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01177)

搜索文档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贝莫苏拜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安罗替尼巩固治疗放化疗后未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III期研究数据在2025年ASCO年会公布
格隆汇· 2025-06-05 12:09
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贝莫苏拜单抗注射液联合或不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I期临床研究成果 显示联合用药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并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1][2][3] - 该研究是全球首个在同步╱序贯放化疗后未进展III期NSCLC领域的联合用药研究 验证了靶向免疫联合巩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刷新了该领域的PFS获益纪录 [3] - 基于研究结果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安罗替尼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已于2025年4月由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 [3] 临床研究数据 -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组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中位PFS 10 9个月(15 1个月vs 4 2个月) 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1% [1][2] -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慰剂组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中位PFS 5 5个月(9 7个月vs 4 2个月) 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7% [2] - 安全性特征与药物已知风险谱相符 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 8%、29 4%、19 7% [2] 研究背景 - 研究(R-ALPS)纳入经病理确诊、同步╱序贯放化疗后未进展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III期NSCLC患者 共完成553例患者随机入组 [1] - 试验组1(209例)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 试验组2(212例)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慰剂治疗 对照组(132例)为安慰剂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为19 4个月 [1] 行业背景 - 肺癌在全球和中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2022年全球肺癌发病人数高达248万 其中中国发病人数达106 1万 [2] - 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 目前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III期NSCLC治疗手段有限 主要为同步╱序贯放化疗后继续使用免疫单药进行巩固治疗 [2]
汇丰:上调中国生物制药目标价34% 维持“买入”评级
快讯· 2025-06-04 14:26
目标价与评级调整 - 汇丰将中国生物制药目标价上调34% 从3 8港元升至5 1港元 并维持"买入"评级 [1] - 2025及2026年经调整净利润预测分别上调39%和45% [1] 创新药销售前景 - 公司在2025年ASCO大会上公布的数据令人鼓舞 创新药销售前景更加乐观 [1] - PD—L1和G—CSF的销售增长快于预期 新药上市及营运效率提升将推动2025—2027年两位数获利增长 [1] 市场表现与估值 - 公司股价今年迄今上涨36% [1] - 行业正在进行多项商业拓展 行业情绪改善 当前估值具有吸引力 [1]
国内创新药上市跑出加速度,创新药ETF天弘(517380)年内涨超23%,居全市场行业类ETF首位
搜狐财经· 2025-06-04 10:57
创新药ETF表现 - 创新药ETF天弘(517380)6月4日盘中最高触及0.660元,创2023年11月以来新高,截至发稿涨2.81% [1] - 成分股中信达生物涨超15%,皓元医药、泰格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涨幅均超6% [1] - 该ETF年内累计涨幅达23.08%,在全市场行业类ETF中涨幅排名第一 [1] 指数与成分股 - 创新药ETF天弘(517380)是唯一跟踪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指数的ETF产品 [1] - 指数覆盖沪、深、港三地创新药龙头,十大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药明康德、恒瑞医药、泰格医药等 [1] 行业动态 - 2025年1至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20余款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刷新近五年同期纪录 [2] - 2025年ASCO年会上70余项中国原创研究成果入选,显示国内创新药国际竞争力提升 [2] 行业趋势 - 中国创新药领域从"跟随式创新"迈向"全球领跑",在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等关键赛道发力 [2] - 海外BD合作和ASCO大会等事件持续提高板块热度,国内创新药企迎来估值重塑 [2] 政策与市场机会 - 下半年国家医保谈判为重要事件,谈判前获批的创新药有望通过医保加速放量 [2]
中国生物制药“得福组合”击败K药、替雷利珠单抗 国产创新药也成“头对头”挑战对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2 16:42
