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进出口展现较强韧性——从数据看长三角经济稳健态势
经济网· 2025-08-11 11:36
区域协同与新兴产业 -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 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 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 [2] -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 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 [2] - 浙江省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算法模型、智能终端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安徽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7.8% [2] - 信达生物在长三角布局研发、转化、制造、应用全链条 旗下减肥药玛仕度肽注射液获批 打破进口垄断 [2][3] - 纳琳威依托长三角创新生态 研发中心设在上海 生产基地放在江苏南通 联盟浙江供应商和安徽科研机构 形成产业链协同 [3] - 纳琳威功能性窗膜打破国外垄断 隐形车衣赛道装贴率7年翻170倍 江苏南通超级工厂实现全智能化生产 瑕疵率降60%以上 [3] 外贸与制度创新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规模达8.16万亿元 同比增长5.4% 占全国进出口总值37.4% 江苏、浙江、上海进出口额分别为2.81万亿、2.73万亿、2.15万亿元 增长11.1%、9.4%、9.1% [4] - 江苏扬州开通铁海联运专列 货运时间从一周缩短至最短一天 提升光伏、家电、汽车零配件等出口效率 [5] - 浙江舟山离岸贸易平台与上海跨境通数据互联 单证审核从2个工作日压缩至30分钟 [5] - 航运贸易区块链网络启动运行 支撑离岸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场景 拉动企业超30万家 交易金额上万亿元 [6] 基建与数字经济 - 北沿江高铁南通新站建设推进 作为长三角首个集高铁、城际、地铁、公交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推动区域一体化 [7] - 长三角高铁运营里程从2018年4150公里提升至7700公里 增长逾85% [7]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项目进展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阿里巴巴等项目投运 与安徽智算中心形成呼应 [8] - 算力枢纽节点发挥集群规模效益 降低企业成本 串联上海研发、苏浙制造、安徽算力资源 形成数字时代核心竞争力 [8]
【广发宏观文永恒】展望十五五,把握新线索:2025年中期政策环境展望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8-07 19:29
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将聚焦"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延续"十四五"的战略方向,同时针对新形势调整政策重点,核心在于优化经济供需关系、提升供给竞争力、改善需求可持续性 [1][2][13] - 经济增长目标可能设定为年均4.8-5.0%,基于潜在增长率测算和2035年翻番目标要求 [4][27][34] - 七大关键政策线索包括创新驱动、供求平衡、投资于人、存量提质、深化改革、战略资源和区域协同 [6][7][8][9][10][11][12] 经济增长目标 - 潜在增长率测算显示2026-2030年均增速为4.9%,各年分别为5.07%、4.97%、4.87%、4.79%、4.70% [27][28][29] - 2035年GDP翻番目标要求2026-2035年均增速不低于4.45%,"十五五"需保持4.8%以上 [4][34] - 可能采用"5%左右"的开局目标,逐步过渡至4.5%以上 [4] 创新驱动 - 新兴支柱产业将转向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 [6][35][42][43] - 海洋经济重点包括海上风电、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旅等 [6][39] - 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防止"两张皮"现象 [6][38] 供求平衡 -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区域优势互补产业体系 [7][45][47] - 优化重点行业供需比,建立动态平衡机制 [7] - 规范地方政府招商行为,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 [45] 投资于人 - 服务消费成为主要方向,包括健康、养老、托幼等 [8][49][51] - 针对青年就业问题将出台改进举措 [8][52] - 完善养老机制,发展"银发经济" [8][52] 存量提质 -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包括鼓励"好房子"、商品房收储、旧房改造等 [9][59] - 城市基础设施升级重点包括管网改造、防洪排涝体系等 [9][59] - 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59] 深化改革 - 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成为改革方向之一 [10][37] - 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包括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 [10] - 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应对逆全球化 [10] 战略资源 - 加强国内战略性矿产勘查和技术创新 [11] - 更新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录 [11] - 实施出口全链条管控 [11] 区域协同 - 长三角科技产业协同重点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 [12][47] - 海南自贸港2025年底全岛封关运作 [12] - 西部和东北建设能源资源保障基地 [12]
“购在中国”激活消费新引擎
经济日报· 2025-08-04 05:56
