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01177)

搜索文档
持续调整组织架构,2024年增长可期
天风证券· 2024-04-02 00:00
业绩总结 - 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262亿元,同比增长0.7%(扣除已中止经营业务)[1] - 归母净利润23.3亿元,同比下滑8.3%[1] - 公司2024-2026年预计营业收入为298.39/336.92/379.42亿元,经调整Non-HKFRS归母净利润为29.75/33.80/38.81亿元[2] 创新药业务 - 创新药业务实现收入98.9亿元,同比增长13.3%[1] - 创新药板块以安罗替尼为核心,联用组合商业化潜力持续扩大[1] 仿制药板块 - 仿制药板块仍有亮点,生物类似药进入收获期[1]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持续调整组织架构,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创新[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包括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药临床试验风险[3] 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分为买入、增持、持有和卖出四个等级,根据预期股价相对收益来确定[10] - 买入评级预期股价相对收益20%以上,增持评级预期股价相对收益在10%-20%之间[10]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分为强于大市、中性和弱于大市三个等级,根据预期行业指数涨幅来确定[10] - 强于大市评级预期行业指数涨幅5%以上,中性评级预期行业指数涨幅在-5%-5%之间,弱于大市评级预期行业指数涨幅在-5%以下[10]
创新产品稳健增长,国内企业经营效率持续提升
海通国际· 2024-03-29 00:00
公司业绩 - 中国生物制药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262.0亿元,同比增长0.7%[1] - 公司创新产品收入达到98.9亿元,同比增长13.3%,占比提升至38%[2] - 公司2024-25年预计创新产品将保持良好增长,主要基于新产品通过医保谈判和潜在获批上市等因素[4] - 公司2024-2025年营收将增长12.9%-13.4%,净利润将增长9.7%-9.9%,维持“优于大市”评级[13] 产品和研发 - 公司聚焦肿瘤、肝病、呼吸、外科/镇痛领域,创新成果逐渐显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 - 公司专注于肿瘤学、肝病学、呼吸学和外科/镇痛学领域,通过内部研发和BD构建创新产品线[12] 股票评级 - HTI采用相对评级系统为投资者推荐覆盖的公司,包括优于大市、中性和弱于大市[21] - HTI股票研究评级分布显示,优于大市占89.4%,中性占9.6%,弱于大市占1.0%[30] 投资提示 - 评估结果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盟浪不对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48][49][61] - 过去表现不代表未来结果,某些交易存在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54][61]
中国生物制药(01177)发布年度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23.32亿元 同比减少8.32% 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智通财经· 2024-03-28 16:58
公司业绩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持续经营业务收入261.99亿元,同比增加0.67%[1] - 公司研发投入约470427万元,占集团收入约18.0%[2] 创新药研发 - 公司创新药及生物药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2] - 公司共有43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3] 产品研发 - 公司在抗肿瘤、肝病、呼吸和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有145个在研产品[4] - 其中涉及I类创新产品67个[4]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8 16:31
业绩总结 - 公司本年度收入为262.0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0.7%[1] - 公司本年度盈利为51.0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9%[1] - 公司创新产品收入为98.9亿人民币,占收入比例为37.8%,较上年增长13.3%[1] - 公司建议派发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末期股息每股3港仙,全年合共派发股息每股5港仙[1] 公司业务 - 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多个治疗领域处于优势地位[4]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用药、肝病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外科/镇痛用药和心脑血管用药[8] - 公司已取得国家药监局颁布的有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的认证[8] 公司发展 - 公司连续多年获得多个奖项肯定[5] - 公司入选多个指数成份股,连续多年获得多个奖项肯定[5] - 公司连续三年获得《福布斯亚洲》“亚太最佳公司50强”[13] 研发与产品 - 公司以仿製为基石,向创新全面转型,收入占比逐年提升[7] - 公司的主要附属公司包括正大天晴、北京泰德、南京正大天晴、江苏正大豐海、江苏正大清江和invoX Pharma Limited[9] - 公司的研发管线中有43个腫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将有7个创新药和9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26]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26 16:44
财务表现 - 公司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15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5%[4] - 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为1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4.5%[4] - 2023年上半年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为1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 2023年第二季度收入为8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0%[5] - 2023年第二季度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为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5] - 公司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1,527,704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5%,第二季度收入为863,14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0%[21] - 公司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为125,878万元人民币,同比减少34.5%,每股盈利为6.78分人民币,同比减少34.2%[21]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为147,71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第二季度为96,43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21] - 公司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15,277,037千元,同比增长0.5%[41] - 2023年上半年毛利为12,020,532千元,同比下降1.7%[41] - 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699,424千元,同比下降15.2%[41] - 2023年上半年总资产为65,640,887千元,同比增长1.5%[43] - 2023年上半年总负债为29,182,082千元,同比增长18.7%[43] - 2023年上半年净流动资为111,854千元,同比下降98.1%[43] - 2023年上半年总全面收益为2,875,973千元,同比增长11.7%[42] - 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的权益为29,989,295千元,同比增长0.8%[44] - 2023年上半年非控制权益为6,469,510千元,同比下降21.1%[44] - 经营业务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2,671,118千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3,948,941千元人民币有所下降[46] - 投资业务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4,074,699千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5,989,659千元人民币有所减少[46] - 融资业务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4,042,087千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1,460,527千元人民币大幅增加[46] - 新增银行贷款为10,926,260千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7,719,271千元人民币有所增加[46]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293,964千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6,065,442千元人民币有所减少[46] - 公司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699,424千元,同比增长16.21%[51][53] - 公司2023年上半年资本支出为1,976,017千元,同比增长150.12%[51][53] - 