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中科美菱(920992):生物细胞超低温存储领域的先行者
江海证券· 2025-10-30 13:18
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增持”,系首次覆盖 [1] 核心观点 - 中科美菱是国内生物细胞超低温冷冻存储设备的先行者,背靠长虹集团与中科院理化所,拥有国资背景和技术优势 [9][15][23] - 公司产品覆盖-196℃至8℃全温区,应用于医疗、科研、生物制药等领域,截至2024年底拥有436项专利,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11.19% [9][15][43][4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2.16%,归母净利润1104.58万元,同比增长5.94%,毛利率为36.67% [9][73]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7416.36万元,同比增长10.44%,归母净利润171.03万元,同比增长25.42%,业绩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9][73] - 公司增长驱动力来自新品放量(其他主营产品收入同比+41.90%)和海外扩张(海外市场毛利率45.37%,高于国内12.15个百分点) [9][74]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0.91百万元、356.79百万元、406.46百万元,同比增长8.50%、11.18%、13.92% [7][9]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22百万元、29.55百万元、32.70百万元,同比增长39.43%、17.19%、10.64% [7][9] - 当前市值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83.08倍、70.90倍、64.08倍 [7][9] 公司概述 - 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荣誉,2022年在北交所上市 [9][15][19] - 控股股东为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7.45%,实际控制人为绵阳市国资委,第二大股东为中科院理化所旗下公司,持股20.16% [2][9][23] - 管理团队具备多元行业复合背景,核心成员来自中科院理化所和长虹美菱,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领域专业互补 [9][26][27] 公司产品与技术 - 产品矩阵涵盖低温存储设备、实验室操作设备及冷链工程类,提供生物医疗领域综合解决方案 [30][31][32] - 技术领先,2006年研制出-164℃超低温设备,2020年突破-180℃极低温,产品服务于北京协和医院、清华、北大等高端客户 [9][15][42] - 公司推行“聚焦样本生态,纵向深入样本库全链条;立足生命科学,横向拓展实验室通用设备领域”的产品协同策略 [9][37][71] - 生产模式以销定产,销售模式包括直销和代理,盈利主要来自多元化产品及服务收入 [38][39][40][41] 行业分析 - 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1.35万亿元,预计2030年突破1.8万亿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7.53% [9][53][54] - 2022年至2028年,中国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市场规模预计从67.72亿元增长至215.43亿元,其中超低温细分市场2028年将达到51.34亿元 [9][56][57][58] - 行业驱动力包括政策扶持(如“健康中国2030”、设备更新计划)、人口老龄化、国产替代及基层医疗设备配置需求激增(2027年乡镇覆盖率目标100%) [9][50][52][68] - 全球市场由赛默飞世尔、海尔生物等主导,中科美菱曾位列国内品牌前三,凭借技术优势有望在科研及医疗场景抢占份额 [9][61][62][63] 公司财务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50亿元,其中超低温冷冻存储设备收入6743.91万元(占比44.89%),低温存储设备收入6266.16万元(占比41.71%) [74][77] - 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收入4261.07万元,同比增长4.57%,毛利率45.37%,显著高于国内市场 [74][77] - 公司近五年毛利率整体稳中有升,2025年中报为36.67%,净利率从2023年低点5.33%回升至2025年中报7.35% [81][83] - 费用率呈现优化趋势,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得到管控,研发费用率保持稳定 [9][86]
前三季度 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6.2%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8 08:13
外商投资总体情况 - 前三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921家,同比增长16.2% [1] - 9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1.2% [1] 分行业外资使用情况 -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500.9亿元 [1] -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109.3亿元 [1] 高技术产业外资使用情况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708.4亿元 [1] - 电子商务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55.2% [1]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8.7% [1] -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7% [1]
新华财经早报:10月26日
新华财经· 2025-10-26 08:44
中美及国际双边关系 - 中美两国经贸团队于10月2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始举行中美经贸磋商 [1] -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新加坡指出,中方愿同新方加强发展对接,深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并欢迎更多新方企业投资中国 [1] - 英国经济学家杰拉德·莱昂斯表示,英国迫切需要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两国在货物与服务贸易及投资方面仍有较大合作空间 [2] 中国吸引外资与外商投资 - 2025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921家,同比增长16.2% [1] - 2025年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37.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4%,但9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1.2% [1] -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500.9亿元人民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109.3亿元人民币 [1]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708.4亿元人民币,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55.2%、38.7%、17%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 江苏省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811.0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5.2%、5.6% [1] - 广西壮族自治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3%,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562亿元,同比增长超60% [1] - 山西省前三季度规上原煤总产量97524万吨,同比增长3.7%,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7.3%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自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至9月末,全市场共530家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1672.67亿元 [1] - 