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陆海统筹
icon
搜索文档
建设“海上福州”战略部署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伟力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15
战略部署背景与核心定位 - 1994年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 在全国率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1] - 将海洋定位为城市发展核心引擎 以向海图强魄力重构城市发展逻辑[1] - 战略赋予福州发展新动能 成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先行引领[1] 海洋经济战略构想 - 20世纪90年代前瞻性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构想 突破传统耕海牧渔模式[2] - 指出福州优势在于江海 出路在于江海 希望在于江海 发展在于江海[2] - 主持召开"海上福州"研讨会 强调建设海上福州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2] 产业发展规划 - 确立2000年海洋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目标[3] - 提出组建两支船队 建设三大工程 扩展四个基地的具体发展思路[3] - 注重科技先导作用 推动种植业 养殖业 捕捞业 加工业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协调发展[3] 生态环境保护 - 提出建设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4] - 推动闽江流域保护和内河综合治理 实现水体良性循环和生态支撑[4] - 坚持开发保护并重 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4] 陆海统筹发展 - 坚持系统思维 加强统筹协调 既发展海洋经济又保护海洋文化遗产[5] - 注重平面发展与海底潜能开发相结合 推动海洋经济功能定位更清晰[5] - 陆海统筹 山海联动 资源融通的系统思维产生更好综合效益[5] 法治保障体系 - 强调应兴应革事项先行立法 成立海防工作领导小组打击海上犯罪活动[6][7] - 形成打防管建并举 标本兼治 重在治本的沿海管防方针[7] - 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实现齐抓共管群防群治[7]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16 08:04
7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在海洋资源要素供给、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 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 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近年来,沿海省份凝心聚力打造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深入推进海洋强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建设。辽宁、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省份先后出台文件,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 方位制度保障。在政策的保障和推动下,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我国海洋船舶新接订单量、海船 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海洋能、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引领海洋 经济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跃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海洋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上看,世 界主要经济体加速向海洋布局,各国围绕海洋的竞争博弈不断加剧。从国内来看,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 的技术、市场、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紧 ...
蹲点调查|海上山东
搜狐财经· 2025-09-15 10:53
■编者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精准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需要深入一线的 真调研;切实转变记者作风文风,更需要沉到现场的实功夫。大众新闻·大众日报依托"众观智库"平台,着眼国情看省情,立足省情看国情,沉到 一线、解剖麻雀,切实提升深度报道内容质量和专业水准,以"有用信息"促"有效传播",用扎实的调研察实情、出实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 支撑。站在刘公岛,海风习习,历史的烟云与时代的浪潮在此交汇。 1895年2月,刘公岛东部海域。北洋水师的桅杆在硝烟里折断,定远舰沉入这片山东人世代凝望的深蓝。 那一刻,中国的近代海洋梦被炮火击碎,又在血与盐中埋下向海图强的种子。 百余年来,这枚种子被潮水反复冲刷,在岁月中蓄力苏醒。 今天,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东就有多大的码头。港口群跻身"世界第一梯队","耕海1号""国信1号"等海上大国重器从山东交付。 当年被炮火撕开的海面上,正升起无人观测浮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还是这片海,正变成海洋经济的起跑线。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向海图强不仅关乎山东,更关乎全局 海洋经济离我们并不远,餐桌上的海鲜可能来自深远海养殖工船,家 ...
广西两项目荣获联合国生态大奖
广西日报· 2025-09-12 11:13
9月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在 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上发布了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优胜项目及"海洋十年"中国行 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资助项目名单。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价值实现实践案例、钦州市孔雀湾 生态修复项目范例从全球众多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海洋生态文明实践范例赛道"海洋十年"中国行 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标志着广西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取得的成效获得国际认可。 钦州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方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构建"规划引领—多 元投入—科技赋能—共治共享"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体系,投入3.09亿元实施金鼓江岸线综合生态整治 修复工程(一期),通过退养还湿、栖息地恢复、水质净化等一系列精准举措,累计恢复红树林90.12 公顷,修复岸线5.3公里,恢复海鸟栖息地1.47公顷,净化海湾水质3.15公顷,让孔雀湾重现"鸟栖红树 林、鱼游清水湾"的生态美景。(苑长军 康安 罗继梅 翁培耀 钟夏波) 2012年以来,防城港市通过海堤生态化改造、红树林种植、退养还滩等立体综合整治与修复,将防 灾减灾、生态防 ...
