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搜索文档
知乎平台已沉淀858万个AI相关问题、2088万个AI专业回答丨聚焦WAIC 2025
国际金融报· 2025-07-27 20:23
知乎平台AI生态发展 - 知乎已成为AI开发者首发项目、首谈方向、首秀成果的核心阵地,聚集1600万科技与AI领域持续学习者和356万深度创作者,沉淀858万个AI相关问题和2088万个专业回答 [1] - 平台吸引DeepSeek、智元机器人、宇树等明星公司发布技术文章或新品动态,例如DeepSeek发布《DeepSeek-V3/R1推理系统概览》、稚晖君发布人形机器人灵犀X2、王兴兴分享宇树研发进展 [3] - AI创业者夕小瑶在知乎首发全球首个多Agent协作平台Teamo,字节跳动Trae 2.0核心开发者天猪分享AI结对编程技术 [3] WAIC 2025大会参与 - 知乎通过展位多维互动展示AI生态全景,包括硬核技术讨论和"知识王者PK"等趣味环节,知乎直答NFC装置成为人气焦点 [4] - 组织地平线研究员林天威、创伴智能创始人图灵的猫等数十位一线开发者组成"答主探展团",结合线上圆桌实时输出技术解读 [4] - 联合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14家AI企业发布《AI世界通行手册》,涵盖大模型到具身智能的科技全景 [4] AI技术前沿动态 - 月之暗面研发人员在知乎"团建式"分享技术进展,包括开源MoBA框架、Agent产品Kimi-researcher及MoE架构模型Kimi K2的研发历程 [3] - PNP机器人创始人包文涛指出大模型推动具身智能实质性突破,详解PNP机器人能力特点 [5] - AI Next联合创始人德里克文提出人类与AI共同创作新时代,曾合作AI艺术短片《花满渚》 [5] 创新活动形式 - 知乎在WAIC期间举办"开发者回血之夜"盐沙龙,数十位AI开发者通过开放麦形式分享前沿思考,融合技术与人文互动 [5]
大模型六小龙底牌对决:AGI加注、赛道转换与多模态竞速
第一财经· 2025-07-27 19:41
行业格局演变 - 2024年成为基座模型分水岭 牌桌上玩家数收窄至个位数 头部留存大厂和少数AI创业公司 [3][4] - AI六小龙走向分化 智谱推进A+H股上市 MiniMax筹备A+H股 百川智能转型医疗 零一万物转向B端 月之暗面聚焦智能体 阶跃星辰预估年营收10亿人民币 [10] - 基础模型厂商热度回落 投资向具身智能转移 宇树机器人等具身智能厂商吸引更多关注 [7] 技术发展与竞争 - 开源模型影响力提升 逼近最佳闭源模型 使用成本更可控 普惠性增强 [3] - 大模型技术差异不足 切换成本低 竞争惨烈 创业公司探索差异化路径包括To C出海 To B服务 产业落地 多模态发展 [9] - 技术迭代导致部分公司掉队 1.0时代为GPT模仿学习 2.0时代以OpenAIo1为起点的强化学习 [14] 公司战略与定位 - 智谱定位行业智能体 阶跃星辰对标OpenAI DeepSeek对标Meta MiniMax偏向To C应用 [14] - 智谱发布GLM-4.5多模态模型 阶跃星辰成立模芯生态联盟 优化国产芯片适配 [17] - 月之暗面将发布K2推理模型 阶跃星辰展示端到端语音大模型车载应用 [6] AGI发展路径 - AGI发展现两类观点 单一超级模型 vs 多模型多代理架构 [15] - 多模态成为AGI必由之路 智谱和阶跃星辰重点投入 强调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分层推进 [16][17] - 数据闭环或数据飞轮被视为稳健护城河 需在窗口期内积累用户数据 [18] 商业化进展 - 智谱将推出C端陪伴型AI产品 软硬件均规划付费业务 [6] - 创业公司提升商业化程度 增强多模态能力 靠近Agent热度 部分筹备上市 [9] - 阶跃星辰联合华为昇腾等成立模芯生态联盟 突破芯片限制 [17]
直击WAIC 2025 | AI会不会被垄断?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AI领域一定会有多个玩家持续存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6 18:57
行业趋势与前景 - 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社会的生产力,且增强几乎无尽头 [3] - AI领域将存在多个玩家持续竞争,不会形成垄断 [3][4] - 开源模型影响力提升,不断逼近闭源模型性能 [6] - AGI(通用人工智能)将实现并普惠大众 [9] 技术发展 - AI系统已从单一模型发展为多Agent系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增强 [5] - 模型推理成本未来1-2年可能降低一个数量级 [7] - 训练单个模型的成本不会显著增加,但算力使用仍会增长 [8] 公司动态 - MiniMax发布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架构推理模型M1系列 [4] - MiniMax推出全球首个高交付率全栈网站应用Agent(智能体) [4] - 公司旗下视频模型海螺(Hailuo)全球生成超3亿个视频 [7] 市场影响 - 高质量AI模型推动内容与创意普及化,降低创作门槛 [7] - 算力差异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可通过实验设计和组织形式优化弥补 [7] - 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认可MiniMax为全球AI发展的关键推动者之一 [3]
老黄自曝刚报废50亿美元显卡!亲自审查4.2万名员工薪酬,100%都加薪
