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研选:英伟达GTC2025首个“量子日”将开,从实验室验证迈向商业落地,分析师看好相关产业链公司;公司下游AI相关大功率电源设备市场广阔,海外市场不断突
财联社· 2025-03-18 06:59AI Processing
宏观政策 - 央行研究创设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消费领域[2] - 2月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达127亿美元[2] - 国家发改委促消费文件首提稳股市、稳楼市[2] - 1 - 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0%[2] 行业动态 - OECD将2025年全球增长预估从3.3%调低至3.1%[3] 量子计算行业 - 英伟达GTC2025首个“量子日”将开,从实验室验证迈向商业落地[1][3] - 实用通用量子计算机预计需10 - 20年实现大规模可容错通用计算[4] - 中泰科技孙行臻看好国盾量子、禾信仪器、科大国创等相关上市公司[6] 禾望电气公司 - 东吴证券曾朵红上调公司2025 - 26年归母净利润至5.9/7.1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8.2亿元,同比+34%/+20%/+15%,给予2025年32倍PE,对应目标价41.9元[8]
九点特供: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分析师看好闪充平权在即,产业链年内有望维持高景气,这家公司1000V高压快充充电产品已上市;星河动力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机构称我国商业航天运力有望显著提升
财联社· 2025-03-18 01:47AI Processing
市场行情 - 周一三大指数涨幅不一,两市成交额1.57万亿,较上一交易日缩量2188亿,沪指受3442点阻力位压制[1] - 若指数后续上攻未果,存在向下回踩可能,但今年回调、横盘和反攻表现或强于去年[1] 题材行情 - 信隆健康连板暂告一段落,小票连板行情后市场可能切回抱团模式或出现独立连板小票[2] - 资金主导行情,淡化题材影响,新题材追求短平快[2] 环保板块 - 到2025年新建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需降至1.25以内,2023年我国平均PUE为1.48[3] - 垃圾焚烧可降低数据中心PUE并提升电厂收益,相关上市公司有旺能环境、军信股份等[3] 比亚迪“兆瓦闪充” - 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最高充电电压1000V,最大充电功率1MW,最高峰值充电1秒2公里,规划建设4000 +“兆瓦闪充站”[4] - 2023年初800V车型中碳化硅车型占比不到15%,目前约80%,快充电池产业链年内有望维持高景气[4] - 富特科技液冷超充桩电源模块产品已量产,泰永长征1000V高压快充产品已上市,二者均与比亚迪有合作[5] 商业航天 - 3月17日谷神星一号遥十火箭成功发射8颗卫星,谷神星一号已完成18次发射(17次成功),将7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6] - 我国三大卫星星座计划最终部署卫星均达万颗,后续商业航天运力有望提升,大型星座将进入组网密集期[6] - 超捷股份、东华测试为商业航天相关公司,服务于多个星座计划[7] 上市公司公告 - 多家公司有股权变动、投资、融资定增、增减持与回购等公告[9] - 多家公司公布2024年业绩,部分公司有分红计划[9]
公告全知道:深海科技+机器人+DeepSeek!公司主营高端海洋工程装备
财联社· 2025-03-17 22:17AI Processing
中集集团 - 拟于2025年3月28日举行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并征集问题,截至2024年6月30日间接持有海洋科技集团股权约80.04%[2] - 涉及深海油气开采装备制造与服务,2024年揽获2艘FPSO船体和1艘FLNG改装总包订单;开展深海新能源开发业务,2024年交付“集林一号”[3] - 旗下中集飞秒有智能焊接工作站等机器人产品,内部AI平台“中集千问”接入DeepSeek大模型[3] 索辰科技 - 全资子公司拟现金受让北京力控元通科技51%股权推进重大资产重组[4] - 可提供机器人仿真方案,具备六维力和力矩传感器设计标定能力,与科大讯飞合作提升人形机器人能力[4] - 2024年6月与遨天科技合作推动商业航天发展[5] 精锻科技 - 拟与天津爱码信合资设立公司,认缴9000万元占90%股权,专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6] - 与特斯拉有合作,已开发机器人用齿轮和减速器样品,研究人形机器人关节和手模组零部件[6] 其他公司 - 厦门港务拟购买集装箱码头集团70%股权;雅创电子拟不超2亿元购上海类比半导体部分股权等[8] - 万华化学2024年净利润130亿元同比降22.49%;海油工程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33.38%等[8] - 会通股份同安基金、本川智能实控人等拟减持不超3%公司股份;电科芯片股东增持0.41%股份[8]