公司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益为604,085千元,同比增长107.68%[59] - 公司2023年上半年财务成本为304,137千元,同比增长79.71%[61] - 公司2023年上半年非流动资产为26,974,457千元,同比增长5.40%[55] - 公司2023年上半年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为15,277,037千元,同比增长0.55%[51][53] - 公司2023年上半年折旧和摊销为653,208千元,同比增长59.83%[51][53] - 公司2023年上半年所得税费用为524,743千元,同比下降8.16%[51][53]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税前盈利中,存货销售成本为3,256,505千元,同比增长10%[62] - 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2,357,257千元,同比增长15%[62] - 公司2023年上半年应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损益为219,438千元,相比2022年同期的亏损503,155千元大幅改善[6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所得税为590,758千元,同比增长23%[63] - 公司2023年上半年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2港仙,相比2022年同期的6港仙有所减少[66] - 公司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权益持有者的每股基本盈利为1,258,784千元,同比下降34%[68] - 公司2023年上半年在中国大陆的附属公司中,部分企业因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6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购入资产总额为人民币753,908,000元,较2022年同期的626,972,000元增长20.2%[71] - 公司2023年6月30日的现金及银行结余为人民币11,577,189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2,066,217千元下降4.1%[7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交易及票据应收账款的总额为人民币7,108,970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638,396千元增长53.2%[72] - 公司2023年6月30日的交易及票据应付账款总额为人民币2,137,213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637,351千元增长30.5%[7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签约但未拨备的资本承担总额为人民币862,832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811,239千元下降52.4%[76] - 公司2023年6月30日的已发行及已缴足股本为18,809,217,230股普通股,每股约0.025港元,与2022年12月31日的18,813,867,230股基本持平[7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对联营公司的销售产品收入为人民币20,841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66,817千元下降68.8%[77] - 公司2023年6月30日应收联营公司款项的未结算余额为人民币10,786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5,047千元增长113.7%[77] - 公司金融资产中,透过损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在2023年6月30日的账面金额为132,057千元,与2022年12月31日的312,207千元相比有所下降[79] - 公司金融资产中,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非流动)在2023年6月30日的账面金额为3,807,019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543,239千元有所减少[79] - 公司金融资产中,透过其他全面收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在2023年6月30日的账面金额为5,496,232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104,618千元有所增加[79] - 公司金融负债中,附息银行借款在2023年6月30日的账面金额为11,170,583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0,151,012千元有所增加[79] - 公司金融负债中,可转换债券-债务部分在2023年6月30日的账面金额为16,447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3,446,257千元大幅减少[79] - 公司金融资产中,透过损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在2023年6月30日的公允价值为132,057千元,与2022年12月31日的312,207千元相比有所下降[79] - 公司金融资产中,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非流动)在2023年6月30日的公允价值为3,807,019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543,239千元有所减少[79] - 公司金融资产中,透过其他全面收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在2023年6月30日的公允价值为5,496,232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104,618千元有所增加[79] - 公司金融负债中,附息银行借款在2023年6月30日的公允价值为11,187,247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0,158,018千元有所增加[79] - 公司金融负债中,可转换债券-债务部分在2023年6月30日的公允价值为16,657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3,607,012千元大幅减少[79] - 公司通过折现现金流方法和估值倍数技术对非上市权益投资进行公允价值评估,使用市盈率(P/E)等倍数进行计算[88] - 可转换债券衍生工具部分的公允价值使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估算[88] 产品与研发 - 2023年上半年创新药收入为3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占总收入的25.3%[4] - 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抗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和心脑血管用药[10] - 公司创新药驱动增长,收入占比逐年提升[9] - 公司旗下正大天晴研发中心是中国唯一的“新型肝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 - 北京泰德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GMP认证,可生产出口日本市场的医药品[12] - 公司旗下产品福可维(盐酸安罗替尼)胶囊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13] - 公司已上市两款创新产品,另有两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14] - 福可维(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已获批五个适应症,并有12个新适应症的临床研究正在III期[15] - 安尼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已获批两个适应症,另有一个适应症正在上市审评过程中[15] - 亿立舒(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于2023年5月获批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后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5] - 公司共有46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将有7个创新药和9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15] - TQB2450(抗PD-L1)已于2023年1月向CDE递交上市申请,并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16] - 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销量在上半年增长迅速[17] - 公司共有7个肝病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将有3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17] - 拉尼兰诺(泛PPAR激动剂)已向CDE递交临床试验申请并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目前正在全球进行III期临床试验[17] - 公司抗肿瘤用药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449,186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总收入的29.4%,同比减少9.4%[22] - 公司肝病用药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228,931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总收入的15.0%,同比增长14.0%[22] - 公司呼吸系统用药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168,203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总收入的11.0%,同比增长11.2%[23] - 公司外科/镇痛用药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233,200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总收入的15.3%,同比减少7.5%[24] - 公司心脑血管用药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160,264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总收入的10.5%,同比增长3.2%[24] - 