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搜索文档
青海省:发挥激励引导作用 推动质量强省建设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1-05 16:14
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产业"四地"建设战略,将质量强省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 极发挥质量激励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优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持续激 发各地区、各部门狠抓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此次督查激励既是对已有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持续推进质 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有力推动。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强化实干导向,在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和省委、省政府质量工作要求 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示范地区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在质量领域改革创新上勇于突破,为全省高质 量发展贡献更多质量力量。(供稿:青海省市场监管局)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日,青海省政府印发通报,对全省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推动 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中成效突出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并配套相应激励措施。 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共和县因质量工作突出获得通报表扬。西宁市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 经济发展,打造"双碳"产业园区。实施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提升质量基础设施集成 服务能力,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太阳能级单晶硅硅棒》等标 准获评企业标准"领跑者", ...
如何破解省际边界地区污染治理难题?强化省际合作下好治污“一盘棋”是破解之道
中国环境报· 2025-11-05 07:20
安徽与河南两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 案》),不仅明确了中部地区省际毗邻合作新样板的建设路径,更将多年来两省生态环境共治的范围进 一步扩大。这一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省际生态环境治理从"各扫门前雪"迈向"抱团解难题",从而形成 治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河流有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山脉有南北坡,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不同、需求不同,对流域生态环 境保护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构建监管协同合作机制正是求同共赢的破局之道。 省际边界地区往往是政策执行的"末梢",也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长久以来,因行政壁垒造成的监管 分割、标准不一、执法困难等问题,使这些地区成为环境风险的聚集区和发展洼地。比如一些不法机动 车检测站利用监管漏洞让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反映了传统治理模式在面对跨区域性问题时仍存在短 板。针对省际毗邻地区一些不法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包过"问题,《方案》从机制 上明确要强化移动源协同治理,联合开展机动车环境检测机构溯源核查。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各要素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往往上游排污,下游遭殃。面对跨界河 湖治理中的行政壁垒、监 ...
凝聚合力守护生态安全
经济日报· 2025-10-31 06:14
社会公众层面,培育生态文化,塑造绿色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 系,创作生态文化精品,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开发数字化公众参与平台,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和举报重奖 机制,形成社会监督合力。完善碳普惠体系,升级个人碳账户,将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量化 积分,实现"减排可量化、积分可兑换、绿色可增值"。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普及 生态知识,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优先选择绿 色产品和服务,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供给绿色转型。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产业政策层面,强化制度引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 生态经济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管控。创新绿色发展激励机制,设立绿色产业发 展基金,提高环保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重点流域开展生态产品 总值(GEP)核算应用,建立生态信用与金融信贷联动机制。制定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 向,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 进生态工业发展,引导企业采用 ...
瀚蓝环境:牵手中资环国际 共拓新兴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证券时报网· 2025-10-20 21:21
合作核心内容 - 瀚蓝环境全资子公司与中资环国际签署合作协议,在可再生油脂贸易、废弃油脂处理、绿色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 [1] - 合作内容包括技术研发、市场拓展、资源共享,并共同关注新能源开发应用,参与国家和地区的能源转型项目 [1] - 合作旨在发挥双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补,探索再生生物能源发展新模式新路径,释放城市固废资源绿色价值 [1] 合作方背景与战略意义 - 中资环国际是中国资环集团成员企业,聚焦构建动力电池、生物柴油、再生有色金属等战略性再生资源全球供应链 [1] - 此次合作是落实"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能源转型战略的具体实践,是行业龙头强强联合 [2] - 合作将构建"资源回收—精深加工—终端应用"全链条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示范经验 [2] 瀚蓝环境现有业务基础 - 公司在全国运营19个餐厨垃圾处理及动物无害化处理工厂,每年稳定产出废弃油脂及生物柴油 [2] - 公司已形成完善智慧高效的废弃油脂收运体系,并在农业废弃物收运方面构建"全覆盖收集+信息化监管"双网融合体系 [2] - 公司在再生生物油脂提炼方面以技术驱动资源化,聚焦废弃油脂高值化转化路径,提升产品附加值 [2] 公司战略契合与发展前景 - 此次合作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及公司绿色创新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3] - 公司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与中资环国际充分合作,为循环经济提供创新实践案例 [3] - 合作将为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注入核心力量,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3]
千亿级市场!我国动力电池将迎来规模化退役阶段
人民日报· 2025-10-17 16:14
我国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 10年保持全球第一。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据统计,2024年 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元,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0月17日上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持续推进动力电池回 收利用标准化工作。 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标 准研制发布,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收集储运方面,面向动力电池收集、分类、包装、运输、装卸与搬运等需求,研制了相关国家标准, 保障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过程中的溯源管理与安全环保。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通用要求》标 准明确了动力电池包装绝缘、安全分类、运输箱体、信息追溯等通用要求,推动实现退役电池溯源可 控、运输安全与高效回收。 动力电池富含锂、钴、镍等重要金属,这些资源具有战略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当于开辟了"城市矿 产"新来源,能 ...
