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回收
搜索文档
华自科技:子公司精实机电生产的OCV检测机等设备可应用于锂电池回收工艺
证券日报网· 2025-10-23 17:41
公司业务动态 - 华自科技子公司精实机电生产的OCV检测机和容量机(分容)等设备可应用于锂电池回收工艺 [1]
五兄弟收废弃电池,要IPO了
新浪财经· 2025-10-15 00:35
公司上市与基本信息 -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此为公司在2024年12月20日申请失效后的再次递表[1] - 公司是一家全球主要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2025年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 估值为73亿元[2] - 公司由来自广东茂名信宜的李氏五兄弟共同创立 五兄弟各持股20% 通过多种方式合计控制公司约55.05%的投票权[3] - 李氏兄弟于2005年成立高要市金业金属发展有限公司 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10年业务拓宽至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成立公司前身[3] 行业地位与业务布局 - 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也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2][5] - 公司打造了锂电池回收一体化生态体系 具备全元素回收能力 可回收锂 镍 钴 石墨 锰 铁等有价值材料[4] - 业务布局涵盖全组分再生利用和全体系端到端生产能力 包括废旧电池拆解破碎 正负极原材料生产 以及梯次利用方案[5] - 公司在广东肇庆 江西宜春及赣州设有三个生产设施 2024年退役锂电池再生利用能力及产能位居世界第二[5] - 公司计划在2025年将退役三元锂电池处理能力提升至28万吨[5] 财务业绩与市场环境 - 公司2022年 2023年 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9.05亿元 28.92亿元 21.57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1.51亿元 -4.73亿元 -3.44亿元[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9.37亿元 同比减少5.83% 净利润为-1.44亿元 同比轻微扩大[6] - 业绩波动主要源于锂价大幅下跌 碳酸锂产品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39.63万元/吨跌至2024年上半年的8.58万元/吨[6] - 收入主要来自销售再生利用产品 2025年上半年锂和镍再生利用产品销售额占总收入79%以上[6] - 公司共获得四轮融资 累计融资金额达13.6亿元 股东包括中金资本 复星锐正资本 达晨财智 广汽 陕汽 德国博世等[7] 行业发展前景 - 全球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市场预计至2031年处理规模达到2060万吨 2024年起复合年增长率为48.1%[6] - 2020年至2024年 全球及中国内地退役锂电池数量复合年增长率均为30.5% 预计2024年至2031年将分别以36.6%和40.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8]
锂电回收龙头金晟新能三年三谋上市
北京商报· 2025-09-25 00:3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要产品包括碳酸锂 硫酸镍及硫酸钴 用于电动汽车 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场景 [3] - 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也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3][6]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连续下滑 2022年 2023年 2024年收入分别约为29.05亿元 28.92亿元 21.57亿元 [3] - 公司持续亏损 2022年 2023年 2024年年内利润分别为1.51亿元 -4.71亿元 -3.44亿元 2025年上半年期内利润为-1.44亿元 [3] - 2023年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约9.59亿元 [3] 财务状况与客户集中度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 其中一年内到期或按要求偿还的贷款为18亿元 [4] - 公司资产负债率逐年大幅增长 2022年末 2023年末 2024年末分别为48.5% 61.6% 74.8% 2025年上半年末小幅回落至73.3% [4] - 客户集中度较高 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2.7% 41.3% 53.9%及67.3% 向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13.9% 18.4% 26.6%及45.2% [4] 上市历程与融资情况 - 公司曾于2022年启动A股上市辅导 后于2024年8月终止 并于2024年12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 当次申请已失效 本次为再度提交上市申请 [1][6] - 公司已完成五轮融资 合计融资15.08亿元 最新一轮融资于2025年5月进行 融资额1.48亿元 投资前估值约102亿元 [7] 公司控制权与估值 - 公司由李氏五兄弟共同创立 目前合计控制公司约55.69%投票权 [7] - 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公司估值为73亿元 但2025年5月融资对应的估值约为102亿元 [7]
锂电回收撑起百亿估值,独角兽金晟新能再冲IPO
北京商报· 2025-09-24 21:43
近期,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晟新能")再度提交上市申请材料,向港股IPO发起冲击。实际上,在本次闯关港交所前,这家由李氏五 兄弟创办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独角兽企业,曾接连谋求A股、港股上市,不过最终均未能如愿。"执着"上市背后,金晟新能似乎正面临着较为迫切的融 资需求。 净利连亏的同时,金晟新能目前也承担着不小的财务压力。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于一年内到期或按要 求偿还的银行及其他贷款为18亿元。在招股文件中,金晟新能也直言,公司一直以来依赖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来为公司部分资本开支提供资金及支持公 司运营,预计未来有关依赖将会持续。 | 股東姓名/名稱 | 股份數目 | | --- | --- | | 李森先生 · | 21,814,445 | | 李鑫先生 ... | 19,338,761 | | 李堯先生 ... | 19,302,525 | | 李炎先生 | 19,041,130 | | 李汪先生 ... | 19,302,525 | 上半年未盈利 招股文件显示,金晟新能专注于锂电池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提供一系列再生利用产品,主要包 ...
