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公司(BMWYY)
搜索文档
解码慕尼黑对话:奔驰、宝马、巴斯夫与宁德时代看准的新机遇是什么?
市值风云· 2025-09-30 19:54
文章核心观点 - 循环经济成为全球共识,是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3] - 欧洲电动化转型面临资源短缺和产业链短板等挑战,这为全球产业链特别是中国企业带来重大机遇 [5][7][13] - 全球电池产业链领军企业通过合作探讨共同标准与解决方案,旨在加速汽车产业绿色变革并创造新的增长机遇 [4][14] -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作为中欧产业链协同平台,推动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升级为"规则出海",并帮助欧洲车企应对法规压力实现绿色转型 [14][17][23] 欧洲市场困局:资源缺失与产业链短板下的电动化突围 - 2024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下降5.9%,电动化进程明显放缓 [6] - 欧洲电池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98%的锂、80%的天然石墨依赖进口,钴和镍矿产资源储量占全球比例不足1%和不到2% [7] - 欧洲本土电池产业链尚未形成,电池制造严重依赖亚洲尤其是中国 [7] - 《欧盟新电池法》提出严苛要求:2024年7月起申报产品碳足迹,2027年7月达到碳足迹限值,2027年起需持有"电池护照" [8] - 法规要求废旧电池中钴、铜、铅、镍回收率2027年达90%,锂达50%;2031年分别提升至95%和80% [10] - 新电池法生效满8年后新电池应使用16%回收钴、85%回收铅、6%回收锂、6%回收镍,满13年后提升至26%、85%、12%、15% [10] - 全球报废电动汽车数量预计从2025年54万辆增加到2040年4636万辆,电池废弃物从42GWh增加到3455GWh,增加80倍以上 [10] 欧洲电动化的潜力 - 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2024年欧盟新注册纯电动乘用车达145万辆,纯电动汽车保有量587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395万辆 [12] - 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新目标要求汽车制造商实现至少1/5纯电动车销量才能达成碳排放目标避免巨额罚款 [12] - 2024年1-5月欧盟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25%,德国、比利时和荷兰增速分别达43.2%、26.7%、6.7% [12] - 庞大市场基数与坚定减排目标使欧洲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布局不可或缺的关键战场 [12] 产业链协同创造的新机遇 - 中国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形成规模化优势,欧洲在政策制定和标准建设有优势,双方存在很大合作可能 [15] - 宁德时代打造"电池生产→使用→回收→材料再生"全链条闭环,连续8年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37.9% [16] - 宁德时代镍钴锰金属回收率可达99.6%,锂金属回收率可达93.8%,子公司邦普循环2024年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量12.87万吨,位列国内第一 [16] -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帮助中国企业参与制定全球电池循环标准,实现从"产品出海"到"规则出海" [17] - 欧洲市场复苏关键因素是电动汽车成本显著下降,得益于中国新能源供应链企业在欧洲落地 [19] - 欧洲车企意识到与中国成熟产业链合作比自行建立闭环体系更高效,可节省转型成本并快速满足法规要求 [19] - 2024年欧洲15国销量最好纯电品牌除了特斯拉,主要是大众、宝马、奔驰、奥迪等当地传统品牌 [19] 欧洲汽车巨头的绿色转型催化剂 - 奔驰上半年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净利润26.88亿欧元跌幅达55.8%,二季度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下滑68.7% [21] - 宝马集团上半年营收677亿欧元同比下降8%,净利润40亿欧元同比下滑29% [21] - 与中国领先供应链深度合作成为欧洲车企的"战略杠杆",撬动法规、成本、技术和时间四座大山 [22][23] - 巴斯夫通过全球能源循环计划锁定稳定再生材料供应,降低原材料成本波动风险并减少产品碳足迹 [23] - 电池材料行业向"材料再生-材料生产-材料供应"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竞争核心升级为对闭环价值链的构建与掌控能力 [23] -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驱动材料科技、规模化回收能力与全球绿色政策的"三位一体"式深度融合 [24]