全国首个资源循环领域示范基地在天津试运行
央广网· 2025-09-02 07:05
项目概况 - 全国首个资源循环领域示范基地中国资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天津开启试运行 首批引入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如中资环绿色供应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进入实践阶段 [1] - 示范基地位于天津港保税区 总用地面积26.6万平方米 规划产业厂房 综合办公大楼及零碳主题公园等功能区域 致力建成国际领先零碳园区 打造全球循环经济新范式 [1] - 项目采用央地共建 产城融合模式 为重点项目 [1] 运营模式 - 创新构建绿美港口+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 全面融入资源循环 能源循环 数字循环 资产循环发展理念 [1] - 系统集成四大核心功能:关键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回收利用交易平台 绿色能源综合保障 安全与智慧运营体系 [1] - 投运循环利用动力电池 退役光伏全彩化组件 绿色分拣中心及资源循环交易中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从绿色分拣到梯级利用 再生循环的完整链条 [1] 技术应用 - 应用退役全彩光伏组件打造资环驿站 提供便民服务 爱心休憩 赈灾应急 资源回收等综合保障 同时为厂区提供持续绿色能源 [2] - 景观绿化采用退役风机叶片 再生塑木 废弃牡蛎壳再生混凝土等再生材料 公共活动空间铺有再生纤维人造草皮 [2] - 资源循环元素全面融入示范基地日常生产 生活场景 [2] 产业影响 - 项目将有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2] - 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为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中国方案 [2] -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中国资环的智慧和力量 [2]
每日市场观察-20250829
财达证券· 2025-08-29 13:58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市场成交额为30,000亿元,较前日减少2,000亿元(约6.3%)[1] - 沪指涨1.14%,深成指涨2.25%,创业板指涨3.82%[4] - 上证主力资金净流出145.53亿元,深证净流入331.33亿元[5] 行业板块动态 - 通信、电子、军工、计算机涨幅居前,煤炭、农业、纺织、食品饮料小幅下跌[1] - 主力资金流入前三板块:通信设备、半导体、元件;流出前三:电力、化学制药、白酒[5] - AI芯片龙头股价超越白酒龙头,芯片代工龙头创新高[1][2] 政策与产业动向 - 商务部拟出台《关于促进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7] - 国家数据局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8][9] -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三:京东集团、阿里巴巴、恒力集团[6] 科技创新突破 - 全球首款自适应全频段通信芯片实现超120Gbps传输速率(满足6G要求)[11] - 国产脑机接口技术完成脑深部肿瘤精准定位临床试验[12] 金融产品布局 - 多家公募发行细分领域ETF(金融科技、卫星产业、红利主题等)[13] - "固收+"产品因股债配置差异出现业绩分化[14]
中国资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试运行
人民日报· 2025-08-29 06:11
项目启动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于8月28日在天津港保税区开启试运行 首批引入中资环绿色供应链 启源芯动力 新之科技 新源易程等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1] - 示范基地总用地面积26.6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规划产业厂房 综合办公大楼及零碳主题公园等功能区域 致力于建成国际领先的零碳园区[1] 技术应用与材料创新 - 示范基地应用退役全彩光伏组件打造资环驿站 为入驻企业员工提供便民服务 爱心休憩 赈灾应急及资源回收等综合保障 同时为厂区持续供应绿色能源[1] - 景观绿化采用退役风机叶片 再生塑木 废弃牡蛎壳再生混凝土等再生材料 公共活动空间铺设再生纤维人造草皮 全面融入资源循环元素[1] 企业背景与战略定位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位于天津 于去年10月成立 是新组建的央企 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业务[1] - 公司承担打造全国性 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 标志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进入实践阶段[1]
中国资环集团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天津试运行
新华网· 2025-08-29 00:17
项目概况 - 中国资环集团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于8月28日在天津试运行 标志着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进入实践阶段 [1] - 示范基地位于天津港保税区 是央地共建、产城融合的重点项目 总用地面积26.6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1] 产业布局 - 引入中资环绿色供应链、启源芯动力、新之科技、新源易程等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 [1] - 投运循环利用动力电池、退役光伏全彩组件、绿色分拣中心及资源循环交易中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构建从绿色分拣到梯级利用、再生循环的完整产业链条 [1] 功能规划 - 规划产业厂房、综合办公大楼以及零碳主题公园等功能区域 [1] - 通过电池资产和调度平台提供智慧能源服务 拓展循环应用场景 [3] - 不断增强绿色能源供给 [3]
三佳科技: 三佳科技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00:34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至1.5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5.99%至192.86万元,主要受信用减值损失变动影响[2] - 公司完成对安徽众合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的收购,交易对价1.21亿元,拓展半导体封装设备业务[7][11] - 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成为控股股东,合肥市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1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51,277,071.78元,同比下降3.00%[2] - 营业成本114,814,949.89元,同比下降5.72%[1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8,634.77元,同比下降75.99%[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861,496.84元,同比下降56.26%[2] - 基本每股收益0.01元/股,同比下降75.99%[2] - 总资产568,349,575.83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45%[2] 业务板块表现 - 半导体业务实现合同承揽约1.3亿元,销售收入约1.1亿元[6] - 化学建材业务实现合同承揽约1400万元,销售收入约1400万元,同比增长约22%[6] - 精密零部件业务实现合同承揽约1900万元,生产产值约1900万元,指标有所下降[7] 行业分析 - 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推动发展[3] - 化学建材行业向节能环保、智能集成、材料工艺升级方向转型[3] - 带式输送机行业面临低价竞争、资金回收困难等挑战,但新兴领域需求增长[4][5] 重大事项 - 收购安徽众合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交易对价12,138万元[11] - 控制权变更完成,合肥创新投持有26,993,865股,占总股本17.04%[12] - 全资子公司宏光窗业停止生产经营,正在办理注销手续[12]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6,735,388.43元,同比下降4.95%[11] - 持续进行STKIII312等密封件新结构产品研发[4] - 挤出模具部分设备升级换代,提高模具质量[6] 子公司表现 - 铜陵三佳山田科技实现净利润153.68万元[12] - 铜陵富仕三佳机器实现净利润393.91万元[12] - 铜陵建西精密工业亏损48.52万元[12] - 合肥产投三佳半导体亏损342.86万元[12] 环境信息 - 公司纳入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14] - 安装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定期开展第三方环境监测[14] - 排放浓度和总量符合限值要求,未发生超标排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