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宝马公司(BMWYY)
icon
搜索文档
宝马5系裸车价最低跌至26万元 实探门店:贷款购车可拿下
新京报· 2025-05-30 14:09
宝马5系降价情况 - 2025款宝马5系入门车型"525Li 豪华套装"裸车价最低26.3万元,落地价约32.5万元[1][3] - 另一家4S店报价裸车26.49万元,落地价约33万元,叠加区域购车消费券后约33万元[5] - 老款库存车优惠5000元至1万元不等[3][5] - 宝马5系现指导价为43.99万-52.59万元,实际成交价较指导价大幅下降[5] 降价幅度与市场反应 - 2025款宝马5系上市不到半年降价近18万元,降幅显著[7][8] - 4月曾因"跌破29万元"上热搜,5月再次降价超2万元[2] - 汽车分析师指出大幅降价可能对品牌力造成伤害[8] 销量与市场策略变化 - 2025年一季度宝马中国市场销量15.52万辆,同比下降17.2%[8] - 2024年7月曾宣布退出价格战,2025年重新采取降价策略[2][7] - 经销商面临库存压力,月底冲量需求促使降价[8]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品牌采取激进促销策略[7] - 宝马作为传统豪华品牌面临销量压力,调整定价策略应对市场变化[7][8]
宝马、奇瑞启动全固态电池装车测试
DT新材料· 2025-05-29 23:39
宝马全固态电池进展 - 宝马启动首批搭载全固态电池(ASSB)的电动汽车道路测试,测试车型为i7,采用Solid Power提供的硫化物基电解质电池单元,并对第五代平台架构进行模块化调整以适应新型棱柱形电芯集成 [2] - 公司计划持续测试电解质性能与稳定性,目标推动技术向量产阶段发展,但高管坦言当前固态电池成本仍高,短期内难大规模商用 [2] - 行业动态上,梅赛德斯-奔驰已通过合作方Factorial Energy实现锂金属固态电池原型车EQS上路,该电池减重40%且目标续航超600英里 [2] 奇瑞全固态电池布局 - 奇瑞高端电动跨界车星纪元ET曝光,车身标注"全固态电池"字样,公司计划2027年启动1GWh级产线,开发能量密度达600 Wh/kg的电池组,目标续航1500公里 [3] - 测试车出现在国轩高科总部附近,双方2024年1月签署战略协议,国轩高科最新固态电池已完成上车测试,规格为能量密度350 Wh/kg、容量70Ah,支持1000公里续航 [3] - 奇瑞此前与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合作开发固态电池,并依托国轩高科为现有新能源车型供应电池 [3] 行业技术会议动态 - 2025年7月3-5日宁波将举办固态电池产业会议,议题涵盖固态锂电池/钠电池产业化、电解质膜开发、硅基负极工艺等,包含终端应用对接与新品发布环节 [7] - 特色活动涉及AI赋能固态电池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及科技成果展示,反映行业对技术跨界融合的关注 [7]
据德国商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汽车正与美国商务部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目标是在七月初达成协议。
快讯· 2025-05-28 21:15
关税磋商 - 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汽车正与美国商务部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 [1] - 目标是在七月初达成协议 [1]
宝马中国,踩上悬崖|深氪lite
36氪· 2025-05-28 16:31
豪华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国产新势力品牌如问界M9、理想L9崛起,抢占宝马X5市场份额[2] - 宝马退出价格战后客户流失加剧,转向购买新势力车型[3] - 奔驰E级保持月销1.5万辆,显示豪华轿车市场仍有稳定需求[16] 宝马价格体系崩溃 - 宝马X5成交价从70万加价降至54万落地仍滞销[2] - 新5系指导价43万无人问津,多次降价后销量仅回升至8000辆[10] - 经销商内卷导致宝马i3落地价跌破18万,较指导价30-40万腰斩[12] 经销商模式困境 - 宝马经销商数量从2014年460家飙升至2017年600家,管理难度激增[5][6] - 小型经销商因库存压力被迫低价倾销,引发价格体系崩盘[10] - 80%客户为比价而来,经销商间恶性竞争加剧[13] 产品力与市场错位 - 宝马G底盘(2018年后)驾控优势被特斯拉Model 3、极氪等电动车稀释[17][18] - 新5系长轴距版底盘调校由德国团队主导,未考虑中国舒适性需求[21] - 中国研发团队无核心开发权限,德国总部坚持技术本位主义[22][23] 战略转型滞后 - 智能驾驶合作需2-3年落地,远慢于市场节奏[15] - 2026年新车型仍坚持欧洲中心主义开发思路[24] - 奔驰已建立中国竞品分析团队,奥迪推出中国专供品牌[24] 历史销量对比 - 2014年宝马5系年销13.84万辆,2023年暴跌至8.9万辆[5][20] - 2025Q1宝马中国销量15.52万辆,同比下滑17.2%[15] 品牌价值衰减 - 消费者形成降价预期,29.9万成为5系价格天花板[13] - 情怀客户占比提升,新客被新势力分流[2][13] - 终端销售人才标准从专业能力降级为议价能力[3]