欧洲车企,走上一条偏裂之路
虎嗅· 2025-09-30 07:46
慕尼黑车展的定位与市场现实 - 慕尼黑车展的规模和影响力被部分中国车企高估,其整体规模仅为上海车展的一半,被戏称为“中国二线车展规模”[1][29] - 车展对缺乏知名度的企业而言,租用展台的实际商业效果有限,更多价值在于向投资人进行广告宣传[31] - 车展的核心受益者始终是财力雄厚的海外车企与外资Tier1供应商,许多欧美车企并未参展[30] 中国车企参展策略与表现差异 - 部分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小鹏、零跑被视为“少数调研派”,其策略侧重于与欧洲政商界联络感情,而非直接面向消费者[33][34][35] - 比亚迪在车展期间举办了针对政商界高净值人士的沟通会,旨在传播其“工程师价值观”[36][37] - 部分中国车企如广汽、东风柳汽、问界的参展策略被批评为“生搬硬套”,直接将国内展台与车型移植过来,未针对欧洲市场进行调整[40][42][43] - 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Open Space展区,仅有比亚迪、小鹏、零跑和阿维塔四家中国OEM参与[54]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差距 - 中国车企展台主要吸引中国访客与中国媒体,与欧洲本地观众存在隔阂[9][21] - 部分中国公司参展准备不足,出现展台无人接待、工作人员无所事事、无法回答当地媒体专业问题等情况,导致资源浪费[23][24] - 中国车企在展台布置、细节处理(如车辆露天放置、电线裸露)上与海外品牌(如现代汽车)存在显著差距,显示出对产品展示和本地消费者体验缺乏重视[57][58][59][61][62] - 中国主机厂被指出在欧洲市场缺乏对汽车发自内心的喜爱,展示出的野心较为单一,即“只想卖车”,与欧洲品牌展现出的音乐艺术品味和工程美学形成对比[56][69][70][73] 欧洲汽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现状 - 欧洲充电基础设施分布松散且建设进程缓慢,车展上的大功率充电桩多来自欧洲创业公司,如Alpitronic和Eko energetyka[14][15][16] - 在智能化领域,从零部件到算法的整个链条都存在对应的“海外镜像版”公司,但其技术能力被认为仅相当于中国电动车供应链的“初始阶段”[17][18] - 欧洲市场由博世、Mobileye等传统Tier1主导智驾领域,但其技术水平(如仅具备主动安全功能、不会变道)相对落后[74][77][103] - 欧洲产业界更倾向于信任本土供应链,存在“去中国供应链化”的讨论,且欧洲主机厂的竞标体系更青睐本土或英美公司(如Wayve),即便其技术不成熟[89][101][104][105] - 高通、谷歌云、亚马逊云构建的全球车载生态圈中,中国公司参与度极低,取而代之的是松下、Electrobit、Micware等日欧企业[107][108] 欧洲市场的独特性与进入策略反思 - 欧洲市场存在深厚的历史“傲慢”与思想固化,自上而下的电动化改革未见显著成效,2024年欧洲整车与Tier1供应商裁员超5万人并出现电动车工厂产能过剩[3][4][6][7] - 欧洲本土品牌如欧宝、菲亚特在当地市场依然活跃,与中国车企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两个不同的汽车世界[114] - 进入欧洲市场需要摒弃“我很强大”的心态,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审美和商业体系,充分理解本地消费者[120]
起动机继电器存在安全隐患 宝马汽车或召回超过33万辆汽车
中国证券报· 2025-09-30 04:57
召回事件概述 - 因起动机继电器腐蚀风险可能导致短路及火灾隐患,宝马汽车或将在全球召回超过33万辆汽车[1] - 召回涉及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生产的多款车型,其中德国市场受影响车辆超过13万辆,美国市场近20万辆[1] - 此次召回已是宝马2025年以来的第六次重大召回事件[2] 近期重大召回详情 - 2025年8月8日,因起动器发电机连接松动、高压系统误关闭等问题,一次性召回超过23万辆纯电动i系列车型[2] - 具体包括国产iX3车型召回10.6万辆,国产i3车型召回9.58万辆,进口i4、i7、iX等约1.6万辆[2] - 2025年5月9日,宣布召回进口5系汽车80辆、国产5系汽车16813辆以及X5汽车9953辆[2] - 