政策创新与消费提振 - "购在中国"活动通过政策组合拳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 释放内需潜力并优化消费环境[1] - 政策工具系统性整合包括离境退税优化 消费品以旧换新等 推动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6.4%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2%[1] - 离境退税销售额上半年同比增长94.6% 显示国际消费枢纽效应增强[2] 消费模式升级 - 商旅文体健跨界融合推动消费结构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跃迁 重构消费价值链[2] - 以旧换新政策形成消费升级长效机制 首发经济促进国货与国际品牌双向流通[2] - 多地存在业态同质化问题 需通过"一城一品"策略挖掘特色资源[3] 未来优化方向 - 智慧服务升级需建设跨境消费一站式平台 嵌入AR导览等虚拟体验技术[3] - 绿色消费需建立低碳商品标识及"碳积分"系统 将环保行为转化为市场化激励[3] - 区域协同机制需破除地域壁垒 国际规则对接需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等制度型开放[3] 行业影响 - 离境退税商店超千家 多语种服务等软基建提升全球消费要素配置能力[2] - 数字技术提升流通效率但对绿色消费引导仍存短板[3] - 政策赋能与市场响应形成良性循环 为经济内生增长提供持久动能[3]
从多地外贸“半年报”看中国制造多维度韧性
证券日报· 2025-07-25 23:41
外贸整体表现 - 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外贸进出口2 15万亿元 同比增长2 4% [1] - 长三角四省市出口增速分别为上海11 1% 江苏9 4% 浙江9 1% 安徽15 4% [1] - 广州市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5 5% 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义乌市上半年进出口总值达4058 3亿元 同比增长25 0% [1] 区域协同效应 - 浙江电动汽车出口激增受益于上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支撑 [2] - 江苏船舶出口增长依托长三角航运物流枢纽高效协同 [2] - 区域协同发展构建起抵御风险 激活动能的外贸新生态 [2] 产业链体系优势 - 东莞上半年进出口货值7492 8亿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3] - 东莞制造业体系完备 涵盖传统优势产品和高技术产品 形成强大供应链弹性 [3] - 通过"链主企业+配套网络"模式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实现从"单链承压"到"生态抗风险"转变 [3] 出口结构优化 - 出口产品从"老三样"(服装 家电)升级为"新三样"(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 太阳能电池) [4] - 浙江上半年电动汽车出口激增86 3% [4] - 安徽"新三样"出口增速超60% 成为全球产业链关键一环 [4] 创新驱动发展 - 上海上半年高技术产品出口2396 4亿元 占全市出口总值25 2% [5] - 上海手术机器人出口增长3 9倍 成功打开欧美高端市场 [5] - 高端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投入培育国际竞争力创新企业 [5] 市场多元化布局 - 外贸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 [6] - 跨境电商 海外仓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助力直达消费终端 [6] - 多元化布局分散风险 保持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战略主动 [6]
省市联动 区域协同 全球推广 “如画江西”擦亮“风景独好”名片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1
省市联动发展格局 - 江西通过省市联动机制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全省文旅"一盘棋"发展新格局,今年5月鹰潭、抚州、上饶等六市联合在福建厦门、泉州开展推介活动,采用"联宣、联推、联展、联演"一体化模式展示地方文化精粹 [2] - 推出"一山一园一湖"联票优惠政策,以精准对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为合作思路,探索地市层面资源整合路径 [2] - 今年6月鹰潭加入浙皖闽赣"联盟花园",与衢州、黄山、南平、上饶联动打造跨省协作样板,深度融入长三角及海西客源圈 [2] 区域协同合作成效 - 赣闽合作在2024年七大领域基础上,今年6月启动"一程多站"联动推广计划,面向福建游客发布153项"引客入赣"政策,联合推出5条"山海奇境"精品线路 [4] - 两省建立旅游投诉处理跨区域协作机制,印发专项文件并成立领导小组,实现复杂投诉案件高效协同处理 [5] - 江西与四川达成战略合作,推出193条专项优惠,包括属相游客免票游114家4A级以上景区、发放10万份600元航空权益礼包 [3] 国际推广战略实施 - 江西通过"引进来"策略吸引全球资源,今年4月全球旅行商对接会吸引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1位境外代表参会,促成多项国际合作协议 [6] - "走出去"方面常态化开展港澳推广月活动,启动"Discover Jiangxi"计划,澳门推广中心带动赴赣游客增长20%、线路预订量提升30% [7] - 开拓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市场,赴保加利亚、马来西亚等国推介,全球发布会联动11个设区市推出546项优惠政策 [7] 品牌建设与资源整合 - 江西以"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目标,构建省市联动、区域协同、全球推广的发展路径,持续提升"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影响力 [1] - 省级主推介框架下采用"1+11"模式联动11个设区市资源,形成强大推介合力 [3] - 创新融合模式打破资源限制,如錾铜雕刻、畲族民歌等文化精粹展示成为区域协作亮点 [2]
程丽辉:以系统化思维重构产业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6-06 08:21
