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601901)
搜索文档
金融行业双周报(2025/10/3-2025/10/16):关税扰动再起,银行红利价值凸显-20251017
东莞证券· 2025-10-17 18:00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行业投资评级为“超配”(维持)[1] - 证券行业投资评级为“标配”(维持)[1] - 保险行业投资评级为“超配”(维持)[1] 核心观点 - 银行板块:外围关税扰动再起,市场不确定性升温,资金偏好转向银行等高股息红利资产等防御性板块,加之板块经历前期回调后估值已具吸引力,配置性价比提升[1] 资金向银行板块迁移的逻辑在于对相对安全边际的追逐,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环境下,险资、被动资金及公募基金等对高股息、低估值银行股的配置需求将持续存在,该逻辑在政策红利与稳健基本面共振下正推动银行股估值重塑[1] - 证券板块:市场行情火热环境下券商持续受益,主要基于印花税大增预示三季报业绩强势、成交额持续放量、两融余额屡创新高以及政策继续发力四方面积极因素[1] - 保险板块:新华保险发布前三季度预增公告,显示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带动净利润显著提升,上市险企响应保险资金入市号召,权益市场布局加大,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增长,负债端银保渠道新单保费高增长驱动新业务价值提升,行业估值仍有较大向上空间[1][3] 行情回顾 - 截至2025年10月16日近两周,银行指数上涨5.53%,证券指数下跌0.57%,保险指数上涨6.27%,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48%[11] 在申万31个行业中,银行和非银金融板块涨跌幅分别排名第2位和第12位[11] - 各子板块中,重庆银行(+15.90%)、广发证券(+8.98%)、新华保险(+12.21%)表现最好[11] - 申万31个行业近两周涨跌幅排名前五的依次为煤炭(+9.53%)、银行(+5.53%)、公用事业(+3.77%)、有色金属(+3.35%)、钢铁(+2.93%)[14][17] 估值情况 - 截至2025年10月16日,申万银行板块PB为0.73,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PB分别为0.79、0.62、0.73、0.65[22] 个股中招商银行、农业银行、成都银行估值最高,PB分别为1.0、0.98、0.96[22] - 证券Ⅱ(申万)PB估值为1.59,处于近5年67.77%分位点,具有一定估值修复空间[24] - 截至2025年10月16日,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PEV分别为0.74、0.59、0.69和0.72[25] 近期市场指标回顾 - 利率方面:1年期MLF操作利率为2.0%;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为3.0%和3.50%;1天、7天和14天银行间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43%、1.53%和1.66%[29] 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分别为1.53%、1.65%和1.70%,较前一周分别变动-5.28bps、+0.62bps和+1.62bps[29] - 市场交投:本周A股日均成交额为22359.31亿元,环比下降13.57%[33] 本周平均两融余额为24361.68亿元,环比增长0.24%,其中融资余额24251.53亿元(环比+0.22%),融券余额167.74亿元(环比+3.32%)[33] - 债券市场:截至2025年10月16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84%,环比上周上升0.02个百分点[34] 行业新闻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六方面强化非车险业务监管要求,推动财产险公司非车险业务经营理念向质量、效益转变[38] -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已有269款万能险产品披露9月份结算利率,平均值2.68%,同比下降约18个基点,其中184款产品结算利率低于3%,占比68.4%[38] -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同比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同比低约25个基点[38] -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38] - 截至10月10日,今年券商境内发债规模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75.42%[39] 公司公告 - 上海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权益分派公告,向A股普通股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30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42.63亿元[41] - 中泰证券公告其不超过60亿元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已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41] - 中国银行公告自10月15日起调整积存金产品购买条件,按金额购买起点由850元调整为950元[41] - 东吴证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7.48亿元至30.23亿元,同比增加50%至65%[41] - 