北京市发布国际医药创新公园规划方案,提出高标准规划四大产业功能区,打造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合作枢纽 [1] - 截至2025年9月末,深圳已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近3000万个,累计商户超过200万个,流通业务金额近1800亿元 [1] 市场与行业数据 - 2025年9月末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328万辆,较上月增12万辆,较2024年9月增26万辆 [1] - 截至10月25日,拱北口岸本年度出入境旅客总量突破1亿人次,已连续13年客流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粤港澳三地"常旅客"占比高达八成 [1] 国际主权信用评级动态 - 欧洲信用评级机构范围评级公司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预计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到2030年将升至140% [2] -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维持法国主权信用Aa3评级,但将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2] 国际贸易政策与关税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计划对进口自加拿大的商品额外加征10%的关税 [2] - 俄罗斯工贸部宣布自2026年1月1日起将根据累计通胀率调整进口商品关税税率 [2]
仁度生物: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30 01:57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为8124.25万元,同比下降6.27%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3.80万元,同比下降52.94%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4.19万元,同比下降109.96% [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0.53%,同比下降3.33个百分点 [3] 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专注于RNA分子诊断领域,拥有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SAT)专利技术平台 [3][16] - 报告期内成功研发"数字SAT+全自动配套设备DigiNAT"新技术平台,具有不受DNA背景干扰、检测速度快的优势 [12][17] - 已获得6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1项,软件著作权3项,CE认证23项 [13][25] - 产品覆盖生殖道、呼吸道、血源传染病等领域,拥有37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 [4][25] 产品研发与注册进展 -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DNA捕获探针法)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证 [12][20] - 全自动恒温核酸扩增分析系统(SuperSAT)获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 [12] - 启动前列腺癌、膀胱癌等肿瘤筛查产品的RNA数字化精准定量检测研发 [12][17] - 乙肝RNA、丙肝RNA检测试剂盒入选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 [13][18] 市场拓展与销售表现 - 报告期内新开发终端客户91家,新增进院产品206项 [13] - 乙肝等血液类试剂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50% [3][13] - 国际市场与美国、日本、印尼等国用户完成签约,实现印度市场首单销售 [14] - 生殖道系列检测试剂盒在中国性传播感染分子诊断细分市场收入连续多年位列第一 [20] 行业发展趋势 - RNA分子诊断在感染领域呈现替代DNA检测趋势,具有更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7][9] - WHO肯定HPV E6/E7 mRNA检测作为HPV DNA检测的替代方法 [9] - 国家政策支持生殖健康检测和传染病防治立法 [11] - "检验套餐解绑"政策落地有利于具备临床价值的检验项目 [12] 经营模式与产业链布局 - 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 [5] - 打造"核心原料酶+试剂+仪器+第三方检测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 [4][22] - 通过全资子公司泰州智量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开展第三方检测服务 [4] - 实现核心自产酶的国产化,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和成本控制 [22]
之江生物: 之江生物: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30 00:52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6.91%至59.68百万元,净利润转亏为-9.85百万元,主要受市场需求下降、集采政策导致价格下降及增值税税率调整影响 [3]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20%至29.33百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49.14% [3][22] - 作为分子诊断领军企业,公司拥有500余项产品覆盖20大系列,在HPV、呼吸道疾病检测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并积极推进国际化布局 [5][6][14]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59,683,080.25元,同比下降36.91%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50,972.77元,同比下降137.88%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5,824,307.60元,同比下降33.62% [3] - 研发投入29,330,590.87元,同比增长20.20%,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49.14% [3][22] - 基本每股收益-0.05元/股,同比下降135.71% [3]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拥有500多项分子诊断试剂产品,形成20大系列,覆盖绝大多数国家法定传染病 [5] - 仪器设备已形成11大系列,包括全自动核酸提取系统、移动检测车等,实现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的跨越 [5][9] - 自主研发纳米磁珠制备技术,打破欧美厂商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8] - HPV检测产品通过VALGENT-4等国际权威评估,终端客户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 [6] - 呼吸道检测领域拥有10余项III类注册证书,为同行业产品最齐全的企业之一 [7] 研发创新进展 - 新增国内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国际认证7项 [11][17] - 新增发明专利1项、境外专利1项,累计取得知识产权93项 [11][17] - 参与制定《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水生入侵物种RPA快速检测方法》等团体标准 [11] - 推出30分钟内完成检测的快速qPCR设备,配备预装冻干检测试剂 [12] - 抗体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成功筛选若干抗体药物分子,其中1项进入发明专利受理阶段 [13] 市场与国际化布局 - 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被列入WHO应急使用清单 [5][19] - 在美国、新加坡设立境外分支机构,积极推进日本全资子公司设立 [14] - 部分产品获得欧洲CE认证,可在认可该认证的国家销售 [14] - 移动核酸检测车"红铠甲"日检测通量最高达1万管,"蓝铠甲"更灵活适应多场景需求 [9] 行业地位与认证 - 国内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产品最齐全的企业之一 [5] - 已取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113项,其中III类注册证40项 [5] - 已取得国际认证363项,包括CE、TGA、SAHPRA等认证 [5][19] - 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被WHO评价为"灵敏度比同类产品高10倍" [19] - 寨卡病毒检测试剂是WHO批准的三款试剂中唯一可检测唾液样本的产品 [19]
