏损约为人民币2400万元[48] - 毛利率提升至42.5%(2024年同期:31.4%),毛利增长12.1%至15.77亿元人民币[91] - 每股基本盈利下降2.8%至人民币7.59分(2024年同期:人民币7.81分)[91] - 公司计算每股基本盈利之盈利金额为234,027千元,普通股股份数目为3,081,690,283股[123] - 2025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人民币7.59分,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7.55分[15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公司财务成本同比下降17.8%至71,271千元人民币(2024年:87,217千元)[113] - 财务成本为7100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49] - 公司分占收费高速公路折旧及摊销总额同比下降1%至人民币4.77亿元[45] - 公司分占利息及税项总额同比下降9%至人民币2.18亿元[46] - 公司本期稅項總額為59,301千元,其中企業所得稅23,752千元,預提所得稅6,863千元,遞延稅項28,686千元[122] - 公司預提所得稅率主要為5%,預提所得稅金額為6,863千元[122] - 2025年上半年维修费用达人民币2895.3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1798.5万元增长61.0%[150] - 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费用为人民币614.9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151.6万元增长305.6%[150] 各条业务线表现:收费高速公路路费收入 - 广深高速公路日均路费收入同比下降3%至人民币749.9万元[5][7] - 广深高速公路2025年上半年路费收入总计约人民币13.57亿元,日均路费收入同比下跌3%至约人民币750万元[19] - 广深高速公路分占净路费收入同比下降3%至人民币6.11亿元[43] - 广深高速公路收入同比下降3.3%至610,758千元人民币(2024年:631,329千元)[113] - 2025年上半年广深高速公路收入为人民币6.1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2.98亿元下降52.9%[153]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日均路费收入同比下降12%至人民币300.8万元[5][7]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2025年上半年路费收入总计约人民币5.44亿元,日均路费收入同比下跌12%至约人民币301万元[25]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2025上半年日均路费收入300.8万元,同比下降12.2%[28]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分占净路费收入同比下降13%至人民币2.72亿元[43]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收入同比下降12.6%至272,232千元人民币(2024年:311,637千元)[113] - 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日均路费收入同比增长22%至人民币205.0万元[5][7] - 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2025上半年路费总收入3.71亿元,日均路费收入205万元同比增长22%[31][32] - 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净路费收入同比增长22%至人民币3.71亿元[43] - 路费收入同比增长21.8%至371,093千元人民币(2024年:304,672千元)[119] - 沿江高速公路收入同比增长21.8%至371,093千元人民币(2024年:304,672千元)[113] - 公司分占收费高速公路净路费收入总额为人民币12.5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43] 各条业务线表现:收费高速公路车流量 - 广深高速公路日均混合车流量同比增长3%至62.3万架次[5][7] - 广深高速公路2025年上半年日均混合车流量同比增长3%至约62.3万架次[19]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日均混合车流量同比增长3%至26.0万架次[5][7]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2025年上半年日均混合车流量同比增长3%至约26.0万架次[25]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2025上半年日均混合车流量342.5千辆,同比下降2.7%[28] - 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日均混合车流量同比增长18%至21.3万架次[5][7] - 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2025上半年日均混合车流量21.3万架次同比增长18%[31][32] 各条业务线表现:收费高速公路车辆类型构成 - 广深高速公路第1类车对路费收入及混合车流量的贡献占比分别为82.1%及92.7%[19][23]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第1类车对路费收入及混合车流量的贡献占比分别为85.0%及93.4%[25] - 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第1类车贡献路费收入占比75.3%,贡献车流量占比89.9%[31] 各条业务线表现:收费高速公路EBITDA及分部业绩 - 公司分占收费高速公路EBITDA总额同比下降2%至人民币10.95亿元[44] - 公司分占收费高速公路净溢利总额同比下降1%至人民币4.00亿元[47] - 收费高速公路项目分部业绩下降0.7%至399,848千元人民币(2024年:402,550千元)[113] - 2025年上半年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EBITDA为人民币3.0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20亿元下降51.5%[153] 各条业务线表现:土地开发业务 - 公园上城项目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7.03亿元[6] - 公园上城项目2025上半年合同销售金额7.03亿元,平均售价1.9万元/平方米[35] - 公园上城项目累计合同销售金额52.58亿元,平均售价2.3万元/平方米[35] - 土地开发项目分部亏损扩大至23,625千元人民币(2024年:亏损173千元)[113] 各地区表现 - 广深高速公路沿线广州、东莞、深圳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3.8%、4.8%及5.1%[19]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约人民币14.8万亿元[1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宏观经济与行业环境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至约人民币66.1万亿元[8]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路货运量同比增长4.0%至205.7亿吨[9] -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18] - 