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产
搜索文档
从南粤小镇到全国餐桌: 中山脆肉鲩的产业崛起之路
证券时报· 2025-11-11 02:25
行业概况与核心优势 - 脆肉鲩产业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年产值已达11亿元 [1] - 产业以30%的速度成长,迎来一轮景气周期,今年养殖户每亩收益可达2万元 [1][7] - 脆肉鲩原产于中山市长江水库,因蚕豆饲养使草鱼肉质脆化,200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2] - 气候与水源是中山脆肉鲩不可复制的核心优势,5月到10月夜间水温稳定、昼夜温差小,沿小榄水道的优质水源提供绝佳水质条件 [2] 养殖规模与技术 - 中山市已形成以小榄镇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全市脆肉鲩养殖面积达2.5万亩,小榄镇约占1.5万亩 [3] - 胜龙村是养殖面积最大的村,达到5000亩,养殖历史已有三十多年 [2] - 养殖技术核心是保证脆度均匀,脆化效果取决于蚕豆投喂量与时间,与鱼规格无关,专供高端餐馆的鱼脆化期需延长至165天到180天 [3][4][5] - 养殖后期进行"瘦身"处理,一条10斤的草鱼瘦身后只剩8斤多,一万斤鱼要掉1200斤分量,但使鱼肉更紧实、营养价值提升 [5] 成本结构与规模效应 - 养殖脆肉鲩的投入成本不低,每亩普遍在七八万元左右,具体取决于鱼苗规格 [6] - 蚕豆是最重要的成本,9到12斤规格的鱼需吃15斤左右蚕豆,当前蚕豆价格涨至3.3到3.5元一斤,而六七年前仅1.5元一斤 [6] - 鱼塘租金呈上涨趋势,从几年前每亩3500到3800元涨至现在4800到5000元,人工成本也从三四千元涨至六七千元还需包吃包住 [6] - 套养模式(套养大头鱼、鲫鱼、鲮鱼)被广泛应用,可降低成本、清理塘底、净化水体,实现生态养殖,规模效应让大户成本优势更明显 [6] 市场需求与价格体系 - 近两年9到12斤的中规格脆肉鲩销量每年增长约30%,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其独特口感和营养价值 [4] - 市场有鲜明分层,深圳、惠州、东莞要求脆度高,广西、粤西偏好大规格,催生差异化价格体系 [3] - 当前塘头价为15元左右,早些时候能到16元、17元,最高17.5元,而经过瘦身吊水、承诺不脆包退的产品批发价可达22元一斤 [3] - 产品成功打入深圳等城市的高端火锅店,养殖户和下游餐饮店出现互相参股以互相绑定的情况 [9] 品牌化与产业升级 - 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从收购环节定标准(如13斤以内),统一放血、去鳞、去内脏,液氮速冻,严格控制鱼片厚度和重量,以满足连锁餐饮对标准化产品的需求 [8] - 品牌差异化定位形成独特市场标签,例如主打"高端慢养"品牌以切入高端市场 [9] - 推广方式从"坐等收购"转变为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2015年即开始网络推广,现已形成"活鱼配送+深加工+出口"的全渠道格局 [9] - 品牌化建设让产品从珠三角卖到全国多城市超市及餐饮连锁店,并出口至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成为国际级农产品 [9] 技术应用与效益提升 - 5G等现代技术应用让传统养殖焕发新生机,养殖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投料罐,150亩鱼塘仅需两人管理 [5] - 自动化投料系统能将饲料均匀撒播,不仅节省人工(少雇一人一年省近10万元成本),还让鱼生长更均匀 [5] - 珠江水产研究所检测结果显示,蚕豆中的左旋多巴成分在鱼肉中累积后,能为老年人辅助预防帕金森提供支持,还能帮助紧致肌肉,成为健美人士理想食材 [5]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长子:科技赋能非遗干卷 量产就业“双丰收”
中国新闻网· 2025-11-06 19:36
公司生产与技术升级 - 公司通过科技赋能,成功破解传统长子干卷生产依赖手工、难以量产等难题,推动非遗美食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之路 [1] - 公司与郑州轻工业大学合作研发先进生产设备,自动化干卷生产线于202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精准控制 [3] - 自动化生产线通过精密仪器准确判断面团酸度和发酵温湿度,精准控制各项生产指标,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3] 公司运营与产品情况 - 公司严格把控原料,以小麦粉、玉米粉、食用盐为基础,经过多道标准化工序确保品质稳定,并创新推出香葱味、坚果味、红糖味及经典原味共4款产品 [5] - 公司目前日产干卷1000余袋,预计年销售额可达300余万元 [5] - 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创造了就业机会,目前已解决9人就业,员工人均月工资3000多元 [5]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将以品质把控为核心,聚焦健康消费与多元场景需求,研发低升糖指数产品、谷物干卷系列、长子文创绿豆糕等多元化糕点品类 [5] - 公司计划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推动非遗食品突破地域限制,从地方特色产品向市场化品牌迈进,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生产 [5]
三师红枣:最值得信赖的ESTJ | 疆品性格图鉴
南方农村报· 2025-10-21 23:05
核心观点 - 三师红枣被塑造为具有ESTJ人格特质的可靠农产品 其产业规模庞大 产品形态多样 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科研创新保障品质 正积极拓展市场 [1][3][4][5]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枣树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 其中四十八团河东镇种植面积为5.8万亩 [8] - 在2025年农民丰收节上 四十八团河东镇与收购企业签署了3.5万吨的红枣收购框架协议 [9] - 红枣产业对当地农业经济和职工增收起到支柱作用 可靠地支撑起千家万户的生计 [7][10] 产品特性与用途 - 产品具有强大的适配性 可用于慢火炖汤、制作甜品以及现代深加工 [13][14] - 通过深加工工艺 可生产出红枣浓缩汁、红枣果酒、枣片等多种形态 满足日常滋补、休闲零食和时尚饮品等多元需求 [15] - 产品被描述为每个家庭里最值得信赖的“黄金配角” [16] 品质控制与标准化生产 - 红枣个头均匀饱满 色泽红润统一 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是标准化生产的成果 [19][20][25] - 拥有精细的生产管理控制 依据《红枣示范园建设技术规范》和《2025年师市红枣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等标准 [21] - 师市红枣研究院的成立为品质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后盾 确保从田间到舌尖的优异品质 [22][26] 市场发展与前景 - 产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7]
山东枣庄:辣子鸡的产业变革与百亿“雄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3 18:48
产业变革核心观点 - 枣庄辣子鸡产业正经历从家常餐桌走向规模化产业集群的深刻变革,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范例,并稳步推进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1][11] 一产筑基:标准化原料供应体系 - 实现孙枝鸡的规模化繁育,年供应优质雏鸡1440万羽、功能性鸡蛋200万枚及脱温鸡100万只 [2] - 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园区+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产业化联合体,配套建立枣庄皱皮辣椒繁育中心,年育苗量突破1000万株 [4] -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模式,通过鸡苗饲料统一供应和保底收购,使农民每亩地收益比过去种粮食翻了两番 [4] - 形成从鸡苗孵化到辣椒种植的完整原料供应体系,所有核心原料实现自主可控与标准统一 [4] 二产赋能:工业化生产与标准构建 - 云厨可视工厂日加工整鸡1500只、工业化炒制8000斤,通过锁鲜技术将保质期从1-2天延长至15-180天,开发出自嗨锅、礼盒装等多品类 [5] - 成立产业投资发展集团和供应链联盟,制定涵盖食材培育到生产加工的全流程系列规范,如《枣庄皱皮辣椒拱棚栽培技术规程》等 [6] - 通过精准控温、配料量化等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在保持地道口感的同时培育多家规模化加工企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6][8] 三产融合:文旅与品牌营销创新 - 按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辣子鸡美食文化城,集观光旅游、美食体验、文化娱乐于一体,实现“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 [9] - 构建“鸡苗-鸡蛋-鲜宰鸡-成品”全链条电商销售体系,利用直播带货等形式突破地域限制,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通过主题展销活动推广 [11] - 举办百人炒鸡表演、国家金牌厨师品鉴会等活动,并建设辣子鸡博物馆,产业已带动餐饮、物流、文旅等相关行业就业超万人 [11]
