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设备

搜索文档
英杰电气:核聚变相关电源需求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可能形成增量
证券时报网· 2025-08-20 09:01
核聚变电源业务 - 公司在核聚变领域的电源业务已开展多年,业务模式以招标为主,少部分基于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直接供应 [1] - 核聚变行业近期取得一定技术突破,商业应用进程有望加快 [1] - 相关电源需求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可能形成增量,具体时间取决于各项目的备件采购进度 [1] - 公司正积极跟踪核聚变项目的招标进程,未来业务影响取决于后期项目招投标后签订订单的情况 [1]
中恒电气:未与英伟达等签署合作协议或销售合同
证券时报· 2025-08-20 08:20
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 公司在七个交易日内走出四个涨停后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1] - 公司核查后确认前期披露信息无需更正或补充 [1] - 公司澄清与英伟达、Meta、谷歌等海外云厂商的代工及销售传闻均为不实 [1] - 公司目前未与上述海外云厂商签署任何合作协议或销售合同 [1] - 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海外市场拓展工作 [1] - 近期经营情况正常且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1]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1] - 异常波动期间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未买卖公司股票 [1] 董事会确认事项 - 董事会确认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2] - 未获悉可能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的未披露信息 [2] - 前期披露信息无需更正或补充 [2] 龙虎榜交易数据 - 近三个交易日一家机构净买入3693.58万元 [2] - 另一家机构净卖出13156.59万元 [2]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定位为零碳智能社会建设的数字能源企业 [2]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9.62亿元(同比+26.13%) [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178.52%) [2] - 业绩增长主要来自数据中心电源业务收入6.6亿元(同比+111.05%) [2] - 2024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88亿元(同比+11.07%) [2] - 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2029.12万元(同比+84.32%) [2]
海博思创股价小幅回落 上半年储能系统出货量跻身全球前三
金融界· 2025-08-20 00:5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9日15时13分,海博思创股价为107 90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 00% [1] - 当日开盘价为108 48元,最高触及109 50元,最低下探106 60元 [1] - 成交量为14534手,成交金额达1 56亿元 [1] 主营业务 - 公司属于电源设备行业,专注于储能系统集成领域 [1] - 主营业务涵盖储能电池直流系统、变流升压系统及能量管理系统等设备的研发与制造 [1] 市场份额 - 2025年上半年在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次于中车株洲所 [1] - 全球市场排名第三,超过远景能源等企业 [1] - 上半年公司参与的集采/框采中标规模位居行业前列 [1] 资金流向 - 2025年8月19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457 69万元,占流通市值比例为0 6%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1 20亿元,占流通市值比例达2 94% [1]
麦格米特股价回调4.78% 成交额达43.86亿元
金融界· 2025-08-20 00:48
股价表现 - 8月19日收盘价74.77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3.75元 [1] - 当日开盘价78.48元,最高价80.66元,最低价74.27元,振幅8.14% [1] - 早盘时段出现快速回调,5分钟内跌幅超过2%,9点36分报价78.52元 [1] 交易数据 - 全天成交573390手,成交金额43.86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52419.66万元,占流通市值的1.54%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41457.53万元,占流通市值的1.22% [1] 公司概况 - 属于电源设备行业,总部位于广东深圳 [1] - 是深成500指数成分股 [1] - 主营业务为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东方电气股价20.07元小幅下跌 主力资金五日净流出9103万元