公司预计2023-2025年将有1个创新药和10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在外科/镇痛领域获批上市[20] - 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内推出近10款创新药,并有40余款在研创新药有望在2030年或之前上市[38] - 公司目标在2030年实现千亿港元的营收目标,成为世界级创新医药集团[38] - 公司研发总开支约人民币260,495万元,占总收入的17.1%[28] - 2023年上半年研发成本为2,357,257千元,同比增长15.1%[41] - 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2,357,257千元,同比增长15%[62]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公司宣布派发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每股2港仙[5] - 公司董事及主要行政人员持有的股份总数为2,280,754,761股,占总股本的12.13%[92] - 谢承润先生通过Thousand Eagles Limited和Remarkable Industries Limited持有4,050,000,000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1.53%[92] - 谢炳先生通过Validated Profits Limited持有1,459,785,124股股份,占总股本的7.76%[93] - 郑翔玲女士通过正大百年集团有限公司持有675,000,000股股份,占总股本的4.72%[93] - 谢炘先生在正大天晴和南京正大天晴分别持有229,250股和26,583股股份,持股比例分别为0.18%和0.53%[95] - Thousand Eagles Limited持有2,362,500,000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56%[97] - 法国投资(中国1)集团有限公司持有2,279,254,761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12%[97] - Remarkable Industries Limited持有1,687,500,000股股份,占总股本的8.97%[97] - 二零二三購股權計劃自二零二三年六月十五日起生效,有效期為10年,旨在吸引和挽留優秀人才,合資格參與者包括僱員和服務提供商[100] - 根據二零二三購股權計劃,所有可能授出的購股權及獎勵所發行的股份總數不得超過已發行股份數目的10%,其中服務提供商不得超過1%[100] - 二零一八股份獎勵計劃的計劃上限為已發行股本總數的3%,截至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受託人以信託方式持有401,977,877股股份[102] - 公司於二零二零年發行的750,000,000歐元可轉換債券,截至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未償還本金餘額為2,150,000歐元,換股價調整至每股12.06港元[103] - 二零二三購股權計劃規定,向個別合資格參與者授出的購股權及獎勵所發行的股份總數不得超過已發行股份的1%,否則需股東大會批准[100] - 二零一八股份獎勵計劃的參與者包括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董事、僱員及其他准許人士,計劃將於二零二八年一月五日屆滿[102] - 公司於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七日贖回了487,582,000歐元的可轉換債券,贖回後未償還本金餘額降至2,150,000歐元[103] - 二零二三購股權計劃規定,購股權的認購價不得低於授出要約當日的收市價、前五個交易日收市價的平均值或股份面值中的最高者[101] - 二零一八股份獎勵計劃的計劃上限在二零二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更新為已發行股本總數的3%,以反映股份數目大幅增加[102] - 二零二三購股權計劃規定,購股權的歸屬期不得短於1年,且購股權的行使期限不得超過授出要約日期後的10年[101]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回购了12,650,000股股份,总代价为46,032,500港元[108] - 根据2018股份奖励计划,公司受托人以总代价约215,768,000港元购买了56,200,000股股份[109] - 公司在2021年12月1日与金融机构签订了总额为1,000,000,000美元的融资协议[106] - 公司董事会包括七位执行董事和五位独立非执行董事[111]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遵守了上市规则第3.10及3.10(A)条的规定,委任了足够人数的独立非执行董事[107] - 公司董事确认在2023年上半年遵守了证券交易行为守则的规定[105]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因其他事务安排未能出席2023年6月15日的股东周年大会[104] - 公司报告中的前瞻性陈述涉及业务展望、财务表现估算及业务运营预测,但实际结果可能与预测有重大差异[110] 市场与行业 - 2023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2,496.0亿元,同比下降2.9%;利润总额为1,794.5亿元,同比下降17.1%[14] - 科兴中维新冠疫苗全球供应总量超29亿剂,但销量下降导致财务表现低于去年同期[25] - 科兴中维与昌平实验室联合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广谱中和抗体SA55注射剂和鼻喷雾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5] - 公司连续五年荣登《制药经理人》发布的“全球制药企业TOP50”[13] - 公司于2020年入选恒生沪深港通生物科技50指数成份股[13] - 公司ESG管理获得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2023》认可,并入选“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37] 资产与负债 - 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为1,960,921万元人民币[21]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人民币1,157,719万元[30] - 公司非流动资产的银行存款约人民币422,500万元[30] - 公司总资产约为人民币6,564,089万元,总负债约为人民币2,918,208万元,负债比率为44.5%[33] - 公司现金净额约为人民币424,812万元[33] - 公司短期贷款金额约为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25 16:30
财务数据 - 截至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收入为152.8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0.5%[1] - 本期间盈利为27.0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15.2%[1] - 歸屬於母公司持有者盈利为12.6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34.5%[1] - 經調整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歸母淨利潤为14.8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2%[1] - 第二季度收入为86.3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30.0%[1] - 第二季度經調整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歸母淨利潤为9.6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0.7%[1] 公司业务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创新研究和研发驱动型医药集团,业务覆盖医药研发平台、智能化生产和强大销售体系全产业链[8]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用药、肝病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外科/镇痛用药、心脑血管用药[13] - 公司已取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的认证[13] 公司发展 - 公司于2000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先后入选MSCI全球标准指数、恒生指数成份股等多个指数[9] - 公司连续多年获评《福布斯》(亚洲)「亚太最佳公司50强」,在全球製药企业TOP50中名列前茅[9] - 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连云港、青岛等地设有企业分布和多个药品生产基地[10] 未来展望 - 公司连续三年登上《福布斯亚洲》“亚太最佳公司50强”[18] - 公司目标在2030年实现千亿港元的营收目标,成为世界级创新医药集团[81] - 本集团目前已正式步入创新成果的密集收获期,未来三年将有近10款创新药上市,40余款在研创新药有机会在2030年或之前上市[80]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8 19:00
