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器械国产化
icon
搜索文档
贝康医疗-B:Gems胚胎培养液系列(VitBase胚胎处理液)获国家药监局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
智通财经· 2025-08-26 20:10
产品获批 - Gems胚胎培养液系列(VitBase胚胎处理液)于2025年8月25日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进20253180356) [1] - 该产品隶属于公司全资子公司Genea Biomedx开发的GEMS培养液系列 [1] - VitBase胚胎处理液是GEMS胚胎培养液系列11款培养液中首个获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 [2] 行业地位 - 公司成为全球极少数同时拥有CE、FDA、TGA认证的辅助生殖用液企业 [1] - 产品线覆盖辅助生殖全流程 [1] - 中国IVF实验室核心培养液长期主要依赖海外品牌 [1] 技术优势 - 产品源自Genea Biomedx 30余年的临床经验积累 [1] - 结合本土化生产和监管要求 [1] - 延续国际高水准产品品质同时显著提升可及性和供应链保障 [1] 国产化进程 - 国际一流培养液技术逐步实现国产化落地 [2] - 为后续全品系培养液在中国的国产化奠定基础 [2] - 体现国家对海外收购医疗产品创新转化的支援 [1]
贝康医疗(02170.HK):Gems胚胎培养液系列(VitBase胚胎处理液)获国家药监局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
格隆汇· 2025-08-26 20:01
公司产品获批 - Gems胚胎培养液系列(VitBase胚胎处理液)于2025年8月25日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号:国械注进20253180356)[1] - 产品隶属于全资子公司Genea Biomedx Pty Ltd开发的GEMS培养液系列[1] - 公司成为全球极少数同时拥有CE、FDA、TGA认证的辅助生殖用液企业[1] 技术来源与优势 - VitBase胚胎处理液源自Genea Biomedx超过30年的临床经验积累[1] - 产品结合本土化生产和监管要求[1] - 既延续国际高水准品质 又显著提升可及性和供应链保障[1] 行业地位与影响 - 中国IVF实验室核心培养液长期依赖海外品牌[1] - 培养液是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1] - 此次获批实现国际一流培养液技术国产化落地[2] 产品线布局 - VitBase是GEMS胚胎培养液系列11款培养液中首个获批产品[2] - 为后续全品系培养液在中国国产化奠定基础[2] - 产品线覆盖辅助生殖全流程[1]
直击业绩交流会│神经介入耗材集采4年进展如何? 归创通桥管理层:国产化趋势不会改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4 12:08
行业格局与集采影响 - 神经介入领域自2021年纳入集采后行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国产化率较低的器械领域成为投资热点 [1] - 国产厂商微创脑科学 归创通桥 沛嘉医疗-B在2024年涨幅分别达72.77% 103.72% 113.32% [1] - 神经介入类产品(弹簧圈 颅内支架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均已纳入集采 其中弹簧圈中选价格从1.2万元降至最低3277元 [2] 公司业绩表现 - 归创通桥2024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82亿元(同比增长31.7%) 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76%) [1] - 公司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和外周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5.0%和46.2% [2] - 微创脑科学2024年实现净溢利2.49亿元 归创通桥与沛嘉医疗均实现扭亏为盈 [5] 集采政策演变 - 集采规则呈现温和趋势 国家医保局优化价差计算"锚点" 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作为参考 [3] - 河北省血管介入耗材集采新增规则允许新品种参考已有产品均价挂网 江苏省弹簧圈集采续标降价幅度约10% [2][3] - 河北缝合器集采平均价降幅约8% 江苏弹簧圈续标降价10% 抓捕器在河北市场保持最大份额且降幅温和 [3] 国产化与市场竞争 - 神经血管介入市场进口品牌占比80% 外周血管介入市场进口品牌占比85% 集采后国产化趋势持续强化 [1] - 集采成为行业分水岭 未中标企业份额被挤压 中标企业借机突破原市占率较低的区域或品类市场 [2] - 公司产品商业化以来临床使用数量突破100万个 在国家级和省际联盟集采中保持较好中标情况 [1][2] 手术量与政策影响 - 神经介入器械为心脑血管高值耗材增长最快领域 国内神经和外周介入手术量增速保持可观 [4][5] - DRG 2.0付费改革使定价更规范 集采后医生可使用更多产品组合进行治疗 [5] - 外周血管支架集采后植入量增加 并带动药物球囊放量 药物球囊将纳入第六批国采且用量预计继续增长 [5] 未来展望 - 公司预计行业维持国产化和强者恒强趋势 产品毛利率和净利率将持续改善 [3] - 归创通桥2025年业绩指引为净利润1.5亿元 2024年上半年已实现1.2亿元 公司有信心全年净利润超预期 [5] - 中信建投认为若集采未落地赛道降幅缓和 已落地赛道温和续约 板块估值和业绩确定性有望修复 [3]
