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价格战

搜索文档
国产新车当二手车贱卖,老外抢疯了
投中网· 2025-07-07 14:10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出现大量"0公里二手车"现象,即新车注册后未行驶即转为二手车销售,价格比新车低20%-30%甚至腰斩 [4][5][6][7][8] - 该现象源于供需失衡和价格战压力,车企通过经销商"压库"完成销售任务,经销商再以二手车形式低价出售 [48][49][51] - 该模式已形成跨境产业链,通过中亚等地区"平行出口"至俄罗斯等市场,2025年1-4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193万辆 [18][19][21] - 行业监管趋严,商务部已召开座谈会规范乱象,但根源在于产能过剩和恶性价格竞争 [16][49][57] 市场表现 - 具体案例:原价39万宝马3系售价22万,26万岚图FREE售18万,29万蔚来ET5T售18万 [4][5][6] - 线上平台有数千家公司销售此类车辆,涉及大众、比亚迪、奥迪等品牌 [8][14] - 俄罗斯市场部分车型折扣达建议零售价7折,形成完整改装和出口产业链 [11][21][26] -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40.9%(2025年),但二手车市场渗透率仅7.9% [38][39] 行业影响 - 扭曲真实供需:虚高销量误导车企产能规划,加剧产能过剩 [51] - 损害消费者权益:二手车无法享受首任车主质保,存在库存车安全隐患 [37][42][44] - 扰乱价格体系:价格战导致产业链利润受压,2025年多轮降价潮挤压利润空间 [50][55] - 跨境贸易风险:俄罗斯政策调整已影响计税方式,出口市场面临重构 [33][34] 企业应对 - 直营模式车企(如特斯拉、蔚来)未出现该现象,主要存在于经销商体系 [49] - 多家车企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试图缓解产业链压力 [56] - 行业协会建议车企稳定经销商价格体系,避免恶性竞争 [54] - 部分企业通过该模式开拓海外市场,建立品牌认知度 [32]
数说“价格战”与“反内卷”:车企梯队分化正加剧
第一财经· 2025-06-16 20:19
行业整体状况 - 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经历销量增长、技术突破、出口爆发的高光期,但内卷加剧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盈利困难等问题显现 [1] - 2025年价格战以来行业销量走高,5月库存预警指数创年内新低,但6月销售仍面临挑战 [1] - 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波动远大于整体工业,2024年Q1降至64.9%,显著低于2023年Q4的76.9%和同期整体工业的73.6% [2] - 2025年Q1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1.9%,但仍低于75%的健康临界值,警示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 [2] 主机厂表现 - 技术红利和产品定义能力成为行业梯队分水岭,领先企业通过供应链优化和账期管理缓解资金压力 [4] - 行业毛利率中位数仅15%~20%,电池成本刚性背景下中低端市场或加剧分化 [4] - 第一梯队中赛力斯毛利率27.6%(较2023年提升17.2个百分点)、理想20.5%、北汽20.2%、比亚迪20.1% [4] - 比亚迪2024年净利润415.9亿,是吉利2.5倍、长城3.3倍 [6] - 新势力车企中理想稳定盈利,赛力斯扭亏为盈,零跑2025年Q1亏损大幅收窄 [6] - 吉利、理想、小鹏、零跑存货周转天数低于50天,其中理想、零跑、赛力斯2024年低于30天,小鹏2025年Q1从57天降至39天 [8] 经销商与市场动态 - 2025年5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52.7%,同比降5.5个百分点,环比降7.1个百分点 [11] - 1-5月仅35%的4S店完成销量计划,64.9%未达标,其中17.8%接近完成(90%-100%区间) [11] - 5月乘用车零售193.2万辆同比增13.3%,累计零售881.1万辆同比增9.1%,厂商库存下降11万辆 [11] - 5月新能源促销环比增1.6%达11%,经销商对6月销量预期谨慎,35%判断销量将下滑 [12]
车圈卷向了好方向:60天账期,谁压力最大?