国家级新区发展模式 - 西咸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聚焦"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新区,通过"三项改革"突破制度壁垒,探索"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产创融合路径,打通科技与产业转化通道 [1] - 新区以跨区域协同机制加速西咸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重构" [1] - 通过权益激励、要素流通等改革释放科研活力,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 [1] 系统性改革措施 - 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创新在新区、制造在全域"的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以利益共享机制推动要素高效配置 [1] -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先用后转等改革试点,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协同机制,加速创新要素流动与成果转化 [2] - 依托"需求揭榜—联合攻关"对接平台加速技术供需匹配,强化"科技母基金+参股子基金+专项孵化"的金融支撑 [2] 区域协同与治理创新 - 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跨区域创新联盟,推广"链主企业+飞地园区"协作模式,推动区域间技术标准互认、数据互通与场景共享 [2] - 推进"放管服"数字化改革迭代,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媒"融通生态,健全产业链梯度协同与知识产权确权维权体系 [2] - 构建产创融合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链协同度等纳入核心指标,实施全周期动态监测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创新资源碎片化分布与配置失衡制约成果转化,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1] - 政策协同不足叠加行政壁垒,导致重复投入与同质化竞争 [1] - 传统治理模式滞后,创新生态培育系统性缺失,弱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
“万亿”区县经济发展路径
财经网· 2025-05-29 16:36
中国区县经济发展概况 - 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北京市海淀区2024年GDP分别达到17752.28亿元和12907.1亿元,同比增长5.3%和6%,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 [1] - 深圳市南山区和北京市朝阳区2024年GDP分别为9500.97亿元和9230.1亿元,同比增长4.1%和5%,接近万亿规模 [1] - 浦东新区GDP占上海市32.9%,南山区占深圳市25.8%,朝阳区占北京市18.5% [1] 浦东新区发展模式 - 以金融和贸易为主导,持牌金融机构1208家占上海市三分之二,口岸贸易占全市59% [2] - 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284亿元增长29.1%,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增长1.4倍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13612.85亿元占比76.7%,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 [2] 海淀区发展模式 - 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209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1% [3] - 信息、科研、金融三大产业占比66.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50% [3] - 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目标2025年突破4万亿元,高精尖产业占比将超60% [3] 南山区发展模式 - 202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209.90亿元占比75.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 [4] - 境内外上市企业213家,商事主体58.6万家,平均每3名常住人口1个市场主体 [4] - 培育了腾讯、华为、中兴、大疆等知名科技企业 [4] 朝阳区发展模式 - 202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797.3亿元占比95.31%,增速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8.5亿元居各区第一,网上零售额占比39.7% [5] -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1278.5亿元增长1.5% [5] 发展共性特征 - 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海淀区依托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浦东新区打造陆家嘴金融中心 [5] -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南山区实施税收优惠和人才引进,朝阳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 [6] - 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浦东新区推动区域一体化,海淀区加强京津冀产业对接 [6]
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西北欧氢监测报告(英文版)
搜狐财经· 2025-05-28 09:12
