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演出经济考验城市“软实力”
经济日报· 2025-09-06 06:12
演出经济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统筹交通、安保、商圈、社区等资源?能否在 细节中展现温度,让歌迷觉得"这座城市懂我"?能否在热潮退去后延续品牌,让人愿意"旧地重游"?这 些问题,都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命题。演唱会只是舞台,真正的比拼在幕后。 因此,演出经济不该仅被看作"热闹一场",而应被纳入城市战略,成为推动文商旅融合的引擎。它不仅 能带来可见的繁华,更塑造着城市的气场与格局,而这才是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这个夏天,北京市朝阳区借势五月天乐队25周年演唱会,把演出经济与城市品牌深度绑定。公仔布景、 街区改造、粉丝餐饮、互动体验……一场场演唱会,变成一次覆盖全城的沉浸式"宠粉行动"。短短两个 月,相关街区客流量翻番,线上传播量超4.5亿次。北京也因此收获"宠粉城市"的口碑。事实证明,演 出经济正在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新引擎。 演出经济的价值不只是"追星",更在于"聚人"。当上万人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本身就撬动了交 通、餐饮、住宿、购物的消费全链条。当各种消费汇聚成体验,就不仅是经济现象,更能积累成城市形 象的独特标签。北京朝阳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前期以街区布景 ...
线下演出旺季,撑起八大衍生消费场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6:58
线下演出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7月演出市场总票房超34亿元 同比增长近60% 直追电影市场规模 [4] - 线下演出市场持续火爆 演唱会、音乐节、话剧等各类演出数量呈井喷态势 衍生消费场景不断丰富 [2] - 观演人群对线下演出体验的需求升级解锁了越来越多的细分消费市场 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动能 [2] 摆摊经济 - 热门演出吸引数万人参与 在入场前等待和散场后疏导过程中形成两个明显消费高峰时段 [4] - 摊主聚焦观众即时需求:冰镇饮品、便携小吃、折叠坐垫、便携雨衣、手机支架等实用物品 [5] - 结合演出主题设计特色商品如应援扇、迷你手幅等低成本纪念物 增强参与感和仪式感 [5] - 摆摊启动成本低 回报周期极短 单场演出就能看到实际收益 社交媒体分享日入四位数经历 [4][7] 商场歌友会 - 商圈通过策划艺人歌友会、专辑签售会、粉丝见面会等活动 将偶像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流与销售额 [9] - 采取低门槛策略联动场内商户推出粉丝专属套餐或折扣 通过赠送明星小型周边礼增加会员转化 [12] - 粉丝活动能在短时间内为商业体带来大量精准客流 增强商业体年轻化与时尚感标签 [12] 约妆服务 - 粉丝对演唱会的期待演变成包含情感表达的综合体验 妆容成为粉丝群体内的"社交货币" [15] - 消费需求高度集中在演出前2-3小时 化妆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密度服务 [15] - 线上预约模式打破传统服务业地域局限 实现供需两端高效匹配 [15] 约拍跟拍 - 专业摄影器材价格高昂且日常使用率低 手机拍摄难以应对复杂光线变化和远距离拍摄问题 [19] - 跟拍约拍服务与专业设备租赁市场兴起 花几百元就能得到远超手机拍摄的效果 [19] - 轻资产模式吸引不少人试水 有摄影基础的人买一套二手专业设备就能接单 [21] 住宿市场 - 观众参与演唱会产生的额外消费有61.3%集中在住宿上 [24] - 演唱会期间周边3公里范围内酒店出现3-5倍价格上浮 基础房型在演出前一个半月就会被预订一空 [26] - 酒店通过精准运营突出区位优势 打造演唱会主题场景、提供穿梭巴士和应援礼品等特色服务 [24] 餐饮消费 - 演出开始时间固定导致吃饭时间集中在散场前后几个小时 场馆周边餐饮店铺用餐人数比平时多好几倍 [29] - 餐饮商家优化流程推出线上点单、精简菜单 或直接在场馆外设点招揽客人 [29] - 演出后的"宵夜"环节满足情感需求 餐厅成为延续看演出仪式感的场所 [31] 明星周边 - 周边产品从单一纪念意义升级为消费+体验双重载体 重塑演唱会经济的盈利结构与情感连接方式 [33] - 实体快闪店精心设计互动场景 将艺人等身立牌、主题打卡墙、沉浸式音效装置等元素加入 [33] - "限时限量"策略强化稀缺感 刺激粉丝在短时间内做出消费决策 [33] 演出+文旅 - "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新的旅行动机 演出门票比景点门票更能决定目的地选择 [40] - 多地政府通过筹办大型演艺活动吸引游客 打造城市品牌 带动文旅消费 [41] - 刀郎武汉演唱会带动武汉体育中心周边酒店预订环比增长4倍 周杰伦三亚演唱会带动综合消费超11亿元 [41]
