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系列
搜索文档
VLA充电、防御性AES全面升级 理想汽车亮相2025广州车展
中国经济网· 2025-11-23 13:26
理想汽车产品部高级副总裁范皓宇表示:"理想VLA司机大模型在推送后通过强化学习持续进步,行车 体验不断优化,并基于其强大的空间理解能力为用户带来了更优质的泊车和充电体验。全新的VLA充 电功能,让车辆可以自主驶入、驶出超充站,打通了找站充电的'最后100米',这也是我们车、桩、 站、云体系化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主动安全方面,防御性AES'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以帮助用户规 避来自前方、后方、侧前、侧后的碰撞风险,带来360度的全方向守护。" 11月21日,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正式开幕,理想汽车携理想MEGA、i系列、L系列亮相,分 享辅助驾驶最新进展与规划。理想汽车计划向AD Max车型推送创新的VLA充电和防御性AES自动紧急 转向功能,并计划向智能焕新版AD Pro车型推送城市NOA功能。 理想汽车将VLA司机大模型的空间理解能力进一步拓展至全国理想超充站,带来全新能力——VLA充 电,打通充电的"最后100米"。VLA充电让车辆可以自主驶入理想超充站,并在车辆接近超充站时,通 过充电云端调度系统自动寻找空闲充电桩。车辆接近充电车位时,地锁自动降下,完成自主辅助泊车; 充电结束后,车辆可以自主驶离 ...
VLA充电让补能更自由 防御性AES实现主动安全进化 理想汽车亮相2025年广州国际车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23 11:25
2025年8月,理想汽车率先发布VLA司机大模型,并于9月向AD Max用户全量推送。VLA司机大模型围 绕路线选择、速度偏好、舒适度、安心感、沟通能力、通行效率六个维度,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截至目 前,VLA司机大模型行驶里程超过3.12亿公里,里程渗透率提高2.2倍,每日活跃度提升3倍,意味着理 想辅助驾驶已经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未来,VLA司机大模型将在强化学习的驱动下持续进化,为 用户带来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体验。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11月21日,理想汽车携理想MEGA、理想i系列、理想L系列亮相2025年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分 享辅助驾驶最新进展与规划。理想汽车计划向AD Max车型推送创新的VLA充电和防御性AES自动紧急 转向功能,并计划向智能焕新版AD Pro车型推送城市NOA功能,推动前沿技术普惠更多用户。 理想汽车产品部高级副总裁范皓宇表示:"理想VLA司机大模型在推送后通过强化学习持续进步,行车 体验不断优化,并基于其强大的空间理解能力为用户带来了更优质的泊车和充电体验。全新的VLA充 电功能,让车辆可以自主驶入、驶出超充站,打通了找站充电的'最后100米',这也是我们 ...
理想战略会大反思:承认变慢、全力出海、重投AI|36氪独家
36氪· 2025-11-20 18:43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正经历销量下滑和竞争压力,进入战略重新校准周期,通过反思产品、研发、出海和AI策略以重塑竞争力 [4][6][7][27] 产品策略反思与调整 - 10月销量为31767辆,同比环比均下滑,L系列月销量从超5万辆跌落至约2万辆 [6][9] - 承认产品迭代效率慢,过去四年一次平台大迭代的节奏已落后于行业“半年改款,一年换代”的节奏 [9][10] - 将平台大迭代周期从四年缩短至两年,并动员供应链伙伴配合 [11] - 调整产品方法论,从抵触堆配置转向“该卷就卷”,聚焦单一配置打造极致爆款,i6已采用此逻辑 [11] - 未来车型将打破家族化“套娃”设计,拉大车型区分度,靠设计定义区分而非仅靠配置 [11][12] 研发体系调整 - 反思过度追求研发费效比,去年MEGA失利后大幅裁员伤及士气 [13] - 