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软(04338)
icon
搜索文档
微软怒掏17亿美金,只为收购美国人的490万吨屎
36氪· 2025-08-12 10:55
微软碳移除项目 - 微软与Vaulted Deep签署17亿美元合同 通过填埋490万吨有机废物实现碳封存 [3][5] - 项目周期为12年 利用成熟工业技术将碳封存超过10000年 [5][18] - 采用深层填埋方式处理污水站和垃圾填埋场原料 成本较低 [18] 碳信用机制演变 - 企业碳信用和ESG评分受资本市场重视 影响投资决策 [8] - 传统碳抵消项目(如保护森林)90%被证明无效 因森林本无砍伐风险 [11] - 行业从碳抵消转向碳移除 直接处理已产生的碳排放 [14] 技术实施背景 - 微软因云计算和AI业务耗电剧增 GPT-4o耗电46万兆瓦时 相当3万多辆油车年排放量 [22] - 公司2030年碳负排放目标受阻 2023财年排放量较2020年增加23.4% [23] - 借鉴2015年比尔盖茨投资的Omni-Processor粪便处理项目 但本次为商业非公益性质 [20][22] 经济性分析 - 美国环保政策提供每吨碳减排85美元税收减免 [25] - 参照Frontier支付5830万美元移除15.2万吨二氧化碳案例 微软17亿美元投资可获超3亿美元税收减免 [25] - Vaulted Deep称技术优化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25] 行业争议 - 被批评为"洗绿"行为 因生产过程未减排反而增加排放 [27] - 填埋处理可能增加一氧化二氮排放 其温室效应强于二氧化碳 [27] - 与种树固碳方式类似 存在火灾/病虫害等碳释放逆转风险 [14]
GitHub独立时代落幕!CEO离职创业,微软全面接管
搜狐财经· 2025-08-12 09:33
GitHub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 -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宣布辞职,计划年底完成交接并重返创业[1] - 微软决定不再任命新CEO,将GitHub完全并入2025年1月新成立的CoreAI部门[1][14] - 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后首次取消其独立运营地位[1] GitHub业务表现与AI转型 - 近4年用户数从7300万翻倍至1.5亿,年度经常性收入突破10亿美元[3] - 推出变革性产品GitHub Copilot,平台AI项目数量过去一年增加一倍[9] - CEO提出"AI将生成未来2-5年内90%代码"的预测,开发者角色将转向AI战略家[13] 创始人背景与职业轨迹 - Dohmke拥有跨学科背景,博士研究将软件工程方法应用于机械控制系统[5] - 2008年创立移动应用测试平台HockeyApp,2014年被微软收购后加入[7] - 2021年接任GitHub CEO前曾担任首席产品官,主导微软收购GitHub的谈判[8][9] 微软CoreAI部门整合细节 - CoreAI由前Meta高管Jay Parikh领导,定位为"AI智能体工厂"[14] - GitHub工程团队向微软开发者事业部总裁Julia Liuson汇报,产品团队向AI平台副总裁Asha Sharma汇报[15] - 整合目标包括强化与Azure云平台的协同,加速AI功能迭代[15][1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Cursor、Replit等AI编程初创公司以"氛围编程"创新威胁传统编辑器[15] - 开源社区可能因GitHub失去中立性而产生担忧[17] - 微软通过深度整合应对竞争,强调AI智能体赋能十亿开发者的愿景[17]
微软 GitHub CEO 托马斯・多姆克离职,将再次创业
搜狐财经· 2025-08-12 07:28
IT之家 8 月 12 日消息,微软 GitHub CEO Thomas Dohmke(托马斯・多姆克)昨日晚间发文,宣布将卸任 GitHub CEO 一职,去开启他的下一段冒险。 托马斯表示,GitHub 正在蓬勃发展,未来前景光明。 托马斯在发给 GitHub 员工的内部帖子中表示,十多年前,他的初创公司被微软收购后,他和他的家人从德国搬到了美国。从开发移动开发者工具,到与 Nat Friedman 一起运营 GitHub 的收购,再到成为 GitHub 的 CEO 并引领公司进入 Copilot 和 AI 时代,"这真是一段难忘的旅程"。 然而,经过这么长时间,托马斯表示他的初创公司根源开始拉扯他,因此决定离开 GitHub,再次成为创始人。GitHub 及其领导团队将继续作为微软 CoreAI 组织的一部分执行其使命,更多细节将很快公布。 IT之家从博客文章获悉,托马斯将在 GitHub 工作到 2025 年底,以帮助指导公司过渡。 托马斯还谈到了目前 GitHub 的成绩,该平台已拥有超过 10 亿个仓库和分支,以及超过 1.5 亿名开发者,GitHub 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仅在过去 一年 ...