金融界· 2025-08-20 00:47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9日15时,东方电气股价报20.07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64% [1] - 当日成交量为48.82万手,成交金额达9.85亿元 [1] 行业与业务 - 东方电气属于电源设备行业,主要从事发电设备制造及相关服务业务 [1] - 公司产品涵盖火电、水电、核电、风电等各类发电设备 [1] - 作为国内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公司在电力装备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1] 资金流向 - 8月19日东方电气主力资金净流出1349.27万元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9103.20万元 [1]
欧陆通股价上涨3.52% 盘中振幅达7.63%
金融界· 2025-08-20 00:47
股价表现 - 最新股价为257.76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8.76元 [1] - 开盘价为248.97元,最高触及259.99元,最低下探241.00元 [1] - 成交量为83133手,成交金额20.84亿元 [1] - 8月19日盘中出现快速波动,早盘9点36分回调至243.34元,9点38分反弹至250.07元 [1] 资金流向 - 8月19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5008.07万元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48021.13万元 [1] 公司概况 - 属于电源设备行业,位于广东省深圳市 [1] - 主营业务为开关电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 [1]
新雷能(300593):下游需求向好,静待业绩拐点
华泰证券· 2025-08-19 18:40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维持新雷能"买入"评级,目标价27.92元人民币[1] - 基于26年68倍PE估值,较前值18.72元上调49%[5]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年H1营收5.52亿元(同比+12.93%),归母净亏损9513.85万元(同比扩大39.82%)[1] - Q2营收3.19亿元(环比+36.62%),但净亏损环比扩大17.51%[1] - 下调25-27年净利润预测至1.19/2.21/3.25亿元(CAGR 65.04%),EPS为0.22/0.41/0.60元[5] - 合同负债同比激增529.23%,预示订单需求旺盛[4] 业务板块分析 高端装备业务 - 上半年收入5.46亿元(同比+13.69%),毛利率39.10%(同比下降3.99pct)[2] - 特种电源受益国防建设需求,星载电源配套低轨卫星(国网星座5组卫星已发射)[2] 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 - 5G基站总数达454.9万个(半年净增29.8万个),支撑通信电源需求[3] - 数据中心电源覆盖多家客户,引进专业人才构建战略增长点[3] 运营效率与费用 - 期间费用率54.30%(同比降3.10pct),研发费用率35.74%(同比降3.48pct)[4] - 预计全年费用率将随收入增长显著下降[4] 行业与市场地位 - 可比公司26年平均PE为68倍,新雷能26年PE估值48.98倍[10] - 国防任务攻坚阶段推动下游需求复苏,收入确认滞后导致报表业绩未充分体现[1]
沪指创近十年新高 两市成交额2.76万亿
长江商报· 2025-08-19 07:41
市场表现 - 沪指报3728.03点,涨0.85%,创近十年新高 [1] - 深证成指报11835.57点,涨1.73%,突破2024年10月8日高点 [1] - 创业板指报2606.20点,涨0.84%,突破2024年10月8日高点 [1] - 北证50创历史新高 [1] - 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76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5196亿元,成交额再创年内新高 [1] 行业板块表现 - 船舶制造、消费电子、玻璃玻纤、小金属、电源设备、软件开发、文化传媒、通信设备、电机、电子元件、电子化学品板块涨幅居前 [1] - 仅煤炭行业、贵金属、化肥行业逆市下跌 [1] 机构观点 - 兴业证券认为当前更需要一轮"慢牛",市场持续回暖使机构优势显现,与本轮"慢牛""健康牛"实现共振和正向循环 [1] - 巨丰投顾表示市场整体趋势依然向上,在政策刺激下A股与经济有望同步出现向上的拐点 [1]
金时科技股价震荡下行 盘中成交额突破6亿元
金融界· 2025-08-19 04:07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8日15时,公司股价报18.02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07% [1] - 当日开盘价为19.13元,最高触及19.88元,最低下探至17.90元 [1] - 成交额达6.69亿元,换手率为8.72% [1] 股价波动 - 8月18日早盘9时37分,股价在5分钟内跌幅超过2%,报19.35元 [1] - 午后14时30分,股价在5分钟内反弹超过2%,报18.26元 [1] 资金流向 - 8月18日主力资金净流出9624.04万元,占流通市值的1.32%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4551.18万元,占流通市值的0.62% [1] 公司概况 - 公司所属板块包括电源设备、四川板块等 [1] - 主营业务涉及储能等领域 [1]
下修业绩预告,茂硕电源上半年净利预亏1700万—2300万元
北京商报· 2025-08-18 21:00
业绩预告修正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亏损1700万—2300万元,较原预计亏损1000万—1300万元有所扩大 [1] - 业绩预告修正主要系部分消费类电源产品存在售后品质风险 [1] - 基于产品质量条款及后续业务合作,公司预计将新增补货及相关费用损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