暑期文旅“顶流”:演唱会“填满”日程表
新华网· 2025-08-12 14:24
演出市场热度 - 全国暑期演出市场火热 演唱会及音乐节密集排期 多地出现单日超10万人次观演盛况 [1][2] - 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在大麦平台"想看"人数超7万 乌鲁木齐草莓音乐节两天吸引7.99万人次参与 [2][4] - 北京鸟巢2025年将举办50多场演唱会 预计观众达280万人次 场馆档期已排满 [2] 政策支持力度 - 多地政府推出阶梯式奖补政策 北京提供最高500万元补贴 厦门推出景区门票优惠联动机制 [6] - 海口利用自贸港免签政策便利境外团队 对主办方给予数十万至数百万奖励 [6] - 审批限制放宽推动演出市场下沉 新一线城市演唱会场次占比达40% 曲靖/衢州等新兴市场崛起 [6] 消费群体特征 - 跨年龄层渗透加速 青少年购票群体占比升至3.6% 刀郎演唱会50岁以上观众达44.5% [7][9] - 张学友重庆站40岁以上观众占比49.5% 银发群体成为重要消费力量 [10] - 跨城观演成为主流 演唱会跨城占比64.2% 音乐节达62.2% 52%观众消费区间500-2000元 [14] 经济拉动效应 - 演唱会经济辐射效应显著 业内采用1:4.8的拉动系数(1元门票带动4.8元周边消费) [11] - 2025年一季度全国演唱会票房收入25亿元 同比2023/2024年均实现增长 [12] - 海口陈奕迅演唱会吸引69.26%岛外观众 产生旅游总花费3.95亿元 [14] 产业融合创新 - 演出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 南京欢乐谷演唱会专属门票实现16.8%转化率 带动二次消费增长 [14] - 美团推出"门票+音乐演出"组合产品 20-30岁用户演唱会搜索量增89% 音乐节搜索增107% [14] - 提前8天以上预订酒店景区门票的游客同比增加11% 显示演出对旅游消费的前置拉动效应 [14]
今年上半年,济南演出场所共推出各类营业性演出600余场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12:12
演出经济 - 济南市上半年演出场所推出营业性演出600余场 包括刀郎 单依纯 李健 李宗盛 许嵩等大型演唱会 [1][4] - 刀郎演唱会期间全市酒店订单环比增长67% 景区门票增长75% 接送机订单增长31% [1][4] - 文旅局联合携程上线"门票+住宿+景区"组合产品 重点景区推出免票 打折优惠 [4] - 联合公交公司推出演唱会公交直达服务 解决外地歌迷交通问题 [4] - 策划"泉城好戏 济南首届戏剧季"活动 上演20多部剧目 开辟"艺术+商圈"融合路径 [4] - 引进《天工开物》等爆款剧目 打造《秀宴》餐饮消费新场景 [4] - 融创文旅城推出《梦回西楼》国风实景秀 天下第一泉景区升级《明湖夜梦 画中游》画船演艺 [4] 文旅项目建设 - 九曲黄河万里情 泉城名士坊等在建项目预计年内建成运营 [3] - 崔寨片区酒店中心项目一期 鹊华公园齐风坊等项目开工建设 [3] - 济南开埠博物馆 鲜花港萌宠乐园 不觉晓露营综合体等项目竣工运营 [3] - 上新时代文化街区等项目投入试运营 [3] 交旅融合 - 文旅局与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签订"航空+文旅"协议 推出航旅优惠产品 240小时过境免签服务 [5] - 推动济南国际机场与天下第一泉 明水古城等景区联动 推出航旅产品优惠 [5] - 策划"齐鲁1号"旅游专列济南主题线路 配套景区 住宿优惠 [5] - 艺术演出 非遗手作登上火车展示展销 [5] - 开通旅游直通车直达野生动物世界 灵岩寺等近郊景点 服务老年人 学生等群体 [5]
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城市文旅消费密码探寻
搜狐财经· 2025-07-10 03:56