抢夺AI时代用户入口!谷歌、微软上演“浏览器之战”
华尔街见闻· 2025-08-11 21:30
行业竞争格局 - 人工智能时代用户入口争夺战激烈 谷歌资助浏览器选择联盟联合Opera和Vivaldi等厂商指控微软利用Windows垄断地位推广Edge浏览器 [1] - 桌面端成为AI竞争新战场 尽管智能手机是常用计算平台 但桌面设备仍是完成工作的主要工具 浏览器创新重新成为行业焦点 [2] - 全球桌面浏览器市场份额分布显示 谷歌占据68%主导地位 微软Edge仅占5% [5] 微软战略布局 - 微软为Edge浏览器提供重大AI升级 深度嵌入CoPilot助手 使其能控制用户标签页执行预订等任务 [1] - 公司将Edge从网页浏览工具转变为AI交互中心 CoPilot助手可直接操控标签页并像人类一样完成任务 [2] - 微软反击竞争指控 强调市场主导者是谷歌而非微软 并指出谷歌因滥用默认选择权曾被裁定为非法垄断者 [4][5] 竞争手段指控 - 浏览器选择联盟指控微软采用诱导性设计 当用户下载替代浏览器时弹出不必要的安全警告 系统更新时诱使用户将Edge重置为默认浏览器 [3] - 联盟聘请前微软律师指出 微软正在重复使用20-25年前相同的反竞争策略 [3] - 谷歌发言人表示对微软利用有据可查的诱导性设计使用户难以使用偏好浏览器感到担忧 [3] 市场行为与资金流动 - 谷歌每年向苹果支付超过200亿美元 确保其成为iPhone首选搜索引擎 [5] - 美国司法部案件证实 谷歌利用与Opera等合作伙伴的分销协议排挤搜索领域竞争 [5] - Perplexity公司透露 安装其Comet浏览器的用户每日AI查询次数是之前的三倍 [2] 监管与法律行动 - 浏览器选择联盟在美国以提高公众意识为目标 暂未提起法律诉讼 [3] - 在欧洲联盟已向监管机构游说 称微软仅部分遵守新竞争法规 Opera已向巴西竞争机构提出申诉 [3] - 监管机构应关注微软在AI时代塑造消费者新行为方面的控制力 [5]
马斯克炮轰OpenAI被微软拿捏,纳德拉:期待Grok模型
搜狐财经· 2025-08-09 13:52
微软与OpenAI合作 - GPT-5模型正式发布 覆盖Microsoft 365 Copilot Copilot GitHub Copilot和Azure AI Foundry等平台 该模型由OpenAI开发 基于Azure训练 在推理 编码和聊天功能上有显著提升 [1] -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对GPT-5发布表示欢迎 并透露Azure平台将支持马斯克旗下xAI的Grok 4和Grok 5模型 [1][1] 马斯克与OpenAI纠纷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批评OpenAI背离非营利初心 成为微软的"事实子公司" 已提起两起诉讼 第二起指控OpenAI涉及敲诈勒索活动 [1] -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称"OpenAI会被微软吃得死死的" 纳德拉以幽默方式回应 强调行业创新与竞争的重要性 [1][1] - 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表示不关注马斯克的批评 指出其持续通过推特攻击OpenAI [1] 行业动态 - 微软与OpenAI的合作涉及数十亿美元规模 引发行业对AI领域竞争格局的关注 [1] - 头部科技公司加速AI模型迭代 GPT-5与Grok 4/Grok 5的竞争凸显平台生态整合趋势 [1][1]
马斯克炮轰 OpenAI 被微软拿捏,纳德拉回帖称期待 Grok 5 到来
搜狐财经· 2025-08-09 12:13
马斯克对微软与OpenAI合作的批评 -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猛烈抨击微软与OpenAI的数十亿美元合作,称其背叛了OpenAI非营利初心,沦为微软的"事实子公司"[1] - 马斯克在诉讼中强调OpenAI原本承诺为全人类利益发展通用人工智能(AGI),如今却在微软主导下追求利润最大化[1] - 马斯克将这一转变视为"根本性背叛",并为此提起两起法律诉讼,其中第二起指控OpenAI涉及"racketeering"(敲诈勒索活动)[1] - 马斯克在推特上回应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关于GPT-5发布的推文,称"OpenAI被微软吃得死死的"[1][2] 