赛诺医疗: 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1 18:22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12.53%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4.16万元,同比增长296.54%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245.04万元,同比增长303.38% [2] - 基本每股收益0.03元/股,同比增长200% [2] - 研发投入7780.6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2.36%,同比下降10.80个百分点 [2][15] 业务板块表现 - 冠脉介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40%,主要受益于集采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2][16] - 神经介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5%,得益于新上市产品销量增长 [2] - 产品累计使用量超过245万个,进入近4000家医院 [8][14] 产品研发与注册进展 - 新增发明专利9项,全球累计拥有145项发明专利授权和独占许可 [15][26] - 新型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系统获美国FDA附条件批准,预计将在美国开展商业化 [17][28] -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AUCURA于2025年5月获中国注册证,并提交欧洲CE注册 [18][29] - 自膨式颅内药物涂层支架系统COMETIU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18] - 颅内取栓支架GHUNTER进入欧洲CE注册审理流程 [18] 行业发展趋势 - 2023年中国PCI病例总数达163.61万例,同比增长26.44% [6] - 神经介入领域处于快速发展期,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 [6] -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发展,国务院出台《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 [5] - 结构性心脏病器械成为高增长、大体量、高价值的成长行业 [7] 核心技术优势 - 拥有血管含药植入物设计、纳米级界面涂层、定时药物控释等核心技术平台 [23] - 建立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平台,覆盖球囊吹塑、激光焊接等核心工艺环节 [22][25] - 电子接枝涂层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升产品生物相容性 [23] - 镁合金全降解支架技术攻克慢速降解难题,保持3-6个月机械支撑 [24] 市场拓展与集采情况 - 冠脉产品在阿根廷、厄瓜多尔、越南等国家获得海外注册证 [16] - 完成全国大部分省市冠脉支架和球囊产品集采续采工作 [16] - 棘突球囊在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选,并在联盟省份完成落地 [16]
非药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2025-08-18 09:00
医疗器械行业 **国产化率提升** - 2018-2020年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但电生理设备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1] - 集采政策未影响出厂价 但压缩中间商利润 终端价格下降 行业经历量价双杀后接近尾声[1][4] **DRG支付方式影响** - DRG打包付费模式影响设备使用年限:普通X射线、超声设备3-4年 核磁共振、CT超10年[5] - 医疗新基建2021-2022年采购高峰 2023-2024年下滑 预计2025年下半年报表业绩体现[1][5] **体外诊断市场** - 设备与试剂并重 集采主要针对试剂 生化分子基本国产替代 免疫发光技术国产化率仍低[6] - 市场处于成长阶段 出海容易 需关注仪器装机量及单台产出预测试剂使用量[6] **耗材领域** - 与手术量、诊疗量强相关 高值耗材(骨科、心脏支架)和低值耗材(穿刺器、针头)受疫情影响增速波动[7][8] - 电生理耗材采用封闭式系统绑定销售模式 消化内镜耗材随胃肠镜起量增长[8] --- 中药行业 **分类与产业链** - 分类: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饮片)、中成药(含注射剂等特殊形式)[9][10] - 产业链上游为中药材及设备 中游为饮片/颗粒/中成药 下游销售渠道与西药无显著差异[10] **政策支持** - 供给端优化中药新药审批 加速创新上市 分四类注册管理(创新型、改剂型、古代经典名方、同名同方仿制品)[11][12] - 支付端集采降幅温和(独家品种10%-20% 续约不降价) 医保支持创新中成药 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必备品种[11][13] **发展趋势** - 2012年后中医现代化加速 政策文件推动临床注册与创新(如《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意见》)[12] - 企业通过健康产品延伸至消费领域(如云南白药牙膏、马应龙湿厕纸)形成第三成长曲线[15] **集采政策影响** - 中成药集采平均降幅40%-50% 独家品种维持10%-20%降幅 企业通过不同规格应对院内外市场稳定价格[13][14] --- 行业交叉要点 - 医疗器械与中药均受政策驱动 前者聚焦国产替代与集采 后者受益于审批优化与支付支持[1][11][12] - 耗材与中药试剂均受集采影响 但中药独家品种降价压力更小[4][13]
三鑫医疗20250812
2025-08-12 23:05
三鑫医疗2025年上半年电话会议纪要总结 **1 公司及行业概况** - 公司名称:三鑫医疗[1] - 行业:血液净化设备及耗材[2] **2 财务表现** - **营收及利润**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6亿元(+10.83%),归母净利润1.15亿元(+8.35%),扣非净利润+9%[4] - 剔除股份支付后归母净利润+13.6%,扣非净利润+15%[4] - **产品结构** - 血液净化类产品营收6.26亿元(+20%),占比82%[4] - 给药器具类营收8240万元(-15%),占比11%[4] - 心胸外科类营收3500万元(+0.7%),占比4.6%[4] **3 核心业务表现** - **国内市场** - 血液透析设备营收7000多万元(+70%),透析器营收1.3亿元(+20%),市占率提升至8%[7] - 透析膜销量超100万束(超2024年全年),透析液粉市占率25%(行业第一)[7] - 管路销售1500万套(市占率20%,收入+16%)[7] - **海外市场** - 出口收入1.87亿元(+67%),血透设备及耗材占比88%[4] - 东南亚市场占比70%,透析设备销量+130%[8] - 