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保险(01299)

搜索文档
中华交易服务沪深港300指数下跌0.69%,前十大权重包含汇丰控股等
金融界· 2025-06-13 20:56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低开低走 中华交易服务沪深港300指数下跌0 69% 报4747 32点 成交额3539 55亿元 [1] - 中华交易服务沪深港300指数近一个月上涨0 16% 近三个月下跌0 47% 年至今上涨7 93% [1] 指数编制 - 中华交易服务(沪深港)互联互通指数系列由中华证券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委托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 旨在反映"沪港通"及"深港通"合资格证券整体表现 [1] - 指数以2008年12月31日为基日 以2000 0点为基点 [1] 权重构成 - 十大权重股分别为腾讯控股(8 4%) 阿里巴巴-W(5 43%) 汇丰控股(4 21%) 贵州茅台(2 49%) 建设银行(2 33%) 小米集团-W(2 31%) 美团-W(2 14%) 友邦保险(1 9%) 宁德时代(1 82%) 中国平安(1 63%) [2] - 持仓市场板块分布为香港证券交易所(52 12%) 上海证券交易所(29 58%) 深圳证券交易所(18 30%) [2] - 行业分布为金融(30 63%) 可选消费(15 87%) 通信服务(13 27%) 工业(8 95%) 信息技术(8 34%) 主要消费(6 31%) 医药卫生(4 94%) 原材料(3 63%) 公用事业(3 12%) 能源(3 07%) 房地产(1 87%) [2] 跟踪基金 - 跟踪中华沪深港300的公募基金包括大成中华沪深港300C和大成中华沪深港300A [3]
重磅利好!允许“H牌”按规加挂“A牌”,大湾区港股公司里有这些巨头→
第一财经· 2025-06-11 18:04
政策核心内容 - 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政策旨在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 [3] - 政策并非降低A股上市门槛,仍将坚持高质量导向,未来会出台具体细则 [1][7] 潜在受益企业范围 - 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共有220家尚未在A股上市,办公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企业共有1712家尚未在A股上市 [5] - 市值前三甲为友邦保险(7408.68亿港元)、香港交易所(5258.99亿港元)、中银香港(3679.33亿港元) [5] - 腾讯控股(47192.40亿港元)是办公地在广东省的港股上市企业中市值最高的 [6] - 其他办公地在广东省的港股上市企业包括腾讯音乐-SW(2281.54亿港元)、小鹏汽车-W(1511.42亿港元)、思摩尔国际(1198.88亿港元)等 [6] 政策背景与市场现状 - 2021至2025年A股IPO数量逐年下降,2025年至今仅有46家,首发融资金额从2022年5868.86亿元降至2024年的673.53亿元 [6] - 截至6月10日,共计190家企业在港交所排队,多数来自中国内地 [10] - 港股资金集中在少数头部企业上,部分仅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港股估值不高 [11] 政策影响与意义 - 将显著提升深交所国际竞争力,为港股上市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1] - 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湾区企业资源,提升深交所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4] - 促进两地市场深度融合,增强港股市场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 [14] - 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优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 [14] - 为A股引入优质投资标的,特别是那些处于成长期、已度过初创阶段但尚未达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企业 [14] 企业上市模式变化 - 从"A+H"模式(国内龙头企业"走出去")到"H+A"模式(优质企业"请回来") [12] - "H+A"模式可以把具有成长潜力但暂未达到A股上市标准的企业引入内地市场 [12] - 特别有利于红筹架构公司二次上市 [14] 企业架构类型 - 在港上市的集团公司常见架构分为红筹架构和H股架构 [15] - 红筹架构通过搭建并重组境内外架构的方式将中国境内权益主体由红筹架构下拟境外上市主体实现并表 [15] - H股架构指中国境内注册的股份公司作为上市主体,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架构 [15]