广东省计划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全省通用飞机飞行达到15万小时[18] - 特许经营最长期限延长到40年,较现行最长收费年限增加10至15年[1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投资与项目 - 京港澳高速广深段改扩建项目广深珠公司注册资本73亿元,公司持股45%认缴32.85亿元[38] - 京港澳高速深圳段改扩建项目核准投资估算214.33亿元[38] - 新塘合营企业最高注资总额上限为68亿元人民币,公司承担不超过10.2亿元人民币[51] - 新塘合营企业最高注资总额上限为人民币68亿元[164] - 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本承担中高速公路建设及改造工程达人民币1193.7万元,较2024年底的760.3万元增长57.0%[149] - 2022年公司向沿江公司注资人民币29.98亿元获得其51%股权,该交易按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处理[151]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资产处置与补偿 - 萝岗立交土地收回补偿金额3.17亿元[39] - 收回土地总面积为294,540.09平方米[16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股息政策 - 宣派中期股息每股7.55分人民币,占上半年经常性收益100%[50] - 公司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7.55分,派息率为2025年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的100%[70] - 宣派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7.55分,总额约2.327亿人民币[143] - 支付2024年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7.15分,总额2.203亿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3.559亿人民币下降38.1%[144] - 中期股息为每股人民币7.55分或港币8.2917875仙[168] - 2025年上半年宣派股息总额为2.20亿元人民币[102] 其他财务数据:资产、负债与权益 - 公司总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978.5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948.9亿元人民币,降幅3.0%[57] -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权益从2024年12月31日的455.0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462.9亿元人民币,增长1.7%[57] - 公司总权益从2024年12月31日的763.9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777.78亿元人民币,增幅为1.8%[101][102]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从2024年底的42.19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2025年中的65.8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56.0%[97] - 公司保留溢利从2024年底的133.4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中的156.82亿元人民币,增幅为17.5%[102] - 银行贷款从2024年底的310.42亿元人民币略微减少至2025年中的304.77亿元人民币,降幅为1.8%[97] - 非控股权益从2024年底的308.88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5年中的314.85亿元人民币,增幅为1.9%[97][102] - 应付税项从2024年底的2.34亿元人民币减少至2025年中的1.16亿元人民币,降幅达50.4%[97] - 经营特许权无形资产减少2.2%至55.67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56.95亿元人民币)[95] - 总资产增长1.8%至130.33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128.02亿元人民币)[95] - 集团总部净负债40.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37.55亿元人民币有所增加[53] - 沿江公司净资产63.5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62.35亿元人民币增长[54] - 广深合营企业净资产21.0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18.68亿元人民币增长[55] - 广珠西线合营企业净资产29.4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28.76亿元人民币增长[56] - 净借贷权益比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74%改善至2025年6月30日的64%[57] - 净借贷权益比率从2022年的66%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64%[157] - 资产负债率持续保持在40%水平(2022-2025上半年)[157] - 经营權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為5,567,412千元,較去年同期5,835,234千元下降4.6%[125] - 经营權無形資產已確認減值虧損2,638,235千元[126] - 合營企業權益為5,551,463千元,較期初5,274,669千元增長5.2%[127] - 贸易应付款项总额为1.982亿人民币,其中1年内到期的金额为1609.4万人民币(占8.1%),1年以上到期的金额为1.821亿人民币(占91.9%)[138] - 公司担保的银行贷款余额为35.297亿人民币,较2024年末的36.948亿人民币下降4.5%[140] 其他财务数据:现金与现金流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长18.4%至86.82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73.33亿元人民币)[95] - 银行存款利息及结构性存款投资收入达120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49] - 经营业务产生的现金为300.67百万元,同比增长4.5%[105] - 