2025年4月18日,宣布召回进口X3M40i、X4M40i汽车共计3736辆,因车载诊断软件标定问题存在排放危害风险[3] - 2025年6月,因驱动电机软件缺陷,宝马在美国召回逾7万辆电动车[3]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宝马在华销量持续承压,2024年销量下滑13.4%至71.45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为31.79万辆,同比降幅扩大至15.5%[4] - 宝马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339.27亿欧元,同比下降8.2%,息税前利润26.61亿欧元,同比下降31.4%,净利润18.42亿欧元,同比下降31.9%[4] - 汽车业务营收294.43亿欧元,同比下降8.2%,息税前利润16.02亿欧元,同比大幅下降40.3%[4] 行业背景与公司应对 - 销量下滑主要源于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崛起,对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品牌形成冲击[4] - 频繁的召回事件暴露出公司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隐患,反映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技术挑战[3] - 公司进行重大人事调整,宝思齐于2025年8月1日起接任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成为公司首位女性CEO[5] - 公司承诺加大对中国市场投资,计划在2026年和2027年推出包括新世代在内的20余款新车,首款新世代车型将于2026年在沈阳量产[5] - 行业分析指出,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已延伸至软件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等新型部件,要求车企建立全新的质量管控体系[5]
宝马集团新世代“驾控超级大脑”获权威认可
中国经营报· 2025-09-30 01:34
公司技术成就与认可 - 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中央架构的高性能驾驶底盘控制技术”(新世代“驾控超级大脑”)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再度荣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 [2] - 这是公司第五次在该大会上获评,并且是唯一连续四年获得该证书的外资车企 [2] - 公司是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历史上唯一一家在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技术领域均获证书的企业 [3] 公司技术路线与战略 - 公司坚持开放技术路线,积极推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插电混动及内燃机等多种驱动技术的并行开发 [2] - 公司旨在满足不同市场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进个人出行迈向绿色未来 [3] - 未来公司将把新世代的设计语言、创新技术与前沿成果逐步拓展至全系车型,覆盖所有驱动形式 [3] 公司合作与生态建设 - 公司在中国市场将进一步拓展与本土科技伙伴的合作,共建协同的产业生态 [2] - 公司积极携手阿里巴巴、华为、Momenta等顶尖中国科技企业,倡导紧密的行业协同,推动形成互利共生的产业新生态 [3] 新世代车型与技术应用 - 新世代BMW iX3于2025年9月5日在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全球首发,作为新技术的首秀平台 [4] - 新世代车型将为用户带来更精准、更高效、更舒适的智能驾趣新体验,并将“纯粹驾驶乐趣”提升到全新维度 [4] - 新世代车型将带来下一代智能、安全与可持续体验,全面展现公司的创新实力 [2] 公司历史技术突破 - 2022年公司凭“高性能励磁同步电机系统”首次获得“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展示纯电驱动领域技术领先 [3] - 2023年公司凭“M高性能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再度折桂,体现性能与能效的完美平衡 [3] - 2024年公司“燃料电池乘用车模块化储氢系统技术”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评价,标志氢能技术领域重大突破 [3]
