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储蓄型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加买保单,追年金险,为何保险成齐鲁家庭财富管理的“心头好”?
齐鲁晚报· 2025-06-17 10:44
保险在财富管理中的崛起 - 2024年57%的消费者通过保险进行家庭财富管理,保险已成为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财富管理方式 [2][5] - 29%的消费者增加了对储蓄型保险的投入,而仅有2%的消费者选择增加房产投资,显示保险在经济不确定性下的吸引力 [6] - 储蓄型保险产品如增额终身寿、年金险成为市场焦点,41—50岁中年群体的储蓄型保险新增率高达18% [8] 保险功能的演变 - 保险正从"补充保障"向"保障+财富管理"复合功能演进,满足消费者对稳定收益和确定回报的需求 [5][6] - 保险产品通过锁定长期利率、构建收益确定性机制,有效对冲利率下行风险,成为家庭财富管理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7][8] - 保险不再只是应急工具,而是财富布局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在养老、教育、传承等长期资金需求中发挥作用 [9] 消费者行为与偏好 - 中高净值家庭更关注保险的长期规划属性,如子女教育金、养老金储备、资产传承等综合用途 [6] - 年轻消费者(如95后)偏好互联网保险平台,因其产品种类丰富、条款透明、缴费灵活(如月缴增额寿险) [8] - 48岁高管案例显示,家庭理财战略转向保险(如年金险与增额寿险),因其兼具保障性和收益性,符合安全性和稳定性预期 [7] 行业趋势与产品创新 - 储蓄型保险产品完成功能迭代,成为家庭资产的"压舱石",尤其受财富积累高峰期人群青睐 [8][9] - 互联网保险平台推动便捷化,年轻消费者可通过手机App快速投保,降低理财门槛 [8] - 行业学者指出,保险在服务经济韧性和居民财富管理中的作用凸显,成为家庭财富安全的重要守护者 [9]
低利率时代,存款“替代品”靠谱吗?揭秘储蓄险“真相”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08:36
行业转型与政策背景 - 2025年中国保险业加速从传统"风险补偿"向"生态服务"转型,呈现三大新变化:浮动收益型产品吸引力提升、"保险+健康/养老"等生态化服务模式发展、科技赋能成效显著[2] - 新"国十条"政策引导下,行业产品结构加快切换,保障型产品占比提升,储蓄型产品形态创新,浮动收益型产品快速发展[2] - 2024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达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5%,其中寿险业务增速达15.45%,主要受储蓄类寿险需求驱动[4] 储蓄险市场动态 - 2025年5月国有六大行存款利率第七次下调,活期存款接近零利率,1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以下,推动储蓄险热度攀升[3] - 2024年57%消费者通过保险进行财富管理,保险成为第二大投资渠道,近三成消费者增加储蓄险投资,41-50岁人群新增率最高达18%[3][4] - 储蓄险产品(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因长期确定收益特性受青睐,但需注意其与银行存款在性质、收益结构、流动性上的差异[5][6] 监管与行业风险应对 - 监管部门设定人身险产品利率上限:2024年9月起普通型产品2.5%,10月起分红型2.0%,万能型1.5%,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7][8] - 2025年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从1月2.34%降至4月2.13%,反映市场利率下行对定价的直接影响[9] - 低利率环境加剧险企利差损风险,监管要求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超研究值25个基点时需下调新产品利率[8] 产品特性与消费者建议 - 储蓄险强调"长期、稳健、保障"三位一体,适合中长期规划需求,但流动性差且提前退保成本高[6] - 消费者需警惕销售误导,区分"预定利率"与"实际收益",分红险演示收益属非保证收益[10] - 建议根据流动性需求、风险偏好综合配置资产,避免盲目跟风,购买前需充分理解现金价值、退保规则等条款[10]
重要人物杜嘉祺回归友邦保险 背后有何深意?
