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瑞声科技(02018)
icon
搜索文档
瑞声科技: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63.1%至8.76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8-21 12:56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收入人民币133.2亿元 同比增长18.4% [1] - 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63.1%至人民币8.76亿元 [1] - 集团毛利率为20.7% 同比略降0.8个百分点 [1] 业务发展 - 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1] - 光学业务盈利性持续改善 [1] - 精密结构件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1]
瑞声科技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增长63.1%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12:42
财务表现 - 公司实现收入人民币133.2亿元 同比增长18.4% 主要得益于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2] - 毛利率为20.7% 同比微降0.8个百分点 [2] - 股东应占溢利为人民币8.76亿元 大幅增长63.1% [2] 业务驱动因素 - 光学业务盈利能力改善推动利润增长 [2] - 精密结构件业务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2] 现金流与资本策略 - 经营性现金流入人民币28.9亿元 同比增长9.1% [2] - 公司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并维持稳健资本开支 [2] - 以强劲现金流支持长期发展和创新 [2]
瑞声科技:上半年净利8.76亿元 同比增长63.1%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12:34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未经审核营收13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4% [1] - 上半年净利8.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1% [1]
瑞声科技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8.76亿元 同比增加63.1% SLS大师级扬声器和同轴扬声器继续引领中高端市场
智通财经· 2025-08-21 12:2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33.1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8.4%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8.7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3.1% [1] - 每股基本盈利0.76元人民币 [1] 声学业务 - SLS大师级扬声器和同轴扬声器出货超1700万只 同比增长近40% [1] - 推出行业首创大师级同轴对称双扬声器 提升低频和高频表现 [1] - 发布行业最薄扬声器 单体厚度仅1.4mm [1] - 数款AI眼镜搭载超薄扬声器 [1] 车载声学系统 - 智能座舱声学系统收入17.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4.2% [2] - 定点国内新能源品牌旗舰SUV项目 含32扬声器及40通道功放系统 [2] - 收购河北初光汽车部件 强化智能麦克风及传感器布局 [2] - 全栈车载声学系统亮相上海车展 展示自研功放与AI算法 [2] 光学业务 - 光学业务收入26.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9.7% [2] - 塑胶镜头及光学模组出货量增长且ASP持续提升 [2] - 光学业务毛利率10.2% 同比改善5.5个百分点 [2] - 塑胶镜头毛利率同比改善超10个百分点 [2]
瑞声科技:上半年净利8.8亿元,同比增63.1%
格隆汇APP· 2025-08-21 12:22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收入达133.2亿元 同比增长18.4% [1] - 上半年净利润为8.8亿元 同比增长63.1% [1] - 毛利率为20.7% 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1] 业务结构 - 精密结构件业务收入增长显著 [1] - 光学业务收入增长显著 [1] - 传感器及半导体业务收入增长显著 [1]
瑞声科技(02018)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8.76亿元 同比增加63.1% SLS大师级扬声器和同轴扬声器继续引领中高端市场