猿大侠· 2025-07-26 12:01
核心观点 - AI是伟大的「技术均衡器」,未来人人都是程序员、艺术家、作家 [2][21][22] - 公司坚持按订单顺序分配稀缺的H100芯片,流程「如丝般顺滑」 [4][25][28] - 公司芯片保值性强,Hopper一年后残值仍达75-80%,CUDA生态使性能翻4倍 [33][34] - 未来将出现专门「生产Token」的「AI工厂」,掀起数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浪潮 [35][36][37] - 中国开源模型如DeepSeek巩固了美国技术栈的世界标准地位 [40][41][42] 芯片分配与供应 - 公司报废50亿美元Hopper显卡,但仍坚持按订单顺序分配H100芯片 [4][25] - 提前一年公布产品路线图,方便合作伙伴规划排产 [28] - 芯片性能和能效比实现指数级飞跃,帮助提升收入并降低成本 [31] 薪酬与人才管理 - CEO亲自审查公司42000名员工薪酬,100%情况下增加薪酬支出 [5][6][47] - 公司创造的高管亿万富翁数量超过全球任何CEO [8][45] - 150名顶尖AI研究员在足够资金支持下可创造出类似OpenAI的公司 [9][10] - 为AI研究人员提供巨额薪酬合理,因其创造的价值巨大 [8][44] AI行业影响 - AI将解放人类从事更伟大的创意工作,创造更多增长和就业 [20] - 未来编程不再需要精通C++或Python,自然语言即可完成 [21][24] - 真正威胁就业的不是AI,而是会用AI的人 [23] - 公司100%员工都在拥抱AI技术 [18] 技术生态与竞争 - 开放的CUDA平台使Hopper性能自发布以来增长4倍 [34] - 赞同马斯克「未来需要5000万颗H100级算力」的观点 [35] - 中国开源模型如DeepSeek运行在美国技术栈上,巩固其标准地位 [40][41] - 高效推理模型能降低AI思考成本,促进行业发展 [42] 制造业展望 - 下一代制造业将是「AI套娃」:AI调度工厂指挥AI机器人生产AI产品 [39] - 美国需将芯片和AI超级计算机等核心产业带回本土 [39]
世界人工智能今天“看”上海 800余家企业参展 3000余项前沿产品亮相
上海证券报· 2025-07-26 02:25
大会概况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5)于7月26日在上海开幕,主题为"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这是上海连续第8年举办该大会 [1] - 大会旨在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会客厅"、产业跃迁的"核爆点"和创新探索的"试验场" [1] 展览规模与亮点 - 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800余家企业参展,3000余项前沿产品亮相,规模创历届之最 [2] - 展品包括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 [2] - 四大展馆构建"AI能力走廊":核心技术馆、行业应用馆、智能终端馆与全域链接馆 [2] - 具身智能领域10余家企业展示20多款首发产品,包括国地中心、智元、云深处、梅卡曼德等 [2] - 西门子首次参展,展示Industrial Copilot智能体系统驱动自主生产的应用场景 [2] 产业发展数据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22年2137亿元增长至2024年2697亿元,年均增速25.7%,预计2025年达3522亿元 [3] - 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从2018年约1000家增至2025年超10000家,从业人员从10万人增至近30万人(占全国1/3),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至2024年逾4000亿元 [5] 自动驾驶应用 - 大会期间开展"智行无界·AI驾未来"自动驾驶体验活动,上汽智己、小马智行、百度智行、奇瑞汽车提供L4级自动驾驶接驳服务 [4] - 上海市将发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4] - 上海实施"模塑申城"工程,打造5个关键生产力工具(智能终端、具身智能等),推进6大垂类应用(制造、金融、医疗等) [4] 国际合作与开源生态 - 大会将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推动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建设 [8] - 中国推动联合国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 [8] - 中国大模型企业如DeepSeek为全球提供高质价比AI服务,推动技术普及 [7] 前沿议题与活动 - 举办百场论坛聚焦AI基础设施、科学智能、智能终端、AI+金融等板块,探讨大模型进化、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话题 [7] - 设立"科学之问、数学之问、模型之问"三大前沿议题,研讨生命科学、新AI架构等创新问题 [7] - 发布《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成立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 [7]
AI Agent是2025年最大风口还是泡沫?