“驾控超级大脑”斩获大奖,宝马多技术路线齐头并进
中国经济网· 2025-09-29 19:16
公司技术创新与荣誉 - 宝马自主研发的“基于中央架构的高性能驾驶底盘控制技术”(即“驾控超级大脑”)荣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这是公司连续第四年、总计第五次在该大会上获评 [1] - 该技术首次将动力传动、制动、转向、能量回收四大系统集成至单一中央控制单元,使信号处理能力相比传统架构提升10倍,系统延迟少于1毫秒 [4] - 公司过往技术成果包括:2022年“高性能励磁同步电机系统”获证,2023年“M高性能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获证,2024年“燃料电池乘用车模块化储氢系统技术”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评价 [3] 公司产品与市场战略 - 新世代BMW iX3作为新技术的首秀平台,已于2025年9月5日在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全球首发 [4] - 公司坚持开放技术路线,积极推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插电混动及内燃机等多种驱动技术的并行开发 [3] - 在中国市场,公司计划进一步拓展与本土科技伙伴的合作,共建协同产业生态,加速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技术性能与用户体验 - “驾控超级大脑”与“动态性能控制系统”(DPC)协同,可充分释放车辆动态性能潜力,实现卓越的过弯稳定性和精准入弯 [4] - 系统的毫秒级响应能力在拥堵路况下能显著提升驾驶舒适性,实现制动与重新启动的无缝衔接,操作丝滑静音 [4] - 新技术旨在让车辆毫无迟疑地理解并执行驾驶者意图,为用户带来更精准、更高效、更舒适的智能驾趣新体验 [4] 行业合作与生态建设 - 公司积极携手阿里巴巴、华为、Momenta等顶尖中国科技企业,倡导紧密的行业协同 [6] - 公司认为中国数字化的蓬勃发展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致力于推动形成互利共生的产业新生态 [6]
宝马的新世代,从BMW iX3 开始
扬子晚报网· 2025-09-29 16:53
宝马新世代战略与中国市场定位 - 公司认为新势力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刻洞悉消费者需求并产生共情 [1] - 宝马新世代架构旨在融入中国市场,强调“新势力有的,我都有”以及“接地气”的本土化策略 [1] - 新世代车型被定位为宝马面向未来的宣言,显示其有决心和能力在电动化时代继续引领市场并定义豪华标准 [24] 本土化技术合作与智能系统 - 与Momenta合作打造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方案,提供全场景、点到点领航功能,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 [3] - 与阿里巴巴合作以AI大语言模型赋能智能个人助理,打造更自然、智能的交互体验,2026年搭载于国产新世代车型 [5] - 与华为合作推出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等华为生态,深度集成的HUAWEI HiCar将于2026年搭载于国产车型 [8] - 与DeepSeek牵手,通过深度思考能力赋能以BMW智能个人助理为中心的人机交互 [10] 新世代BMW iX3产品核心特性 - 首款新世代车型BMW iX3于9月8日慕尼黑车展全球首发,年内在国内亮相,明年国内上市 [12] - 车型拥有中国专属智能、驾控与豪华,基于全新纯电动专属平台,纯电续航最高突破900公里(CLTC工况) [12] - 采用800V架构支持最快10分钟充电超400公里,确保高速连续超车或高温长途行驶时动力稳定 [22] 创新技术架构与性能 - “驾控超级大脑”首次将动力域及底盘域二合一,整合驱动、制动、转向等关键环节,车辆响应延迟低于千分之一秒,信息处理速度提升10倍 [14] - BMW全景iDrive基于“视觉锥”设计理念,将信息投射到整个风挡玻璃宽度上与实景融合,实现“人车共驾” [16] 产品测试验证与质量保障 - 全球共计400台国产版iX3测试车不间断测试,为2026年沈阳工厂量产做准备 [18] - 深度道路测试超过200万公里,相当于跑完50圈地球赤道周长,并完成超过1,000种工况用例及20版底盘控制软件验证 [18] - 在黑龙江黑河完成极寒测试,新疆吐鲁番完成极高温测试,温差近100℃仍保持稳定,座舱高温超80℃仍能保障系统稳定 [21] - 电磁兼容测试中,车内电磁辐射强度仅相当于一部智能手机 [22]
宝马集团获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
扬子晚报网· 2025-09-29 16:12