中国经营报· 2025-06-14 08:51
高管变动 - 友邦保险宣布独立非执行主席及独立非执行董事谢仕荣将于2025年9月30日退任 谢仕荣已为公司效力超60年 其中担任董事会主席14年 [2] - 杜嘉祺将回归友邦保险 担任独立非执行主席及独立非执行董事 自2025年10月1日起生效 其现任汇丰集团主席 拟于2025年年底前退任该职位 [2] - 杜嘉祺曾于2010-2017年担任友邦保险CEO兼总裁 期间带领公司完成香港上市并实现快速增长 [2] 杜嘉祺的背景与影响 - 杜嘉祺在金融行业拥有逾40年经验 曾担任英国保诚集团CEO 2010年7月出任友邦保险CEO [3] - 2010年10月 杜嘉祺带领友邦保险在香港上市 筹资178亿美元 创下全球保险业最大规模IPO等三项纪录 [4] - 杜嘉祺推行"最优秀代理"策略 该策略被后续三任CEO延续执行 [4] - 杜嘉祺将担任董事会主席 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对CEO选定 高管薪酬等有决定性作用 [4] 中国市场发展 - 2024年中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56963亿元 同比增长11.15% 其中人身险42633亿元 增长13.27% [7] - 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执行扩张战略 子公司友邦人寿经营范围已扩展到14个省级区域 覆盖70%寿险市场 [7] - 2024年第四季度 友邦人寿获批在安徽 山东 重庆 浙江筹建分公司 将带来约1亿名潜在客户 [7] 财务表现 - 2024年友邦保险新业务价值增长18%至47.12亿美元 年化新保费增加14%至86.06亿美元 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增加1.9个百分点至54.5% [7] - 公司股价从2022年3月11日的77.25港元/股降至2025年6月10日的69.7港元/股 尽管实施了100亿美元回购计划 [8] 产品结构变化 - 中国内地长期储蓄产品需求上升 分红产品在2025年前两个月占长期储蓄主张新业务量的大部分 [9] - 长期储蓄保险占比提高对新业务价值利润率造成影响 这将是杜嘉祺带领董事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9]
银行存款利率跌破“1”字头,储蓄型保险能否迎来“春天”?
新浪财经· 2025-06-11 08:53
存款利率下调与储蓄型保险兴起 - 主流银行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国有大行3个月/6个月/1年/2年整存整取利率分别下调15个基点至0.65%/0.85%/0.95%/1.05%,3年/5年下调25个基点至1.25%/1.3% [3] - 储蓄型保险因"保底收益+浮动分红"复合设计受青睐,2024年一季度人寿保险新推超170款产品中分红型/万能型占比近40% [1][12] - 2024年近30%消费者增加储蓄险投资,41-50岁群体新增投保率达18% [8] 保险行业数据表现 - 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连续三年增长:2022年2.45万亿元(+4.02%),2023年2.76万亿元(+12.75%),2024年3.19万亿元(+15.45%) [5] - 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总收入2024年达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5% [5] 储蓄型保险产品结构 - 主要类型包括年金险(分养老/教育/快返三类)、增额终身寿险(保额逐年增长)、分红险(含死差益/利差益/费差益分红) [7] - 产品采用"写入合同"复利计息模式,不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 [7] - 分红险采取"2%固定收益+浮动收益"模式,2024年10月起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上限2% [12] 保险公司战略调整 - 监管要求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普通型产品上限2.5%(2024年9月起)、分红型2%、万能型1.5% [11] - 上市险企重点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中国人寿浮动收益型业务首年期交保费占比51.72%,中国平安增加分红险占比并推出"金越尊享"等新产品 [13][14] - 行业推动产品转型:2024年一季度分红型/万能型年金险占比超30%,较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 [12]
友邦保险为何在此时迎来新董事长?