科学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全域营销 驱动鸡肉产业链更高端、智能、绿色
央视网· 2025-10-08 16:26
行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 中国每年消耗约70亿只白羽肉鸡,鸡肉是第二大肉类消费品 [1] - 2024年山东省肉鸡存栏量达4.97亿只,年出栏量达26.76亿只,鸡肉产量353.5万吨 [8] - 山东省日屠宰肉鸡1147万只,占全国总量的42.5%,鸡肉产量全国占比从2013年的26.65%攀升至2024年的38.08% [8] - 肉鸡产业在山东孕育年产值千亿的支柱产业 [8] 产业链一体化与现代化 - 产业生态涵盖科学养殖、标准化生产及全域营销的一体化模式 [1] - 生产环节引入智能化设备,将传统经验解码为可控数据,并采用氮气锁鲜技术和完善的冷链物流网络 [3] - 现代产业体系已形成从育种、繁育、养殖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畜牧装备的环环相扣结构 [8] - 产业链正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化发展 [8] 传统美食与特色消费 - 德州扒鸡作为特色美食,节假日销量大增,当地每五百米就有一家扒鸡店,有商户日销量达数千只 [1] - 制作扒鸡需精选处于青壮年时期、肉质紧实、脂肪分布均匀的肉鸡,经过4至8小时焖煮完成 [3] - 德州一家工厂通过智能化生产和冷链物流,确保每天有十余万只扒鸡走向全国各地 [3] 高附加值产品与新兴市场 - 肉鸡可被分割成鸡翅、鸡腿、鸡胸肉等十几个部分供应市场,满足不同需求 [5] - 宠物经济崛起推动肉鸡高附加值加工,宠物食品成为重要方向 [5] - 鸡肉加工成宠物食品后价值显著提升,中高端干粮售价为每斤15元到30元,鲜粮每斤25元到60元,风干产品可达80元以上 [7] - 以鸡肉为主原料的宠物食品占比高达90%以上 [7] - “十四五”期间,山东宠物食品产量激增235.5%,成为全国宠物食品产量第一大省,进一步延伸肉鸡价值链 [8] 区域集聚与供应链优势 - 山东临沂是最大的白羽鸡加工集聚地之一,2024年白羽鸡年加工量达10.32亿羽 [5] - 德州聚集了众多肉鸡养殖与屠宰企业,与周边城市共同构建强大的肉鸡供应链 [3]
宇树、优必选、智元领跑,人形机器人行业2025年订单与交付能力透视
36氪· 2025-08-20 15:54
行业订单增长与市场转向 - 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行业订单增长显著 市场关注点从技术研发转向实际应用与交付能力[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超过83个 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2] - 订单快速增长与实际落地存在差距 受限于供应链产能或技术成熟度 实际交付进度面临挑战[1] 主要厂商订单表现 - 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合计拿下总成交金额的六成 宇树科技以7次直接中标位居第一[2] - 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联合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项目 创当时国内最大单笔订单记录[2] - 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创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最高纪录[3] 应用场景分布 - 当前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导览、科研、教育、康养等[1] - 合同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比达60% 100万-1000万元之间的项目占比33% 1000万元以上占6%[3] - 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教育科研机构仍是最大采购群体[3] 厂商商业化进展 - 优必选2025年目标交付数百台人形机器人 其中工业人形机器人500台 