智通财经网· 2025-08-21 12:2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33.1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8.4%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8.7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3.1% [1] - 每股基本盈利0.76元人民币 [1] 声学业务进展 - SLS大师级扬声器和同轴扬声器出货超1700万只 同比增长近40% [1] - 推出行业首创大师级同轴对称双扬声器 显著改善低频和高频表现 [1] - 发布行业最薄扬声器 单体厚度仅1.4mm [1] - 多款AI眼镜采用公司超薄扬声器解决方案 [1] 车载声学系统发展 - 智能座舱声学系统收入17.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4.2% [2] - 定点国内新能源品牌旗舰SUV项目 包含32扬声器及40通道功放系统 [2] - 全栈车载声学系统亮相上海车展 展示自研功放与AI音乐分轨算法 [2] - 收购河北初光汽车部件 强化智能麦克风及RNC传感器布局 [2] 光学业务表现 - 光学业务收入26.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9.7% [2] - 塑胶镜头及光学模组出货量增长且ASP持续提升 [2] - 光学业务毛利率达10.2% 同比改善5.5个百分点 [2] - 塑胶镜头毛利率同比改善超10个百分点 高端化策略成效显著 [2]
瑞声科技(02018.HK)上半年营收133.2亿元 纯利同比大幅增长63.1%
格隆汇· 2025-08-21 12:0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人民币133.2亿元 同比增长18.4% [1] - 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63.1%至人民币8.76亿元 [1] - 毛利率为20.7% 同比略降0.8个百分点 [1] 业务发展 - 精密结构件业务、光学业务和传感器及半导体业务收入增长显著 [1] - 光学业务盈利性持续改善 [1] - 精密结构件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1] 现金流与资本结构 - 经营性现金流入人民币28.9亿元 同比增长9.1% [1] - 资本开支为人民币14.4亿元 [1] - 净资产负债率4.7% 账面现金(含短期定期存款)达人民币77.5亿元 [1] 战略方向 - 主要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1] - 通过提升运营效率和稳健资本开支政策支撑长期健康发展与创新 [1]
瑞声科技(02018)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1 12: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33.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4%[4][5] - 2025年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8.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1%[4][5] - 2025年上半年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8.4%至人民币133.2亿元[15]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上升63.1%至人民币8.76亿元[23] - 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8.4%至133.18亿元人民币[53] - 毛利同比增长13.9%至27.54亿元人民币[53] - 期内溢利同比增长69.2%至8.73亿元人民币[53] - 每股基本盈利同比增长65.2%至人民币0.76元[5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1331.85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124.70亿元人民币增长18.4%[65] - 公司税前利润为103.4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62.79亿元人民币大幅增长64.8%[66]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20.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4][5] - 毛利率由2024年上半年21.5%降至2025年上半年20.7%[16] - 行政开支同比上升12.6%至人民币6.37亿元[18] - 研发开支同比上升5.1%至人民币9.98亿元[20] - 研发成本同比增长5.1%至9.98亿元人民币[53] - 公司研发成本为99.80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94.94亿元人民币增长5.1%[66] - 税前利润中折旧总额为13.4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4%[71] - 无形资产摊销同比增加56.4%至1.80亿元人民币[71] - 政府补助收入1.1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7%[71] - 利息收入同比减少13.9%至9008.2万元人民币[71] - 其他收益及亏损实现2.57亿元收益(去年同期亏损3298.1万元)[71] - 中国企业所得税支出1.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9.6%[72] - 新加坡税务支出4078.8万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4.5%[72] - 越南税务支出706.4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4.0%[72] - 股份奖励开支为人民币1,475.9万元,同比增长16.7%[111] - 2024年同期股份奖励开支为人民币1,265万元[111] - 物业、厂房及设备购置额达人民币13.344亿元,同比增长61.7%[81] - 出售物业、厂房及设备产生亏损人民币4219.6万元,同比扩大270.8%[81] - 新增使用权资产人民币1.337亿元,同比增长232.3%[82] - 资本开支现金支出人民币1456.8百万元,同比增长55.5%[30] - 收购附属公司现金支出人民币240.9百万元,同比减少83.6%[30] - 