公司技术荣誉与认可 - 宝马集团自主研发的“基于中央架构的高性能驾驶底盘控制技术”(“驾控超级大脑”)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荣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 [1] - 这是宝马集团第五次在该大会上获评,并且是唯一连续四年获得该证书的外资车企 [1] - 公司是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历史上唯一一家在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技术领域均获证书的企业 [3] “驾控超级大脑”技术优势 - 该技术首次将动力传动、制动、转向、能量回收四大系统集成至单一中央控制单元,相比传统架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10倍,系统延迟少于1毫秒 [4] - 技术可灵活适配1至4个电机,适用于从日常代步到赛级高性能的不同定位车型,并可搭配限滑差速器及后轮转向系统等多种控制系统技术组合 [6] - 得益于系统深度集成,98%的驾驶场景无需依赖传统刹车系统,仅通过能量回收产生的制动力即可满足需求,且能量回收效率最高可提升60% [6] 产品动态与市场规划 - 作为新世代技术的首秀平台,新世代BMW iX3于2025年9月5日在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全球首发 [4] - 公司计划到2027年在全球推出40余款全新或升级车型,每一款都将融入新世代的创新基因 [7] 公司战略与合作 - 宝马集团坚持开放技术路线,积极推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插电混动及内燃机等多种驱动技术的并行开发 [3] - 在中国市场,公司积极携手阿里巴巴、华为、Momenta等顶尖中国科技企业,共建协同的产业生态 [3] - 新世代战略项目标志着公司在设计、科技和用户体验上实现巨大飞跃,旨在通过模块化、平台化、规模化的方式将“智能驾趣”导入整个产品族群 [7]
欧洲汽车工业面临电动化转型困局
新华社· 2025-09-29 15:19
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的分歧 - 欧洲车企在公开场合展示电动化车型的同时 集体呼吁推迟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目标 [1] - 行业矛盾现状在2025年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凸显 反映欧盟在气候承诺与产业现实间的艰难抉择 [1] 对2035年禁售燃油车目标的质疑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和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联名致信欧盟 称二氧化碳减排激进目标已不可行 [2] - 德国总理默茨要求监管保持灵活 反对单方面限定技术路径 奔驰 宝马 斯泰兰蒂斯等车企高管一致认为2035年目标不现实 [2] - 梅赛德斯-奔驰推迟原定2025年电动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 奥迪搁置2032年全面电动化计划 大众集团因纯电动车销量放缓要求欧盟调整减排目标 [3] 欧洲汽车产业转型的现实困境 - 欧洲在新能源领域投入不足 瑞典动力电池企业北方伏特于2024年底申请破产保护 凸显关键零部件技术短板 [4]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指出 若2035年实现新车100%电动 欧洲将在电池价值链上高度依赖亚洲市场 [4] -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电价高企 生产成本增加及美国加征关税等因素 加大全面电动化难度 [4] - 德国2023年底取消电动车购车补贴后销量低迷 行业利润普遍大幅下滑 过去一年净减岗位约5.15万个 [5] 行业立场与策略博弈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建议增加购车补贴 税收减免和电价优惠 并坚持多元技术路线 [6] - 部分车企如起亚坚决支持2035年禁售政策 已在斯洛伐克工厂启动电动车EV4量产 计划到2035年实现全面合规 [6] - 专家预计到2030年前后电动车和燃油车价格将基本持平 市场会自行完成转型 [6] 欧盟的政策立场与行业互动 - 欧盟在第三次欧洲汽车工业未来战略对话中重申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计划不动摇 [7] - 欧盟今年3月将原定2025年启动的新车碳排放考核推迟至2027年 为行业争取过渡缓冲 [7] - 2035年燃油车禁售政策被视为欧盟气候治理领导力的试金石 关系欧洲汽车产业全球竞争力 [7]
这些外企缘何把“标杆项目”放在沈阳?