威高血净: 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28 00:41
股权激励计划概述 - 公司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拟授予665万股限制性股票 占公司总股本1.62% [1][4] - 股份来源为定向发行A股普通股 授予价格为每股19.77元 [1][7] - 激励计划有效期最长48个月 设置三个解除限售期 分别自授予登记日起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后开始 [7][9][10] 激励对象构成 - 激励对象共计124人 占公司员工总数3483人的3.56% [4] - 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人员 不含独立董事、监事及大股东关联方 [4] - 核心骨干人员117人获授547万股 占比82.26% 高管团队7人各获授10-18万股 [5][6] 财务绩效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6.04亿元 同比增长2.03% 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2.52% [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4.49亿元 同比增长1.65% 较2022年增长42.6% [2]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72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98.6% [2] - 每股收益从2022年0.87元提升至2024年1.21元 每股净资产达15.12元 [2] 业绩考核目标 - 以2025年净利润为基数 2026年增长率不低于10% [14] - 2027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1% 2028年增长率不低于33% [14] - 考核指标使用扣非净利润 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 [14] - 个人考核分合格与不合格两档 合格率85分以上可100%解除限售 [15] 会计处理影响 - 预计股份支付费用总额1.26亿元 在2025-2028年分期摊销 [29] - 费用计入经常性损益 对期内净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29] - 实际成本将根据授予日公允价值最终确定 [29] 公司治理与行业定位 - 公司属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 主营血液净化制品研发生产 [1] - 董事会由9名董事构成 其中独立董事3名 高级管理人员6名 [1] - 产品线覆盖血液透析器、透析管路、透析机及腹膜透析液 是国内血液净化医用制品产品线最丰富的厂商之一 [15]
商务部:落实外企国民待遇,扩大增值电信等领域开放试点
第一财经· 2025-08-26 22:01
外商投资增长态势 - 2025年1至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133家 同比增长14.1% [2][9] -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210.4亿元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362.5亿元 [9]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373.6亿元 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增长146.8%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42.2% [9] 外贸进出口表现 - 2025年前7个月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 同比增长3.5% [2][12] - 7月单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7% 创年内新高 [2][12] - 上海市7月进出口3972.4亿元 同比增长9.5% 民营企业进出口1641.1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 [12] 国际投资合作推进 - 第25届投洽会设立12万平方米展区 51个国家和地区设展 [7] - 近百家跨国公司高管及超百家欧洲亚洲隐形冠军企业确认参会 [7] -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前7个月贸易额达1.72万亿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13] 政策开放与营商环境优化 - 全面落实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政策 新增9个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 [10] - 推动增值电信 生物技术 独资医院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 [10] - 保障外资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 招标投标 落实国民待遇 [6][11] 外资经济贡献度 - "十四五"期间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7087.3亿美元 提前6个月完成7000亿美元目标 [9] - 外资企业贡献全国1/3进出口 1/4工业增加值 1/7税收 创造超3000万个就业岗位 [9] - 商务部召开40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议 解决1500多件企业困难和诉求 [10]
麦澜德: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21:1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5.62%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92万元,同比下降11.96%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918万元,同比下降36.68%,主要因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增加 [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3.15%,同比增加1.58个百分点 [3] 行业发展状况 - 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营业收入达1.31万亿元,2014-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0% [4] - 预计2025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8万亿元 [4] - 预计2026年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941.5亿元 [4]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五大慢性病之一,但5年内就诊率仅为7.9% [4] 细分市场前景 - 不孕不育患病率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18%,患者人数达6000万左右 [4] - 2018和2019年全国人工流产例数分别高达974万例和976万例 [6] - 2024年中国医美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突破3100亿元,其中轻医美占比约60% [6] - 预计2020-2025年康复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20.9%,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 [7]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公司构建盆底及妇产康复、生殖康复和抗衰、运动康复、耗材及信息化四大产品线 [8][9][10] - 拥有电生理技术、耗材设计技术、智慧医疗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平台 [25][26][27][28][29][30][31][32] - 报告期内新增5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32] - 全球首发盆底智能诊疗系统PI-ONE,深化AI在盆底康复领域应用 [14] 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 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3] - 产品已在全国约8700多家医院应用,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4700余家 [21] - 院外产品进入月子中心、母婴护理中心和产后恢复中心等专业机构超6000家 [21] - 通过ISO13485、MDSAP等质量体系认证,部分产品获欧盟CE认证、FDA认证 [22] 研发创新进展 - 研发人员158人,占员工总数27.92%,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55人 [19] - 推出非接触式盆底肌运动范围高精度监测系统"雷达磁" [15] - 开发超声波治疗系统和中频治疗系统,构建精准分层治疗体系 [16] - 开展磁刺激与EEG/fNIRS等脑机接口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 [15] 市场拓展策略 - 拓展磁刺激技术在泌尿科、康复科、肛肠科及老年科的应用 [16] - 参与IUGA年会、欧洲妇产科大会等国际学术峰会 [17] - 控股收购杭州小肤科技,切入医美及皮肤管理市场 [14] - 打造覆盖女性健康管理、康复及美容的一体化服务中心 [16]