已回购股份723.3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12%[31] - 2025年上半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人民币1983.5百万元,同比下降18.8%[30] - 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人民币830.1百万元,主要因归还银行贷款1205.7百万元[31] - 应付工资及福利金额6.40亿人民币(2024年末:6.8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6.1%[99] - 交易应付款项总额510.15亿人民币(2024年末:508.9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0.2%[99] - 非流动负债项下其他应付款项减少2650.7万人民币,降幅49.7%[99] - 应付股息金额1.28亿人民币(2024年末:0.5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6%[99] - 2025年上半年附属公司股权激励现金净支付额为人民币72.9万元(2024年同期:无)[116] - 2025年上半年按每股1元人民币回购62,500股限制股份(2024年同期回购21,984,364股)[117] - 已回购股份未支付代价人民币3381.7万元计入其他应付款(2024年末:3444.7万元)[118] - 2025年6月30日未行权限制股份对应现金净额人民币2385.8万元计入其他应付款(2024年末:2392.1万元)[118] 各业务线表现 - 声学业务收入3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SLS大师级扬声器出货超1700万只[7] - 车载声学业务收入1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8] - 光学业务收入2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毛利率改善5.5个百分点至10.2%[9] - 光学业务OIS模组销售额超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150%[9] - 电磁传动及精密结构件业务收入4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4%[11] - 散热业务收入达人民币2.21亿元,同比增长超45%[12] - 传感器及半导体业务收入人民币6.08亿元,同比增长56.2%[13] - 笔电机壳业务收入人民币7.13亿元,同比增长18.4%[12] - 电磁传动及精密结构件分部收入增长27.4%,从2024年上半年的363.63亿元人民币增至463.37亿元人民币[65][66] - 光学产品分部业绩大幅增长162.3%,从2024年上半年的10.30亿元人民币增至27.02亿元人民币[66] - 传感器及半导体产品分部收入增长56.2%,从2024年上半年的38.93亿元人民币增至60.82亿元人民币[65] - 其他产品分部出现亏损,分部业绩为-2.42亿元人民币,而2024年同期为-0.05亿元人民币[66] 各地区表现 - 大中华区收入增长20.0%,从2024年上半年的613.36亿元人民币增至736.30亿元人民币[68] - 美洲地区收入增长19.0%,从2024年上半年的378.65亿元人民币增至450.58亿元人民币[68] 现金流和流动性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入2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1%[5] - 经营所得现金净额人民币28.93亿元,同比增加9.1%[25][2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账面现金(含短期定期存款)77.5亿元人民币[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人民币7751.2百万元,其中美元计价占比66.5%[3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76.80亿元人民币[55] - 存货周转天数由60天上升至73天,存货增加人民币6.6亿元[29] - 交易应收款项减少人民币16.188亿元至60.372亿元[93] - 逾期90天以上应收款项激增220.5%至人民币1331万元[94] - 银行承兑及商业汇票增长222.3%至人民币2.668亿元[93] - 交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账龄分析显示0至90天占比82.2%(583.31亿人民币),91至180天占比17.3%(122.79亿人民币),超过180天占比0.5%(3.80亿人民币)[97] - 公司现金流管理匹配金融资产及负债到期情况以维持充足现金[48] 债务和资本结构 - 资产负债比率21.2%,较2024年末上升1.2个百分点[33] - 短期银行贷款774.1百万元,较2024年末减少55.2%[33] - 长期银行贷款5480.6百万元,较2024年末增长41.1%[33] - 非流动负债中银行贷款增至54.81亿元人民币[56] - 银行借款利率浮动区间为2.34%-4.12%(2024年末:2.50%-5.05%),固定利率区间为2.11%-4.23%(2024年末:2.40%-4.23%)[98] - 2026年到期无抵押债券本金2.30亿美元(人民币16.46亿元),票面利率2.625%;2031年到期债券本金2.90亿美元(人民币20.61亿元),票面利率3.75%[100] - 公司超过73.8%债务为固定利率债务[48] 投资活动 - 以公允价值计量权益工具投资总额减少人民币1.371亿元至5.847亿元[86] - 非上市股份投资减少人民币1.144亿元至5.556亿元[86] - 可转换贷款投资增长80.9%至人民币9273.3万元[90] - 