印尼、墨西哥、秘鲁已准入,计划拓展巴西、土耳其、印度[5][8] **4 战略与规划** - **可转债发行** - 募集资金5.3亿元(产能建设4亿元,流动资金1.3亿元),用于透析膜、透析器及透析管产线扩建[6] - **新产品布局** - 湿膜透析器(首个国产注册证)重点推广,计划纳入集采[9][10] - 人工血管等创新产品进入临床试验[6] - CRT设备预计2028年上市[23] **5 行业动态与政策影响** - **患者需求** - 2024年底规范治疗人数102.7万,未来增速预计10%+[11] - 平均透析龄52.2个月(较2011年延长21个月)[11] - **政策支持** - 国家医保局CA扣息项目收费改革提升行业积极性[12] - 特性留置针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但短期推广受收费改革影响[13] **6 竞争与市场格局** - **国产替代** - 透析器国产化率提升,进口品牌份额受冲击,公司市占率从5%~6%增至8%[15][16] - **海外竞争** - 东南亚市场对手为国际品牌(如贝恩、威高),本地生产商缺失[17][18] **7 风险与挑战** - **集采压力** - 国内集采覆盖多数地区,价格联动影响收入增速(科兴业收入增长<10%)[7][15] - **盈利展望** - 2025年收入目标+10%,但利润受折旧、股份支付及产能投入拖累[21] **8 其他关键信息** - **毛利率** - 海外业务毛利率提升(规模化效应),国内外价格差异不大[19][22] - **股东回报** - 中期分红预案提出,全年股利支付率70%[25] **9 未来展望** - 重点拓展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暂不主攻欧美[18] - 血液净化领域长期需求明确,公司目标挑战全球CR5巨头[25]
南微医学: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2 00:26
核心财务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17.36%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3亿元,同比增长17.04%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02亿元,同比增长10.43% [3] - 研发投入8828万元,占营收比例5.64%,同比增长26.88% [3][10]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合计派发9346万元,占净利润25.72% [1] 业务板块表现 - 内镜诊疗器械:形成活检类、止血闭合类等六大类60多种产品系列 [9] - 微波/射频消融:包括消融仪和消融针系列产品 [9] - 一次性内镜:主要包括一次性胆胰成像系统、支气管镜等产品 [9] - 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58%,美洲区域营收增长21.75%,欧洲中东非洲区域增长89% [10][12]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5361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7996亿美元,CAGR 5.9% [4] - 全球消化内镜市场2021年92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131亿美元,CAGR 5.3% [4] - 中国一次性内镜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增至14.2亿元,增长率45.8% [8] - 肿瘤消融市场预计2030年达408亿美元,微波消融是增长最快技术 [6] 研发创新进展 - 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64项,含国外发明专利申请8项 [20] - 获得109张产品首次注册证书,覆盖22个市场 [20] - 成立创新研究机构,聚焦术式创新引领器械设计创新 [11] - 三臂夹等创新产品获得市场准入,新一代胆道镜等进入注册提交阶段 [11] 战略布局 - 完成对西班牙Creo Medical 51%股权收购,拓展欧洲市场 [12] - 泰国制造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年底前将正式投产 [12] - 推动"One Micro-Tech, United"全球战略,优化全球管理架构 [13] - 举办GMS2025全球市场会议,提升全球团队协同能力 [13] 技术优势 - 拥有内镜诊疗、微波消融、EOCT等核心技术平台 [18][19] - 参与"新型消化道支架"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8] - EOCT技术已取得NMPA注册证书,正在扩大适应症研究 [19] - 一次性内镜技术持续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
三鑫医疗:在研项目三十余项 攻克透析膜关键原材料国产化
搜狐财经· 2025-07-28 21:42
研发项目与创新进展 -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围绕多种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完善产品群 推动血液透析产品迭代升级 并从肾病全病程管理布局糖尿病 早中期肾病 血管介入等领域 [2] - 在研项目三十余项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攻克透析膜关键原材料医用聚醚砜的国产化制备技术 该项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已入选国家工信部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 [2] - 高值耗材及创新产品在研项目包括人工血管 抗凝血涂层导管 血浆分离器 漏血监测器等 项目陆续获得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江西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 省市科技重大项目 揭榜挂帅项目 创新医疗器械审评绿色通道等专项支持 [2] 市场竞争格局 - 10年前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寥寥无几 如今在国内市场有重要一席之地 部分竞争对手已在国外布局 [1] 市值管理措施 - 公司及董事会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 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案 [2] - 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实施2018年 2021年 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及增强股东回报等措施积极做好市值管理 [2] - 若未来有回购注销等相关计划 公司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2]