区域氢能发展现状与潜力 - 西北欧占欧洲氢能总需求的40% 具备全球低排放氢能发展前沿地位 [1][14] - 北海地区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和碳储存潜力 现有天然气网络可部分改造用于氢能运输 [1][14] - 各国计划到2030年建成30-35吉瓦电解槽容量 但90%项目仍处早期阶段 [1][15][25] 政策与监管框架 - 法国将2030年电解槽目标从6.5吉瓦下调至4.5吉瓦 新增2035年8吉瓦目标 [2][24][76] - 德国推出氢能进口战略 强调管道与海运多元化进口 [2][24] - 欧盟RED III指令要求2025年5月前将可再生氢能目标纳入国内法 [2][29] 供需与基础设施 - 当前西北欧氢能年需求300万吨 主要来自炼油和化工行业 [3][27] - 2030年低排放氢能产量或达800万吨/年 电解水制氢占60% CCUS制氢占40% [3][31][32] - 计划建设1.3万公里氢管道 其中49%为天然气管道改造 地下储氢规划容量16太瓦时 [3][44][45][46] 技术与成本挑战 - 西北欧占欧洲85%电解槽产能 法国/德国/挪威主导碱性和PEM技术 [4][36] - 2024年可再生氢成本为天然气制氢的2.5倍 需碳价达140美元/吨才能实现成本竞争 [4][38] - 项目延迟导致企业减产 如挪威Nel暂停工厂 丹麦Green Hydrogen Systems申请重组 [4] 区域协同与国际贸易 - 比荷卢与德法推进"绿色章鱼2.0"计划 北海国家联合开发海上风电制氢 [5][69] - 德国H2Global拍卖机制吸引全球供应商 2030年全球氢贸易或达800万吨氢当量 [5][42][43] - 西北欧预计占全球氢进口份额60% 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美洲 [5][42] 项目开发现状 - 仅8%低排放氢项目进入施工或FID阶段 超90%处于可行性研究或概念阶段 [3][33][48] - 丹麦/德国/荷兰/英国将贡献2030年四分之三的低排放氢产量 [3][32] - 电解槽产能若全部落地 2030年欧洲总产能或达36吉瓦/年 西北欧占70% [37] 基础设施进展 - 鹿特丹/安特卫普等港口转型氢能进口枢纽 配套氨裂解设施建设中 [3] - 荷兰Porthos和挪威Northern Lights等CCUS项目已达成FID [34][35] - 仅6%氢管道项目和3%储氢设施项目进入建设阶段 [44][46]
就业服务20条重在落实
证券时报· 2025-05-27 02:13
政策核心内容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条服务举措,覆盖就业市场多个关键痛点 [1] - 政策强调"信息匹配"和"精准服务",推出"政策计算器""直补快办"等创新模式,旨在提高政策触达效率 [1] - 政策回应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包括高校毕业生"求职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1] 均等普惠措施 - 政策明确要求"就地就近服务",统一服务标准,缩小城乡、区域间就业服务差距 [1] - 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将获得更公平、更便捷的就业支持 [1] 数字赋能举措 - 政策提出通过大数据匹配岗位、AI职业指导等智能化手段提升就业服务效率 [2] - 强调线上服务必须与线下支持相结合,避免技术成为新的门槛 [2] 区域协同机制 - 政策要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联动机制,解决跨地区就业信息不对称、保障不衔接等问题 [2] - 旨在打破地域壁垒,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 [2] 政策落实重点 - 需强化基层服务能力,避免政策执行中的"上头热、下头冷"现象 [2] - 建议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政策偏差,并加强监督考核杜绝形式主义 [2]
“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项目成果发布会暨产业对接会圆满收官
搜狐财经· 2025-05-26 16:14
大会概况 - 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项目成果发布会暨产业对接会在深圳光明区新落成的深圳科学技术馆圆满落幕 [1] - 大会采用"成果展示+产业推介+资本对接"三位一体模式,汇聚科技工作者、投资机构、政府代表等多方力量 [1] - 活动旨在推动"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见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阶段性成果 [1] 大会成果 - 大会连续举办五届,累计征集24864个优质项目,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 [3] - 本届大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生物产业、数字经济五大前沿赛道 [3] - 吸引超80%市外项目参赛,超50项前沿成果集中亮相,包括北京锐德康科技的"激光质子刀"、埃逻科技的"多模态3D生成式AI模型"等 [3] 政策与产业对接 - 宝安区、龙华区、前海、光明区、罗湖区代表围绕各自区域的产业定位与政策优势展开推介 [7] - 五大赛道标杆项目开展沉浸式路演,全方位展示所在领域的前沿技术 [7] - 大会为年度行业TOP10、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为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和机构 [7] 资本对接 - 大会设置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暨"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项目产业对接会 [11] - 定向邀请五大赛道优秀项目方与深创投、东方富海、高新投等优质投资机构及深圳市各区产业引导基金进行一对一交流洽谈 [11] - 通过精准对接,助力优质项目方尤其是科技工作者解决融资难题,为项目快速成长提供支持 [11] 未来规划 - 大会发布2025年工作方案,以"面向基层,赋能落地"为目标,重点强化"市区协同机制" [14] - 市级科协统筹技术需求与项目资源,区级科协定制"一区一产业地图" [14] - 目标征集500个优质项目,市外占比≥70% [14] 组织与承办 - 活动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等12个区级科协及相关部门协办 [14] - 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承办,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与服务优势,精准开展项目供需配对,组织路演、洽谈会等对接活动 [14] - 提供全过程全周期服务模式,为项目从落地初期到成长过程提供专业支撑 [14] 大会意义 - 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为产业界、投融资机构和地方政府搭建合作桥梁 [15] - 未来将继续激励科技工作者"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