当前工作效率相当于人工30%[4] - 智元机器人量产机器人已超2000台 2025年出货量预计达数千台 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项目合作[4][5] - 宇树科技2024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约1400台 是目前全球出货量最高的企业[6] 工业场景落地突破 - 工业场景成为商业化重点 优必选机器人可实现黑灯工厂下7×24小时连续作业[4] - 智元机器人远征A2-W落地富临精工工厂 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4] - 乐聚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工作效率达人工近50% 订单多来自汽车厂[8] 产能与交付挑战 - 供应链产能不足情况存在 但厂商表示能在短期内解决[12] - 人形机器人硬件设计和算法需要高度匹配 缺乏标准化接口导致整合成本和工艺难度大[14][15] - 当前主要依靠厂商自行设计并找供应商加工非标准化零部件[14] 市场规模预测 - 高工机器人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达1.24万台 市场规模63.39亿元[13] - 预计2030年全球销量接近34万台 市场规模超640亿元 2035年销量超500万台 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13] - 宇树科技创始人预测全行业出货量能保证每年翻一番[14] 技术发展现状 - AI智能化水平未达通用人工智能阶段 机器人在理解指令、适应复杂场景等方面存在局限[1] - 人形机器人尚未完全解决"手"和"脑"问题 供应链成熟需要时间[15] - 标准化程度不足 软硬件行业标准未完全明确 产业链混淆[14]
特色产业“链”动乡村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7-26 09:11
农业资源优势转化 - 吉林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每10斤商品粮中就有1斤来自吉林,同时盛产人参、鹿茸、灵芝、木耳等特色物产 [1] - 人参产业面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类单一等问题,需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通过设立标准化种植基地确保品系纯正、品质优良 [1] 标准化生产与现代农业科技 - 延边州汪清县传统木耳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通过自动化菌包加工生产线显著提升产量和效率 [2] - 吉林实施百万亩棚膜工程,建设标准化育苗中心、智慧菌仓等,发展黑木耳、灵芝、桑黄等特色产品,以及油豆角、蓝莓等优质果品 [2] 产业链延伸与产品创新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开发人参奶茶、活性参巧克力等新潮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多元销售体系形成全产业链格局 [3] - 汪清桃源小木耳研制鲜炖玉木耳羹、木耳酱等深加工产品,并与大型连锁商超合作实现"五统一"模式,带动物流、电商等产业链发展 [3] 就业带动与农民增收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带动1300余户农户就近就业,年户均增收约6000元,2024年直接用工达5.5万人次,劳动用工费用支出620余万元 [4] - 汪清桃源小木耳直接带动就业595人,间接带动2.1万人,培育"新型农民",并为无劳动能力农户提供代种代养模式 [4] 产业发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 农产品精深加工面临产业链短、设备老化、企业规模小等问题,产品需求降低、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4] - 吉林省计划从破除政策壁垒、培育市场主体、延链补链、区域协作、品牌营销等方面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5]
守好“老底子”味道 临平积极推动“阳光食品作坊”建设
杭州日报· 2025-07-17 11:12