新华社· 2025-09-29 12:18
文章核心观点 - 沈阳已成为多家全球领先外企的最大或最先进制造基地,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1] - 外企在沈阳的投资从早期试探转变为长期深耕,项目成长为全球产业版图内的标杆 [1][3] - 沈阳通过人才、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等多方面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外资“磁吸力” [2][3] 人才资源与本土化 - 充足的人才资源为外企本土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实现从依赖外籍专家到培养本土专家的转型 [2] - 米其林沈阳工厂从高峰期190多名外籍专家转变为当前四五十位中国专家服务全球业务 [2] - 华晨宝马自2013年启动中德校企合作项目,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为中国市场精准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2] 产业生态系统与供应链 - 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和强韧的供应链体系为外企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2] - 宝马集团数十年深耕吸引其配套供应商如西班牙海斯坦普集团在邻近设厂,实现车身底盘零部件就近供应 [3] - 中欧汽车产业链在沈阳不断深化融合 [2] 营商环境与政府支持 - 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全国首个中德合作主题平台,着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3] - 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方式大大加快了企业相关手续的办理进度 [3] - 当地政府的高度支持被视为外企发展的关键优势之一 [3] 外企投资案例与战略地位 - 米其林集团在沈阳拥有其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高端轮胎制造基地,是集团在中国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 [1][4] - 宝马集团在沈阳建立了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1] - 贺利氏集团在沈阳布局了其在中国规模最大的半导体项目 [1]
自研+共创,宝马在华构建互利共生产业新生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9 10:44
公司技术成就与认可 - 宝马自主研发的“基于中央架构的高性能驾驶底盘控制技术”(驾控超级大脑)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荣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 [1] - 这是宝马集团第五次在该大会上获评,并且是唯一连续四年获得该证书的外资车企 [1] - 公司是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历史上唯一一家在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技术领域均获证书的企业 [5] 公司战略与技术路线 - 公司坚持开放的技术路线,积极推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插电混动及内燃机等多种驱动技术的并行开发 [3] - 公司旨在满足不同市场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进个人出行迈向绿色未来 [5] - 在中国市场,公司计划进一步拓展与本土科技伙伴的合作,共建协同的产业生态 [3] - 公司积极携手阿里巴巴、华为、Momenta等顶尖中国科技企业,倡导紧密的行业协同 [5] 创新技术“驾控超级大脑”详解 - 该技术行业内首次将动力传动、制动、转向、能量回收四大系统集成至单一中央控制单元 [6] - 相比传统架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10倍,系统延迟少于1毫秒,实现即时响应 [6] - 98%的驾驶场景无需依赖传统刹车系统,仅通过能量回收产生的制动力即可满足日常需求 [7] - 能量回收效率最高可提升60% [7] - 技术具备强大可扩展性,可灵活适配1至4个电机,适用于从日常代步到赛级高性能的不同定位车型 [7] 新世代车型与产品规划 - 新世代BMW iX3于2025年9月5日在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全球首发,是新世代技术的首秀平台 [6] - 新世代车型标志着公司在设计、科技和用户体验上实现巨大飞跃 [8] - 以新世代BMW iX3为起点,公司将发起强大产品攻势,到2027年将在全球推出40余款全新或升级车型 [8] - 未来,公司将把新世代的设计语言、创新技术与前沿成果逐步拓展至全系车型,覆盖所有驱动形式 [5] 技术应用带来的性能提升 - “动态性能控制系统”与“驾控超级大脑”协同,让车辆实现精准入弯,并提升拥堵路况下的驾驶舒适性 [7] - 系统毫秒级响应能力可实现制动与重新启动的无缝衔接,提升丝滑与静音体验 [7] - 技术可搭配限滑差速器及后轮转向系统,即使在湿滑或颠簸路况下也能保持从容与稳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