公司概况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药物、外科/镇痛药物、肝病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3] - 公司在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领先,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4] - 公司已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GMP认证,生产包括大容量注射液、小容量注射液、膠囊、片劑等多种剂型的药品[6] - 公司成为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标准完成生物等效性研究的仿制药企业[7] - 公司连续四年获得全球制药企业50强排名,被纳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9] 财务表现 - 公司过去五年的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2022年达到28,780,412人民币千元[12] - 2022年公司的毛利为22,984,902人民币千元,较2021年增长了6,167,741人民币千元[13] - 公司资产淨值在2022年达到37,943,548人民币千元,较2021年增长了18,418,217人民币千元[14] - 公司在2022年取得了稳步增长的业绩,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17] 产品销售 - 公司重点产品包括福可维、晴可舒、天晴甘美、潤眾等,合计收入达到人民币130亿,占比45.1%[14] - 公司按治疗领域划分的收入中,抗肿瘤药品占比最高,达到31.9%[15] - 公司计划未来3年上市的创新药品包括利马前列素、恩司特韦、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等[15]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在2023年预计外科/鎮痛领域未来三年将有2个创新药和9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30] - 公司在2023-2025年预计呼吸系统领域将有1个创新药、8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27] - 本集团未来三年将推出十余款创新药品,四十余款在研创新药有望在2030年或之前上市,以实现千亿港元的营收目标[34] ESG管理 - 公司ESG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设立ESG委员会监督ESG相关事宜,持续加强ESG管治体系向成员企业的深化完善[54] - 公司通过ESG治理策略以"CARE(关怀)"为核心,明确了Cure(疾病治疗)、Accessible(医药可及)、Relationship(共赢关系)、Environmental(环境友好)四大核心领域[57] - 公司持续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多家成员企业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称号[59] 公司治理 - 公司致力于高标准的企业治理,以保障和促进全体股东利益,提高企业价值和问责性[60] - 公司遵守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规则附录十四《企业治理守则》,但偏离了部分规则[61] - 公司董事会成员具备均衡的特质、技能和专业知识,涵盖医药、会计和财务、业务和管理以及市场推广策略等领域[76]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31 16:31
财务表现 - 2022年收入为28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2] - 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为25.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2.6%[2] - 2022年公司收入为2878.0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归母净利润为25.435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2.6%[17] - 2022年总收入为28,780,412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其中工业产品销售贡献28,231,667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57] - 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权益持有者的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2,543,570,000元,较2021年的14,608,412,000元大幅下降[65] - 2022年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为人民币12,066,217,000元,较2021年的10,568,812,000元有所增加[69] - 2022年公司交易及票据应收账款为人民币4,638,396,000元,较2021年的4,220,667,000元有所增加[68] - 2022年公司交易及票据应付账款为人民币1,637,351,000元,较2021年的1,693,152,000元有所减少[70] - 2022年公司已发行及已缴足股本为18,813,867,230股普通股,每股约0.025港元[70] - 2022年公司总营收为287.8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收入为282.3亿元人民币,其他分部收入为5.49亿元人民币[52] - 2022年分部业绩为62.1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业绩为69.1亿元人民币,投资分部亏损7.8亿元人民币,其他分部盈利7784.8万元人民币[52] - 2022年总资产为640.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资产为392.9亿元人民币,投资分部资产为94.6亿元人民币,其他分部资产为16.1亿元人民币[52] - 2022年总负债为261.2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负债为134.9亿元人民币,投资分部负债为108.9亿元人民币,其他分部负债为7.93亿元人民币[52] - 2022年折旧和摊销费用为10.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为10.1亿元人民币,投资分部为1427.3万元人民币,其他分部为1862.9万元人民币[53] - 2022年资本支出为17.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为17.4亿元人民币,投资分部为832.6万元人民币,其他分部为893.8万元人民币[53] - 2021年总营收为268.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收入为262.3亿元人民币,其他分部收入为6.31亿元人民币[54] - 2021年分部业绩为51.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业绩为52.3亿元人民币,投资分部亏损1.47亿元人民币,其他分部盈利1.04亿元人民币[54] - 2021年总资产为605.4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资产为325.2亿元人民币,投资分部资产为117.7亿元人民币,其他分部资产为16.4亿元人民币[54] - 2021年总负债为228.1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分部负债为96.9亿元人民币,投资分部负债为113.1亿元人民币,其他分部负债为8.21亿元人民币[54] - 2022年非流动资产总额为25,592,805千元人民币,较2021年下降0.8%,其中中国大陆地区非流动资产下降4.0%至17,973,761千元人民币[55] - 2022年银行利息收益为201,44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3%,主要得益于银行存款增加[58] - 2022年研发费用为4,253,154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显示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61] - 2022年所得税支出为775,986千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0.4%,主要由于递延税项减少[62] - 2022年投资亏损为258,733千元人民币,主要受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其中权益投资亏损198,067千元人民币[58] - 2022年财务成本为439,058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3%,主要由于银行借款利息增加[60] - 2022年员工福利费用为4,750,934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其中工资及薪金支出为3,676,006千元人民币[61] - 2022年政府补贴收入为139,97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显示公司持续获得政府支持[58] - 2022年汇兑收益为138,216千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2.7%,主要受汇率波动影响[61] - 香港所得税按16.5%税率拨备,比利时所得税按25%税率拨备[63] - 公司建议派发2022年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6港仙,较2021年的4港仙有所增加[64] - 公司本年度盈利为5,002,618千元,较去年的16,614,793千元大幅下降[42] - 公司总非流動資產为38,129,379千元,较去年的37,040,159千元有所增加[44] - 公司总流動資產为25,934,905千元,较去年的23,503,178千元有所增加[44] - 公司总流動負債为20,150,677千元,较去年的15,345,019千元有所增加[44] - 公司净流動資產为5,784,228千元,较去年的8,158,159千元有所下降[44] - 公司总資產減流動負債为43,913,607千元,较去年的45,198,318千元有所下降[44] - 公司总非流動負債为5,970,059千元,较去年的7,469,295千元有所下降[45] - 公司净資產为37,943,548千元,较去年的37,729,023千元有所增加[45] - 公司归屬於母公司持有者之權益为29,747,035千元,较去年的30,291,116千元有所下降[45] - 公司非控制權益为8,196,513千元,较去年的7,437,907千元有所增加[45] 产品收入 - 2022年新产品收入为12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8%,占收入的43.5%[2] - 2022年抗肿瘤用药收入为9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占收入的31.9%[2] - 2022年创新药收入为6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0%,占收入的23.5%[2] - 抗肿瘤用药收入为918.963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31.9%,同比增长14.3%[18] - 肝病用药收入为384.011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13.3%,同比增长15.4%[18] - 呼吸系统用药收入为292.226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10.2%,同比下降6.5%[19]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去年的38.9%上升至43.5%[17] - 外科/镇痛用药收入为人民币488,177万元,占公司总收入17%,同比增长2.8%[20] - 心脑血管用药收入为人民币269,750万元,占公司总收入9.4%,同比增长7.8%[20] - 其他收入为人民币524,914万元,占公司总收入18.2%,同比增长2.5%[21] 研发与创新 - 公司共有40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将有8个创新药和11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10] - F-627(艾贝格司亭α,长效G-CSF)目前正处于上市申请阶段,预计2023年在中国获批[11] - TQB2450(抗PD-L1)目前正处于上市申请阶段,已被国家药监局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11] - 