财联社早知道:阿里生态首次以Agent形式上车,机构预计2035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将达2168亿美元,这家公司已推出智慧校园智能体服务AI产品;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
财联社· 2025-03-17 21:04AI Processing
行业动态 - 机构预计2024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为52.9亿美金,2035年达2168亿美金,24 - 35年CAGR为40.15%[3] - 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可实现最高充电电压1000V,最大充电电流1000A,最高充电倍率10C,最大充电功率1MW,5分钟充电407公里,还规划建设4000 +“兆瓦闪充站”[4] 公司产品 - 大华股份推出大华天问·企业大语言模型智能交互平台,新开普推出智慧校园智能体服务AI产品“小美同学”[3] - 盛弘股份有1000V高压快充和480kW、800kW高压液冷快充产品,绿能慧充多款分体式充电桩产品可满足高压快充需求[5] - 欧菲光一英寸大底主摄已实现量产,可提升拍摄画质和稳定性[14] 市场表现 - 市场较上个交易日缩量2188亿元,两市成交10亿以上个股减少56家至308家,华为、AI、机器人概念个股分别减少19、12、15只[9] - 创一年新高个股较上个交易日增加33家至166家,汽车、AI、华为概念分别有34、29、27家个股创一年新高[13] - 3月17日连板股主要集中在消费与深海科技方向,连板高度降至5板,当日69股涨停,连板股总数19只,23股封板未遂,封板率为75%[7][13] 公司要闻 - 杭州柯林拟定增募资不超14.6亿元用于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14] - 矩阵股份推出设计师专业级AIGC设计平台 - 暗壳AI,3机构及方正证券、中邮证券买入该公司股票[15]
机构调研:这家独立存储器厂商自研主控芯片实现超千万颗产品应用
财联社· 2025-03-17 19:34AI Processing
市场趋势 - 2025年云服务提供商对AI硬件持续投资,将推动服务器领域高速、大容量存储产品需求增长[1] - AI大模型技术发展推动智能终端市场中长期存储需求持续增长[1] - 多家存储晶圆原厂宣布产能调整,终端库存恢复正常后供需关系将改善,价格有望回升[1] 公司业务 - 公司在企业级存储领域推出多款产品系列,完成主流国产CPU平台服务器兼容性适配[2] - 公司企业级产品获多家知名企业服务器存储采购订单,为业务增长奠定基础[2] - 公司自研三款主控芯片实现超千万颗产品应用,将聚焦中高端主控芯片领域[2] 风险提示 - 调研内容仅为业务交流,不构成投研观点,信息以上市公司公告和分析师公开报告为准[1][2]
风口研报·公司: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密集扩产即将开始,这家“金铲子”设备商产品贯穿电机+减速器+丝杠+轴承零部件生产环节,受益行业1到10量产时刻;AIDC浪潮持续,这家公司布局HVDC迎接行业加速渗透
财联社· 2025-03-17 17:55AI Processing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 Figure首条生产线年产能1.2万台人形机器人,开启商业化倒计时,特斯拉等2025年量产万台左右后续两年10倍扩张,国内供应链累计规划投入上百亿扩产[2][4] - 量产百万台人形机器人,电机、减速器、丝杠、轴承预计新增市场规模254亿、96亿、230亿、15.4亿元[5][7][9][11] - 对应电机绕线机、平衡机,减速器齿轮加工机床、平衡机,丝杠螺纹磨床、自动校直机,轴承磨床、检测设备市场需求分别为27.1亿、9.3亿,12.0亿、6.7亿,26.7亿、7.3亿,2.0亿、0.9亿元[5][7][9][11] - 看好集智股份、秦川机床等核心设备厂商[2][4] 禾望电气 - Q4营收14.2亿元,同比+25.1%、环比+52.9%,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85.9%、环比+90.0%[17] - 2024年工程传动业务营收5.62亿元,同比增长16.75%,毛利率44.46%[15] -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6.52/8.44/10.51亿元,EPS1.45/1.87/2.33元/股[3][15]
风口研报·公司:深耕PCB+半导体两大核心业务,公司逆周期投入即将取得突破,未来有望受益于AI+本土替代双轮驱动;另有一物联网“端云一体”稀缺标的与阿里云深度合作
财联社· 2025-03-17 17:08AI Processing