非上市股份投资增长32.5%至人民币5.277亿元[90]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总额为584,707千元人民币(未经审核),较2024年末的598,414千元人民币有所下降[141]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总额为620,502千元人民币(未经审核),较2024年末的449,662千元人民币显著增长[141] - 第3级金融工具中非上市权益投资(收益法)的公允价值为92,764千元人民币,使用折现率及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作为重大不可观察输入数据[141] - 第3级金融工具中非上市权益投资(市场法)的公允价值为462,788千元人民币,使用缺乏市场流通性折现及TTM市销率倍数作为重大不可观察输入数据[141]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为92,733千元人民币,波动率是其重大不可观察输入数据[141] - 外币远期合同资产(非对冲会计处理)为12,167千元人民币,负债(非对冲会计处理)为13,478千元人民币,均属于第2级公允价值层级[142] - 利率掉期合同负债(对冲会计处理)为1,044千元人民币,属于第2级公允价值层级[142] - 应付或有代价的公允价值为941,320千元人民币(未经审核),较2024年末的1,260,837千元人民币大幅减少,使用折现率及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作为重大不可观察输入数据[142]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于2025年6月30日余额为人民币555,552千元,较期初减少22,680千元[143][144]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于2025年6月30日余额为人民币620,502千元,较期初增加170,840千元[143] - 应付或有代价于2025年6月30日余额为人民币941,320千元,较期初减少319,517千元[143] - 当期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收益总额为人民币323,425千元(金融资产收益3,908千元+应付或有代价收益319,517千元)[143] - 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亏损为人民币22,680千元(权益工具投资亏损)[143][144] - 上市无抵押债券公允价值为人民币3,513,407千元(2024年末:3,441,301千元)[145] 收购和并购 - 收购河北初光产生商誉人民币1.51亿元,不可扣税[127] - 收购河北初光导致现金净流出人民币2.41亿元[128] - 河北初光收购贡献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期间收入人民币20,592,000元及溢利人民币2,232,000元[129] - 河北初光收购备考数据:若2025年1月1日完成收购,集团收入应为人民币13,415,723,000元,溢利应为人民币882,132,000元[129] - PSS集团第一批次收购代价包含初始购买价3.2亿美元(约人民币22.73亿元)及利息1,864.1万美元(约人民币1.32亿元)[134] - PSS收购总代价为人民币34.45亿元,含第一批次代价22.08亿元及应付或有代价(第二批)12.37亿元[132] - PSS收购产生商誉人民币18.18亿元,不可扣税[136] - 收购PSS获得无形资产公允价值12.99亿元,含客户关系9.69亿元及技术2.66亿元[135][137] - PSS收购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人民币3.35亿元,主要因资产公允价值调整按25%税率计算[135][137] - PSS集团贡献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期间收入人民币14.96亿元及溢利人民币1.22亿元[139] - PSS收购备考数据:若2024年1月1日完成收购,集团收入应为人民币115.34亿元,溢利应为人民币5.57亿元[13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PSS应付或有代价公允价值为1.315亿美元(约人民币9.41亿元),较2024年末1.754亿美元下降[134] - 收购PSS集团第二批交易总购买价为128,593千美元,应付或有代价余额已结清[146] - 公司以现金代价人民币2.88亿元收购河北初光53.74%权益[122] - 收购买先锋高科技部分股本权益交易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146] - 辰瑞光学股权收购总代价6971.5万人民币,获得0.3704%股权,差额5233.7万人民币计入权益[102] 股份回购和奖励计划 - 公司回购股份总数2148.2万股,总代价8.58亿港元(约7.93亿人民币),最高回购价54.35港元/股[103] - 库存股份增至2361.25万股(2024年末:213.05万股),增幅达1008%[104] - 公司于2022年3月24日向340名员工无偿授予10,230,593股股份[106] - 2025年5月23日向536名员工授予3,559,294股股份,公允价值总计135,253,172港元[110][111] - 2022年授予股份分三年归属,每股公允价值17.64港元,总价值180,467,661港元[108] - 2025年授予股份分三年归属,每股公允价值38.0港元[110] - 2025年6月30日受托人持有12,378,531股,较2024年末14,752,257股减少16.1%[106] - 2022年授予股份中2,529,863股于2025年归属,83,375股被没收[107] - 2025年4月28日修订信托契约,取消新股发行条款[108] - 2023年4月17日采纳新股份奖励计划,委托中银国际信托为受托人[11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以总代价6564.6万港元(约合人民币5966.6万元)回购270万股股份,价格区间为每股23.45-25.00港元[114] - 附属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涉及辰瑞光学约2.0%股本(135,377,918股),对应认购代价为人民币1.35亿元[116] - 