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销量在2022年增长迅速,公司预计未来三年将有4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12] - 呼吸系统领域有10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将有1个创新药和8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14] - 外科/镇痛领域有3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将有2个创新药和9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15] - 抗菌肽产品PL-5已完成III期临床研究,预计年内申报上市,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抗菌肽产品[15] - 拉尼兰诺(泛PPAR激动剂)正在进行全球III期临床试验,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III期的NASH口服药物[13] - 公司2022年研发总开支约为人民币445,418万元,占集团收入的15.5%,其中创新药及生物药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4%,同比增加约19%[27] - 公司在2022年提交了1,006项专利申请,并获得280项专利发明授权,累计有效专利及专利申请达到4,203项,累计获得专利发明授权1,554项[27] - 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推出十余款创新药产品,四十余款在研创新药有望在2030年或之前上市[39] 股息与股东权益 - 公司建议派发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6港仙,全年合共派发股息每股12港仙[2] - 公司2022年根据股份奖励计划授予了8,577,623股股份给10位获选参与者,受托人信托持有的股份总数为345,797,877股[34] - 公司2022年通过股份购买计划回购及奖励股份购买共使用了91,664万港元[34] - 公司在2022年回购了22,727,000股股份,总代价约为99.56百万港元[73] - 2022年根据2018股份奖励计划,受托人以总代价约930,794,000港元购买了228,945,000股股份[74]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 - 公司董事会包括七位执行董事和五位独立非执行董事[76]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第3.10及3.10(A)条,委任了足够人数的独立非执行董事[72] - 公司董事会主席及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以电子方式参与了2022年6月6日的股东周年大会[71] - 公司公告中包含的前瞻性陈述涉及业务展望、财务表现估算及业务运营预测[75] 市场与行业动态 - 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为29,111.4亿元,同比下降1.6%,营业成本上升至16,984.6亿元,同比上涨7.8%,利润总额为4,288.7亿元,同比下降31.8%[8] - 2022年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完成,327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8%,中国生物制药在11个竞标品种中共中标9款产品[9] - 公司2022年仿制药收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产品均已纳入集采范围,集采风险基本出清[39] 产品与适应症 - 福可维(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目前已获批五个适应症,并有12个新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已进入III期[10] - 安尼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已获批两个适应症,另有一个适应症正在上市审评过程中[10]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用药、肝病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外科/镇痛用药和心脑血管用药[5] 资金与投资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206.622亿元人民币,银行存款为635.2亿元人民币,理财产品总额为454.324亿元人民币,资金储备总额为2296.146亿元人民币[17] - 公司持有非流动权益投资约人民币157,481万元,流动权益投资约人民币31,221万元[25] - 公司持有非流动金融资产约人民币410,462万元,流动金融资产约人民币454,324万元[25] - 理财管理产品占公司总资产约7.1%,金额为人民币454,323万元[26] - 公司录得流动权益投资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亏损净额约人民币19,807万元[26] - 公司2022年底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人民币1,206,622万元,非流动资产的银行存款约为人民币635,200万元[29] - 公司2022年底短期贷款约为人民币621,715万元,长期贷款约为人民币393,386万元,可转换债券债务部分金额约为人民币344,626万元[30] - 公司2022年底总资产约为人民币6,406,428万元,总负债约为人民币2,612,074万元,资产及负债比率约为40.8%[32] - 公司2022年底现金净额约为人民币443,625万元[32] 员工与福利 - 公司2022年底有26,272名雇员,员工成本总额约为人民币475,093万元[33] - 公司2022年获得“怡安2022中国最佳ESG雇主”及“2022年度HRA中国最佳雇主”奖项[37] 其他 - 公司已取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GMP认证证书,涵盖多种剂型[6] - 公司连续四年荣登美国杂志《制药经理人》发布的“全球制药企业50强”[7] - 公司计划于2023年中旬发布集团碳中和路径规划及实施方案[37] - 公司使用外汇远期合约对冲部分欧元负债的汇率风险,以降低汇率波动的影响[35]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26 16:31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为15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4] - 毛利为12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4] - 本期盈利为3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7.0%[4] - 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为19.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7.3%[4] - 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为1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4] - 新产品收入为6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占收入43.5%[4] - 抗肿瘤用药收入为4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占收入32.6%[4] - 创新药收入为3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占收入22.9%[4] - 董事会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6港仙[4] - 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显著减少主要由于一联营公司财务表现低於去年同期[5] - 公司本期收入为人民币1,519,374万元,同比增长5.9%[19] - 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的盈利为人民币192,104万元,同比减少77.3%[19]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去年的36.9%上升至本期的43.5%[19] - 抗肿瘤用药收入为人民币495,661万元,占总收入的32.6%,同比增长16.7%[20] - 外科/镇痛用药收入为人民币252,050万元,占总收入的16.6%,同比增长7.1%[20] - 肝病用药收入为人民币200,891万元,占总收入的13.2%,同比增长11.1%[21] - 呼吸系统用药收入为人民币151,293万元,占总收入的10.0%,同比减少8.4%[22] - 心脑血管用药收入为人民币155,220万元,占总收入的10.2%,同比增长13.8%[23] - 其他收入为人民币264,259万元,占总收入的17.4%,同比减少9.8%[23] - 公司2022年上半年收入为15,193,738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5%[44] - 毛利为12,234,139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6%[44] - 本期盈利为3,183,221千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6.99%[44] - 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的盈利为1,921,037千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7.35%[44] -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10.30分,同比下降77.19%[44] - 总全面收益为2,575,491千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3.99%[45] - 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税前盈利为人民币571,391千元,较2021年同期的1,336,911千元有所下降[67] - 公司2022年上半年中期股息为每股6港仙,较2021年同期的4港仙有所增加[70] - 公司2022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1,921,037,000元,较2021年同期的8,480,340,000元有所下降[71] - 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母公司普通股股权持有者应占利润为1,921,037千元人民币,相比2021年同期的8,480,340千元人民币有所下降[72] - 