新华保险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同比增加93.06亿元至134.42亿元,同比增长45%至65%[41] 投资建议 - 银行股建议关注三条主线:一是受益于经济高景气区域、业绩确定性强的区域性银行,如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二是综合经营能力强、零售与财富管理业务优势凸显的招商银行;三是在“中特估”背景下有望实现估值重塑的国资背景深厚、低估值、高股息银行,如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42] - 证券股建议关注具有重组预期的标的,如浙商证券、国联民生、方正证券和中国银河,以及综合实力强的头部券商,如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海通[44] - 保险股建议关注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46]
方正证券:维持中国财险强烈推荐评级 预计全年保费和COR将延续改善趋势
智通财经· 2025-10-17 16:06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74.5亿元至428亿元,同比增长40%至60% [2][3] - 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30亿元至183.5亿元,同比增长57.3%至122.1%,累计利润规模创历史新高且已超过2024年全年利润321.6亿元 [3] - 以前三季度业绩为基础,简单年化后的2025年预计净资产收益率为17.9%至20.5% [3] - 方正证券预计公司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2亿元、475亿元、498亿元,对应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0.6%、5.0%、4.9% [1] 业绩驱动因素:承保端 - 承保利润显著提升是净利润高增长的原因之一,得益于第三季度大灾风险同比减弱、车险报行合一影响显现以及风险业务治理成效显著 [4] - 公司综合成本率预计将同比显著改善,第三季度2024年单季测算综合成本率为102.1% [4] - 上半年公司承保利润同比增长44.6%,叠加保费稳健增长,共同推动利润提升 [4] - 全年综合成本率改善趋势预计延续,大灾风险减弱降低赔付率,各产品报行合一落地逐步改善费用率 [5] 业绩驱动因素:投资端 - 权益市场上涨推动公司投资收益提升,公司股票加基金占投资资产比重达14.5%,其中股票占比9.2%,权益占比较高 [4] - 公司通过优化配置结构驱动投资收益规模提升,其股票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相对较低,为25.6% [4] - 公司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中股票占比较高,积极把握结构化行情,投资端持续改善 [1] 业务展望与估值 - 第四季度保费增速有望回暖,原因包括公司风险业务治理节奏提前、产品费率相对较低以及第四季度农业保险等业务基数较低 [5] - 2025年1-8月财产险行业保费收入为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7%,但8月单月增速回落至0.9%,主要受上年高基数及短期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影响 [5] - 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5至2027年预计市净率分别为1.30倍、1.20倍、1.12倍 [1] - 资产负债共振驱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估值提升 [1]
方正证券:维持中国财险(02328)强烈推荐评级 预计全年保费和COR将延续改善趋势
智通财经网· 2025-10-17 16:02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74.5亿元至428亿元,同比增长40%至60% [2][3] - 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30亿元至183.5亿元,同比增长57.3%至122.1% [3] - 前三季度累计利润规模已超过2024年全年利润规模321.6亿元,创历史新高 [3] - 以前三季度业绩和1H25净资产为基准,简单年化2025年ROE预计为17.9%至20.5% [3] - 预计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2亿元、475亿元、498亿元,同比增长40.6%、5.0%、4.9% [1] 承保业务分析 - 公司保费增速稳健,负债端经营水平持续提升 [1] - 综合成本率持续改善,风险减量治理成效显著 [1] - 第三季度COR同比显著改善,去年同期单季测算COR为102.1% [4] - 承保利润显著提升,1H25公司承保利润同比增长44.6% [4] - 大灾风险同比减弱、车险报行合一影响显现是COR改善的原因 [4] - 预计全年COR改善趋势将延续,大灾风险减弱降低赔付率,报行合一落地改善费用率 [5] 投资业务分析 - 投资端持续改善,公司通过优化配置结构驱动投资收益规模提升 [1][4] - 公司股票+基金占投资资产比重达14.5%,其中股票占比9.2%,权益占比较高 [4] - 公司OCI股票占比较高,积极把握结构化行情 [1] - 权益市场上涨推动了公司投资收益提升 [4] 行业与公司展望 - 2025年1-8月财险行业保费收入为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7%,8月单月同比增长0.9% [5] - 公司风险业务治理节奏提前、产品费率相对较低,叠加4Q25农险等低基数,预计第四季度保费增速或将回暖 [5] - 资产负债共振驱动公司ROE和估值提升 [1] - 当前股价对应2025至2027年预计市净率分别为1.30倍、1.20倍、1.12倍 [1]