宝马全景iDrive或重塑智能座舱竞争格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19:50
宝马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 - 公司宣布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全景iDrive"将搭载于首款新世代SAV车型,标志人机交互技术进一步升级 [1] - 作为HUD技术长期引领者,此次技术升级或强化公司在高端汽车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 [1] - 全景iDrive系统显示面积扩展至40英寸,覆盖全车视角,确保驾驶员及乘客无盲区获取关键信息 [1] 技术发展历程 - 2003年率先在欧洲量产车中引入HUD技术,2021年申请"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发明专利 [1] - 2023年推出"全景视域桥"概念,将挡风玻璃变为横跨A柱的超宽显示屏,支持4K级画质与10万:1对比度 [1] - 通过纳米涂层技术解决强光及偏光镜干扰问题,2025年落地全景iDrive系统 [1] 研发与用户体验 - 宝马中国研发团队依托SkyLab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基于600万用户脱敏数据完成算法训练 [1] - 累计投入4700小时访谈研究,覆盖1180名用户,通过眼动仪追踪测试优化信息分层排布 [1] - 所有技术升级遵循全球安全标准,复杂光线环境下的稳定性已通过严苛验证 [1] 行业竞争与市场前景 - 智能座舱成为车企争夺高地,宝马HUD技术布局可追溯至22年前,形成完整技术矩阵 [2] - 全景iDrive推出或巩固公司在高端市场的技术护城河,本土化数据研发成差异化优势 [2] - 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HUD市场规模将突破13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8% [2] - 特斯拉、蔚来等品牌加速布局智能座舱,宝马技术升级被视为对行业趋势的回应 [2] - 全景显示技术量产或带动供应链相关企业(如投影模块、光学涂层等)同步受益 [2]
宝马宣布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MW i7测试车型启动道路实测
新浪科技· 2025-05-23 18:02
宝马集团全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ASSB)的BMW i7测试车型在慕尼黑启动道路实测,标志着全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验证跨越至实车应用 [1] - 测试车型搭载由Solid Power提供的大尺寸全固态电芯,采用创新模组结构以适配宝马现有电驱系统 [1] - 测试重点聚焦电芯膨胀管理、运行压力控制及温度调节等核心课题,为量产积累关键数据 [1] 宝马集团技术合作与战略 - 宝马集团电芯与模组副总裁强调技术开放战略,通过与全球顶尖伙伴深度协作推动电芯技术迭代 [1] - 公司与Solid Power的合作始于2016年,2021年通过战略投资强化联合开发协议 [1] - 2022年双方共建全固态电池原型产线,并在帕尔斯多夫电芯制造技术中心(CMCC)启动试制 [1] Solid Power技术商业化进展 - Solid Power CEO表示与宝马的合作是固态电池技术迈向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2] - 公司将持续优化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支持宝马实现更安全、高效的电动出行愿景 [2]
宝马视平线全景显示年内上车,将搭载在首款新世代SAV车型上
凤凰网· 2025-05-23 13:19
技术突破 - 宝马集团研发的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即将在新世代车型中应用 将整个挡风玻璃转化为显示界面 超越现有HUD体验 [1] - 该技术采用超近距离投影方案 实现从A柱到A柱的全景显示效果 成像面积达40英寸 支持4K级画质和100,000:1图像对比度 [1] - 核心技术为专利纳米黑色涂层 可消除反射和炫光干扰 确保复杂光线环境下的显示效果 [1] 技术发展历程 - 宝马在HUD领域布局始于2003年 是首个在量产车中引入平视显示技术的欧洲制造商 [1] - 2021年申请全景显示技术发明专利 2023年推出BMW全景视域桥概念验证 技术路线基于长期战略系统性推进 [1] 用户体验验证 - 宝马中国研发团队自2020年启动可用性研究 累计1180名用户参与测试 访谈研究时长超4700小时 [1] - SkyLab人机交互研究中心进行三年数字验证 基于600万中国用户脱敏数据完成算法训练 [1] 技术设计特点 - 采用"视觉锥"设计概念 将驾驶、导航、警示等关键信息按人眼自然视线分层排布 减少视觉焦点切换时间和频率 [2] - 系统不仅优化驾驶者体验 副驾驶和后排乘客也能清晰获取信息 [2] 行业影响 - 全景显示技术反映汽车行业智能座舱领域技术竞争加剧 传统HUD局限小范围显示 全景技术显著扩大信息展示空间 [2] - 宝马首款搭载全景iDrive系统的新世代SAV车型计划2025年内推出 基于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对智能座舱创新需求预期 [2]