美腾科技:目前,锂电池回收技术尚处于投入阶段,暂未形成收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2:34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选煤、选矿、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的科技公司 [1] - 积极进行业务和产品布局 [1] 锂电池回收业务现状 - 锂电池回收技术主要应用于废旧锂电池预处理环节 [1] - 对梯次回收企业实现增收 对湿法回收企业实现提效降本 [1] - 目前技术尚处于投入阶段 暂未形成收入 [1] 未来业务发展策略 - 积极寻找在技术、产品或市场上优势互补的优质标的 [1] - 结合行业现状和战略综合考虑投资或并购机会 [1] - 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探索增长机会 [1] 业绩影响因素 - 未来业绩贡献受市场环境、政策导向及业务成熟度等多重因素影响 [1]
宁德时代多个项目更新;亿纬全固态电池下线;30亿电池项目开工;中汽新能/中创新航/LG新能源/SK On获大单;江苏电池企业破产
起点锂电· 2025-09-07 18:23
电池装机与产能动态 - 比亚迪前8月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达180.051GWh 其中8月装机量为23.175GWh [4][5] - 亿纬锂能全固态电池量产基地投产 年产能近50万颗电芯 能量密度达300Wh/kg [6] - 宁德时代印尼镍资源和电池产业链项目动工 总投资近60亿美元 规划年产电池可支持20-30万辆电动汽车 [7] - 宁德时代江苏LY7项目投产 LY8项目启动 溧阳基地年产能占集团总量近四分之一 [8] - 兰州新区30GWh电池项目开工 一期投资30亿元 规划年产10GW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 [13] - 零跑汽车湖州电池包项目主体完工 总投资15亿元 达产后年产38.4万套车载电池 [34] 电池技术研发进展 - 德方纳米第五代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进入中试量产阶段 第四代产品占比达20%-30% [20][21] - 贝特瑞CVD硅碳负极材料获主流客户认可 预计2025年量产出货 负极材料产能57.5万吨/年 [22] - 无锡富锂盈年产1000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公示 总投资1亿元 [23] - 逸飞激光牵头启动大圆柱电池全极耳激光焊接技术研发项目 [25] - 沧州中孚研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 液态电解质固载率降低至临界安全阈值 [42] 储能领域合作与订单 - 中汽新能签署2GWh储能项目合同 计划2026年拓展合作内容 [9] - SK On获美国7.2GWh储能订单 价值约2万亿韩元 计划2026年量产LFP储能电池 [11][12] - 中创新航与Ashok Leyland达成合作 未来7-10年投资404.5亿人民币建设电池制造项目 [15] 磷酸铁锂材料产销数据 - 万润新能上半年磷酸铁锂出货量14.83万吨 同比增长90.23% 营收44.36亿元 [17] - 湖南裕能预计全年磷酸盐正极材料出货约100万吨 上半年销量48.08万吨 [18] - 安达科技6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落地 投资10亿元 [19] 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 - 泉州绿力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项目调整 年处理能力增至6000吨 [29] - 江苏退役锂电池循环项目开工 总投资5亿元 年处理10万吨退役电池 [30][32] - 天奇股份与亿纬锂能合作构建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价值链闭环 [31] 新能源汽车销量与出口 - 比亚迪前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86.4万辆 同比增长23% [4] - 零跑汽车8月交付57066辆 同比增长超88% 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 [35] - 奇瑞集团8月出口13万台 创单月出口新纪录 [38] - 蔚来8月交付31305台 同比增长55.2% 反超理想汽车 [41] 国际业务与供应链动态 - LG新能源与梅赛德斯-奔驰签署107GWh电池供应协议 分两个阶段执行 [10] - 宁德时代退出芬兰Valmet汽车 出售20.6%股份 [39] - 通用汽车底特律工厂临时裁员360人 削减电动车型产量 [40] 安全事件与供应链追责 - 小米召回146891台充电宝 因电芯安全隐患 对供应商安普瑞斯启动经济追偿 [36][37]
天奇股份联手亿纬锂能十年长跑,“抱团”锂电池回收能否破局?