新浪财经· 2025-06-12 13:38
车企账期承诺潮 - 广汽集团率先承诺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随后一汽、东风、小鹏、长安、吉利等车企纷纷跟进 [1][2] - 比亚迪凌晨紧急表态,北汽和上汽还明确表示放弃使用"商业承兑汇票" [2][3] - 长城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新势力车企也宣布将支付账期统一到60天内 [3] 监管政策背景 - 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6月起实施,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款项 [4] - 条例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4] - 监管部门设计了多维惩戒机制,包括支付逾期利息、限制财政资金支持等 [4][5]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国内车企对供应商付款周期平均超过170天,部分甚至达240天,外资车企普遍不超过60天 [6] - 74%行业人士表示2023年车企降本要求明显上升,超半数企业被要求年降5%~10% [6]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1%,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 [7] 供应链矛盾加剧 - 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降价,将降本压力转嫁给供应商 [9] - 部分车企要求供应商年降8~10个点,远超行业惯例的1~2个点 [9] - 供应商被迫接受"对赌"模式,与车企共担市场风险 [11] 质量与投诉问题 - 2024年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指数79分,连续两年下降 [11] - 2025年一季度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同比上升50.24% [11] - 部分供应商为达标降本要求降低零部件质量标准 [11] 未来监管方向 - 可能对发起价格战的车企启动反垄断调查 [12] - 加强供应链金融管控,限制商业汇票滥用 [12] - 对长期低利润率企业加征专项税费 [12] 行业影响 - 监管出手有望改善供应链资金周转效率 [1][3] - 遏制无序竞争有助于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8][12] - 政策落地将重塑车企与供应商关系格局 [11][13]
汽车业“反内卷”进行时 | 付款账期为何划定“60天”红线
北京商报· 2025-06-11 21:29
行业竞争与供应链压力 - 国内17家主流车企加入"供应商账期不超60天"承诺竞赛,60天成为政策设定的付款上限[2] - 车企价格战导致供应链压力加剧,四维图新公告显示去年未弥补亏损超9亿元,主因汽车行业价格战导致的毛利挤压[3] -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指出"卷价格"导致压力转移至供应商和经销商,对行业造成伤害[3]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零部件采购价格连年下降10%-15%,上游企业经营恶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3] 价格战对供应商的影响 - 中钢协发文称车企要求汽车板降价超10%,超出钢厂可接受能力,汽车板已基本无毛利[4] - 部分自主品牌车企通过招标采购汽车板,采用"最低价中标"模式,引发钢厂内卷[5] - 车企延长供应商账期缓解资金压力,16家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达182天[6] - 比亚迪付款时间超250天,蔚来汽车接近300天,理想汽车超150天[6] 账期问题与资金链压力 - 车企通过承兑汇票结算,承兑时间长达半年,部分车企自创商业承兑汇票仅限内部流通[6] - 中钢协指出车企依托供应链金融平台延迟付款,将融资压力转嫁给供应商[7] - 供应商面临垫付资金问题,账期问题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产业链[7] 政策与行业规范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8] - 东风汽车表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推动上下游资金高效流转[8] - 合资和外资车企账期普遍为60-90天,大众汽车账期41.18天,现代汽车53.78天,丰田汽车54.84天[8] - 上汽通用平均付款周期为40-60天,成立28年来从未拖欠供应商货款[9] 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认为60天以内付款能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并盘活行业资金周转率[9] - 明确60天以内付款有助于行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解决实际问题[9]