演出经济规模与增长 - 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从2022年243.6亿元飙升至2024年796.29亿元,三年突破千亿元规模[2] - 2024年上海举办57238场营业性演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281场(同比+44.8%),票房收入51.7亿元(同比+20%)[8] - 北京2024年举办5.7万场演出,吸引1280万观众,票房收入超39亿元,三项指标均显著增长[8] 文旅消费拉动效应 - 端午假期北京11场大型演出票房1亿元,凤凰传奇单场观众6.5万人创纪录,两场票房7900万元[3] - 演唱会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消费链条,形成"流动的GDP"乘数效应[2] - 成都推出"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主题线路,免费赠送门票持有者博物馆参观权益[9]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务院2023年提出引导音乐节、演唱会等业态发展,丰富"演出旅游"模式[6] - 江苏对引进高水平演唱会实行"免申即享"财政奖励[6] - 海南对持续3年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给予50-100万元奖励[6] - 四川对观众超5000人的大型演出按票房给予150-500万元奖励[6] 城市级案例与策略 - 北京、上海、广州依托场馆设施和消费群体占据演出经济第一梯队[7] - 成都、青岛等旅游城市通过演唱会推动城市品牌升级,如成都将演出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9] - 周杰伦演唱会带火海口,薛之谦演出提升衢州话题度,社交媒体放大城市文旅曝光[7]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文旅融合深化与促消费政策推动下,演出经济增长潜力持续增强[3] - 政策倾向支持高质量项目,通过引进经纪公司、改造演艺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7] - 行业目标从短期流量转化升级为"因演出恋城"的长期品牌建设[9]
大麦娱乐(01060):首次覆盖:"演艺+IP"双引擎,重构线下娱乐新基建
中泰证券· 2025-07-02 15:4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首次)[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大麦娱乐是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现实娱乐平台,“演艺 + IP”双引擎发展,23 年起架构调整激活组织活力,增长进入快车道,规模效应明显。预计 FY26 - 28 实现总收入 78.91/95.34/116.83 亿元,同比 +18%/+21%/+23%;实现经调整 EBITA 为 10.12/14.98/21.33 亿元,同比 +25%/+48%/+42%。公司系演出及 IP 转授权领域龙头而当前估值具备性价比,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大麦娱乐: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现实娱乐平台 - 大麦娱乐是从事内容制作、宣传和发行等业务的投资控股公司,通过内容、票务及科技平台、知识产权(IP)衍生品及其他业务三个分部开展业务。旗下电影业务参与 300 余部电影出品发行推广,演出业务覆盖全品类现实娱乐票务类型[11] - 公司发展分三个阶段:2014 - 2017 年业务整合与初拓展;2018 - 2021 年全产业链布局与 IP 深化;2021 年至今“内容 + 科技”双轮驱动[12][13] - 阿里巴巴集团系控股股东,管理层参与持股。2023 年架构调整激活组织活力,管理层互联网行业经验丰富[14][16] - F2023、F2024、F2025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5.0 亿元、50.4 亿元、67.0 亿元,FY24、FY25 同比分别 +44%、+33%;经调整 EBITA 分别为 3.1 亿元、5.0 亿元、8.1 亿元,FY24、FY25 同比分别 +61%、+61%;毛利率分别为 32%、40%、37%,FY24、FY25 同比分别 +8pcts、-3pcts;经调整 EBITA Margin 分别为 9%、10%、12%,FY24、FY25 同比分别 +1pcts、+2pcts[21] IP:蓝海市场细分龙头,上下游双向延展 - IP 行业参与方为授权商和被授权商,授权方式多样。