新京报· 2025-09-04 09:29
行业背景 - 锂电池行业面临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困境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年初每吨10万元以上跌至目前7.8万元左右 9月1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7.835万元/吨 工业级碳酸锂均价为7.605万元/吨 均环比下跌1300元/吨[2] - 锂行业面临严峻内卷局面 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加快治理部分领域的内卷 无序竞争和市场失序等问题[2] - 锂电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上半年经历阶段性供需错配 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业绩分化明显[4] 战略合作内容 - 天奇股份与亿纬锂能签署十年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共同构建锂电池制造-应用-逆向回收-再生利用全链条闭环体系[1] - 合作涵盖六大方面 包括建立再生关键材料的创新定价机制 共同探讨锂电池循环再生关键材料的创新定价机制以体现绿色低碳价值[2] - 天奇股份海外回收资源将授权作为亿纬锂能指定回收点 用于合规回收处置海外市场废旧锂电池[3] - 天奇股份承诺优先采购亿纬锂能生产的全新A品电池作为核心电源解决方案 双方将建立长期稳定的采购合作机制[3] 公司财务状况 - 亿纬锂能上半年实现营收281.7亿元 同比增长30.06% 但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 同比下降24.9% 扣非净利润11.57亿元 同比下降22.82%[4] - 亿纬锂能应收账款总额138.03亿元 同比增长10.40% 占最新年报全年归母净利润的338.67%[4] - 亿纬锂能有息负债317.66亿元 同比增长20.18% 有息资产负债率达28.49%[4] - 天奇股份上半年扭亏为盈 但锂电池循环业务仅实现营收1.37亿元 毛利亏损持续 业务盈利能力高度依赖金属价格走势[4] 市场竞争格局 - 宁德时代 格林美等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回收与产业链整合 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抢占市场[5] - 行业面临提升盈利能力 降低债务压力 应对价格波动的共同挑战[5]
天奇股份:目前公司核心子公司天奇金泰阁已形成10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的产能规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2 09:22
项目进展 - 辰致安奇一期项目预计2026年一季度启动试生产 [1] - 辰致安奇7万吨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已于2025年4月开工 [3] 产能规模 - 天奇金泰阁已形成10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产能规模 [1] - 项目达产后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年处理能力将提升至17万吨(现有10万吨加新增7万吨) [3] 技术指标 - 碳酸锂回收率达到92%-93%水平 [1] - 技术水平超过工信部新规要求锂回收率不低于90%的标准 [3]
煤城掘锂记: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电池涅槃”
齐鲁晚报· 2025-08-13 18:39
城市转型与产业布局 - 枣庄从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为锂电产业基地 拥有140多年工业历史 曾拥有147家煤矿 年产原煤3500万吨 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2] - 2003年开始布局锂电产业 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覆盖锂矿开采-材料生产-电芯制造-终端应用-回收利用 年产正极材料21万吨 负极材料4万吨 电解液22万吨 电芯50GWh 拆解能力5.5万吨[2] - 吸引山东欣旺达 吉利欣旺达 科达利等龙头企业入驻 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升级[2][3] 锂电池回收市场机遇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突破1316.8万辆和1286.6万辆 市场渗透率达45%[4] - 2025年全国预计有340.17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更换电池 退役电池总量达82万吨 2028年将突破780万吨 相当于2023年全球锂矿总产量的1.5倍[4] - 退役电池被比喻为"移动矿山" 但开采利用存在技术路径选择和经济性挑战[4][5] 回收技术路径比较 - 物理法回收技术通过智能化精细拆解可直接分离正负极片活性物质 每吨价值达数万元 相比化学法处理后产生的危废黑粉效益更高[5] - 梯次利用面临经济性困境 重组电池需额外管理成本和安全防护 若利润空间超过20%将失去成本优势[5] - 液氮保护拆解技术和智能化自动拆解装备被寄予厚望 有望突破效率与成本瓶颈[11] 产业发展挑战 - 回收网络分散和小作坊式拆解带来环保风险 企业普遍反映废旧电池来源不足导致"吃不饱"现象[5] - 安全隐患突出 北京大红门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带来警示[5] - 