食品小作坊标准化升级 - 临平区启动"阳光食品作坊"建设行动,针对不同作坊制定"一坊一策"个性化培育方案,引入"5S"现场管理模式,推动食品小作坊由"散乱差"向"精特美"转型升级 [1] - 丁河村手工糕点作坊被集中迁入统一规划建设的"鱼鹰共富工坊",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1] - "丁河粽子铺"小作坊实施标准化流程,包括洗手、消毒、换装上岗,原料区、蒸煮区、成品区划分清晰,设备摆放整齐 [1] 品牌化运营与经济效益 - 分散的粽子铺整合升级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的"丁河粽子铺"小作坊 [2] - "鱼鹰共富工坊"在加工区、仓库等关键场所配备视频监控,打造"全程阳光可视"的食品加工环境 [2] - 去年"丁河粽子铺"销售额达67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15万元 [2] - 今年"鱼鹰共富工坊"内员工预计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丁河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有望增加80余万元 [2] 政策支持与产业融合 - 临平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按照"一坊一策"原则,引导支持食品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改进设备工艺、提升管理水平 [2] - 推动小作坊产业发展与地域文化、乡村全面振兴融合推进 [2]
丹东草莓的成长烦恼
经济日报· 2025-06-30 06:06
丹东草莓市场现状 - 丹东草莓在去年末至今的产销季遭遇量价过山车,价格落差、品质参差、认证不足等问题集中爆发 [1] - 春节前丹东草莓最高售价达百元以上/盒(不足1斤),节后价格腰斩至五六元/斤 [2] - 正宗丹东红颜草莓收购价维持在7元/斤以上,沈阳零售价至少10元/斤 [2] - 外地草莓贴牌现象严重,东港市作为核心产区仅占丹东草莓总产量的零头(绿色认证产量5238吨 vs 总产量28.8万吨) [7] 品牌建设挑战 - 丹东草莓区域品牌价值达390亿元,但分散化、粗放式产业生态导致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 [6] - 高标准种植面临成本压力:采摘雇工成本20元/人/小时,每亩临时用工成本年均数万元 [7] - 防伪追溯体系推进困难,2024年绿色认证面积仅2100亩(占总种植面积8.75万亩的2.4%) [7] - 地方性法规《丹东草莓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正在制定,计划通过产地认证、质量分级、电商打假三套措施保护品牌 [8] 产业转型方向 - 全国草莓种植面积超220万亩,产量近400万吨(占全球1/3),竞争加剧倒逼转型 [10] - 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君桦生态果业年购销1.5万吨草莓直供山姆超市 [11] - 发展精深加工和跨境物流:草莓通过"草莓专机"48小时内运抵迪拜,出口价达100元/300克 [11] - 顺丰速运提升20%运输能力,日运力峰值达数百吨,实现"陆铁空"多式联运 [12] 核心竞争优势 - 产地独特性:北纬40°黄金生长带,微酸性棕壤土造就糖分积累优势 [3] - 种植技术改良:采用"疏果"法(每枝保留1果)提升品质,否认使用膨大剂 [2][3] - 绿色种植实践:高温闷棚(70℃以上)杀虫灭菌,减少农药使用 [4] - 头部企业示范效应:规模化企业通过统一育苗、药肥、检测实现标准化输出 [11]
农夫山泉:“授渔”模式助力产业振兴
新华网· 2025-04-02 10:42
文章核心观点 农夫山泉捐赠工厂助力云南茶业升级,通过“授渔”模式留下先进理念和做法,打破产业困局,推动云南茶走向全球,实现产业振兴与乡村发展 [1][7][10] 农夫山泉捐赠工厂情况 - 农夫山泉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捐赠5个工厂,首家初制茶厂投资2000万元并已正式投产运营 [4] 科技重塑茶产业基因 - 云南茶产业受分散小农生产和落后加工技术制约,农夫山泉捐赠茶厂安装国内最高标准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2万公斤,是一般初制厂5倍以上 [4] - 景东毛茶厂全流程自动化,鲜叶“零落地”,参数由数字系统精准控制,配备顶尖烘青设备,茶叶品质合格率从52%跃升至90%以上 [6] “授渔”模式影响 - 农夫山泉从南涧县茶厂收购干茶20余万公斤,占全年交付量60 - 70%,茶厂对农户鲜叶收购价格增加20 - 30% [9] - 茶厂为达收购标准先期投入500万元设备升级改造,未来可能再投入1000万左右,占日常全年销售额一半 [9] - 农夫山泉改变当地茶叶只收一季传统,茶农收入翻倍 [9] 未来发展规划 - 农夫山泉复制赣州脐橙模式,形成“市场化竞争 + 标准化约束”良性循环 [10] - 标准化生产线落地景东,使茶叶黄曲霉素检出率降至百万分之一,达欧盟严苛标准 [10] - 农夫山泉投资10亿元的昆明东川区饮料生产基地将于2026年投产,“东方树叶”无糖茶将搭载云南茶“标准化基因”走向全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