微软与OpenAI的技术合作进展 - 微软宣布GPT-5模型在其多个平台上线,包括Microsoft 365 Copilot、Copilot、GitHub Copilot和Azure AI Foundry[2] - GPT-5是OpenAI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模型,在推理、编码和聊天方面带来重大进步,所有训练都在Azure云平台上完成[2] -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对GPT-5发布表示欢迎,称"人们尝试了50年,这就是乐趣所在"[3] - 纳德拉同时宣布微软平台将支持马斯克旗下xAI的Grok模型,表达了对Grok 4在Azure上发布和Grok 5到来的期待[3] 行业反应与互动 - 尽管马斯克言辞激烈,微软和OpenAI高层反应相对冷淡[1] -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在回应GPT-5发布时采取幽默态度,并顺势宣传自家平台将支持竞争对手xAI的Grok模型[1][3] - 马斯克与纳德拉在推特上的互动显示出人工智能领域巨头间的复杂竞争合作关系[2][3]
GPT-5全面融入微软平台,开启智能服务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8-09 08:07
科技行业动态 - OpenAI正式发布最新GPT-5系列模型 [1] - 微软宣布将GPT-5集成至Copilot、Microsoft 365 Copilot、Azure AI Foundry及GitHub Copilot等核心平台 [1] GPT-5技术特点 - GPT-5具备智能切换功能 可根据任务需求自动选择推理能力更强或响应更迅速的版本 [3] - 模型擅长处理多步骤逻辑任务 GPT-5-chat专注于企业级需求 具备多模态对话和上下文感知能力 [3] 微软产品整合 - Microsoft 365 Copilot率先接入GPT-5 显著提升处理复杂问题、维持对话连贯性及理解用户意图的能力 [3] - Copilot Studio完成与GPT-5兼容升级 提供更丰富功能体验 [3] - GitHub Copilot为付费用户推出GPT-5 在逻辑推理和代码质量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3] - Azure AI Foundry集成GPT-5 开发者可直接调用该模型 内置模型路由器可自动匹配最适合任务的版本 [4] 市场策略 - 微软Copilot用户可免费体验GPT-5 与OpenAI向ChatGPT免费用户开放GPT-5的策略一致 [3]
OpenAI发布GPT-5后,马斯克却发出警告:OpenAI会把微软生吞了!为什么这样说?
搜狐财经· 2025-08-08 22:32
GPT-5发布与微软合作 - OpenAI发布GPT-5模型,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称其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一步,与GPT-5交流如同与人类专家交流 [1] - 微软CEO纳德拉宣布GPT-5在Microsoft 365 Copilot、Copilot、GitHub Copilot及Azure AI Foundry等多个平台上线,强调这是OpenAI推出的迄今为止能力最强大的模型,在推理、编码和聊天方面有重大突破,所有训练均在Azure上进行 [1] 马斯克的警告与OpenAI-微软关系 - 马斯克警告称"OpenAI会把微软生吞了",认为OpenAI凭借GPT-5等核心技术已形成"不可替代性",微软过度依赖其技术丧失主导权,可能被架空为"渠道商" [3] - 尽管微软是OpenAI最大投资者,投入超130亿美元并拥有部分知识产权,但双方合作关系面临结构性挑战 [3] - 马斯克对OpenAI权力结构演变有长期担忧,尤其其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性公司转型的趋势,曾通过诉讼阻止这一转变并牵头974亿美元收购提案但被拒绝 [3] 微软的应对策略与行业竞争 - 微软正调整AI战略降低对OpenAI依赖,测试将国产大模型DeepSeek作为Copilot候选模型之一,并在Azure平台接入包括Grok在内的多个第三方AI模型 [5] - OpenAI技术主导地位受新兴AI力量挑战,DeepSeek崛起引发模型蒸馏技术争议,微软等科技巨头迅速将DeepSeek纳入生态体系反映行业对技术多元化和成本控制需求 [5] - 马斯克通过xAI免费策略(如Grok 3开放至服务器崩溃)和算力优势(20万GPU集群)直接挑战OpenAI与微软商业模式 [5] 未来格局展望 - OpenAI凭借技术壁垒(如GPT-5)和微软深度集成,短期可能扩大商业影响力,但闭源模式面临伦理与政策风险 [7] - 微软通过技术多元化降低依赖,但若无法平衡合作与控制权,恐沦为OpenAI生态"附庸" [7] - 马斯克既是理念捍卫者(开源伦理)也是竞争者(xAI),其警告实质是对资本侵蚀技术初心的批判,同时为自身阵营争取空间 [7]
马斯克新公司叫 “巨硬”,“微软”看了都得吐血
36氪· 2025-08-08 19:26
公司命名与商标申请 - 新公司命名为"巨硬",英文名为"MacroHard",与微软"Microsoft"形成鲜明对比,引发网友热议 [1][4] - "MacroHard"已于8月1日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商标申请,申请费用为2300美元 [4] - 马斯克在7月14日通过社交平台X暗示将成立专注于编程与图像/视频生成的AI子公司,并互动回应网友猜测 [4] 马斯克与盖茨的商业竞争 - 盖茨曾在特斯拉困难时期做空其股票,同时向马斯克寻求捐款,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7] - 马斯克作为OpenAI创始人之一,在2018年被踢出公司,随后OpenAI接受微软投资,加深了马斯克对微软和盖茨的敌意 [7][8] - 双方在AI发展理念上存在根本分歧:马斯克主张谨慎发展AI,而微软和盖茨积极推进AI商业化 [10] 新公司业务规划 - "巨硬"将专注于运营数百个以编程和图像/视频生成为核心的AI代理 [11] - 在编程领域,AI代理将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代码,优化和调试,可能改变软件开发行业格局 [13] - 在图像/视频生成领域,AI代理将实现更智能、个性化的创作,可能颠覆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等行业 [14] 潜在市场竞争 - 在编程工具领域,JetBrains等公司可能面临来自"巨硬"AI代理的竞争压力 [15] - 在图像/视频处理领域,Adobe等行业巨头可能需要应对"巨硬"带来的挑战 [15] - 公司名称和业务方向显示出与微软的直接竞争关系 [1][4][15] 未来发展展望 - "巨硬"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商标申请是第一步,未来发展路径尚不明确 [16] - 马斯克与盖茨的竞争可能持续并加剧,推动行业创新和技术发展 [18] - 新公司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其技术实现能力和市场接受度 [16][18]
马斯克太会整活,巨硬叫板微软!
搜狐财经· 2025-08-08 16:49
公司命名策略 - 马斯克新公司命名为"巨硬"(Marcohard),与微软(Microsoft)形成鲜明对比,从名称上形成直接竞争态势 [1][3] - "巨硬"名称灵感可能来源于中文互联网对微软的调侃梗,曾出现在Palm 680智能机的输入法名称中 [3] - 公司名称选择体现马斯克高调张扬的商业风格,与微软低调稳健形象形成反差 [7] 业务布局 - 巨硬公司将专注于编程及图片视频生成的AI智能体开发 [3] - 业务直接对标微软AI业务及其投资的OpenAI [3] - 技术路线采用分布式AI生态挑战微软Azure+OpenAI组合 [3] - 商业策略试图用AI重构软件生产方式,挑战微软Office+Windows生态 [3] 竞争格局 - 马斯克与比尔·盖茨存在长期商业恩怨,涉及特斯拉做空及OpenAI控制权之争 [5] - 双方在AI发展路径上存在根本分歧:马斯克追求高风险颠覆,盖茨倾向稳健发展 [5] - 竞争延伸至慈善理念差异:科技带动发展vs传统捐款模式 [5] 营销效应 - 商标注册事件获得全球媒体关注,实现零成本品牌曝光 [7] - 命名策略成功制造话题性,强化新锐挑战者形象 [1][7] - 事件持续发酵可能影响消费者对两家公司的认知选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