虎嗅· 2025-06-07 23:25
人事变动 - 友邦保险宣布集团董事会主席谢仕荣退任,杜嘉祺将于10月1日接任 [2] - 谢仕荣1961年加入友邦,1983年后陆续担任行政总裁、CEO,2010年后转任名誉主席 [2] - 杜嘉祺2010年从英国保诚CEO职位加入友邦担任CEO,带领公司完成IPO并推出"最优秀代理"策略 [2] - 杜嘉祺提前结束汇丰控股集团主席任期,原定2025年底前退任,现改为9月30日退任 [3][17] 公司治理结构 - 友邦董事局主席为非执行董事,不参与具体经营,主要承担监督职能 [3] - 集团CEO兼总裁李源祥是董事会唯一执行董事,负责日常整体运营 [3] - 董事会成员包括多位亚太地区政商界人士,如携程CEO孙洁、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等 [4][6] - 公司股权分散,最大股东纽约梅隆银行持股约10%,均为财务投资 [7] 董事会职能 - 董事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风险委员会 [8][9] - 董事局主席通过所在委员会确定CEO人选、高管薪酬及公司风险策略 [9] - 提名委员会负责新董事挑选及继任计划,薪酬委员会评估高管薪酬政策 [9] - 风险委员会审议集团风险概况及管理策略 [9] 发展战略 - "最优秀代理"策略仍是公司增长关键支柱,2024年一季度活跃代理人数增长8% [11] - 该策略注重打造"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营销员队伍 [11] - 友邦人寿2024年保费增长18%至718亿元,居人身险行业第十位 [12] - 2024年一季度保费增长13.7%,在头部公司中增速较高 [12] 业务变化 - 从保障型保险转向储蓄型保险,因市场利率下调及客户财富保值需求凸显 [14] - 除代理人渠道外,着力拓展银保渠道,2021年入股中邮保险并与邮储达成合作 [15] - 新业务价值率从2019年62.9%降至2024年54.8%,主要因储蓄型保险占比提升 [27] - 医疗康养布局相对滞后,可能影响未来竞争力 [27] 业绩表现 - 加权总保费从2020年354亿美元增至2024年413.98亿美元 [18] - 年化新保费从2020年52.19亿美元增至2024年86.06亿美元 [18] - 新业务价值从2020年27.65亿美元增至2024年47.12亿美元 [18] - 2024年新业务价值刚刚超越2019年41.54亿美元水平 [26] 管理层考量 - 杜嘉祺回归可能涉及CEO李源祥任期评估,其合约已进入第二任期后期 [17] - 李源祥任期内业绩增长合格,但股价从2021年初90港元降至目前67港元 [18] - 未来管理层调整需解决产品结构、渠道竞争及医疗康养布局等挑战 [27]
中国机构配置手册(2025版)之保险资管篇:产品结构破局,资产配置渐变
国信证券· 2025-06-03 10: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通过资金池运作实现资产负债联动,资产配置需契合负债特性,低利率环境是险资配置核心挑战,保险资管机构采取多种应对措施,未来产品设计和配置需协同发力 [3] - 人身险行业贡献大部分保费收入,健康险规模攀升,传统寿险业务占比下降,财险业务占比稳定,中国保险行业需优化产品结构、压降负债成本 [74][78] - 保险资管规模及占比有增量空间,本质是可“资金池”运作的资产管理机构,美国、日本有不同保险资金配置经验可供借鉴,我国保险资金可投资渠道逐步放开 [120][124][15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负债结构优化 - 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比超70%,2024年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0056.2亿元,增长率13.22%,市场回暖 [8][18] - 寿险分定期和终身,储蓄型保险有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健康险分重疾险和医疗险,意外险有多种类型,财险分财产损失险、责任险、信用保证险、意健险 [21][28][30][44] - 美国年金险占比高,日本健康险占比高,中国存量理财型产品占比高,中国需优化产品结构、压降负债成本,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机制 [63][78][83] - 我国保险产品需求演进呈“储蓄—保障—储蓄”,健康险未来有上升空间,行业回归产品创设竞争 [86][93][97] 资产负债联动 - 保险资金配置面临负债端压力,资产负债匹配有优势,不同管理风格有差异,管理存在口径差异问题 [107][108][111] - 保险资管规模有望持续高企,占比或提升,本质是可“资金池”运作的机构,介绍34家保险资管公司情况 [120][123][124] 险资配置策略 - 美国寿险一般账户以固收资产为主,独立账户以权益资产为主,投资权益资金总量上升,另类资产投资总量与占比上升 [130][133][136] - 日本资管业在低利率环境下资产出海,寿险增加海外固收和境外股权资产配置 [142][152][158] - 我国保险资金可投资渠道逐步放开,监管制度持续完善 [159] 创新方向拓展 - 无相关内容可总结