36氪· 2025-07-25 17:56
模型即Agent技术趋势 - 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验证"模型即Agent"方向,大模型公司如xAI、月之暗面、阿里云等纷纷跟进[1][6][7] - "模型即Agent"指大模型直接作为Agent核心驱动引擎,实现从理解需求到执行任务的全流程闭环,区别于传统多模型缝合模式[2][7] - Claude 4系列曾是编程和Agent能力标杆,但xAI推出Grok 4直接对标其Opus版本,国内月之暗面Kimi K2、阿里Qwen3-Coder也强化Agent能力[3][6][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2025年市场格局剧变,DeepSeek以低成本开源模型入场,"六小虎"中仅智谱AI和阶跃星辰保持融资,零一万物转向行业落地,百川智能聚焦AI医疗[11][12] - Agent领域现两极分化:C端多智能体协作模式(如Manus)当前更普遍,但"模型即Agent"被视为决定能力上限的关键路径[9][13] - 行业共识认为通用Agent仍处早期阶段,Gartner预测2027年底超40%项目将被取消,垂直Agent解决特定痛点更具生存潜力[10][13] 技术应用与挑战 - Agent能力突破体现在:OpenAI实现操作路径可视化,月之暗面Kimi K2集成自主决策,阿里Qwen3-Coder支持多步骤长任务[2][7] - 技术瓶颈包括:大模型稳定性影响B端应用精度,需工程化介入,Multi-Agent协作被视为更大机会但需平衡技术成本[15][18] - 行业认知转变:从"工具思维"转向"协作伙伴思维",主动思考的"发散优先"模式可能重新定义AI价值[8][13]
硅谷华人能不能站起来把钱挣了?
虎嗅APP· 2025-07-25 09:01
美国AI行业现状 - 近期美国AI领域热点从AGI转向SSI(超级人工智能),Meta重组AI团队并高薪挖人,同时马斯克的XAI发布Grok4但编程能力仍有局限[3] - Meta的Llama系列开源模型表现下滑,Llama4因中国DeepSeek竞争被迫调整训练计划导致性能不佳,中国开源模型在技术上已实现赶超[5] - Meta AI团队44名核心成员中至少50%为华人,且普遍具备AI大厂经验,反映美国AI企业对华人技术依赖度高[5][6] 中美AI竞争格局 - 美国AI企业转向闭源策略以保护商业利益,而中国以DeepSeek为代表推动开源模型发展,削弱美国闭源模型的垄断利润空间[17][18] - DeepSeek R1公开推理过程打破技术神秘化,Kimi K2通过编程和AI代理功能冲击美国巨头生态,中国开源模式更符合基础设施普惠理念[18][22] - 美国政治界持续渲染"中国抄袭论",但实际华人占美国AI顶会参与者的50%以上,技术突破高度依赖华人贡献[10][20] 行业技术动态 - Meta原首席科学家Yann LeCun因质疑当前大模型架构被替换,反映资本更倾向可量化的数据/算力投入而非架构创新[7] - 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的华人高管Alexander Wang接管Meta AI研发引发质疑,其业务模式依赖第三世界人力且缺乏模型训练经验[8] - 美国AI炒作概念从AGI转向SSI存在商业动机,通过无限回报承诺合理化指数级投入,而中国开源模型迫使行业重新评估技术路径[17][18] 人才与地缘政治 - 英伟达等美国芯片企业承认依赖华人人才,但华人从业者在美仍面临系统性歧视,部分通过"反华表态"获取认同[10][24] - 美国收紧芯片出口管制并强调"保持AI领导地位",但技术实际进展与政治叙事脱节,闭源策略可能阻碍创新效率[9][23] - 硅谷华人群体普遍缺乏政治话语权,特朗普签证政策影响华人学者时未获声援,反映结构性地位失衡[10][20]
硅谷华人能不能站起来把钱挣了?