独家|贝瑞德:“价格战”势必影响供应链,大众中国反对过度竞争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1 00:01
行业动态 - 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集团4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1] - 大众中国CEO支持中国政府"反对过度竞争"的表态,认为无底线价格战已对供应链产生不良影响[1] - 中国汽车市场约有130个品牌,成熟车企面临转型投资压力,初创电动车企则面临盈利困难[2] 市场现状 - 中国汽车市场价格体系承受巨大压力,价格水平难以回到过去[1] - 行业面临困局:企业要么依赖低价赢得销量,要么面临滞销风险[2] - 部分品牌退出市场导致已售车辆残值趋近于零,消费者无法获得应有售后服务[2] 企业战略 - 大众中国将优化业务运营,包括强化本土化研发,打造全新技术、平台和产品阵容[1] - 大众中国强调要持续为客户提供售后和维修保障,维护品牌信誉[2] - 企业需要平衡行业健康发展与客户责任,既要满足新功能需求,也要保证质量和可靠性[2] 消费者趋势 - 消费者看重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先进功能[2] - 长期来看消费者将更加关注车辆质量和可靠性[2] - 车辆残值对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2]
比亚迪吉利长城:“口水仗”背后是刺刀见红游戏
虎嗅· 2025-06-10 13:11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烈度远超预期加速进入"最残酷竞争阶段" [3] - 比亚迪通过"油电同价"和"电比油低"策略在2023-2024年实现销量爆发并建立多款标杆车型 [6] - 15万元以下市场出现"一个坑几个萝卜"的贴身肉搏格局 [8] 价格战动态 - 2025年1-4月乘用车销量1012万台(同比+11.6%)但行业利润率仅4.1%(同比-5.1%) [17] - 比亚迪在2025年4-5月连续实施变相降价和"一口价促销"引发吉利/零跑/上汽等10余家车企跟进 [19][20] - 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 农村市场因缺乏真金白银刺激转为观望 [18] 产品竞争案例 - 吉利星愿以"海鸥价格+海豚配置+海狮空间"策略实现对比亚迪的精准打击 [10] - 比亚迪海鸥/海豚2025年月销量因竞品冲击出现显著下滑 [13] 行业整合路径 - 行业共识认为兼并重组是治理内卷的必要手段 提出四大整合路线 [28][30] - 吉利极氪/领克整合、广汽/上汽研发重构已展现资源整合成效 [31] - 现存近100个品牌需向成熟市场"数个汽车集团"结构过渡 [24] 企业运营数据 - 比亚迪1-5月完成年度550万辆目标的31.6%(173.6万辆) [25] - 吉利同期完成270万辆目标的22.3%(60.3万辆) 长安/奇瑞完成度仅约10% [25] 政策监管动向 - 头部车企6月被三部委约谈 要求停止无底线价格战并提交利润报表 [32] - 政府拟通过退市机制清理僵尸企业 限制地方过度扶持 [29]
汽车价格战致行业利润率跌至4% 专家呼吁坚守三条底线
金融界· 2025-06-10 08:18
汽车行业价格战现状 - 2024年超过200款车型降价 2025年前四个月已有60多款车型加入降价行列 进入5月份降价车型数量突破百款 [1] - 部分车型降价幅度高达5万元 出现久违的3万元级车价 [1] - 无底线价格竞争将行业利润率压缩至4%的极低水平 [1] 价格战带来的行业警示 - 无底线价格战和盲目技术狂飙挤压企业合理利润空间 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 [1] - 长远来看对企业和消费者都不利 [1] 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三条底线 - 第一条底线:坚持质量和安全标准不动摇 守住法律法规底线 新技术竞赛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2] - 第二条底线:坚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 维护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关系 不搞夸大宣传和拉踩式营销 [2] - 第三条底线:以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构筑价值高地 拒绝低于成本销售 守住可持续发展底线 [3] 长期主义发展策略 - 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价值 而非单纯依靠价格优势抢占市场 [4] - 低于成本销售损害企业自身利益 扰乱市场秩序 透支行业发展潜力 [4] - 不要把"内卷"风气带到海外 国际市场对低质低价短期行为包容度低 [4] - 海外市场表现影响中国汽车品牌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4]
吉利表示不再建设新的汽车工厂 汽车“内卷”时代要终结?