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搜狐财经· 2025-10-17 06:34
分红方案授权与批准 -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于2025年5月30日授权董事会决定2025年年中分红方案,分红金额合计不低于3.95亿元,且分红比例不超过相应期间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的50% [1] - 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25年8月29日审议通过了本次利润分配方案 [1] 分红方案具体细节 - 本次为2025年半年度利润分配,以方案实施前的公司总股本8,232,101,395股为基数 [1] - 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061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502,158,185.10元 [1] - 分派对象为股权登记日下午上海证券交易所收市后,在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登记在册的公司全体股东 [1] - 本次利润分配不涉及差异化分红送转 [2] 分红发放实施办法 -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的红利委托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通过其资金清算系统向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股东派发 [2] - 新方正控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为自行发放对象 [2] 不同股东类型的扣税说明 - 对于自然人股东和证券投资基金,持股超过1年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实际派发0.061元/股;持股1年以内(含1年)暂不扣税,实际派发0.061元/股,转让时由证券公司扣收税款,持股1月内税负20%,1月至1年税负10% [5] - 对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股东,公司按10%税率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税后实际派发0.0549元/股 [5] - 对于通过沪股通投资的香港市场投资者,公司按10%税率代扣所得税,税后实际派发0.0549元/股 [6] - 对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和法人股东,公司不代扣代缴所得税,由纳税人自行缴纳,实际派发0.061元/股 [6]
方正证券:2025年半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16 22:13
公司分红方案 - 2025年半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A股每股现金红利0.061元(含税)[1] - 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10月23日[1] - 除权(息)日为2025年10月24日[1]
方正证券(601901) - 2025年半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2025-10-16 18:45
分红信息 - 2025年半年度A股每股现金红利0.061元[3] - 2025年分红金额不低于3.95亿元,比例不超净利润50%[3] - 以8232101395股为基数,派发现金红利502158185.10元[4] 时间安排 - A股股权登记日为2025/10/23,除权(息)日和发放日为2025/10/24[3][5] 税负情况 - 自然人等不同股东税负不同,如1月内20%等[7] 发放对象 - 自行发放对象为新方正等[6] 咨询方式 - 咨询权益分派可联系董事会办公室,电话010 - 56992870[9]
方正证券10月15日获融资买入1.81亿元,融资余额31.95亿元
新浪财经· 2025-10-16 09:27
公司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15日公司股价上涨1.49%,成交额达10.22亿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额为1.81亿元,融资偿还1.75亿元,实现融资净买入657.19万元 [1] - 截至10月15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合计为31.96亿元,其中融资余额31.95亿元,占流通市值的4.74%,超过近一年90%分位水平 [1] 融资融券情况 - 融资余额处于高位,而融券余量为15.32万股,融券余额125.47万元,低于近一年20%分位水平,处于低位 [1] - 10月15日融券偿还7.21万股,融券卖出5.08万股,卖出金额41.61万元 [1] 公司基本业务与财务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证券经纪、投资咨询、自营、资产管理等,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占比最高,达58.58% [2] -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3.84亿元,同比增长76.43% [2]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32.73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1.71亿元 [3]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9.42万户,较上期减少6.44%,人均流通股增至42394股,增加6.89%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三大流通股东,持股6.55亿股,较上期增加8548.78万股 [3] - 第九大流通股东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持股7335.07万股,第十大股东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持股6347.50万股,分别较上期减少740.87万股和2067.18万股 [3]