中国市场依旧是外企长期投资沃土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10:32
政策环境与外资吸引力 -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八部门印发《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项目服务保障、土地要素配置、金融支持等六个方面提出吸引外资举措 [1] - 2024年新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并在部分地区开展云计算、生物技术等开放试点 [2]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从最初的190项缩减至全国版29项和自贸试验区版27项 [2] - 20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省市已开展1100余项试点任务 [2] 外资投资数据与趋势 - 今年上半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014家,同比增长11.7% [1]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2.3亿元,同比增长显著 [1] - 瑞士、日本、英国等主要经济体对华投资增幅均在37%以上,其中瑞士同比增长68.6% [1] - 去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 [7]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2亿美元 [7] - 截至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已连续增长六个季度 [7] - 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过126.9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21万亿元 [7] 投资结构与质量优化 - 制造业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占比降至不足12%,服务业占比超过87% [7] - 今年上半年制造业与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分别为25.7%和72.2% [7] - 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4.6% [8] - 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78.7亿元 [8] - 电子商务服务业、化学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7.1%、53%、36.2%、17.7% [8] 研发与创新生态 - 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4] - 每年STEM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人,科学家与工程师总体规模接近2000万人 [4] - 上海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605家,较2024年实现成倍增长 [9] - 北京去年新认定外资研发中心超过110家,目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数量221家 [9] 产业融合与供应链 - 近七成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子公司深化产业链融合 [10] - 中国制造业31个大类和548个小类中均有外商投资 [10] - 超60%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外资企业代表参与 [10] - 特斯拉、大众、通用等汽车公司零部件本地化采购率达90%以上 [11] 经济表现与消费市场 -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5.3% [4]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上调0.8个百分点至4.8% [4] - 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 [4] - 中国消费规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潜力可观 [5]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90后""00后"成为新消费主力 [5]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2025年新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将降低科技、金融、医疗等10多个服务领域外资准入门槛 [13] - 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将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13] - 外资企业再投资可享受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灵活方式降低用地成本 [13] - 符合鼓励类项目的在华再投资外资企业可享受进口设备税收减免 [13]
多种经营主体稳定增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3 09:33
多种经营主体稳定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企业462万户 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2] 民营和外资企业发展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3] -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3] -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090.6亿元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058.7亿元 [3]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78.7亿元 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增长127.1% 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53%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36.2%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增长17.7% [3] - 东盟对华投资增长8.8% 瑞士增长68.6% 日本增长59.1% 英国增长37.6% 德国增长6.3% 韩国增长2.7% [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 第二产业96.5万户 第三产业1171.2万户 [4] - "四新"经济企业达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4]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242908亿元 现价增长6.7% 占GDP比重18.01% [4] -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 分别高于规上工业3.8和3.1个百分点 [4] - 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1-5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 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1.8个百分点 [4] 文化产业发展 - 新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 居行业首位 [7] -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71292亿元 同比增长7.4% 利润总额6298亿元 增长19.3% [7] - 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营业收入31564亿元 同比增长13.6% [7] - 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 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 其他文化艺术业 互联网广告服务 数字出版等行业增速显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