中证香港回购指数报1102.82点,前十大权重包含友邦保险等
金融界· 2025-06-11 17:18
指数表现 - 中证香港回购指数报1102 82点 近一个月上涨10 41% 近三个月上涨5 94% 年至今上涨23 98% [1] - 指数基日为2018年12月28日 基点1000 0点 [1] 指数构成 - 样本选取香港上市证券中回购比例较高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 [1] - 十大权重股依次为友邦保险(10 59%) 汇丰控股(10 16%) 腾讯控股(9 48%) 快手-W(9 27%) 美团-W(7 87%) 东岳集团(6 56%) 石药集团(6 46%) 恒生银行(5 73%) 太古股份公司A(5 54%) 中远海控(3 83%) [1] - 全部持仓均来自香港证券交易所 [1] 行业分布 - 金融占比最高达28 05% 其次为通信服务(18 84%) 医药卫生(15 85%) 可选消费(12 84%) [2] - 其他行业占比:原材料6 74% 房地产6 56% 工业6 22% 信息技术2 47% 主要消费1 52% 能源0 77% 公用事业0 12% [2] 调整机制 - 样本每季度调整一次 实施时间为每年3 6 9 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 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 [2] - 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 公司发生收购合并等情形参照细则处理 [2]
银行渠道的过去和未来(一):银保渠道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年度保费
13个精算师· 2025-06-10 14:33
中国银保渠道发展历程 - 银保业务从1996年开始起步,比个险代理人体系引进中国晚四年 [6] - 2004年前为起步阶段,2001年银保总保费仅47亿占寿险总保费2%,2002年快速增至388亿占17% [7][8] - 2005-2012年为正常增长阶段,银保总保费从952亿增至3897亿,期交保费从30亿增至385亿 [8] - 2013-2016年为投资驱动阶段,受非标投资放开和A股牛市推动,趸交保费增长超200% [11][12] - 2017-2019年为去短期化阶段,监管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要求不超过银保新单保费50% [12] - 2020-2023年为增额终身寿阶段,定价利率降至3.5%,长期期交占比从60%升至95% [13][14] - 2024年起进入"报行合一"新阶段,手续费标准化,三年交9%、五年交14%、十年交18% [20][21] 银保市场格局变化 - 2022年初将银保公司分为"银保七雄"和"八大金刚"两组,15家公司银保保费占比超90% [1][16] - 2015-2019年银保七雄市场份额50%左右,加上八大金刚达60-72% [16] - 2020-2024年老七家市场份额从10.9%升至24.8%,银行系从15.1%升至18.1% [47][48] - 2024年一季度老七家期交保费增长29%,银行系下降21%,非银外资增长26% [25] - 期交市场集中度提高,前10名份额从2019年62%降至2024年50%后回升至54% [25][28] 产品结构演变 - 早期以五年趸交产品为主,2008年分红险占比超80% [8][9] - 2014年后转向万能险,2020年起增额终身寿占比达90%以上 [10][14] - 长期期交占比从2019年60%升至2023年95%,2024年短期交产品重现占10% [14][18][19] - 银行系公司长期期交占比从2020年44%升至2021年91%,转型最成功 [15] - 2025年部分公司转向分红险,但四大行因历史教训意愿不强 [26] 财务与监管影响 - "报行合一"后银保新业务价值率大幅提升,太平人寿从5.9%升至20.8% [23] - 新华、太平、人保寿险银保新业务价值分别增长517%、219%、134% [30] - 监管要求销售费用不超过附加费用倍数从8倍降至1.5倍 [16][17] - 定价利率从2023年3.5%降至2024年3.0%,分红险降至2.5% [17][23] - 老七家个险新业务价值占比普遍下降,新华从97%降至64% [30][35]
杜嘉祺重返友邦保险接任董事长:老将回归背后的战略深意
搜狐财经· 2025-06-10 11:56