医疗器械国产化高端化,鲁企机遇何在
新华网· 2025-06-23 09:55
政策支持与行业趋势 - 国家药监局通过十条措施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 [1] - 行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成为趋势,技术壁垒和全球化布局企业占据优势 [1] - 国产替代和技术创新是核心主题,截至2024年底,1170个二级产品类别中1011项国产化率超50%,784项超75% [1] - 政府采购政策推动国产化,178种医疗器械中137种要求100%国产化,三级医院采购转向国产 [1] - 集采常态化加速国产品牌崛起,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品类价格降幅超80%,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主导市场 [1] 国产化进展与技术突破 - 高端医疗器械主要由海外龙头企业垄断,但国产化率不断提升,如联影医疗PET-CT设备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超30% [2] - 新华医疗研发中国首套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实现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打破国外垄断 [2] - 三维电生理、高端影像设备、基因测序、手术机器人等方向国产化空间较大 [2] - 威高血净血液透析器和血液透析管路2023年国内市场份额分别达32.5%和31.8%,居行业首位 [3] 研发投入与高端化发展 - A股131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山东12家,市值百亿以上4家(威高血净、威高骨科、英科医疗、山东药玻) [3] - 2024年21家医疗器械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20%,山东企业海尔生物、海泰新光、正海生物研发占比分别为13.41%、12.23%、10.88% [3] - 威高血净拥有200多项专利,关键技术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 [3] - 行业低端价格竞争逐渐被高端技术竞争取代,技术研发成为核心驱动力 [4] 国际化布局与海外市场 - 2024年超100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布局海外市场,海外业务成为重要突围手段 [6] - 新华医疗2024年国际业务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12.43%,毛利率远高于国内 [6] - 英科医疗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开拓国际新兴市场 [7] - 医疗器械出海呈现从低端到中高端升级趋势,从低值耗材向高端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拓展 [7]
研判2025!中国电动腔镜吻合器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及未来前景分析:国产化进程显著加快[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6 09:42
行业概述 - 电动腔镜吻合器是替代手工缝合的医疗器械 通过钛钉实现组织离断或吻合 具备操作简便、避免交叉感染、减少并发症等优势 [1][2] - 电动腔镜吻合器在手动基础上增加电机与电控装置 实现电动击发、智能压榨等功能 提升手术自动化与标准化水平 [3] - 相比手动腔镜吻合器 电动产品操作更简单快速 组织缝合过程连续稳定 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加速恢复 [5] 市场规模与政策环境 - 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降至37.2亿元 同比减少7.38% 主要受医疗器械集采降价影响 [1][14] - 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等 加快创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 [6][9] - 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稳步增长 2024年底达109.2万个(同比+2.0%) 其中医院3.9万个(同比+1.7%) 为行业提供发展空间 [12]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金属材料(不锈钢/钛合金)、高分子材料及零部件(钉仓/电机/电控装置)供应商 [10] - 中游为研发生产环节 下游主要面向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等医疗机构 最终由患者受益 [10] 竞争格局 - 行业需具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电动产品市场壁垒较高 [16] - 进口品牌早期垄断高端市场 目前国产厂商技术突破显著 截至2025年5月21日共获210个产品批文 [16][17][18] - 代表企业江苏风和医疗专注微创外科耗材 宁波戴维医疗2024年微创外科手术器械收入1.887亿元 占总收入35.80% [19][21] 技术发展趋势 - 未来将集成传感器与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操作自动化与实时手术信息反馈 [23] - 开发多用途吻合器以满足不同手术需求 减少器械更换并降低治疗成本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