企业呼吁国家及省市层面配套税收减免等政策 以解决回收成本高于效益的问题[5] 智库支持与政策需求 - 山东省科协组织多学科智库专家团队 采用"望闻问切"方法论开展产业诊断 计划产出7项具体成果包括决策咨询报告和专题报告[6][9] - 专家建议政府出台细化支持政策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同时建立完善回收体系和加强监管[11] - 枣庄作为北方罕有具备完整锂电产业链闭环的地级市 具备打造循环经济标杆的先天条件[10]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强人才战略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育机制[11] -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加大环保投入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11] - 拓展产业链广度和深度 发展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多元化产业 并加强国际市场合作[12][13]
宁德时代成立新公司;孚能获定点;楚能再下订单;瑞浦净亏大幅收窄;欣旺达20GWh项目受理;湖南裕能落子马来西亚;比亚迪申请新专利
起点锂电· 2025-07-27 15:28
新能源公司成立与投资 - 宁德时代成立东营时代零碳新能源科技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业务涵盖碳减排、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储能技术研发[2] - 湖南裕能拟在马来西亚投资9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约9.5亿元人民币,同时推进西班牙5万吨项目[12][13] - 南京锂泰新能源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锂电池安全消防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进[15] - 物科金硅获得战略投资,专注于硅碳负极材料研发,具备单炉吨级制备能力并与陕西有色达成战略合作[20] 电池技术合作与创新 - 孚能科技获广汽集团定点开发通知书,将供应基于SPS超级软包设计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3] - 蜂巢能源龙鳞甲二代电池下线,全球首款量产800V三元增混电池,电量65KWh并支持5C超充[7] - 比亚迪申请新专利,可在电池包尺寸不变情况下增大续航里程[9][10] - 逸飞激光交付46系大圆柱电池量产线,从设计到验收仅用112天[23] 产能扩张与项目建设 - 欣旺达义乌20GWh动力电池项目二期环评获受理,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GWh产能[8] - 江苏烨晨新材料年产40万吨负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获批,占地105亩[14] - 鼎胜新材将年产80万吨电池箔项目建设期延至2027年12月,因资金安排变化[16] - 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开工,总投资730亿元,一期包括50万吨磷酸铁和30万吨磷酸铁锂产能[18][19] 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 创明新能源与平高集团储能科技签订战略协议,共同开发移动储能解决方案[4] - 楚能新能源与诺德股份签订五年16万吨铜箔采购协议,推进固态电池协同创新[5] - 紫江新材51%股份被威尔泰以5.46亿元收购,切入锂电池材料领域[17] 企业业绩与市场表现 - 瑞浦兰钧上半年收入预计93-98亿元,同比增长22.4%-29%,净亏损收窄84.8%-92.4%[6] - 长城汽车Q2营收523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45.86亿元,同比提升19.46%[37] - 比亚迪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车型为仰望U7[38] - 特斯拉Model 3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推出限时购车权益[42] 锂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 - 黑龙江鹤岗市1.8万吨废旧锂电池循环利用项目公示,分两期建设[29] - 广东梅州市拟审批4.8万吨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项目,投资6.51亿元[30][31] - 江西瑞昌市拟建3.8万吨锂电回收项目,包括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拆解线[33]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4年中国锂电池叠片设备市场规模36亿元,预计2027年达98亿元,年复合增速39.6%[25] - 叠片设备第一梯队企业包括先导智能和格林晟,第二梯队有光大激光等6家企业[25] 汽车行业动态 - 小鹏MONA M03累计交付突破15万辆,连续10个月位居A级纯电轿车销量冠军[36] - 奇瑞计划全年销量200万辆,营收突破6000亿元,冲刺全球前十[39] -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40][41] - 宝马在南京设立全资信息技术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研发基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