人事变动 - 友邦保险董事会主席谢仕荣在任职60年后退任 被授予荣誉主席称号 [1] - 杜嘉祺将于10月1日正式接任董事会主席 此前曾担任集团2010-2017年CEO [1][4] - 此次人事安排标志着公司领导层代际交替和关键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 [4] 新任主席背景 - 杜嘉祺拥有40年横跨四大洲的金融业经验 曾执掌保诚 友邦和汇丰三大国际金融集团 [5] - 在亚洲市场表现突出 曾推动友邦市值从300亿美元增长至近千亿美元 [5] - 深度参与过新兴市场扩张与成熟市场转型 具有独特的跨文化管理背景 [5] 战略考量 - 人事变动正值公司完成"分改子"战略五年后的关键节点 [6] - 中国内地市场新业务价值占比从35%跃升至42% 分支机构从5家拓展至11省 [6] - 行业面临寿险转型挑战 包括新业务增速放缓 代理人模式转型等 [6] 管理协同效应 - 杜嘉祺将与现任CEO李源祥形成"黄金组合" [7] - 李源祥推动集团新业务价值四年增长70% 通过科技赋能和生态布局等战略 [7] - 两人能力互补 可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7] 中国市场战略 - 公司持股中邮人寿24.99% 持续扩大分支机构网络 [8] - 需应对本土巨头竞争 同时把握养老金和健康管理政策红利 [8] - "亚洲中心化"战略可能升级为"中国本土化"2.0版本 [8] 发展前景 - 新任主席需平衡数字化转型与老龄化趋势带来的行业变革 [9] - 公司看重其对集团战略的深刻理解与执行能力 [10] - 此次人事变动将成为观察外资险企中国战略的重要风向标 [10]
30家港股公司回购 斥资8.10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6-10 09:46
港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总体情况 - 6月9日共有30家香港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 合计回购3291.78万股 总金额8.10亿港元[1] - 腾讯控股以5.01亿港元成为单日回购金额最高公司 友邦保险以2.30亿港元位列第二 锅圈以3910.15万港元排名第三[1] - 锅圈以1268.80万股成为单日回购数量最多公司 中远海发回购373.60万股位列第二 友邦保险回购335.00万股排名第三[1] 重点公司回购详情 - 腾讯控股回购96.80万股 金额5.01亿港元 价格区间513.000-520.50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290.34亿港元[1] - 友邦保险回购335.00万股 金额2.30亿港元 价格区间68.100-69.05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金额122.95亿港元[1] - 锅圈回购1268.80万股 金额3910.15万港元 价格区间3.010-3.13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金额1.20亿港元[1] 其他公司回购数据 -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回购220.00万股 金额652.70万港元 价格区间2.930-3.03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5.05亿港元[1] - 中远海发回购373.60万股 金额377.10万港元 价格区间1.000-1.009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2.66亿港元[1] - 名创优品回购5.50万股 金额194.15万港元 价格区间34.650-35.80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2.43亿港元[2] - 碧桂园服务回购15.00万股 金额95.70万港元 回购价6.38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3335.69万港元[2]
格隆汇公告精选(港股)︱中国中铁近期中标912亿元重大工程;中国交通建设控股股东累计增持约2.64亿股H股股份





格隆汇· 2025-06-09 09:47
中国中铁(00390.HK)重大工程中标 - 公司近期中标多项重大工程,合计金额约人民币912亿元,占2021年营业收入的8.52% [1]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HK)保费收入 - 2022年1-8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人民币4524.61亿元,同比增长9.89% [2] - 子公司人保财险、人保寿险及人保健康分别实现保费收入人民币3402.47亿元、782.83亿元及339.31亿元 [2] 中煤能源(01898.HK)生产经营数据 - 8月商品煤产量1092万吨,同比增长22.3% [3] - 商品煤销量2596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自产商品煤销量1067万吨,同比增长17.6% [3] 渤海银行(09668.HK)员工持股计划 - 员工计划自2022年9月15日起九个月内以自有资金买入不少于2500万股H股 [4] - 买入股份两年内不对外转让 [4] 中国交通建设(01800.HK)控股股东增持 - 控股股东中交集团累计增持2.64亿股H股,占公司总股本1.64% [5] - 截至2022年9月14日,中交集团持股比例达59.63% [5] 首程控股(00697.HK)股权变动 - 主要股东首钢集团间接附属公司拟出售7.28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10%)给北京国管控股 [6] - 北京国管为北京市政府设立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6] 建业地产(00832.HK)股份回购 - 公司拟根据回购授权在公开市场回购股份 [7] 威铖国际(01002.HK)业绩预告 - 预期年度净亏损约4600万元 [8] 中国太保(02601.HK)保险业务 - 1-8月累计原保险业务收入2909亿元 [8] 中国财险(02328.HK)保费收入 - 1-8月保费收入3402.47亿元,同比增长9.8% [9] 航空业运营数据 - 中国国航8月旅客周转量同比上升56.4%,环比下降4.9% [9] - 中国东方航空8月旅客周转量同比上升62.14% [9] 中国中冶(01618.HK)新签合同 - 1-8月新签合同额8320亿元,同比增长5.9% [9] 丘钛科技(01478.HK)股东增持 - 控股股东兼董事会主席增持10万股 [9] 宝新金融(01282.HK)股本重组 - 拟"20合1"进行股份合并 [9] 大山教育(09986.HK)收购 - 拟580万英镑收购KSI Education约45.75%股权 [9] 中国投资开发(00204.HK)配股 - 拟折让约19.79%配售4.92亿股,筹资3740万港元 [9] 名创优品(09896.HK)回应做空 - 独立调查完成,称做空报告关键指控无事实依据 [9] 歌礼制药-B(01672.HK)临床研究 - 完成PD-L1抗体ASC22联合西达本胺用于HIV感染功能性治愈临床研究患者入组 [9] 千盛集团控股(08475.HK)合作 - 与广州迈唯科技订立谅解备忘录 [9] TRUE PARTNER(08657.HK)投资 - 斥资1000万元认购基金 [9] ISP GLOBAL(08487.HK)合作 - 与年年卡集团订立战略合作协议 [9] 中环控股(01735.HK)合作 - 与中国电信及中国电信(扬州)订立策略合作协议 [9]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01257.HK)采购 - 斥资474万元向光大环保常州采购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 [9]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 - 腾讯控股耗资3.51亿港元回购117万股 [10] - 创维集团耗资2862.16万港元回购800万股 [10] - 中芯国际耗资5321.95万港元回购330.15万股 [10] - 小米集团耗资2402.56万港元回购230万股 [10] - 友邦保险耗资1.78亿港元回购248.5万股 [10] - 中国软件国际耗资574.69万港元回购100万股 [10] - 太古股份公司A耗资1445.4万港元回购26.2万股 [10] - 渣打集团耗资947.01万英镑回购155.04万股 [11] - 潍柴动力耗资3341.3万元回购300万股A股 [11] - 长城汽车耗资4193.88万元回购135.8万股A股 [11] - 长实集团耗资3314.18万港元回购63.05万股 [11] - 中国飞鹤耗资605.96万港元回购100万股 [11] - 复星国际耗资2926万港元回购600万股 [11] - 德信服务集团耗资789万港元回购263万股 [11] - ASMPT耗资940.5万港元回购15万股 [11] - 绿城服务耗资399.68万港元回购70.2万股 [11] - 易大宗耗资615.7万港元回购400万股 [11] 阿里健康(00241.HK)股权激励 - 授出582.33万个受限制股份单位 [11]
32家港股公司回购 腾讯控股回购5.01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6-09 09:21
港股公司回购概况 - 6月6日共有32家香港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合计回购1744.31万股,金额达7.53亿港元 [1] - 腾讯控股以5.01亿港元回购金额位居当日榜首,友邦保险以2.04亿港元次之,中国东方航空股份以648.42万港元位列第三 [1][2] - 从回购数量看,友邦保险以300万股居首,中国东方航空股份(220万股)和中国旭阳集团(165万股)紧随其后 [1] 重点公司回购详情 - 腾讯控股当日回购97.5万股,价格区间511.5-516.5港元,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285.33亿港元 [1][2] - 友邦保险回购300万股,价格区间67.15-69港元,年内累计回购120.65亿港元 [1][2] -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回购220万股,价格区间2.92-2.97港元,年内累计回购4.98亿港元 [1][2] 其他公司回购数据 - 极兔速递-W回购92万股,金额626.52万港元,年内累计2.54亿港元 [2] - 百胜中国回购1.39万股,金额467.34万港元,年内累计7亿港元 [2] - 蒙牛乳业回购20万股,金额358.1万港元,年内累计1.43亿港元 [2] - 周黑鸭回购131.15万股,金额340.39万港元,年内累计1.49亿港元 [2]
友邦保险为何在此时迎来新董事长?
