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驱动

搜索文档
消费驱动应当走出单纯刺激范式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2 09:00
物价数据表现 - 7月CPI同比增长0% 前值0.1% 核心CPI同比上涨0.8% 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 [2] - 7月PPI同比增长-3.6% 与前值持平 环比降幅有所缓和 [2] - 受学生假期效应影响 CPI环比增长0.4% 经济延续边际改善态势 [2] 消费政策效果分析 - 刺激性消费政策难以改变消费者对储蓄与消费的相对价格认知 [2] - 消费刺激存在政策制定者不可控因素 手段与目的难以建立直接线性关系 [3] - 单纯刺激消费可能导致未来消费前移 但未增加最终消费需求总量 [3] 政策改革方向 - 需通过社保医保改革稳定居民未来预期 包括推动社保费改税/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 [4] - 加快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力度 将国企改革与社保改革联动 [4] - 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通过市场化改革改善投资收益率 [5] - 政府需回归公共服务为主治理轨道 营造公平竞争经济秩序 [5] 消费驱动机制 - 消费本质是共择过程 不如投资拉动立竿见影 [2] - 社保改革将改变居民可支配收入心理账户分布结构 [4] - 消费偏好将丰富市场信息 帮助企业家捕捉市场需求结构 [4] - 消费乘数效应需政策制定者与消费者偏好形成合力 [3]
消费驱动应当走出单纯刺激范式
第一财经· 2025-08-12 08:52
核心观点 - 当前经济需要补齐消费短板 但单纯刺激消费政策效果有限 需通过社保改革和市场机制改变消费储蓄相对价格 才能真正提升需求弹性 [2][3][4] - 7月CPI同比零增长 核心CPI同比上涨0.8%且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 PPI同比下降3.6% 环比降幅有所缓和显示经济边际改善 [2] - 消费驱动经济增长需构建消费友好型制度环境 包括社保医保改革 国有资产充实社保 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等 [4][5] 物价数据表现 - 7月CPI同比增长0% 较前值0.1%回落 但环比增长0.4% 受学生假期效应影响 [2] - 核心CPI同比上涨0.8% 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 [2] - PPI同比下降3.6% 与前值持平 环比降幅有所缓和 反映反内卷行动成效显现 [2] 消费政策局限性 - 刺激性消费政策难以改变消费者预期和偏好 无法改变消费与储蓄的相对价格变化 [2] - 政策刺激可能将未来消费前移 但未增加最终消费需求总量 反而加大未来有效需求不足压力 [3] - 消费者心理账户结构可能产生损失规避效应 而非即期消费偏好 [3] 改革方向建议 - 推动社保费改税改革 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 [4] - 加快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力度和规模 将国企改革与社保改革联动 [4] - 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向市场放手放权 提升投资收益率 [4] - 通过市场化改革使消费偏好丰富市场信息 方便企业家捕捉市场需求结构 [4] 制度环境建设 - 需营造消费友好型制度环境 改变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心理账户分布结构 [4] - 政府应回归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治理轨道 营造公平竞争经济秩序 [5] - 市场主体合作博弈将涌现群体智慧 推动经济拾阶而上 [5]
消费驱动应当走出 单纯刺激范式
搜狐财经· 2025-08-12 00:52
7月物价数据表现 - 7月CPI同比增长0% 前值0.1% 核心CPI同比上涨0.8%且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 [1] - 7月PPI同比增长-3.6% 与前值持平 环比降幅有所缓和 [1] - CPI环比增长0.4% 受学生假期效应影响 经济延续边际改善态势 [1] 消费刺激政策局限性 - 刺激性消费政策难以改变人们对消费与储蓄的相对价格变化 无法推动需求弹性改变 [1] - 消费刺激存在政策制定者不能掌控的因素 手段与目的难以构建直接线性关系 [2] - 单纯刺激消费可能导致未来消费前移 但不会增加最终消费需求总量 [2] 消费驱动机制改革 - 需通过社保医保改革稳定未来预期 包括社保费改税 递延纳税优惠 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 [3] - 加快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力度 将国企改革与社保改革联动 [3] - 改革将改变可支配收入心理账户分布结构 推动消费乘数效应显现 [3] 市场化改革方向 - 需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向市场放手放权以提升投资收益率 [3] - 创新发展是市场主体在自由市场中相互博弈产生的涌现现象 [3] - 政府需回归公共服务为主 营造公平竞争经济秩序 [4]
一财社论:消费驱动应当走出单纯刺激范式
第一财经· 2025-08-11 20:05
核心观点 - 经济政策应通过制度改革改变消费与储蓄的相对价格和需求弹性 而非依赖投资驱动或短期消费刺激 [1][3][6] 物价数据表现 - 7月CPI同比增长0% 前值0.1% 核心CPI同比上涨0.8% 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 [2] - 7月PPI同比下降3.6% 与前值持平 环比降幅有所缓和 [2] - CPI环比增长0.4% 反映经济延续边际改善态势 [2] 消费政策局限性 - 刺激性消费政策难以改变消费者预期和偏好 无法推动需求弹性改变 [2] - 消费刺激可能将未来消费前移 但未增加最终消费需求总量 可能加大未来有效需求不足压力 [3] - 政策刺激方向与消费者边际偏好方向不一致时 消费乘数效应难以显现 [3] 制度改革方向 - 通过社保福利改革稳定未来预期 包括社保费改税 递延纳税优惠 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 [4] - 加快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力度 将国企改革与社保改革联动 [4] - 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向市场放权放手 改善投资收益率 [4] 预期效果 - 社保改革将改变可支配收入的心理账户分布结构 推动消费乘数效应 [4] - 消费偏好将丰富市场信息 帮助企业捕捉需求结构并进行创新投资 [4] - 市场化改革将使更多经济福祉通过可支配收入带动消费进入经济循环 [4]