兴森科技 - 围绕“PCB”与“半导体”两大核心业务,IC封装基板营收占比不断提升,预计2025 - 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1/4.02亿元,同比增长177.04%/184.51%,对应PE为165.77/58.26倍[2][5][6]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43.51亿元,同比增加9.1%,归母净利润 - 0.32亿元,同比减少116.59%,因FCBGA封装基板业务投入大且未量产[7] - 2023年研发费用4.92亿元,同比增长28.46%,用于IC封装基板项目投资建厂[7] - 预计到2034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增至392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2.1%,中国市场规模276.5亿美元,年增长率12.4%[10] 博实结 - 是物联网“端云一体”稀缺标的,预计2024 - 26年归母净利润1.87/2.31/2.79亿元,同比增长7.1%/23.8%/20.9%,对应PE约48/39/32倍[3][11][12] - 云平台接入DeepSeek大模型,构建智能交通服务新底座,推动“车 - 路云”一体化智慧交通生态建设[13] - 与阿里云深度合作,阿里云两大基模全部开源,公司有望受益科技变革[11][14]
机构调研:这家本土软件中间件服务商旗下智能体平台与DeepSeek等大模型对接
财联社· 2025-03-17 12:48AI Processing
经营业绩 - 2024年公司基础软件业务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30%-46%,亏损同比收窄约20%-36%;若不考虑商誉减值计提因素,亏损较上年同期预计收窄约60%-72%[1] 技术产品 - 公司在大模型中间件TongLMM基础上,演化升级东方通智能体平台TongAgentPlatform,承担大模型与智能体应用间桥梁作用,赋能智能体应用[1] - 智能体平台具备多模型、多算力兼容性,屏蔽底层模型及算力差异,灵活接入多数据源,已对接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大模型,适配主流算力资源[1][2] - 智能体平台支持多数据源对接,可接入客户端资料、知识库等多格式数据,屏蔽软硬件底层差异,提升AI应用效率与效能,简化部署成本[2] 风险提示 - 调研内容仅为机构与上市公司间业务交流,不构成投研观点,信息以上市公司公告和分析师公开报告为准[1][2]
风口研报·公司:国内首家进入英伟达推荐供应商名单,这家公司高性能计算电源芯片获多家CPU/GPU芯片厂商认证,新一代工艺平台计划2025年进入试产阶段
财联社· 2025-03-17 11:11AI Processing
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高性能计算业务销售收入0.43亿元,同比上升1402.25%,预计2025年仍高速增长[2][3] - 2024年公司电机控制驱动芯片营业收入3.18亿元,控股的凌鸥创芯销售收入2.98亿元,同比上升69.32%[5] - 202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04亿元,同比增长15.38%;归母净利润 -0.33亿元,4Q24营收4.16亿元,归母净利润2125万元,扭亏为盈[3] 市场地位 - 公司产品获多家CPU/GPU芯片厂商认证,成为首家进入英伟达推荐供应商名单的国内电源芯片企业,进入规模销售阶段[1][2][3][4] - 公司推出零待机功耗方案进入国际知名手机品牌供应链,预计今年上量,在两家国内品牌手机厂业务份额提升,20W及33W快充方案在电商客户中份额提升[3] 技术进展 - 高性能计算电源芯片第一代0.18μmBCD工艺平台已量产,第二代测试中,65nmLDMOS工艺平台预计2025年试产[2][3][6] - 高压BCD - 700V工艺平台第五代已量产,第六代研发完成,预计成本优化20%[6][7]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1.3/2.0亿元,同比增长349.40%/61.90%/52.54%,对应PE为99.62/61.53/40.34倍[2][3] 风险提示 - 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客户验证不及预期[2]
风口研报·行业:跟随头部厂商切入机器人丝杠等赛道,这家公司不单主业有望打开百亿新空间,人形机器人领域品类也有望扩展至灵巧手、谐波减速器等领域
财联社· 2025-03-17 11:04AI Processing
业务前景 - 主业绝缘轴承行业有望新增百亿空间,新技术属低成本高性能替代方案,未来有望快速放量[2][3] - 跟随头部厂商切入机器人丝杠等赛道,品类有望扩展至灵巧手、谐波减速器等领域,打开第二成长曲线[1][3][4] 财务预测 - 2024 - 2026年预计净利润分别为0.32亿、0.72亿、1.65亿,同比增长 - 15%、168%、92%,对应当前市值PE为195.8/86.5/38.0倍[2][5] - 2022 - 2026年营业总收入预计从10.44亿元增长至17.9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7%、 - 5%、14%、25%、28%[6] 技术优势 - 绝缘轴承套圈制作成本更低、性能更好、使用寿命更长,贴合800V技术革新趋势[7] - 从2023年开始布局研发新科技绝缘轴承,已成功研发步入专利申请阶段[8] 成本与市场 - 通过技术改革成本控制成效显著,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优势明显[9] - 第一大客户舍弗勒销售收入占比54.25%,开拓国内客户后预期销售收入快速提升[10] 风险提示 - 存在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机器人量产进展不及预期等风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