中国 IP 行业千亿规模,增速快,潜力大,商品授权是主要模式,单位授权金能“撬动”25 倍以上商品 GMV,对标美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30][31][35] - 阿里鱼是中国最大的 IP 授权代理平台,与三丽鸥等达成主授权协议,IP 矩阵丰富。未来向上游获取更多头部 IP 授权,深化签约 IP 合作;向下游强化 IP 运营,布局 2C 业务。具备海量客户、大数据匹配、联合营销、自动追踪结算等竞争优势[40][42][54] 演出:量价齐升空间广阔,大麦占据半壁江山 - 2024 年全国线下演出票房达 579 亿元,大型演出占比过半。量价齐升逻辑顺畅,政策助力行业扩容,演出经济具备溢出效益[61][62] - 大麦深度整合阿里系资源,全链路布局内容、场馆、票务三大现场娱乐领域,票务市占显著领先,演唱会头部项目覆盖率近 100%。未来大型演出向海外市场延伸,国内市场进行多品类拓展。以技术和现场服务为代表的新基建构筑护城河,票务平台分成在大型演出收入分成中占比较小,主办方更注重综合服务能力[67][70][7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电影投资制作与宣发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5%/-5%/-5%,经营利润率稳中有升;剧集制作预计 FY26 - 28 营收维持 FY25 水平,经营利润率保持在 5.1%;大麦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15.6%/13%/12%,经营利润率保持在 59.8%;IP 衍生业务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70%/60%/50%,经营利润率稳中有升[75] - 选取猫眼娱乐、泡泡玛特、上海电影、阅文集团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 25 年动态 PE 中位数为 39x。公司系演出及 IP 转授权领域龙头而当前估值具备性价比,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77]
八万人鸟巢,容不下一个中年女人
虎嗅· 2025-06-29 10:48
演唱会票务市场供需分析 - 林俊杰北京鸟巢演唱会开票后瞬间售罄 单票务平台"想看"人数超270万 创北京演出史纪录[7][8][31] - 八万人容量场馆面临严重供需失衡 需求量为供给量的33倍以上[30][31][32] - 消费者采用组队刷票策略 覆盖不同场次日期以增加成功率[17][18] 票务产业链运作模式 - 黄牛产业已完成数字化转型 形成代抢工作室模式 配备客服/报价/群控系统[35][36][37] - 技术手段包括后台脚本自动抢票 代录身份 共享账号等 单个身份证可绑定50张票[38][39][40] - 票务平台被质疑默许黄牛行为 通过手续费获利且无需承担库存压力[42][43][44] 演出经济延伸效应 - 演唱会带动跨城消费 首尔/澳门/香港三连票打包销售成为新趋势[62][63] - 演出举办城市酒店价格普遍上涨20% 观景房提前一周售罄[65][66] - TFBOYS等顶级演唱会可消化西安等城市全部酒店库存[67][68] 消费者行为特征 - 中年群体形成"情绪经济+轻度旅游"复合消费模式 愿为单场演出支付溢价[72][73] - 跨城观演成本包含红眼航班+长时间交通 仍被视作性价比高的解压方式[70][71] - 演唱会成为少有的允许"情绪自由"的公共空间 激发怀旧消费[76][77] 市场结构问题 - 实际票务分配存在不透明性 部分流向代抢群/VIP名单/合作品牌[57] - 预售机制被质疑存在内部截留 消费者面临"限量即无货"困境[46][47][48] - 强实名制执行存在漏洞 未能有效遏制专业黄牛团队[39][40]
“票根经济”解锁多种消费场景 西安开启消费活力创新实践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23:35
活动概述 - 西安市商务局联合文旅局、体育局推出"票根经济"促消费活动,主题为"一票游长安·碰享'西'悦购",串联住宿、餐饮、文旅等多重消费场景 [1] - 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12月31日,覆盖西安市组织举办的大型演唱会、体育赛事活动 [1] - 消费者在参与活动的住宿餐饮企业消费时可享受阶梯式满减优惠 [1] 活动形式 - 在场馆内观看演唱会、体育赛事的消费者可扫描专属二维码一键领取消费券,并显示消费商家信息 [1] - 活动融入"碰一下"智能支付体验,消费者开启手机NFC功能轻触收款设备即可完成支付并有机会触发额外叠加优惠 [1] - 下一步将增加会展活动及室外体育赛事的"票根大礼包" [1] 活动影响 - 票根成为串联多场景消费的纽带,从历史遗迹到现代商圈,从演出场馆到特色街区 [2] - 创新模式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为商家导入精准客流,延长城市消费链条 [2] - 激活夜经济和文商旅融合发展 [2] 战略意义 - "票根经济"是西安顺应"演出经济"热潮、创新消费场景的主动破圈尝试 [2] - 未来将持续深耕"消费+"模式,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消费场景推出更多创新举措 [2] - 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2]