将淡化费效比考核,避免因预算影响人员和研发投入,李想已亲自管理人力资源部 [14] - 研发技术部门酝酿成立独立体系,类似小米架构部,以参与更多产品创新 [14] 出海战略调整 - 反思“最大的失误是全力出海晚了”,过去依赖平行出口,最高单月达4000辆,L9在俄罗斯售价可翻倍至90万元 [16][17] - 因俄罗斯、中亚政策收紧及中国2026年新政,平行出口量已滑落至数百辆/月,原有路径将被切断 [17] - 明确加快官方出海节奏,重点拓展中东、中亚及欧洲市场,已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零售中心,2026年新车型将适配海外法规 [18] AI与芯片战略 - 战略会单独讨论AI,明确继续加大投入,尤其推理算力储备,目前有10EFLOPS训练算力和3EFLOPS推理算力 [21][22][23] - 每月算力投入超1亿元,自研第二代芯片侧重推理能力,预计两年后推出 [23] - 第一代芯片已流片并车载测试,预计明年部署于旗舰车型,据称运行大语言模型性能为市场最强芯片2倍,视觉模型达3倍 [24][25] - AI探索不限于汽车,已成立空间机器人和穿戴机器人部门,讨论自研智能眼镜,目标成为AGI时代终端企业 [26][27]
理想汽车战略会
数说新能源· 2025-11-20 10:09
产品与技术:效率滞后与战略调整 - 公司反思产品迭代节奏过慢,增程平台过去四年一换代,而行业已进入半年改款、一年换代的快节奏[1] - L系列车型月销量从超5万辆跌至2万辆左右,纯电车型i8面临蔚来ES8和问界M8竞争,i6面临小米SU7强力竞争[1] - 公司策略转向该卷就卷,放弃抵触堆配置思路,聚焦单一配置打磨极致产品[2] - 打破套娃设计,新车型通过外观设计实现差异化以提升辨识度,例如i8与i9[2] - 平台迭代周期从四年一次大迭代缩短为两年一次,供应链体系同步配合提速[2] - 研发体系进行改革,淡化费效比考核以避免预算压缩影响创新,公司创始人亲自管理人力资源[3] - 计划成立独立研发架构部,直接向高层汇报,类似小米的模式[3] 出海战略:从摇摆到全力加速 - 过去依赖俄罗斯和中东的平行出口是重大失误,L9在俄罗斯售价翻倍至90万元,单月最高出口4000辆[4] - 2025年俄罗斯和中亚政策收紧,平行出口量暴跌至数百辆每月,2026年新规将彻底切断此路径[4] - 对比同行,小鹏和蔚来早已将出海列为战略重心,而公司海外团队在2022年撤编,决策在直营和经销之间摇摆[4] - 新布局聚焦中东、中亚和欧洲市场,已在德国和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设立零售中心[5] - 2026年新车型将全面兼容海外法规,并采用部分经销商合作的模式[5] AI与芯片战略:重押推理算力与生态探索 - 公司算力投入月均超1亿元,当前储备10EFLOPS训练算力和3EFLOPS推理算力,后者持续增加[6] - 第一代自研芯片于2025年初流片,计划于2026年部署在旗舰车型上[7] - 第二代芯片侧重推理能力,采用新数据流架构,运行大模型性能提升2倍,视觉模型提升3倍,预计两年后推出[7] - 战略目标超越汽车AI化,成立空间机器人和穿戴机器人部门,探索智能眼镜等终端硬件[8] - 公司目标从懂AI的汽车公司升级为AGI时代的终端企业,以拓宽AI交互的应用场景[8]
理想战略会大反思:承认变慢、全力出海、重投AI|36氪独家
36氪· 2025-11-19 20:25
公司当前业绩与压力 - 2024年10月销量为31767辆,出现同比和环比下滑 [1] - 增程车型L系列月销量从超过5万辆的高点跌落至约2万辆 [3] - 纯电新车型i8市场表现平淡,i6车型虽有高订单但受限于产能瓶颈无法全力交付 [1] 战略反思与核心问题 - 公司在秋季闭门战略会上首次承认“效率慢了”,产品节奏和组织节奏难以匹配当前竞争强度 [1][3] - 过去四年一次平台大迭代的节奏已显被动,同行出牌频率更高 [3][4] - 过度追求研发费效比导致资源投入易受收入波动影响,去年MEGA失利后的大幅裁员伤及士气 [5] 产品策略调整 - 将平台大迭代周期从四年缩短为两年,并已动员供应链伙伴配合 [4] - 产品方法论转变,从抵触堆配置转为“该卷就卷”,聚焦打造让用户惊艳的“单品爆款” [4] - 未来车型将拉大设计区分度,打破“套娃”路线,不同车型外观差异化 [4][5] 出海战略调整 - 反思“最大的失误是全力出海晚了”,将全面加快官方布局节奏 [6] - 过去依赖平行出口,最高单月出口量达4000辆,但近期因政策收紧已滑落至数百辆/月 [6] - 明确重点拓展中东、中亚及欧洲市场,2026年上市的新车型将适配海外法规 [7] 人工智能与芯片战略 - 公司将继续加大AI投入,重点储备推理算力,目前已有3EFLOPS推理算力并计划增加 [10] - 每月在算力上的投入已超过1亿元,第二代自研芯片预计两年后推出,侧重推理能力 [10] - 自研的第一代芯片已于今年年初成功流片,正在进行车载测试,计划明年部署于旗舰车型 [10] - AI探索不限于汽车,已成立“空间机器人”和“穿戴机器人”部门,并讨论自研智能眼镜 [12] 行业竞争态势 - 被视为“头号强敌”的华为鸿蒙智行,仅明年规划车型就有25款 [4] - 小米汽车凭借两年两款爆品车型成为无法低估的对手 [4] - 在理想出海战略踌躇的两年里,小鹏、零跑、蔚来等车企已将出海置于关键位置 [7]