线上首度比肩线下、保险成财富管理“榜眼” 过去一年保险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16:00
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 - 线上购险率首次与线下持平,2024年线上购险率从2023年的73%升至78%,线下购险率从85%降至79%,预计两年内线上将超越线下 [1][2] - 互联网保险中介渠道购险率显著提升,占比从2023年的24%增至2024年的44%,成为线上第二大渠道 [3] - 行业预测未来5年年均增速15%-20%,总保费有望突破万亿元,2024年前7个月互联网保费达3663亿元,同比增长15% [2] 消费者行为与产品趋势 - 保险配置从"基本保障"转向"精细化配置",2024年57%消费者通过保险进行财富管理,保险成为第二大财富管理方式 [1][6] - 储蓄型保险需求激增,29%消费者增加投入(20-30岁高收入群体为主),仅2%增加房产投资 [6] - 产品调整以升级为主(60%消费者选择升级保障),重疾险、意外险等传统产品引领需求,宠物险等新兴产品潜力待释放 [6] 科技与渠道变革 - AI技术深度重塑购险全流程:10%消费者购前使用AI了解信息,40%购中使用智能推荐工具,36%购后体验智能理赔,行业理赔满意度首次突破95% [4] - 数字化服务成为主流渠道,第三方平台与中介机构融合数字技术,重构产品设计和服务链条 [3] 政策与行业生态 - 监管政策推动规范化发展,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新规加强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 [2] - 政策明确支持保险财富管理功能,强调满足"保障+财富管理"双需求,发挥人寿保险的财富传承作用 [7] - 普惠保险通过互联网加速渗透,覆盖各年龄段、城市级别和收入群体,规模效应持续放大 [5]
“95后”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的客群
经济观察报· 2025-05-29 08:41
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画像 - "95后"为代表的20-30岁年轻群体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客群 [1] - 2024年线上购险率从2023年73%升至78%,线下购险率从85%降至79%,线上渠道渗透率首次与线下持平 [1] 保险产品消费趋势 - 60%消费者选择在原产品基础上升级保障,显著高于新增购买保险比例,反映"精细化配置"需求 [2] - 储蓄型保险投资增加29%,保险成为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居民财富管理产品 [2] - 三线及以下城市线上购险率从70%提升至75%,普惠人群互联网购险渗透加速 [3] 产品选择驱动因素 - 57%消费者将性价比作为核心决策因素,48%高保费支付群体更关注险种类型而非品牌服务 [3] - 行业呈现从"保单持有"向"保障优化"转型,需求升级体现为:基础风险覆盖→深度保障方案、单一险种→综合保障体系、传统产品→"保险+服务"生态 [2] 普惠保险发展动态 - 政策重点覆盖农民、低收入群体及老年人等特定风险群体,商业机构通过数字技术拓展普惠市场 [3] - 未来5年发展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消费者风险偏好、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强化科技赋能 [4] 行业价值定位 - 保险防御性金融工具属性凸显,产品设计能对冲利率风险并锁定长期养老现金流 [2] - 行业正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产品升级浪潮推动保费增长与服务模式创新 [2]
线上购险率有望超过线下!互联网保险如何接住“泼天的富贵”
北京商报· 2025-05-28 21:29
互联网保险行业趋势 - 2024年"95后"线上购险率达84%,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群体 [3] - 互联网保险中介渠道购险率显著提升,成为线上第二大渠道 [3] - 2024年近三成消费者增加储蓄险投资,仅2%增加房产投资 [3][5] 线上与线下购险率变化 - 2024年线上购险率从2023年73%升至78%,线下从85%降至79% [4] - 未来两年线上购险率预计72%,线下71%,线上将首次反超 [4] - 60%消费者选择在原产品上升级保障,而非新增购买 [4] 消费者行为与产品升级 - 57%消费者购险时更关注性价比,48%优先考虑险种类型而非品牌 [7] - 保险成为继银行理财后第二大财富管理方式,29%消费者增加储蓄险配置 [5] - 