已付税项大幅增加至35.41百万元,而去年同期仅为0.03百万元[10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265.27百万元,同比下降7.8%[105]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40.48百万元,去年同期为使用现金199.05百万元[105] - 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69.18百万元,同比增长168.1%[105] - 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等资本支出为11.32百万元,较去年同期261.53百万元下降95.7%[105] - 已收股息128.67百万元,去年同期无此项收入[105] - 新增银行贷款达1,816.76百万元,同比增长98.2%[105] - 偿还银行贷款1,917.81百万元,同比增长115.3%[10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868.16百万元,同比增长70.2%[10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8.68亿元,较2024年底的7.33亿元增长18.4%[154] -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68,156千元,較期初733,286千元增長18.4%[133] - 经营现金流净额从2021年人民币-6.33亿元改善至2024年上半年人民币2.65亿元[155] - 2024年上半年新增银行贷款达人民币18.17亿元,同期偿还银行贷款人民币19.18亿元[155] - 2024年收到合营企业股息人民币1.59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到人民币1.29亿元[155] - 2022年偿还深高速减资人民币30.5亿元,2023年偿还人民币2.66亿元[155] - 2023年提取结构性存款人民币14.2亿元,2024年提取人民币6.7亿元[155] - 2024年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支付人民币2.75亿元[155]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人民币4.74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8.68亿元[155] 其他财务数据:融资与借贷 - 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78.18亿元人民币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75.18亿元人民币[60] - 人民币贷款占比从2024年12月31日的64.3%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68.7%,港币贷款占比从35.7%降至31.3%[60] - 集团总部一年内偿还贷款占比69%-70%,金额约304.6-310.2亿元人民币[61] - 集团分占合营企业一年内偿还贷款占比从19%降至8%,金额从6.36亿元人民币降至2.57亿元人民币[63] - 公司可动用银行融资从2024年12月31日的96.28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11.70亿元人民币[66] - 银行贷款减少7.1%至132.69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142.79亿元人民币)[95] - 2025年6月30日公司银行贷款及银行透支为人民币43.75亿元,较2024年底的45.32亿元减少3.5%[154] - 银行贷款总额为43.745亿人民币,其中无质押贷款43.456亿人民币,有质押贷款2895万人民币[139] - 银行贷款中1年内到期的金额为30.477亿人民币(占69.7%),1-2年到期的2.021亿人民币(占4.6%),2-5年到期的11.063亿人民币(占25.3%),5年以上到期的1845万人民币(占0.4%)[139] - 港币计价银行贷款为20.287亿人民币(占46.4%),人民币计价银行贷款为23.458亿人民币(占53.6%)[139] 其他财务数据:金融工具与投资 - 汇兑收益净额200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汇兑亏损1700万元人民币[49] - 汇兑收益大幅改善,产生6.35亿元人民币收益(2024年同期:亏损5.09亿元人民币)[93] - 汇兑收益净额实现2,231千元人民币(2024年:亏损17,035千元)[113] - 2025年上半年外币业务换算产生汇兑收益6.35亿元人民币[102] -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为2313.8万人民币,较2024年末增长9.7%[146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现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
广州日报· 2025-09-16 15:52
大湾区经济表现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美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9 [3] - 以全国0.6%国土面积和6%人口创造全国1/9经济产出 [3] - 广东省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超21万户占全国1/4居全国第一 [3] 外商投资与产业布局 - 外资集中进入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和专用设备等领域 [3] - 广东被视为外资安全港和首选投资地 [3] - 香港推动车企出海至泰国、印尼,并计划拓展越南、马来西亚市场 [2] 供应链体系建设 - 基础设施硬联通高效便捷,规则标准软联通持续深化 [4] - 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双轮驱动效果显著 [4] - 金融服务精准赋能质效提升 [4] - 首次绘制智能汽车和创新药两大新兴产业供应链图谱 [6] 展览业发展 - 2024年大湾区举办924场展览会,较2023年增长1.32% [6] - 2023年展览规模超越2019年创近十年新高 [6] -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并发布年度发展报告 [6] 国际合作推进 -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在深圳南山设立大湾区办公室 [3] - 中巴新海运航线推进中,旨在构建更具韧性物流网络 [3] - 大会吸引30个国家地区1200余名代表参与跨境金融等议题探讨 [1] 政策与规则创新 - 发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 [7] - 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4] - 供应链体系推动粤港澳产供链深度融合发展 [5]
赋能发展 共享机遇——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看湾区活力
新华网· 2025-09-16 06:36