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计及可转换债券利息的母公司普通股股权持有者应占利润为1,760,100千元人民币,相比2021年同期的8,367,805千元人民币有所下降[72] 研发与创新 - 新产品收入为6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占收入43.5%[4] - 抗肿瘤用药收入为4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占收入32.6%[4] - 创新药收入为3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占收入22.9%[4] - 公司共有40個腫瘤領域的創新候選藥物處在臨床申請及以上開發階段,預計2022-2024年將有4個創新藥和14個生物類似藥或仿製藥獲批上市[13] - F-627預計2023年上半年將在中國獲批[14] - 公司預計外科╱鎮痛領域未來三年(2022-2024年)將有7個生物類似藥或仿製藥獲批上市[15] - 公司預計肝病領域未來三年(2022-2024年)將有2個生物類似藥或仿製藥獲批上市[17] - 公司預計呼吸系統領域未來三年(2022-2024年)將有15個生物類似藥或仿製藥獲批上市[1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研发总开支约为人民币219,159万元,占公司收入的14.4%[29] - 公司计划创新药收入在2023年突破100亿人民币,创新药收入占比预计于2022年达到24%[41] - 公司希望于2030年成为世界级创新医药集团,达到1000亿港币的收入目标,其中创新药占比6成以上[41] 市场与竞争 - 第七批国家带量采购中,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降价幅度与前五批相比有所收窄[12] - 中国生物制药在第七批国家带量采购中中标9款产品,为中选品种数量最多的上市药企之一[12] - 第七批国家带量采购中标的11个竞标品种中,中国生物制药2021年的收入贡献约为5%[12] - 公司超过90%的收入来自中国大陆内地的客户[60] 公司治理与股东权益 - 中国生物制药的主要附属公司均为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正大天晴、北京泰德、南京正大天晴等[9] - 正大天晴研发中心是中国唯一一个“新型肝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 北京泰德于2012年12月再次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的GMP认证许可[10] - 中国生物制药连续四年荣登美国杂志《制药经理人》发布的“全球制药企业50强”[11] - 中国生物制药获选成为恒生沪深港通生物科技50指数成份股[11] - 公司董事和主要行政人员持有公司股份的权益情况: - 謝其潤女士持有2,279,254,761股,占比12.11%[95] - 謝炳先生持有1,621,403,124股,占比8.62%[95] - 鄭翔玲女士持有880,034,750股,占比4.68%[95] - 謝承潤先生持有4,050,000,000股,占比21.53%[95] - 謝炘先生持有174,247,000股,占比0.93%[95] - 李一先生持有6,572,623股,占比0.03%[95] - 李國棟醫生持有71,000股,占比0.00%[95] - 公司主要股东持有公司股份的权益情况: - Thousand Eagles Limited持有2,362,500,000股,占比12.56%[99] - 法國投資(中國1)集團有限公司持有2,279,254,761股,占比12.11%[99] - Remarkable Industries Limited持有1,687,500,000股,占比8.97%[99] - Validated Profits Limited持有1,459,785,124股,占比7.76%[99] - 公司董事和主要行政人员持有相聯法團股份的权益情况: - 謝炘先生持有正大天晴229,250股,占比0.18%[97] - 謝炘先生持有南京正大天晴26,583股,占比0.53%[97] - 公司採納了二零一三購股權計劃,計劃有效期为十年,旨在向对公司成功经营作出贡献的合资格参与人提供激励及奖励[101] - 根据计划,可授出购股权获行使时须配发及发行之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0%[101] - 在任何十二个月期间内,因授出购股权获行使时发行或将发行予每位参与人的股份数目,最多不得超过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101] - 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根据二零一八股份奖励计划向9位获选参与者授予合计8,577,623股限制性股份,其中6,342,623股授予执行董事李一先生[10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根据可转债条款购回并注销本金总额为222,768,000欧元,期末未偿还可转债本金金额为489,732,000欧元[105] - 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通过二零一八股份奖励计划由受托人以信托方式持有332,617,877股股份[104] - 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通过联交所回购21,400,000股股份,总代价约94百万港元,回购股份已注销[110] - 公司于2021年12月1日与若干金融机构订立融资协议,获授总额为1,000,000,000美元的优先定期贷款及循环信贷融资[108] - 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根据二零一八股份奖励计划,受托人以总代价约882,405,000港元在联交所购买合共215,765,000股股份[111] - 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可转债换股价已从每股12.56港元调整至每股12.41港元[105] - 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二零一八股份奖励计划的计划上限更新为公司已发行股本总数的3%[103] - 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可转债全数转换后,公司须予发行最多339,888,214股股份[105] - 公司于2022年6月30日回购股份的月份及数量:二月5,500,000股,四月11,000,000股,五月4,900,000股[111] - 公司董事会包括八位执行董事和五位独立非执行董事[113] - 公司主席为谢其润,报告日期为2022年8月23日[113] 资产与负债 - 公司资金储备合计为人民币2,224,574万元,包括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及银行结余人民币776,829万元、非流动资产中的银行存款人民币684,200万元及理财管理产品总额人民币763,545万元[1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非流动权益投资约为人民币167,426万元,流动权益投资约为人民币27,109万元[2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通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非流动金融资产约为人民币410,438万元,流动金融资产约为人民币763,545万元[2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理财管理产品投资总额约为人民币763,545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11.8%[2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人民币776,829万元[3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短期贷款约为人民币406,875万元,长期贷款约为人民币431,316万元[3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可转换债券债务部分金额约为人民币322,949万元[3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约为人民币6,493,446万元,总负债约为人民币2,618,985万元,资产负债比率为40.3%[3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总额为39,736,699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8%[4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总额为25,197,76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1%[4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净流动资产为8,932,254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9%[4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总权益为38,744,610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9%[4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649.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5%[5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总负债为261.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79%[5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267.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2%[61] 现金流量与资本支出 - 经营业务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3,948,94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1%[51] - 投资业务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5,989,659千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7.7%[51] - 融资业务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1,460,527千元人民币,同比减少91.8%[51] - 现金及现金等值减少净额为-3,501,245千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1.1%[51]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值为6,065,442千元人民币,同比减少24.4%[51] - 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所付款为-626,972千元人民币,同比减少7.1%[51] - 新增银行贷款为7,719,27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09.8%[51] - 归还银行贷款为-6,578,135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1.3%[51] - 回购买股份为-809,316千元人民币[51] - 外币汇率转变的净影响为-32,8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29 22:03