方正证券:关注金属包装价格谈判节奏 产业协同有望推动盈利修复
智通财经网· 2025-10-14 11:13
行业核心观点 - 金属包装板块大涨,行业供需格局持续改善,周期底部向上信号明确 [1] - 四季度为行业价格谈判窗口期,建议密切关注头部企业议价进程 [1] 供给侧分析 - 奥瑞金完成收购中粮包装后,金属两片罐行业CR3超过70%,行业格局集中稳固 [1] - 奥瑞金在行业中份额第一,市占率约40% [1] - 行业整体诉求从规模扩张转向追求利润稳健增长,推动整体盈利中枢提升 [1] 需求侧分析 - 中国金属包装市场需求约70%来自食品饮料行业 [2] - 中国啤酒罐化率仅30%+,远低于日本的80%+和全球平均水平的50% [2] - 中国啤酒非即饮渠道消费占比约50%,对比日本非即饮渠道占比超过80%,罐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 啤酒非即饮渠道占比提升将推动罐化率提高,进而推动两片罐需求量稳健增长 [2]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奥瑞金(002701.SZ)、宝钢包装(601968.SH)及昇兴股份(002752.SZ) [1]
方正证券:国电投改革步入深水区 把握资产证券化红利
智通财经网· 2025-10-13 11: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方正证券认为国家电投集团的资产证券化预期对旗下上市公司股价有显著提振作用 相关公司市值有较大提升空间 [1] - 国家电投集团计划对多家下属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 未来资产重组空间广阔 [2][4] - 集团资产证券化进程全面提速 上市平台将迎来价值重塑 [3][4] 国家电投集团资产概况 - 截至2024年末 国家电投火电装机容量8353万千瓦 水电装机2658万千瓦 电力资产证券化比例约51.4% [2] - 集团大规模布局铝产业链 2024年末拥有铝土矿产能1120万吨 氧化铝产能390万吨 电解铝产能430万吨 [2] - 除电力资产外 集团仍有大量水 核 铝 氢等资产未上市 [4] 资本运作路径与平台定位 - 集团资本运作路径清晰 从横向合并重组 到金融资产整体上市 再到专业化业务分拆整合 [3] - 电投产融有望实现金融资产剥离与核电资产置入 或转型为核电运营平台 [4][5] - 远达环保将转型水电资产整合平台 推测或将成为集团核心水电资产的注入平台 [4][5] - 电投能源有望成为集团铝业整合平台 该公司于今年5月公告拟收购具备部分电解铝产能的白音华煤电100%股权 [4][5] - 吉电股份有望成为集团新能源资产整合平台 上海电力有望成为海外资产整合平台 [4][5] 历史资产重组案例 - 2015年5月 中电投集团与国家核电进行合并重组 推动三代核电自主化技术产业链完善 [3] - 2019年集团启动黄河项目增资引战 为清洁能源业务引进市场机制 [3] - 同年 集团旗下子公司东方能源注入金融资产 并于2022年更名为电投产融 实现部分金融资产上市 [3]
不惧关税冲击:多位券商首席看好加仓机会,砸坑即买点
凤凰网· 2025-10-13 06:23
券商机构对市场的整体判断 - 11家券商密集释放积极信号,核心共识为“冲击程度远低于4月”[1] - 卖方研究普遍认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短期不必过于恐慌,A股市场仍将“以我为主”[1] - 部分观点将冲击视为上车机会,强调贸易摩擦难改慢牛趋势[1][12] TACO交易策略与市场反应 - “TACO交易”逻辑成为高频词,该策略特指从特朗普反复无常的谈判风格中获利,即关税威胁引发市场短期下跌后往往伴随反弹机会[1] - 广发证券认为大概率仍是一次典型的“TACO交易”,短期下跌提供了买入的好时机[7] - 长江证券指出本轮“关税威胁”落地可行性极低,更多是谈判策略,最终或将再度上演“TACO”[11] 与4月市场环境的对比分析 - 华西证券强调本次关税冲击将小于4月7日行情,基于资本市场的“学习效应”和中国稳市机制建设的增强,影响或远低于4月水平[5] - 广发证券指出当前市场环境与4月不同,“宽货币+宽财政”的双宽基调更加明确,投资者已有应对经验,但估值水平较4月有所抬升[7] - 银河证券认为A股不会复制4月7日行情,原因包括预期冲击程度下降、政策稳市机制已提前就位、市场聚焦中长期政策预期[10] 对市场支撑位和板块机会的判断 - 广发证券分析,如果判断是TACO,wind全A指数在20-30日线之间存在比较有利的支撑[7] - 兴业证券建议抓住H股科技与互联网、基本金属中的铜铝、外需暴露较大的制造业龙头等潜在波动机会[4] - 广发证券中期趋势上建议把握科技产业趋势,配置国产替代相关的AI算力芯片、半导体设备、半导体光刻机产业链、AI端侧应用等行业[7] 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观点 - 华金证券认为长期不改A股慢牛趋势,A股盈利结构性回升,信用可能继续修复,估值可能维持偏高水平[13] - 国金证券指出当下比4月更高的估值水平意味着全球风险资产调整可能并不剧烈但需要较长时间消化[9] -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结2018年以来经验规律,指出关税从事后来看都是扰动,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很难被围堵和替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