余永定:不存在“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和讯· 2025-08-06 17:38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其中一季度5.4%,二季度5.2% [4]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投资16.8%,出口31.2%,二季度消费贡献率提升至52.3% [4] - 2024年最终消费增速3.87%,低于5%的GDP增速目标 [19] 消费与投资关系 - 消费与投资本质是"现在消费"与"未来更多消费"的选择,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10][12] - 中国2022年消费率53.2%,美国82.9%,但考虑消费结构差异后差距并不显著 [14][15] - 中国商品消费占GDP比例约为美国的1.25倍,若计入房地产消费则消费率更高 [15] - 东亚国家高储蓄率支撑的高投资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关键因素 [17] 基础设施投资 -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空间远未饱和,未来五年仍有约31万亿元增量空间 [23] -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等重大项目显示基建投资潜力,仅城市排水系统就需4.5万亿元 [23] - 基建投资可结合养老、医疗等未来消费需求领域,形成长期经济效益 [23] - 高铁等基建项目虽短期亏损,但社会效益显著,应继续发挥制度优势 [24] 收入分配问题 - 中国基尼系数长期处于0.46-0.47高位,收入差距缩小趋势停滞 [18] - 招商银行数据显示2.4%的高净值客户持有81.8%储蓄资产 [18] - 缩小收入差距需综合税制、社保等改革,短期内难以显著提升消费倾向 [18] 经济增长理论 - 经济增长由资本、劳动、技术驱动,不存在"消费驱动"模式 [7][9] - 美国经济学家巴罗研究显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为负面 [9] - 工业革命前高消费比例对应零增长经济,"消费经济"等同于零增长 [9]
达沃斯热议经济驱动力,中国的关键词依然是消费与科技
第一财经· 2025-06-26 21:39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 - 新兴市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面对国际贸易关系重塑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 新兴市场国家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1] - 夏季达沃斯论坛关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应对策略成为焦点 中国消费驱动和科技驱动新模式引热议 [1] 中国经济模式转变 - 中国经济从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需要过程 5月宏观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消费数据超出市场预期 预计下半年GDP增速将高于5% [4] - 经济表现依赖全球经济动向和政策环境 如美国贸易政策和伊以冲突 同时与中国政府保持经济韧性的措施相关 [4] - 中国消费者对品质要求上升但希望价格不变或更低 反映消费供给侧竞争激烈和替代品供应充足的优势 [4] 科技创新与结构改革 - 创新在生产率提高和就业岗位创造方面潜力巨大 需为科技创新营造稳定发展环境 [5] - 中国政府应重视房地产问题、金融风险和地方财政压力等结构性问题 而非仅应对外部冲击 需考虑长期目标和实现路径 [5] - 中国必须立足消费才能成为科技大国 需确保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有充分保障 服务业应向更多年轻一代开放 [5] 消费提振策略 - 消费是中国经济最大挑战 政府已重视但转变需要过程 [6] - 中国消费占GDP比重较国际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 房地产和基建增速下滑使消费短板凸显 [7] - 商品消费提升空间有限 服务性消费上升空间大 需改革服务业和提升服务性消费需求 [7] - 促消费需重点提升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和发展型消费 如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和养老 [7] - 政策应从社保、养老金、医保支出等方面着手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明确收入标准 医疗、教育、旅游服务需更合适定价 [7] 宏观政策支持 - 结构性问题无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解决 但宏观政策可作为催化剂 财政政策在信心不足时效果更佳 [8] - 5月经济数据呈现"环比放缓、同比稳健"态势 消费增长大幅超预期 社零同比增速亮眼 [8]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 4% 增速比上月加快1 3个百分点 前5个月服务零售额增长5 2% 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 [8] - 政府刺激消费行动方案成效明显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继续发力以提振信心 [8]