财务表现 - 2021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269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166亿元[8] - 2021年收入为26,861,356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17] - 2021年毛利为21,529,261千元人民币,毛利率为80.1%[17] - 2021年经营利润为5,112,09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8%[18] - 2021年公司总资产为60,543,337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17] - 2021年公司净收入为16,614,793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8%[17] - 2021年销售及分销成本为10,518,393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2%[17] - 2021年资产净值为40,000,000人民币千元,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6,000,000人民币千元[20] - 2021年总收入为26,861,356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98] - 2021年毛利为21,529,26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98] - 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权益持有者的盈利为14,608,412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7%[98] - 2021年总资产为60,543,337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98] - 2021年派发股息总额为754,460,000港元,约合人民币623,338,000元[95] - 2021年回购股份总数为24,905,000股,总代价为152百万港元[101] - 2021年可供分派储备为7,208,698,00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1%[103] - 2021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3.6%,达到约人民币2,686,136万元[35] - 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应占盈利约人民币1,460,841万元,同比增长427.2%[35] - 2021年新药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去年约38.1%上升至约45.1%[35] - 2021年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人民币1,056,881万元,资金储备合计约人民币2,036,084万元[35] - 2021年收入为26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147] - 2021年毛利为215.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147] - 2021年税前盈利为185.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0.4%[147] - 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的盈利为146.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7.2%[147] - 2021年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77.83分,同比增长428.2%[147] - 2021年总全面收益为168.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9.2%[148] - 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的总全面收益为148.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6.1%[148] - 公司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从2020年的36,266,899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45,198,318千元,增长24.6%[149][150] - 非流动资产从2020年的24,416,235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37,040,159千元,增长51.7%[149] - 流动资产从2020年的22,794,203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23,503,178千元,增长3.1%[149] - 流动负债从2020年的10,943,539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15,345,019千元,增长40.2%[149] - 公司净资产从2020年的22,419,558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37,729,023千元,增长68.3%[150] - 公司投资物业从2020年的308,559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705,626千元,增长128.7%[149] - 公司商誉从2020年的88,926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647,930千元,增长628.6%[149] - 公司银行存款从2020年的2,950,000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4,972,000千元,增长68.5%[149] - 公司总权益从2020年的22,419,558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37,729,023千元,增长68.3%[150] - 公司非流动负债从2020年的13,847,341千元减少至2021年的7,469,295千元,减少46.1%[150] - 公司本年度盈利为14,608,412千元,同比增长显著[154] - 公司综合储备从2020年的16,801,209千元增长至2021年的30,565,023千元,增幅显著[154] - 公司经营业务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5,366,294千元,较2020年的5,325,336千元有所增长[155] - 公司除税前盈利为18,572,673千元,较2020年的5,013,044千元大幅增长[155] - 公司财务费用为308,617千元,较2020年的323,368千元有所下降[155] - 公司应占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盈利及亏损为-13,630,790千元,较2020年的3,233千元大幅下降[155] - 公司投资物業折旧为21,225千元,较2020年的44,684千元有所下降[155] - 公司无形资产摊销为89,917千元,较2020年的763,491千元大幅下降[155] - 公司商誉减值为47,254千元,2020年无此项减值[155] - 公司经营业务所得现金流量为6,093,010千元,较2020年的6,284,512千元有所下降[155] - 公司经营业务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5,366,294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5,325,336千元人民币略有增长[156] - 公司投资业务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2,515,977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1,802,291千元人民币有所增加[156] - 公司融资业务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3,225,263千元人民币,而2020年为所得现金流量净额2,233,188千元人民币[156] - 公司年末现金及现金等值为9,599,537千元人民币,较年初的10,624,194千元人民币有所减少[156] 研发与创新 - 公司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能力行业领先,积极开拓与国内外著名医药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5] - 2021年研发费用为3,677,259千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3.7%[17] - 2021年研发费用为3,677,259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98] - 2021年研发投入为36.