虎嗅· 2025-07-25 07:24
美国AI行业动态 - 马斯克旗下XAI发布grok4模型 部分能力显著提升但编程能力仍有局限 写作能力出现倒退[1] - Meta人工智能部门进行大规模重组 高薪引进新人才同时裁撤原有团队 核心团队44人中至少50%为华人[4][6] - 美国AI行业炒作热点从AGI(通用人工智能)转向SSI(超级人工智能) 概念定义模糊但商业价值显著[22][24] Meta技术路线调整 - Llama系列开源模型表现下滑 从Llama3开始被中国开源模型超越 Llama4因应对竞争仓促调整导致性能不佳[2][3] - 原首席科学家Yann LeCun被替换 因其公开质疑当前大模型架构无法实现AGI 主张需要全新架构[6] - 新任AI部门主管Alexander Wang来自Scale AI(数据标注公司) 缺乏大模型研发经验引发行业质疑[7][8] 中美AI竞争格局 - 中国开源模型如DeepSeek冲击美国闭源商业模式 通过开源降低行业利润 公布推理过程实现技术祛魅[25][26] - 美国AI企业高度依赖华人人才 Grok4团队几乎全为华人 顶级AI会议参会者至少50%为华人[10][12] - 部分美国企业采取技术封锁策略 Llama3/4刻意弱化中文支持 政治因素影响技术决策[12][16] 行业人才结构 - Meta新组建团队包含大量OpenAI/DeepMind前员工 22位研究科学家中有14位华人 主要毕业于清华/MIT/斯坦福等名校[5][6] - 美国AI领域存在显著族裔不平等 华人技术贡献与职业地位不匹配 高管层仍以白人为主[10][11] - 英伟达等芯片企业同样依赖华人人才 黄仁勋公开承认这一事实[12] 开源与闭源之争 - Meta可能放弃开源路线 转向闭源开发 中国成为开源生态主要维护者[16][31] - 美国企业开发"符合价值观"的基准测试(如R1-1776) 将技术问题政治化[19][26] - 开源模式冲击闭源商业逻辑 迫使OpenAI等公司提高免费用户额度[31]
三大难题掣肘AI大模型落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5 06:18
AI大模型普及化应用 - DeepSeek-V3和R1大模型以开源、高性价比及免费使用等优势降低使用门槛,推动云服务厂商、科技企业、垂直行业及地方政府广泛接入并定制开发[1] - 大模型部署热潮标志着AI普及化应用元年开启,但面临底层框架稳定性不足、跨行业融合壁垒及生态支撑有限三大问题[1] - 深度求索的模型支持任意修改和衍生开发,显著促进AI应用生态繁荣发展[1] 技术瓶颈与可靠性挑战 - 大模型存在"黑箱"效应,行业应用中缺乏可解释性,导致推理和决策过程可信度不足[2] - 模型在新场景中因缺乏行业知识易产生"幻觉",ChatGPT-4简单加法错误率比小模型高15%,LLaMA两位数运算正确率低于60%[2] - 主流模型幻觉率差异显著:ChatGPT-4为1.8%,DeepSeek-V3为3.9%,DeepSeek-R1和Google PaLM-2均超14%[2] 行业适配与落地难题 - 制造业多模态数据要求跨模态融合能力,但现有模型对时序数据和高精度参数解析准确率偏低[3] - 训练数据无法完全反映产业复杂性,输出不准确性导致企业应用趋于谨慎[3] -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38%供应商未接入系统,导致数据交互延迟72小时,成本模型误差达15%[4] 产业链协同与成本问题 - 分散式接入导致协同成本增加,满血版DeepSeek-R1每日处理1000亿token月亏损达4亿元[4] - 全链条接入可使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00%,异常事件处理效率提高420%[5] - 后发企业因基础能力鸿沟面临指数级增长的追赶成本,限制大模型推广[6] 生态支撑与数据短板 - 医疗等领域数据开放率不足,三甲医院影像数据因隐私保护难以共享,欧盟GDPR使合规支出占AI预算30%[6] - 全球十大AI模型均未达欧盟监管标准,Aleph Alpha等产品得分低于25%,主要问题为版权责任不明确和能源报告不均衡[6] - DeepSeek迭代周期缩短至45天,政策滞后导致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高企[7]
Nvidia AI chips worth $1B smuggled into China after Trump imposed US export controls: report
New York Post· 2025-07-25 01:03
芯片走私事件 - 在特朗普政府实施出口管制后的三个月内,至少有价值10亿美元的英伟达计算机芯片被走私进入中国[1] - 走私芯片包括英伟达高性能B200芯片,该芯片因超过性能阈值被美国政府禁止向中国销售[1] - 中国供应商在5月仍向支持本土科技公司的数据中心运营商出售B200芯片[2] 芯片销售与政策变化 - 特朗普政府曾禁止英伟达向中国销售性能较低的H20芯片,但近期又解除了这一限制[3][7] - 英伟达CEO黄仁勋确认特朗普政府已允许H20芯片在中国销售[4][7] - 公司声明强调仅对授权产品提供服务支持,并称通过走私组装数据中心在技术和经济上均不可行[8] 市场与供应链情况 - 中国广东、浙江和安徽的经销商被曝出售英伟达B200、H100和H200等受限芯片[6] - 无证据表明英伟达参与或知晓对中方的非法芯片销售,公司称始终遵守美国法律[6] -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史上首家达到该估值的上市公司[8] 行业反应与影响 - 中国数据中心运营商批评出口管制仅导致效率低下和中间商暴利,无法阻止高端芯片流入[3] - 早前有报道称中国AI公司DeepSeek实际拥有的英伟达芯片数量远超公开披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