环球网· 2025-06-08 11:13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当前世界汽车工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吉利控股决定不再新建或扩大汽车生产工厂产能,将利用全球过剩产能进行资源重组和合作[1] - 中国汽车工业主要市场在国内,出口占比较低,部分企业竞争方式被批评为"令人难以启齿"[1] - 汽车行业近期出现"内卷式"竞争,表现为无序价格战,多家车企跟进大幅降价行为[3] 政策监管动态 - 商务部将加强汽车消费市场跟踪研究和政策引导,推动破除流通消费堵点卡点,配合相关部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3] - 工信部支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3] - 工信部指出无序价格战是"内卷式"竞争典型表现,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损害消费者权益,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成本[3] 行业影响与趋势 - 无序价格战将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并危害消费者权益[3] - 行业倡导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降低成本提升品质,而非价格竞争[3] - 吉利提出以务实合作与资源重组方式提升同行过剩产能利用率,以友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1]
苦练“内功”破“内卷”!中国汽车行业积极响应倡议谋求健康发展
中汽协会数据· 2025-06-04 11:28
行业政策与倡议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反对无序"价格战",工信部将加大整治力度[1] - 多家车企负责人支持倡议,呼吁通过科技创新破除"内卷",增强全球竞争力[3][4][7] - 无序价格战会挤压企业利润,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危害消费者权益[10] 行业现状与数据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100万辆,新能源汽车首次超1000万辆[8] - 2024年行业利润率仅4.3%,低于下游工业平均水平及2023年水平[8] - 2025年前4个月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千万辆,但60多款车型降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下滑[10] 企业应对策略 - 奇瑞汽车强调"卷价格"会波及供应链和经销商,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3][18] - 蔚来汽车反对"赢家通吃",已建成3341座换电站,服务超7500万次[4][16] - 比亚迪坚持技术研发,严格遵循公平竞争原则[7][16] - 长安汽车聚焦研发核心技术,提升驾乘体验,拒绝价格战[7] - 江汽集团主张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科技与产品创新创造附加价值[14] 技术创新方向 - 行业需攻关全固态电池、分布式电驱动、自动驾驶大模型等前沿技术[16] -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展出1039款车型,首日观众达18.3万人次,反映消费者对安全、智慧出行的需求[12][14]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强调技术变革是产业革命核心,减少研发投入将失去未来竞争力[18] 行业未来展望 - 业内人士建议变"内卷"为"伸展",通过多品牌战略和技术赋能拓展细分市场[18] - 工信部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19] - 行业需协同自律,以更高格局看待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培育可持续发展生态[19]
中汽协发倡议,众专家亮观点(五)| 张君毅:一切高速发展均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经济观察报· 2025-06-04 10:23
行业价格战现状 - 2025年5月23日起多家车企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引发行业新一轮"价格战"恐慌 [4] - 无序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 [2] - 截至2025年4月全国乘用车库存达350万辆,新能源汽车库存创历史峰值(85万辆) [6] 价格战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 补贴退坡倒逼市场出清:2025年国补退坡后新能源车购置成本上涨10%-15%,超30万元车型加征10%购置税 [5] - 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头部企业通过降价消化库存,中小车企产能面临挤出压力 [6] - 技术迭代加速:新品快速迭代导致旧品淘汰压力,用户面临"背刺"现象 [6] - 资金链压力:整车及零部件供应商净利润率从2015年9%降至2025年一季度3.8%,中小供应商现金流普遍不足3个月 [8] 行业影响与风险 - 整车企业要求供应商年降25%,远超行业承受阈值,存在偷工减料风险 [8] - 经销商资金链承压:厂商补贴不到位导致经销商资金链断裂风险上升 [8] - 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整车销售及零部件供应商利润率从去年4.3%降至2025年1-4月4.1% [8] 解决方案与行业倡议 政府层面 - 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建立动态价格监测机制 [12] - 升级智能驾驶、电池安全等技术标准,倒逼质量竞争 [13] - 限制整车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行为,改善供应链财务状况 [13] 车企层面 - 头部企业应避免垄断,通过技术研发构建护城河 [15] - 中小企业应聚焦细分市场差异化,开拓海外市场 [15] - 建立长期利润模型,拒绝牺牲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的短期行为 [17] 供应链层面 - 与车企签订长期协议,避免终端降价倒逼原材料成本压缩 [20] - 联合研发降本技术(如电池回收利用),从供应链端降低车企压力 [22]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正从国内市场为主转向全球化发展阶段 [22] - 行业发展需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以用户利益最大化和行业健康为底线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