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147] - 2021年公司取得上市批件数量36件,申请临床数量52项,涉及创新药品种26个[34] - 2021年公司取得临床批件51件,其中34件为I类创新药研究项目,涉及25个I类创新产品[34] - 2021年公司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累计突破1,000大关[30] - 2021年公司研发总开支约人民币382,017万元,占收入约14.2%,其中创新药及生物药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0%[50] - 2021年公司提交专利申请939项,获得专利发明授权290项[50] - 公司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重磅产品包括HBQ、LM、YXJ等12种呼吸系统药物[22] - 公司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抗感染药物包括艾沙康唑冻干制剂、奥硝唑注射液等13种[23] - 公司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抗肿瘤药物包括TQB3101、TQB3139等17种[23] - 公司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麻醉镇痛药物包括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舒更葡糖钠等2种[24] - 公司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泌尿系统药物包括米拉贝隆、碳酸镧咀嚼片等2种[24] - 公司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免疫炎症药物包括阿达木单抗注射液、阿普米司特等5种[24] - 公司未来3年计划上市的糖尿病药物包括达格列净片、德谷胰岛素注射液等7种[24] 产品与市场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用药、肝病用药、肠外营养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心脑血管用药和骨科用药[4] - 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全国90%以上医院,拥有超过13,000名销售人员[19] - 2021年按治疗领域划分的收入中,呼吸系统领域收入为37,729,023人民币千元[20] - 抗肿瘤领域收入同比增长21%,达到人民币92.2亿元,占总收入约34.3%[31] - 五年内上市产品收入合计约人民币121亿元,占总收入约45%,创历史新高[31] - 2021年创新药收入合计约人民币63.5亿元,占总收入约24%[31] - 抗腫瘤用藥銷售額約人民幣921,610萬元,佔公司收入約34.3%[40] - 肝病用藥銷售額約人民幣366,271萬元,佔公司收入約13.6%[40] - 心腦血管用藥銷售額約人民幣284,075萬元,佔公司收入約10.5%[40] - 骨科用藥銷售額約人民幣243,628萬元,佔公司收入約9.1%[41] - 呼吸系統用藥銷售額約人民幣213,678萬元,佔公司收入約8.0%[41] - 腸外營養用藥銷售額約人民幣120,831萬元,佔公司收入約4.5%[42] - 其他銷售額約人民幣536,043萬元,佔公司收入約20.0%[42] - 公司2021年抗肿瘤、心脑血管和呼吸三个治疗领域合计贡献约人民币31亿元[31] - 公司客户包括分销商及医院,通过研讨会和新产品上市会推广产品并获得反馈,同时提供电话咨询、投诉处理和售后服务[106] - 公司通过规范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和采购招标机制管理供应商,并每年进行年度评审以确保服务质量[106]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 - 公司董事会已成立执行董事委员会、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及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以提高董事会效率[61] - 公司董事会由9位执行董事和5位独立董事组成,具备医药、会计及财务、业务及管理等多方面核心能力[64] -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全体人数超过三分之一,提供独立观点和建议,确保董事会具备独立判断能力[65] - 董事会每年至少举行四次定期会议,必要时召开特别会议,确保董事充分参与讨论[62] - 公司主席谢其润女士负责监督董事会运作及制定全面策略,首席执行长李一先生负责管理集团业务及运营[67] - 独立董事需参加董事会会议,就企业策略、企业表现、资源运用等作出独立判断[65] - 董事会负责制定和检讨企业管治政策,确保遵守法律及监管规定[66] - 执行董事的委任无特定期限,独立董事任期为两年,所有董事需在股东周年大会上轮值告退及膺选连任[68] - 公司秘书负责确保公司持续遵守上市规则、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等法规[62] - 董事会会议记录详尽记录会议讨论事项及决定,确保会议记录的正确性和透明度[62] - 董事会在出现潜在利益冲突时,涉及利益的董事不得投票且不计入法定人数[63] - 公司新任董事接受全面、正式的就任培训,确保对业务及运作有适当理解[69] - 所有董事包括九位执行董事和五位独董均参与持续专业发展活动,阅读企业管治及法规相关材料[69] - 公司秘书陈凯年先生接受不少于15小时的专业培训,以精进其技能及知识[70] - 审核委员会包括主席陆正飞先生及成员李大魁先生、鲁红女士及李国栋医生,共同拥有足够的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74] - 审核委员会审阅并讨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财务报表[74] - 提名委员会包括主席谢其润女士及成员谢炳先生、陆正飞先生、鲁红女士、张鲁夫先生及李国栋医生[76] - 提名委员会检阅董事会架构、人数及组成,评核所有独董的独立性[76] - 薪酬委员会于年内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及检讨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政策及待遇基准[73] - 薪酬委员会主席为张鲁夫先生,成员包括陆正飞先生及鲁红女士[73] - 薪酬委员会确保任何董事或其联系人士不得参与釐订其自身薪酬[73] - 公司成立了ESG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ESG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目标和指标的执行情况[77] - 董事会成员在性别、年龄和专业经验方面呈现均衡分布,提名委员会将每年至少一次检视董事会多元化情况[79] - 2021年董事会举行了5次定期会议和2次非定期会议,执行董事出席率为100%[81] - 一名独立董事因未及时报告持有公司股份及交易情况,违反了证券交易行为守则[83] - 公司为全体董事及主管人员安排了董事及主管人员责任保险,并每年检讨投保范围[84] - 2021年公司共有6名高级管理人员,其中5人薪酬超过人民币150万元[85] - 董事会确认其对公司及集团账目的编制责任,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86] - 公司董事会确认无重大不明朗因素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继续以持续经营基准编制财务报表[87] - 公司内部审核部门在2021年度对所有重要职能进行了检阅,董事会认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系统有效及足够[87] - 公司2021年度支付给外聘核数师的核数服务费用为6000千元人民币,非核数服务费用为39千元人民币[88] - 公司通过网站和公告提供高标准的披露和财务透明度,确保股东及时获取全面且易于理解的资料[89] - 公司股东特别大会的召开需由持有不少于十分之一投票权资本的股东提出书面申请,会议应在申请后两个月内举行[90] - 公司股东提名董事候选人需提交书面通知和被提名人的参选意愿,通知需在会议通知寄发后至会议前七天提交[91] - 公司组织章程文件在2021年度无变动,将在即将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提呈修订决议[92] - 公司秉持稳定及可持续的股息政策,派息将视财务表现、现金流、未来资金需求及经济环境而定[93] - 公司董事会的查询可通过香港总办事处或公司网站提出,公司定期在网站发布最新新闻并接受公众意见和查询[94] 股东与股权结构 - 公司董事谢其润女士通过法国投资(中国1)集团有限公司持有2,279,254,761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2.10%[110] - 公司董事谢炳先生通过Validated Profits Limited持有1,459,785,124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8.60%[111] - 公司董事郑翔玲女士通过正大百年集团有限公司持有675,000,0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4.67%[111] - 公司董事谢承润先生通过Thousand Eagles Limited及Remarkable Industries Limited分别持有2,362,500,000股及1,687,500,0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21.50%[111] - 谢炘先生持有正大天晴229,250股,持股比例为0.18%,持有南京正大天晴26,583股,持股比例为0.53%[112] - Thousand Eagles Limited持有公司2,362,500,000股,持股比例为12.54%[113] - 法国投资(中国1)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279,254,761股,持股比例为12.10%[113] - Remarkable Industries Limited持有公司1,687,500,000股,持股比例为8.96%[113] - Validated Profits Limited持有公司1,459,785,124股,持股比例为7.75%[113] - Citigroup Inc.持有公司37,715,912股好仓,持股比例为0.20%,持有43,301,478股淡仓,持股比例为0.23%,核准借出代理人持有923,315,523股,持股比例为4.90%[113] - 公司承诺确保谢炳先生、郑翔玲女士、谢其润女士及谢承润先生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公司控股比例及董事会控制权[117] 员工与薪酬 - 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25,579名员工,员工成本总额为人民币4,567,982,000元,较2020年的人民币3,726,354,000元有所增加[56] - 公司根据2018股份奖励计划,由信托持有的股份总数为140,830,500股,尚未授予任何股份[56] - 公司为雇员提供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培训机会以及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106] - 公司2021年共有6名高级管理人员,其中5人薪酬超过人民币150万元[85] - 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其润女士为29岁,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经济学系理学士学位[124] - 公司创始人谢炳先生拥有超过29年的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及管理经验[124] - 谢承润先生现年26岁,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及正大天晴董事长,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经济学系理学士学位及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管理学及全球领导力硕士学位[128] - 谢炘先生现年52岁,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主要负责集团的收购合并及融资工作,并担任集团发言人[128] - 郑翔玲女士为公司创始人之一,现任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执行董事及执行董事委员会成员,北京泰德董事长[126] - 谢承润先生于2018年加入公司前,曾担任知名人力资源公司猎聘北美的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