大会概况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开幕 主题为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 参会规模为历届最大 30个国家和地区1200余人出席[2] - 大会聚焦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 全球贸易风险应对 跨境金融合作 商事法律合作促进等议题 并开展考察对接活动[3] 大湾区经济实力 - 大湾区经济总量超2万亿美元 以全国0.6%的国土面积和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4] - 大湾区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产业体系日益健全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将加快构筑韧性湾区 优化趋同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4] 供应链与产业合作 - 香港鼓励内地企业家在港设立国际业务地区总部 利用香港优势走向国际市场[4] - 澳门将通过招商引资 中葡平台建设和会展业发展扩大国际朋友圈 助力提升大湾区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和供应链韧性[5] -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 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6] 科技创新与金融合作 - 香港与大湾区工商界可针对量子计算 生物技术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加强联合研发和成果转移合作[7] - 大湾区基础科研强 应用技术转化能力强 广州深圳东莞有强大供应链产业链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为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7] - 大湾区在人工智能 大数据的金融应用以及金融科技生态演进中存在丰富创新机遇 跨境金融场景需求突出[7]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 - 依托澳门与横琴联动优势 推动大湾区与葡语国家在绿色环保 跨境电商 现代金融等领域产业合作[8] - 美国企业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 大湾区彰显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与创新枢纽地位 具有完整商业生态系统[9] -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在深圳南山设立大湾区办公室 推进与中国的新航线 愿与大湾区共建稳定开放可持续的国际供应链[10]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开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9:35
会议背景与战略意义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于9月15日在广州开幕 由中国贸促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1] - 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 由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 是"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1]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年来 粤港澳三地推动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1] 参会人员与致辞核心 - 全国政协副主席姜信治强调深化交流合作以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并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1] -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指出大会是促进中外工商界交流合作的务实举措 推动各国企业参与大湾区建设[2] -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表示广东携手港澳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 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产业体系、丰富应用场景、强大创新能力、高水平开放平台和优越营商环境[2] -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称香港发挥"一国两制"下内联外通优势 以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担当双向平台角色[3] -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表示澳门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 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3] -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提出工商银行创新发布大湾区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 建设"湾区通"产品生态 完善投行、资管、交易、托管等现代金融服务[3] 会议规模与主题内容 - 大会以"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为主题 吸引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工商界代表1200余人出席[4] - 会议围绕跨境金融、商事法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4] 会议成果与活动安排 - 开幕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 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两项成果[4] - 会议期间举办全体会议、平行专题研讨、产业推介会及企业对接等活动[4]
绘制大湾区发展新图谱《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发布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17:45