观酒|演唱会挤满了白酒赞助商,歌星能否成渠道去库存救星?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09:06
行业趋势 - 演唱会成为白酒企业营销新路径,包括主办、冠名和赞助等形式,一线酒企和地方酒企均参与其中[2][3]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大型演唱会覆盖30个省份、180座城市,演出经济持续增长吸引白酒行业关注[3] - 白酒行业高库存问题突出,渠道终端动销不畅,价格倒挂现象严重,传统促销方式效果有限,冠名演唱会成为去库存的新尝试[11] 营销模式 - "买酒赠票"成为酒企重要营销动作,通过购买高价酒产品赠送演唱会门票拉动销售[2][4] - 洋河股份赞助刘德华演唱会为例,获赠价值2580元门票需消费三四万元,价值1000元看台票需消费上万元[4][5] - 习酒通过购买25箱窖藏1988(价值超5.8万元)赠送3张刀郎演唱会门票[6] - 地方酒企如金种子酒、黄鹤楼、丛台酒等均采用类似模式,最高档门票需消费5200元至7590元不等[8][9] 企业案例 - 茅台文旅赞助的"黄小西"音乐节爆火,间接带动茅台IP小茅、端午礼盒及台源酒销售[9] - 洋河去年赞助刘德华演唱会36场,"买酒送票"或带来超1亿元销售额[12] - 习酒冠名刀郎线下巡回演唱会,郎酒、舍得酒业等头部企业也加入赞助行列[3][6] 效果评估 - 短期内"买酒赠票"可带动动销,但终端吸货能力有限,产品最终流向难以监控,长期效果不理想[2][13] - 歌星团队对"买酒赠票"模式有否决权,某鸡尾酒品牌因歌手团队反对未能实施[13] - 演唱会赞助提升品牌力的性价比高,老牌艺人更匹配白酒目标受众,有助于锁定高净值客户群[13] 行业数据 - 2024年一季度白酒规上企业887家,同比减少102家,销售额1963.04亿元(+0.38%),利润580.07亿元(-0.73%)[11] - 白酒行业供给端增长放缓,渠道库存仍处高位,部分经销商库存同比下降但部分产品仍高企[11]
以演兴城开新局 演出经济驱动文旅消费增长
消费日报网· 2025-05-28 10:41
演出经济带动文旅消费 - "为演赴城"成为文旅消费新趋势,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带动酒店、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消费大幅增长 [1] - 美团旅行报告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音乐节、演唱会周边吃住玩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180% [3] - 北京昌平区通过音乐节整合文旅资源实现综合收入6593.05万元,延庆区草莓音乐节三天内直接和衍生消费达6000万元 [3] - 二、三线城市如安徽滁州葫芦果音乐节带动当地酒店预订量增长2.4倍,新疆伊宁蜜桃音乐嘉年华带动酒店预订同比增长1.3倍 [3] 政策创新与IP赋能 - 南京设立专项资金对优秀演出剧目实施补贴,比例最高达每张票价的50%,形成演出产业集聚效应 [5] - 苏州出台政策对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主办单位予以奖励,售票超5万人次按每人次15元奖励,超10万人次超出部分按每人次20元奖励 [5] - 湖北宜昌《三峡千古情》演出416场营收突破1亿元,带动宜都酒店入住率增长120%,旅游总收入增长超40% [6] - 扬州七河八岛音乐节通过打造特色音乐IP吸引全国消费者,西安音乐厅十余年举办4100余场音乐会接待听众超217万人次 [7] 行业转型与未来趋势 - 行业从"明星依赖"转向"IP孵化",从"流量竞争"转向"生态共建",从"短期火爆"转向"长效运营" [7] - 未来趋势包括"沉浸式"体验升级(如湖北宜昌《三峡盛典》采用全景多媒体等技术)、"在地化"深度融合(如南京"秦淮灯会")、"国际化"布局加速(如西安国际音乐节) [8] - 当前挑战包括演艺空间不足、内容供给缺乏、地域分布不均、艺术创作与表演质量参差不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