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的"得福组合"在III期临床研究中头对头击败默沙东的K药和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展现显著疗效优势 [2][3][4] - "得福组合"在PD-L1高表达人群中中位PFS接近翻倍,ORR和DCR显著提升 [3][4] - 国内头对头试验数量持续增长,国产创新药逐步成为行业挑战目标 [5][6] 临床数据表现 - "得福组合"一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位PFS达11个月,较K药提升3.9个月,疾病进展/死亡风险降低30% [4] - PD-L1高表达人群(TPS≥50%)中,"得福组合"中位PFS达13.3个月,较K药的7.2个月接近翻倍 [4] - "得福组合"ORR和DCR分别为57.3%和85.9%,显著高于K药的39.5%和79.1% [4] - 在sq-NSCLC治疗中,"得福组合"PFS达10.12个月,击败替雷利珠单抗的7.79个月 [4] 药物研发背景 - "得福组合"包含贝莫苏拜单抗(PD-L1单抗)和安罗替尼(多靶点抗血管TKI),均为1类创新药 [3] - 贝莫苏拜单抗2024年5月获批首个适应证为ES-SCLC一线治疗 [3] - CAMPASS研究纳入531例PD-L1阳性NSCLC患者,采用2:1随机分组设计 [3] 行业趋势 - 国内药企2020-2023年发起的III期头对头试验数量从2项增至8项(仅2023上半年) [6]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通过头对头试验成为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 [6] - 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已登记全球多中心III期头对头临床试验 [5] - 头对头试验被视为验证best-in-class药物的最佳方法但投资风险较高 [6]
ASCO见证:中国创新药冲击全球第一梯队
36氪· 2025-06-01 15:31
中国创新药在ASCO的崛起 - 2015-2025年ASCO见证中国创新药从1项口头报告增长至73项,Late-Breaking Abstract从0项增至11项,实现数量质量双突破[1][2][4] - 中国生物制药以12项口头报告(含4项LBA)创ASCO中国药企纪录,君实生物DIAMOND研究成为全球首个证实PD-1抑制剂可豁免同期顺铂化疗的Ⅲ期研究[4] - ASCO效应首次在中国股市显现,中国生物制药、荣昌生物等企业股价因亮眼临床数据持续上涨[5][6] ADC领域领先优势 - 国产ADC管线占ASCO大会48.4%(89/184项),全球市场占比超40%(519项),在HER2、TROP2、CLDN18.2靶点分别掌握全球63.6%、76.5%、85.7%在研药物[8][9] - 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HER2阳性肝转移乳腺癌ADC,科伦博泰芦康沙妥珠单抗为全球首个肺癌适应症获批TROP2 ADC[10] - 迈威生物9MW2821联合治疗尿路上皮癌客观缓解率达87.5%,2021年以来中国ADC对外BD交易总额超400亿美元[11] 双抗领域突破 - 国内双抗管线占全球46%(超1300个),ASCO上34项双抗研究占比49%,7款国产药物处于上市申请或Ⅲ期阶段[12][13] -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获辉瑞12.5亿美元首付款,创国产双抗出海纪录,2024年国内双抗出海交易首付款突破20亿美元[14][15] -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礼新医药LM-299等推动国产双抗首付款从5亿美元跃升至12.5亿美元[15] 新兴治疗领域布局 - 中国细胞治疗临床试验占全球47%(489项),CAR-T为主流但加速布局TCR-T、CAR-NK等新技术,沙砾生物TIL疗法在宫颈癌展现疗效[16][17] - 溶瘤病毒等领域同步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形成ADC、双抗、细胞治疗多领域领先格局[17] BD交易模式创新 - License-out交易从2018年17项增至2024年94项,首付款从2亿美元增至41亿美元,2025Q1交易额同比增222%至369亿美元[18][20] - NewCo模式崛起(2024年交易额600亿元+54%),三生制药、岸迈生物等案例显示首付款比例提升至9.4%,实现风险共担与生态共建[22][23][24] - 交易逻辑从"高总金额低首付"转向高首付(如12.5亿美元)+股权分成,推动行业从"卖管线"进入"生态共建"阶段[21][24]
本土创新崛起 多家药企携最新成果亮相全球顶级肿瘤大会
新京报· 2025-05-30 21:00
ASCO年会中国药企表现 - 2025年ASCO年会将展示迪哲医药、科伦药业、中国生物制药等本土企业在PD-1单抗、ADC等领域的在研成果 [1] - 中国研究者原创研究入选口头报告数量达70多项,超过去年的55项 [1][2] 迪哲医药研发进展 - DZD8586在B-NHL领域展示3项进展,针对CLL/SLL患者的Ⅰ/Ⅱ期临床研究客观缓解率达84.2% [3] - DZD8586在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或BTK降解剂治疗患者中分别观察到82.4%、83.3%和50%的肿瘤缓解 [3] - DZD6008在NSCLC患者中显示83.3%的靶病灶肿瘤缩小,脑脊液药物浓度与血浆比值超过1 [7] 中国生物制药研发进展 - TQB2102(HER2双抗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HER2低表达乳腺癌和胃/胃食管腺癌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1.3%、51.5%和70% [4] - HER2阳性乳腺癌伴脑转移亚组客观缓解率达70%,1例颅内病灶完全缓解 [4] -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sq-NSCLC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12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36% [6] 科伦药业研发进展 - 芦康沙妥珠单抗在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疗效显著优于多西他赛,获批用于EGFR-TKI及铂类化疗后进展的患者 [5] 肺癌领域研发动态 - NSCLC占肺癌病例80%-85%,约70%确诊时已无法手术切除 [5] - 泽璟制药ZG006单药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Ⅱ期剂量扩展研究入选ASCO口头报告 [7] 本土创新药发展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活跃创新药数量达3575个,全球首位 [8] - 本土创新药在国内上市占比从2015年不足10%提升至2024年42% [8] - 2024年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31%来自中国,2019年该比例为0 [8]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TQB2868“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II期研究数据在2025年ASCO年会公布
格隆汇· 2025-05-29 20:30