产品升级趋势推动行业从"基本保障"转向"精细化配置" [3][5] 普惠保险与数字化发展 - 三线及以下城市线上购险率从70%提升至75% [7] - 40%消费者使用智能化保险推荐工具辅助决策 [8] - AI技术重塑理赔环节,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8]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 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5.7万亿元,同比增长5.7% [10] - 互联网保险前7个月累计保费3663亿元,同比增长15% [10] - 未来五年互联网保险规模有望突破万亿 [11] 技术驱动与未来场景 -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将推动保险服务智能化与普惠化 [11] - 行业从"销售导向"转向"用户价值导向","80后""90后"需求多元化 [11] - 保险角色从"单一补偿"扩展至健康管理、家庭保障等多场景 [11]
利率降至“1字头” 搬家存款转战大资管
证券时报· 2025-05-28 02:17
存款利率下调 - 中小银行迅速跟进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存款利率调降步伐,上市城商行、农商行及地方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陆续进入"1字头"时代 [1] - 北京银行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三年期、五年期整存整取产品利率分别降至1.30%、1.35%,均较此前下降25个基点 [2] - 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厦门银行等多家上市城商行陆续更新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调整幅度基本与国有大行、股份行相同 [2] - 长沙银行利率降幅较大中型银行略大,三年期、五年期最多下调30个基点,两年期及以下部分产品降幅达20个基点 [2] - 湖北多家农商行宣布自5月28日起执行最新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多数降至0.05% [3] - 三菱日联银行(中国)自6月3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降幅在5个基点至25个基点之间 [3] 存款搬家效应 - 存款利率屡创新低导致潜在的存款搬家效应增强,多位客户定期存款到期后取消续存,将百万规模的存款转入理财产品中 [1] - 部分银行加大对增额寿险产品的营销 [1] - 华东省份某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近期已有众多客户选择将存款转化成三个月内理财产品,也有部分客户认购储蓄型保险产品 [5] - 截至4月末,产品规模TOP14的理财公司合计理财规模达23.58万亿元,较3月末增长1.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6万亿元 [5] - 937万名"90后、00后"为自己配置了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今年前4个月购买"固收+"基金用户同比增长88% [6] 银行负债端压力 - 存款利率下调后,部分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走高,反映出银行资金面的压力有所增加 [1] - 5月27日,多家国有大行新一期一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达1.70%,较5月中旬上行约6BP [7] - 5月27日一年期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较5月中旬上升5BP [7] - 大行对于同业负债的依赖度提高,一般性存款流失或使得同业存单、同业定存再度面临提价 [7] - 6月同业存单到期规模高达4.16万亿元,资金因素将对市场走势产生扰动 [8] 行业影响与应对 - 存款挂牌利率再度下调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利息支出、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改善银行盈利能力 [3] - 下调存款利率有利于降低经济主体的储蓄倾向,将资金更多运用于消费和投资活动 [4] - 银行需强化财富管理能力,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定制化理财产品增强资金黏性,同时加大结算、代发工资等场景建设以夯实基础客群 [8] - 负债稳定性下降促使银行提升同业存单、央行再贷款等主动负债工具的使用效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