从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
北京商报· 2025-06-10 22:50
国家战略与行业转型 - "加快建设旅游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 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 [1] - 行业进入从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期 新传播生态下的品牌建设至关重要 [1] - 各地政府将"鼓励商文旅业态融合发展"作为提振消费抓手 旅游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温度计 承担促消费 树信心 增活力的战略使命 [1] 消费需求特征 - 消费需求呈现"多 快 好 省"特点 即需求多元且分化 产品和红利周期快速迭代 [1] - 消费者对质量追求不断提高 对价格更加敏感 推动消费力向更精细 更个性化方向演进 [1] - 消费者对"心(情绪价值)"和"智(理性决策)"的双重需求日益凸显 [1] 供应端技术创新 - AI大模型 低空经济等新技术重新塑造消费模式 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2] - AI技术从智能导览走向全产业链数字化运营 低空经济从技术突破迈向旅游场景落地实践 [2] - 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经营效率 为定制式 体验式旅游新场景创造无限想象 [2] 品牌建设与传播 - 新传播生态下的品牌建设是创新消费力的灵魂 [2] - 产学研媒政各方共建的深蓝媒体智库将持续深化行业垂直研究 推动跨界资源融合创新 [2] - 为优秀企业机构挖掘品牌故事 传播品牌价值 引导消费趋势 [2]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05期):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投资驱动还是消费驱
搜狐财经· 2025-06-08 11:48
中国顾客体验趋势 - 中国顾客对优质体验的需求显著高于全球,92%因预期良好体验选择品牌(全球70%),87%愿为更好体验支付更高费用(全球46%)[1] - AI客服领域存在高期待与低信任现象:仅18%中国顾客认为AI客服使顾客受益(全球14%),31%认为其更有利于公司(全球39%)[1] - 情感依赖与体验质量强相关:中国体验达标顾客中73%建立情感依赖,未达标者仅5%[1] 中国市场差异化特征 - "愉悦感"是中国顾客体验首要驱动因素,其次为"公平性",情绪价值重要性凸显[2] - 提升愉悦感的关键要素:交付质量(58%)、清晰沟通(57%)、品牌承诺兑现(56%)[2] - 中国在"掌控感""确定性"等基础原力及个性化、ESG方面表现较弱[2] 行业表现差异 - 手机(62%)和银行(61%)行业情感依赖建立率领先全球,保险(54%)、移动运营商(56%)相对滞后[3] - 中国各行业推荐意愿(NPS)均超全球水平,手机(53%)和银行(58%)表现最佳[3] - 中国顾客首次购买受口碑推荐影响达37%(全球23%),推荐转化顾客更易产生二次传播[3] 未来优化方向 - 品牌需优先优化基础体验(沟通、交付质量),同时强化差异化原力(尊重、归属感)[4] - 中国市场需重点提升"愉悦感"相关的情绪价值供给,增强全渠道体验一致性[4] - AI应用虽当前信任度有限,但优化后可能成为体验升级突破口[4] 宏观经济政策争议 - 学术争议焦点:林毅夫主张投资驱动(技术创新依赖投资),滕泰强调消费驱动(需提高居民收入)[17][18]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演变:2024年强调"消费投资良性循环",2023年提出"激发潜能消费+有效益投资"[24] - 当前经济数据显示总需求不足:4月CPI(-0.1%)、核心CPI(0.5%)低迷,PPI持续走低反映工业产能过剩[33][34]
余永定:可考虑推出新“四万亿”计划
和讯· 2025-06-04 18:03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消费投资关系 核心观点 - "消费驱动"增长模式在理论上不存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应为投资、劳动投入或技术进步而非消费 [2][3] - 消费与投资在长期社会福利改善上具有一致性,两者本质是现在消费与未来更多消费的选择 [6][7] - 短期内"消费拉动经济"仅在有效需求不足时成立,需通过政策调节使实际增速接近潜在增速 [8] 消费现状与结构分析 收入分配问题 - 中国基尼系数长期高位波动,2016年后稳定在0.46-0.47,2008年曾达0.491接近国际警戒线 [9][10] - 收入差距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分化,中低收入群体必需品消费稳定,高收入群体奢侈品需求波动显著 [11][12] 消费数据表现 - 2024年1-11月金银珠宝类(-3.3%)、建筑装潢材料类(-2.3%)等非必需品消费负增长,药品类、食品类等必需品增速超3.5% [11] - 消费占GDP比重近60%,若增速低于5%将拖累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 [10] 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短期刺激措施 - 消费券发放对中低收入群体效果有限,因储蓄倾向较高 [12] - 个税减免作用受限(2023年个税总量1.4万亿元),建议侧重中小企业减税 [12] -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财政转移支付占比85%),扩大低保覆盖(2023年惠及663.6万城市/3399.7万农村人口) [13] 基础设施投资驱动 - 未来5年增量公共投资空间约31万亿元,可创造收入乘数效应 [19][20] - 重点领域:5G建设(累计投资7300亿元/基站404.2万个)、新型城镇化、养老医疗设施 [15][19] - 社会效益优先,如高铁网络虽商业亏损但改变经济格局 [20] 结构性改革 - 产业政策支持创新企业投资,优化营商环境 [19] - 西部大开发与中亚经济走廊建设兼具刺激内需和地缘战略价值 [21] - 税制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稳定房地产与股市以提振消费信心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