理想战略会大反思:承认变慢、全力出海、重投AI
36氪· 2025-11-19 19:25
核心观点 - 公司正经历销量下滑和竞争压力,通过秋季战略会进行全面反思,调整产品、研发、出海和AI战略以重塑竞争力 [2][3][18] 销量与市场表现 - 10月销量为31,767辆,出现同比和环比下滑 [2] - 增程L系列车型月销量从峰值超5万辆跌落至约2万辆 [4] - 纯电新车型i8市场表现平淡,i6虽有高订单但受产能瓶颈限制交付 [2] 竞争格局反思 - 公司承认效率变慢,产品迭代节奏被动,同行出牌频率更高 [4] - 增程L系列被多方围攻,纯电i8面临蔚来ES8、乐道L90、问界M8等竞争 [4] - 纯电i6面临小米YU7这一强敌,行业普遍低估了小米汽车的竞争力 [4][6] - 主要竞争对手华为鸿蒙智行明年规划车型达25款,竞争持续升级 [6] 产品战略调整 - 将平台大迭代周期从四年一次缩短为两年一次,以加快产品节奏 [6] - 改变产品方法论,从抵触堆配置转向“该卷就卷”,追求让用户惊艳的产品 [6] - 回归“单品爆款”逻辑,聚焦单一配置并打磨至极致,如i6的单一配置上市 [6] - 未来车型将拉大设计区分度,打破家族化“套娃”思路,实现平台一个风格 [6][7] 研发体系调整 - 反思过度强调研发费效比,认为收入下降时压缩研发会导致恶性循环 [8] - 将逐渐淡化费效比考核,避免预算问题影响人员和研发投入 [8] - 公司创始人李想亲自管理人力资源部,把控组织架构和人员调整 [8] - 研发技术部门酝酿成立独立体系,类似小米架构部,以参与更多产品创新 [8] 出海战略调整 - 反思“最大的失误是全力出海晚了”,过去依赖平行出口且战略摇摆 [9][10][11] - 平行出口量从峰值单月4000辆滑落至数百辆,因俄罗斯、中亚政策收紧及中国2026年出口许可证新规 [9] - 明确重点拓展中东、中亚及欧洲市场,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零售中心 [11] - 2026年上市的新车型将适配海外市场法规要求 [11] AI与芯片战略 - 战略会花单独一天讨论AI,明确继续加大投入,尤其是推理算力储备 [13][14] - 当前算力为10EFLOPS训练算力和3EFLOPS推理算力,月投入超1亿元且推理算力将持续增加 [14] - 自研第一代芯片已流片并回片,正进行车载测试,预计明年部署于旗舰车型 [15] - 第二代芯片预计两年后推出,侧重推理能力,据称运行大语言模型性能可达市场最强芯片2倍,视觉模型达3倍 [14][16] - AI探索不限于汽车,已成立“空间机器人”和“穿戴机器人”部门,讨论自研智能眼镜,目标成为“AGI时代的终端企业” [17][18]
理想各项目负责人微博梳理|截至25年11月18日
理想TOP2· 2025-11-18 17:39
公司核心团队与沟通策略 - 公司鼓励技术负责人通过社交媒体直接与用户沟通,以优化产品迭代闭环效率,例如理想整车电动产品负责人唐华寅的微博账号关注数从10.4万增长至13.3万,并积极回复用户技术疑问[2] - 第一产品线负责人老汤哥通过原创长文字/视频内容获得大量关注,微博关注数从23.2万大幅增长至61.7万,活人感非常强[2] - 产品营销负责人硬哥是公司员工中除创始人外关注者最多的账号,关注数从165.8万增长至187.3万,外号千币侯[4] 产品线负责人特质与贡献 - 第二产品线负责人张骁虽内向且微博内容少,关注数从9641增长至2.1万,但曾在李想反对下成功说服其保留L7产品线,并敢于当面拍桌子[5] - 第三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关注数从9434增长至5.9万,特别热爱汽车本身,同时担任公司财报电话会议的英文翻译[6] - 高级副总裁范皓宇自我介绍倾向产品经理,其与飞猪合拍的视频显示团队对智能座舱有超越李想需求的独立想法,并有利润之上的追求[7] 技术研发与创新重点 - 自动驾驶负责人郎咸朋关注数从7512增长至8433,长期被外界评价为水平最低,但随着公司自动驾驶水平提升口碑好转,其信任并欣赏李想的做事风格[9] - 