股份奖励计划最多可奖励股份数量为已发行股本1.65%(19,775,250股)[150] - 单个雇员最高奖励限额为已发行股本0.5%(5,992,500股)[150] - 2016股份奖励计划可发行或购买股份总数为250股,占2025年8月21日已发行股本约0.00002%[151] - 2022年向340名雇员无偿授予10,230,593股奖励股份,其中2,722,799股、2,627,518股和2,529,863股分别于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归属[151] - 2025年向536名雇员无偿授予3,559,294股奖励股份[15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2016计划受托人持有12,378,531股未归属股份,可进一步奖励余下股份为8,335,776股[152] - 2023股份奖励计划最多可奖励45,000,000股,占2025年8月21日已发行股份约3.83%[155] - 2023股份奖励计划向单一雇员授予上限为已发行股本0.5%,即2025年8月21日5,874,437股[15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2023计划受托人持有11,819,000股股份[155] - 自动股份回购计划于2025年4月9日完成,回购19,676,00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1.6417%[158] - 自动股份回购计划总金额达7.78亿港元(1亿美元等值)[158] - 新授权股份回购计划最高金额达12亿港元,与已完成回购合计不超过20亿港元[158] - 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在香港联交所回购股份21,482,000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1,198,500,000股的约1.79%[159] - 股份回购总代价约为858.33百万港元,由公司保留溢利支付[159] - 回购股份每股购买价最高为54.35港元(2025年3月),最低为28.50港元(2025年4月)[161] - 2025年4月回购股份数量最多达10,024,000股,总代价为365,506千港元[161] - 回购相关经纪佣金、交易征费、印花税及交易成本共23,573,000港元[16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以库存方式持有23,612,500股股份[159] 客户和销售集中度 - 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8.8%,全部来自消费智能设备行业[41] - 三名大客户贡献收入729.93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总收入超过10%[69] 资产和权益 - 总资产减流动负债增至328.37亿元人民币[55] - 权益总额增至237.61亿元人民币[56] - 公司拥有23.76亿元人民币资产净额[56]
港股苹果概念股涨幅进一步扩大,舜宇涨超9%
金融界· 2025-08-20 14:39
港股苹果概念股市场表现 - 舜宇光学科技股价涨幅超过9% [1] - 蓝思科技股价涨幅超过3% [1] - 瑞声科技和丘钛科技股价涨幅均超过2% [1] - 东江集团控股和高伟电子股价涨幅接近2% [1] 行业板块整体走势 - 苹果概念股板块午后涨幅进一步扩大 [1] - 多只产业链重点个股呈现普涨态势 [1]
iPhone 17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果链”迎增长机遇(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 2025-08-20 08:06
iPhone 17系列量产与产品升级 - iPhone 17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富士康郑州厂区开展旺季招工 [1] - iPhone 17系列阵容包括iPhone 17 Air、iPhone 17、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 替代原Plus机型 [1] - 预计9月9日正式发表 9月12日开放预购 9月19日正式开卖 [1] 核心硬件配置升级 - Pro系列独家搭载A19 Pro芯片 基础款采用标准版A19芯片 iPhone 17 Air配备改良版A19 [2] - 全系前置摄像头从1200万像素升级至2400万像素 [2] - 后置长焦镜头提升至4800万像素 实现三摄均为4800万像素 [2] - Pro系列首次配备12GB运存 较前代8GB提升50% [2] - Pro机型采用新型抗反射耐磨显示屏 [2] - Pro Max机身增厚以容纳史上最大电池 [2] - 全系升级散热方案 Pro Max独家配备"均热板+石墨片"双重散热系统 [2] 价格策略与销售预期 - 全系列较上一代预计涨价约50美元 [3] - iPhone 17 Pro起价预计1049美元 Pro Max起价约1249美元 基础型号价格可能维持799美元不变 [3] - 非Pro入门版若上涨可能达到849美元左右 [3] - 2025年购物季iPhone出货量预计达7800万台 若初期表现强劲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3] 供应链与零部件升级机会 - iPhone 17在SoC芯片AI能力提升、散热、FPC软板、电池及后盖等方面迎来升级及价值量提升 [1][3] - 京东方精电首次打入iPhone 17 Pro供应链 独占国行版本OLED面板 全年产能1亿块 [4] - 高伟电子为苹果前置摄像头模组核心供应商 超90%营收来自苹果 [4] - 比亚迪电子提供机壳与组装服务 [4] - 蓝思科技为玻璃盖板及金属机壳主要供应商 受益于平均售价提升与市场份额扩张 [4] - 瑞声科技为iPhone 17 Pro/Pro Max供应均热板散热模块 [4] - 鸿腾精密提供连接器与充电模块 并切入AirPods组装业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