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TQB2868联合安罗替尼与AG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mPDAC)的II期临床研究初步数据 [1] - TQB2868联合方案在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显著优于AG化疗方案历史数据 [1] - 该方案有望成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胰腺癌的首个一线治疗方案 [2] 临床研究数据 - 研究名称:TQB2868-ALTN-II-01,评估TQB2868联合安罗替尼与AG化疗一线治疗mPD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 截至2025年1月,已入组40例IV期mPDAC患者,其中36例可评估 [1] - 客观缓解率(ORR)达63.9%,是AG化疗方案历史数据(23%-36%)的2-3倍 [1] - 疾病控制率(DCR)达100%,是AG化疗方案(62.3%)的1.6倍 [1]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达到,6个月PFS率达86%,是AG化疗方案(43.2%)的2倍 [1] - 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预期有望超过1年 [1] 安全性数据 - TQB2868联合方案安全耐受性良好,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5%,低于AG化疗方案的68.1%-77% [1] 后续进展 - 公司正在就TQB2868联合方案的注册III期临床试验与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进行沟通 [2] - 该方案有望为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带来根本性改善 [2]
中国生物制药:TQB2868联合方案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突破性疗效
快讯· 2025-05-29 20:22
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TQB2868联合安罗替尼与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初步数据 [1] - 初步数据显示联合疗法在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AG化疗方案 [1] - 公司正在与CDE沟通TQB2868联合方案的注册III期临床试验 [1] 临床数据表现 - 客观缓解率(ORR)达63[9%](为AG化疗方案历史数据的2-3倍 [1] - 疾病控制率(DCR)达100%(是AG化疗方案的1[6倍 [1]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达到(6个月PFS率达86%(是AG化疗方案的2倍 [1] - 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预期有望超过1年 [1] 安全性数据 - 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5% [1] - TQB2868联合方案安全耐受性良好 [1] 研究进展 - 截至2025年1月已入组40例IV期mPDAC患者(其中36例可评估 [1] - 正在与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沟通注册III期临床试验 [1]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TQB2102"HER2双抗ADC"I期研究数据在2025年ASCO年会公布
格隆汇· 2025-05-27 17:44
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TQB2102的首次人体I期临床研究初步数据,该药物在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和安全性优势 [1][2] 临床数据 - 试验共纳入181例经治无标准治疗方案的晚期实体瘤患者,包括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 [1] - 6mg/kg及以上剂量组中,HER2阳性乳腺癌客观缓解率(ORR)为51.3%,HER2低表达乳腺癌ORR为51.5% [1] - HER2高表达(HER2免疫组化3+)结直肠癌ORR为34.8%,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ORR为70% [1] - HER2阳性乳腺癌伴脑转移亚组ORR为70%,1例颅内病灶完全缓解 [1] - 31%的乳腺癌受试者在T-DM1/DS-8201耐药后使用TQB2102治疗仍有效 [1] 安全性表现 - 总人群中≥3级不良事件(AE)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21.7%)、白细胞计数降低(10.6%)、贫血(8.9%)、血小板计数降低(6.1%) [2] - 仅出现1例(0.55%) 2级间质性肺病(ILD),发生率远低于同类药物DS-8201 (发生率>10%) [2] 行业地位与前景 - 全球尚无双抗ADC药物获批上市 [2] - TQB2102在多个晚期恶性肿瘤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获益,且ILD发生率低,实现了疗效和安全性的有效平衡 [2] - 目前TQB2102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有望重塑HER2 ADC治疗格局 [2]
行业ETF风向标丨创新药步入发展新阶段,多只港股创新药相关ETF涨超2%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13:35
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领跌 市场早盘震荡调整 消费和医药板块成为热点 [1] - 多只创新药相关ETF涨幅居前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和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午后涨超2% [2] -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午后涨幅超2% 规模达95.23亿元 [5] -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和港股创新药ETF基金(520700)午后涨约1.9% [6] ETF产品数据 -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现价1.297元 涨幅2.61% 规模34.05亿元 [2]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现价1.287元 涨幅2.22% 规模16.17亿元 [2] -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现价0.971元 涨幅2.21% [2] -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现价1.241元 涨幅1.97% [2] 指数跟踪与成分股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覆盖港股通创新药产业上市公司 成分股包括信达生物(总市值885.89亿港元)、百济神州(2034.42亿港元)、康方生物(774.16亿港元)等 [3][4] -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选取不超过50家港股创新药研发公司 成分股包括药明生物(938.65亿港元)、翰森制药(1433.26亿港元)、石药集团(707.63亿港元)等 [5][6] - 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覆盖50只港股通创新药公司 成分股与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高度重叠 [6][7] 行业趋势 - 2025年国内创新药产业或迎拐点 从资本驱动转向盈利驱动 板块或现业绩与估值双修复 [2] - 新一轮技术周期有望推动国产创新药进入新发展阶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