金十图示:2025年05月22日(周四)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快讯· 2025-05-22 11:12
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市值排名 - 宝马汽车以5551亿美元市值位居榜首 [3] - 保时捷以47513亿美元位列第二 [3] - 通用汽车以47466亿美元排名第三 [3] - MS玛鲁蒂铃木以46381亿美元紧随其后 [3] - 马恒达汽车以43359亿美元进入前五 [3] 市值显著增长 - 现代汽车市值34813亿美元 单日涨幅达984% [3] - 理想汽车市值29646亿美元 单日涨幅886% [3] - 小鹏汽车市值18834亿美元 单日涨幅2167% [3] - 长安汽车市值15473亿美元 单日涨幅242% [4] - Zeekr市值7527亿美元 单日涨幅275% [4] 市值显著下跌 - 福特汽车市值41674亿美元 单日跌幅955% [3] - 通用汽车市值47466亿美元 单日跌幅806% [3] - 起亚汽车市值25534亿美元 单日跌幅69% [3] - 斯特兰蒂斯市值30447亿美元 单日跌幅517% [3] - 路西德汽车市值8449亿美元 单日跌幅58% [4] 其他重要数据 - 本田汽车市值42095亿美元 单日涨幅326% [3] - 塔塔汽车市值31289亿美元 单日涨幅34% [3] - 赛力斯市值30489亿美元 单日涨幅188% [3] - 上汽集团市值27505亿美元 单日涨幅385% [3] - 雷诺市值16233亿美元 单日涨幅073% [4]
宝马持续押注中国市场,新世代将推出中国专属车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7:40
中国市场战略 - 公司坚定押注中国市场并启动2025年系列创新行动 通过"BMW中国文化之旅"等四大举措增强新世代车型的"中国味" [1] - 新世代车型将拥有中国市场专属功能 如操作系统X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显示 [1] - 推出首款文创产品"BMW非遗龙泉青瓷旅行茶具" 已在MY BMW APP上线 [1] - 公司强调"家在中国"战略 表示新世代车型的创新将为中国量身定制 [1] 研发与创新 - 公司将中国的前沿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到全球创新体系 [1] - 目前在中国拥有3000多名软件工程师和4处研发中心(北京 上海 沈阳 南京) [1] - 上海研发中心建立了德国之外唯一的Skylab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研究中心 [1] 合作伙伴关系 - 3月17日与华为终端合作 推出BMW数字钥匙 HUAWEI HiCar和My BMW App等数字化服务 [2] - 3月26日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 斑马智行将与公司共同开发定制AI引擎 [2] 产品规划 - 基于全新电子电气架构的新世代车型2025年投产 2026年在沈阳工厂投产后进入中国市场 [2] - 2025年计划在中国推出超10款BMW新车和多款MINI新品 [2] - 2026-2027年将在中国推出包括新世代在内的20余款新车 [2] 市场表现 - 2024年一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新车15 52万辆 同比下降17 2% 成为全球销量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2] - 公司仍视中国为核心市场 持续加大投入 [2]
宝马将推沉浸式声效系统,让新世代汽车具有“声音性格”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3:08
BMW新世代车型技术革新 - 公司将于2025年推出新世代车型,涵盖设计、技术、电子电气架构、数字化体验及电力驱动系统的全面革新,重新定义品牌未来 [1] - 核心技术包括驾控超级大脑和超感智能座舱,实现"人车合一"精准操控与划时代人机交互 [3] - 新世代车型采用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和超级大脑,集成电力驱动与电池技术,形成技术集群 [1] BMW HypersonX声效系统 - 行业首创沉浸式汽车声效系统HypersonX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随新世代车型亮相,具备全栈自研声学算法与软硬件协同架构 [3] - 系统通过900万条声学样本训练,萃取出43种品牌专属声音信号,构建个性化与运动模式的多维听觉体验 [6] - 声效融合自然音色与结构美学,精准调控声浪色彩、深度与精度,并设计多语种迎宾合唱音效增强仪式感 [6] 人车交互与体验升级 - HypersonX与超感智能座舱融合,结合灯光效果与内饰设计,打造沉浸式三维声境,例如加速时动态调制空间声效 [4] - 系统通过声效控制单元与操作系统X构建创新音效架构,实现3D声场和多声层调度,首次建立品牌"声音性格" [4] - 声效设计注重情感链接,如驾驶声浪精准回应操作意图,强化BMW动态驾控体验的感知维度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