虎嗅· 2025-06-07 23:25
人事变动 - 友邦保险宣布集团董事会主席谢仕荣退任,杜嘉祺将于10月1日接任 [2] - 谢仕荣1961年加入友邦,1983年后陆续担任行政总裁、CEO,2010年后转任名誉主席 [2] - 杜嘉祺2010年从英国保诚CEO职位加入友邦担任CEO,带领公司完成IPO并推出"最优秀代理"策略 [2] - 杜嘉祺提前结束汇丰控股集团主席任期,原定2025年底前退任,现改为9月30日退任 [3][17] 公司治理结构 - 友邦董事局主席为非执行董事,不参与具体经营,主要承担监督职能 [3] - 集团CEO兼总裁李源祥是董事会唯一执行董事,负责日常整体运营 [3] - 董事会成员包括多位亚太地区政商界人士,如携程CEO孙洁、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等 [4][6] - 公司股权分散,最大股东纽约梅隆银行持股约10%,均为财务投资 [7] 董事会职能 - 董事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风险委员会 [8][9] - 董事局主席通过所在委员会确定CEO人选、高管薪酬及公司风险策略 [9] - 提名委员会负责新董事挑选及继任计划,薪酬委员会评估高管薪酬政策 [9] - 风险委员会审议集团风险概况及管理策略 [9] 发展战略 - "最优秀代理"策略仍是公司增长关键支柱,2024年一季度活跃代理人数增长8% [11] - 该策略注重打造"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营销员队伍 [11] - 友邦人寿2024年保费增长18%至718亿元,居人身险行业第十位 [12] - 2024年一季度保费增长13.7%,在头部公司中增速较高 [12] 业务变化 - 从保障型保险转向储蓄型保险,因市场利率下调及客户财富保值需求凸显 [14] - 除代理人渠道外,着力拓展银保渠道,2021年入股中邮保险并与邮储达成合作 [15] - 新业务价值率从2019年62.9%降至2024年54.8%,主要因储蓄型保险占比提升 [27] - 医疗康养布局相对滞后,可能影响未来竞争力 [27] 业绩表现 - 加权总保费从2020年354亿美元增至2024年413.98亿美元 [18] - 年化新保费从2020年52.19亿美元增至2024年86.06亿美元 [18] - 新业务价值从2020年27.65亿美元增至2024年47.12亿美元 [18] - 2024年新业务价值刚刚超越2019年41.54亿美元水平 [26] 管理层考量 - 杜嘉祺回归可能涉及CEO李源祥任期评估,其合约已进入第二任期后期 [17] - 李源祥任期内业绩增长合格,但股价从2021年初90港元降至目前67港元 [18] - 未来管理层调整需解决产品结构、渠道竞争及医疗康养布局等挑战 [27]
杜嘉祺卸任汇丰集团主席,时隔8年“回归”友邦保险
国际金融报· 2025-06-06 23:57
高管变动 - 友邦保险独立非执行主席及独立非执行董事谢仕荣将于2025年9月30日起退任 [1] - 前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将接任主席职位 任期自2025年10月1日起生效 [1] - 谢仕荣在友邦保险及其前身AIG集团任职长达60年 曾担任多项高管职务 [1] - 杜嘉祺拥有40年金融服务行业经验 曾领导友邦保险完成首次公开招股 [1][2] 战略布局 - 杜嘉祺回归正值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市场加速扩张的关键时点 [2] - 友邦保险2020年完成"分改子" 成立中国内地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友邦人寿 [2] - 2020-2024年省级分公司从5家扩展至14家 覆盖中国内地70%人身险市场 [2] - 2024年四季度获批筹建安徽 山东 重庆 浙江分公司 [2] 财务表现 - 2024年新业务价值增长18%至47.12亿美元 年化新保费增长14%至86.06亿美元 [3] - 中国内地市场新业务价值增长20% 年化新保费增长10% [3] - 杜嘉祺回归消息公布后股价盘中涨超3%至69港元 创2024年10月以来新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