材料技术负责人吉超超有材关注数从2.4万增长至7.9万,是公司最有创作激情的账号,不断优化视频封面并主动进行跨部门合作拍视频[11] - 智能空间产品负责人胡含关注数从4140增长至4904,分享较多对智能空间细节的思考,如儿童成语接龙功能注重寓教于乐而非竞技的设计[17] 制造与质量管控进展 - 制造工程负责人徐爸关注数从9246增长至2.4万,近期发布大量制造相关长文字或工厂视频,信息质量较过去明显提升[12][13] - 虚拟开发与验证负责人东哥聊车关注数从2887增长至2.2万,非常高频发布微博内容,但低信息密度转发占比过高[15] - 电池性能开发负责人罗博士关注数从1716增长至8322,从2025年10月开始有信息量的内容占比变多[16] 智能驾驶与安全技术发展 - 智能驾驶产品经理陈两把关注数从5.3万增长至6.9万,喜欢高频使用"帅比们"称呼用户,会分享智驾功能与用户价值内容[19] - 智能驾驶产品负责人韩龄关注数从4415增长至4969,侧重发布智驾产品信息,内容广告感较浓,可通过只言片语推测进度[19] - 主动安全负责人杨杰关注数未统计目前1023,最近3个月多次提及特斯拉FSD,显示对行业技术的关注[23] 员工成长与文化认同 - 整车电动产品经理吴限作为入职一年多的校招生,关注数目前1.2万,微博显示对公司的认同度高且认为自己成长很快[20] - 品牌部员工静静关闭弹幕起步负责L6789 MEGA发布会讲稿,其同名视频号分享的内部片段短视频情感浓度非常强[17] - 增程系统负责人增程强哥于2025年4月7日开通微博,关注数从4190增长至5.9万,内容形式包括增程器科普和活人感感受[11]
李想详细阐述理想未来3-6年战略核心思路
理想TOP2· 2025-11-17 21:00
公司战略核心与规模驱动 - 公司战略的核心是规模,规模变化受三个关键变量影响:用户需求、技术产品、组织能力 [5] - 公司2024年收入达1450亿元人民币,2025年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5] - 为实现更大规模,公司计划拓展产品线,包括推出轿车和更丰富的MPV车型,同时有效控制SKU数量 [6] - 当汽车实现全自动驾驶后,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营收最高的终端,单一企业营收可能达到千亿美元级别,超过中国所有手机厂商收入之和 [7] 人工智能时代终端定义与布局 - 人工智能时代的终端需具备四个特点:360度物理世界感知能力、认知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自我反思反馈能力 [8] - 公司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终端企业,未来进入的任何终端都必须符合以上四个特点 [14][18] - 除了汽车,公司也在研究其他AGI终端可能性,如穿戴设备(眼镜)和家庭机器人,但具体节奏取决于行业进展和技术成熟度 [25][26] - 公司从人工智能公司到人工智能终端企业的定位变化,是明确战略选择的结果 [15] 技术产品演进路径 - 软件层面需具备三大能力:优秀的模型能力(尤其需理解物理世界)、实时并行操作系统能力、高效的工具生态 [18][19] - 硬件层面将发生三大变化:自研线控系统等本体变化、强化终端NPU本地推理能力、制造环节变革(工厂机器人化) [20][21] - 操作系统需满足实时性要求,不能采用安卓的任务排列式或Autosar的链式架构,而要并行且实时 [19] - 服务层面需解决AGI运营以及AGI与人连接的问题,传统IT软件无法有效管理Agent [22][23] 组织能力学习与进化 - 公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丰田工作法、GM研发流程、谷歌OKR,实现理想ONE超100亿美元营收 [10] - 第二阶段学习华为IPD及三支柱模式(财务/流程/人力资源),借助L系列产品实现年营收超1000亿元人民币 [11] - 第三阶段计划学习苹果,借鉴其从电脑公司成功转型为多终端及服务生态公司的能力 [12][13] - 组织能力建设与规模直接相关,千亿规模后需要构建万亿收入公司级别的能力 [9] 关键业务举措与成本考量 - 公司开展操作系统、芯片、基座大模型等自研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当前千亿收入规模下进行这些投入是合理的 [29] - 自研操作系统虽投入10亿元人民币,但预计可节省成本50-60亿元人民币,具备经济合理性 [29] - 公司认为实现L4级自动驾驶后,可用5-10万人员规模实现1000亿美元营收,从而证明人工智能战略的价值 [28] - 对AGI在制造业的应用,应关注生产效率提升而非简单替代人工,因为工厂人力成本占比不高且就业有必要性 [21] 风险与生存基础 - 公司生存依赖于三个基础:把握用户需求、掌握最好的产品和技术、强大的组织能力,任何一方面出问题都会导致公司消失 [30] - 公司承认当前市场给予其汽车公司估值是合理的,因为人工智能能力带来的价值尚未充分体现 [28] - 公司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力建设没有捷径,必须脚踏实地 [29]
涉MEGA冷却液、L系列下摆臂等问题!理想汽车内部问责:处理18人
第一财经· 2025-11-14 18:58
质量事故概述 - 公司针对2024款MEGA车辆冷却液渗漏和2025款L系列车辆下摆臂衬套异响两起批量质量事故发布处理公告 [1] 2024款MEGA冷却液渗漏事故原因与问责 - 事故首要原因为冷却液验证不充分,研发运营-材料技术部门负主要责任,对包括李某在内的5名员工进行问责 [1] - 动力电池试验验证及渗漏风险评估不充分是另一主因,整车电动-动力电池部门负主要责任,对包括商某在内的4名员工进行问责 [1] - 研发运营-研发质量、质量安全、服务等部门在风险评估和车辆处置环节应对不当负次要责任,对包括周某在内的5名员工进行问责 [1] 2025款L系列下摆臂衬套异响事故原因与问责 - 事故原因为L系列下摆臂衬套油脂试验验证不充分,导致车辆使用中出现批量异响,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1] - 整车电动-智能底盘部门部分员工工作失职导致该事故,对包括崔某在内的4名相关环节员工进行问责处理 [1][3] 具体处罚措施 - 对两起事故中环节上的直接员工均采取解除劳动合同的措施 [1][3] - 对事故直接管理人和部门负责人的处罚包括年度绩效评级不高于I、取消年终奖以及取消晋升资格 [1][3]
车企不过“双十一”?实探线下门店:热销车型直降超4万元,天天都是“购物节”
36氪· 2025-11-11 17:19
汽车行业在“双十一”期间的营销态度 - 汽车行业对“双十一”普遍表现冷淡,线上线下的营销活动与日常运营无显著差别 [1][3] - 多个主流品牌如鸿蒙智行、小米、乐道、理想、荣威的销售人员证实,“双十一”期间未推出额外购车优惠政策 [1] - 车企在“双十一”期间更侧重于发布核心业务动态,如新车上市、交付数据披露和产品答疑 [3] 少数品牌的“双十一”营销活动 - 极狐品牌推出了“双十一”限时活动,但优惠主要集中于低价车品配件,如车贴、T恤等 [4] - 乐道汽车提供非现金优惠,如在11月11日前下单可享受额外1000个“加电积分”,而购买展车可享2000至3000元现金立减 [4] - 智己汽车和深蓝汽车针对特定车型推出了“双十一”购车补贴活动,但深蓝的活动周期实际覆盖整个11月,并非仅限于“双十一”当天 [4][5] 车企营销策略转向常态化优惠 - 行业普遍采用“月度购车权益”或“季度营销政策”模式,优惠力度与“传统大促节点”基本持平,使得“双十一”专属优惠失去必要性 [6][7] - 以小米汽车为例,其9月、10月、11月发布的限时购车权益内容基本一致 [7] - 理想汽车的销售人员指出,优惠力度较大的节点通常在新车上市或产品换代时,例如理想L系列因明年将改款,目前提供至高4.5万元现金优惠 [9][11] 汽车行业营销策略转变的原因 - 汽车消费决策周期长,消费者不易因短期优惠冲动购车,导致促销效果有限 [6] - 汽车价格体系复杂,难以像快消品一样通过简单降价实现促销 [6] - “双十一”与国庆黄金周相邻,国庆期间已释放大量潜在消费需求,导致“双十一”期间需求进入阶段性回落期 [11] - 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达57.2%,在政策托底下市场平稳增长,消费者对单纯价格策略敏感度降低 [11] 车企未来的营销重点 - 行业专家指出,车企未来应着重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强化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功能、续航能力等科技配置 [11] - 打造独特品牌形象、传递品牌文化与价值观、增强消费者认同感,以及提供优质服务和拓展消费场景成为重要营销措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