会议概况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举行 主题为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 参会人数约1200人 [1] - 会议聚焦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与全球贸易风险应对 并深入探讨跨境金融合作 商事法律合作 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对接等议题 [1] 经贸合作成果 - 广东累计吸引港资和澳资企业超过26万家 [1] - 2024年广东9市对港澳进出口规模超1万亿元人民币 [1] - 粤港澳三地合作制造全球70%消费型无人机 40%智能手机 全国25%新能源汽车和20%集成电路 [1] 供应链报告发布 - 首次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 共四个章节 系统梳理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情况 [1] - 报告首次绘制大湾区智能汽车和创新药供应链图谱 揭示供应链体系为产业合作和企业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1] - 报告从四方面提出39条对策建议 包括打造高质量基础设施网络 制定协同共进的供应链政策 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和完善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 [1]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穗举行,大湾区会展业联盟成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6:25
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业战略地位 - 展览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器 实现人流 物流 信息流等创新要素的脉冲式集聚 [3] - 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不足70% 远低于其他湾区超80%的水平 纽约湾区甚至超90% [3] - 展览业协同发展推动区域要素加速流动与整合 助力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 [4] 展览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2024年大湾区共举办924场展览会 较2023年同比增长1.32% [5] - 内地九市举办718场占比77.71% 香港145场占比15.70% 澳门61场占比6.60% [5] - 展览规模2023年超2019年创近十年新高 2024年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5] 区域协同与产业特点 - 大湾区展览题材以制造业为主占比58.89% 其次为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9] - 广州展览题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匹配度达59.93% 居大湾区城市之首 [9] - 民营企业办展比例超八成 培育出中国(广州)国际美博会等国际品牌展会 [14] 硬件设施与全球竞争力 - 广州广交会展馆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全球展馆室内展览面积排名中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 [11] - 澳门拥有超24万平方米会议和展馆场地 以及超4万间酒店客房 [13] - 大湾区大型及以上展馆数量和室内展览面积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11] 差异化优势与发展方向 - 香港国际化策展团队成熟 澳门酒店会展联动创新 内地九市拥有全球领先大型展馆 [7] - 展览业推动供应链优化和区域品牌升级 向高附加值微笑曲线两端拓展 [5] - 通过"一会展两地"等合作模式 为国际展会举办提供有力支撑 [13]
三大维度看大湾区发展:创新领先 产业强劲 营商优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5:18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成就 - 大湾区经济总量超2万亿美元 占全国经济总量1/9 [1] - 以全国0.6%国土面积和6%人口创造全国11%经济产出 [1] - 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 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 [2] 创新与科技发展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一位 [1] -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蝉联全国第一 [1] - 拥有超过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和72家独角兽企业 [1] 产业集群优势 - 形成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 绿色石化和新能源 [1] -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和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1] - 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拥有世界级创新龙头企业 [1] 外商投资环境 - 广东省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超21万户 占全国1/4 [2] - 连续4次被全国工商联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第1名 [1] - 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000万户 其中企业数量突破900万户 [1] 国际合作与供应链 - 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 从加工贸易发展到科研创新协同 [2] - 实现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合作全覆盖 [2] - 吸引大量外资进入电子信息 绿色石化和专用设备领域 [2] 未来发展重点 - 持续优化趋同港澳 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 [3] - 构建企业"走出去"服务网络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3] - 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3]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开幕
新华网· 2025-09-15 11:30
大湾区战略地位 - 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 由最高领导人亲自谋划部署推动[1] - 大湾区规划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1] 发展成果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年来 三地紧密携手推动发展[1] - 大湾区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1] 大会概况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开幕[1] - 大会主题为"赋能大湾区 共拓新机遇"[1] - 大会由中国贸促会 广东省政府 香港特区政府 澳门特区政府共同主办[1] - 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 工商界代表1200余人出席大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