山东:鼓足“蓝色动能”,向海洋强省进发
新华网· 2025-09-06 09:40
海洋经济规模与贡献 -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 居全国第二位 [1] - 海洋经济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23.9% [1] - 目标到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4] 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创新 - 自然资源部出台政策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2] - 东营市将海域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等立体空间并分别设立使用权 [2] - 光伏与养殖企业通过分层设权获得产权证书 破解用海矛盾 [2] 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 - 日照港岚山港区拥有6个木材专用泊位 年接卸能力1500万立方米 [3] - 形成300余家企业的木材产业集群 年贸易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3] - 日照港近5年累计投资近430亿元 纳税近76亿元 [3] - 港口带动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均超85% [3] 海洋经济开放合作 -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吸引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嘉宾参与 [3] - 山东计划与"一带一路"及RCEP沿线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和蓝色经济合作项目 [4] - 目标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并构建国际竞争力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4] 海洋开发机制改革 - 山东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 [2] - 实施自然岸线占补制度并深化海洋经济集成改革 [2] - 在海洋新业态培育、海域综合利用及海洋园区建设领域先行先试 [2] 海陆联动发展模式 - 山东统筹陆海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3] - 探索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机制 [3] - 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荣的港口枢纽经济圈 [3]
“三重构”激活海洋发展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2 08:39
空间重构 - 实施三调三优工程 调优陆海空间规划布局 优先保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 调活存量建设用地指标 精准匹配优质涉海项目 调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时序 严选高科技含量和生态友好项目[3] - 构建规划急用先编+弹性供地+交地即发证保障链 实现项目全周期极速审批投产 树立服务清洁能源产业新标杆[3] - 打造长三角陆港 以铁路物流基地为中心 盐通高铁 宁启铁路 新长铁路 海洋铁路与连申线 通扬线内河航道交汇 上港集团内陆集装箱码头启用 融入长三角物流一体化大布局[5] 机制重构 - 构建1+2+N要素保障矩阵 1个海洋经济领导小组统筹 县镇两个专班联动 N个跨部门服务小组跟进 推行全链条 全周期 全要素集成服务模式[7] - 运用腾笼引凤+空间再造策略 通过地块合并重组 一事一议会签 全程帮办代办 审批周期较传统压缩60%以上[7] - 2025年入选省重大项目6个 全部开工建设 入选南通市重大项目51个 包括续建项目20个 新开工项目28个 储备项目3个 所有项目稳步推进[7] 环境重构 - 投资实施5公里岸线全域整治 1500亩滨海湿地修复工程 同步探索蓝碳经济发展路径[9] - 显著增强海岸带抵御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的韧性 实现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9] - 珍稀鸟类数量增加 黑嘴鸥 灰椋鸟 白腰杓鹬等物种从途经者变为常客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 发展战略 - 坚持要素配置三优先 战略产业保障优先 存量用地盘活优先 技术创新支持优先[9] - 推动发展模式三转变 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产业单一向系统治理转变 县域封闭向区域协同转变[9] - 深化探索并固化制度成果 为沿海县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9]
“两山”理念的文化实践:一座省级博物馆如何点“绿”成“金”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2:02
省级文化设施下沉与区域发展 -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作为全国首家落地县域的省级博物馆 打破省级文化设施高度集中于杭州主城区的格局 成为浙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实践 [3] - 安吉馆依托安吉县优良生态基底和丰富生物资源 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使命高度契合 通过生态馆系统展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3] - 国际建筑大师设计的安吉馆保留原生景观风貌 六大主题展馆形成"馆即景、景融馆"的沉浸式体验 凭借与自然共生的独特魅力吸引民众打卡 [3] 文化地标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开馆第一年接待观众155万余人次 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约7.5亿元 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接待观众超740万人次 为区域发展注入文化新动能 [4] - 通过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等社会联动项目 将专业保护行动转化为公众可参与的公共话题 有效提升生态保护认知 推动自然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关心 [6] - "绿水青山研学营"等项目打破传统教育边界 将生态系统转化为教学场景 学员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实地观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6] 科普教育创新与区域联动 - "环球自然日"活动吸引浙江各县市区117组选手参与 通过科学与艺术结合方式探索自然课题 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兴趣并提升研究能力 [8] - 科普资源下沉至县域层面并链接乡村博物馆 通过"大馆带小馆"模式与安吉县多家乡村博物馆签署战略协议 构建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建机制 [8] - 开发以华南虎 白鱀豚等为核心的5个IP形象 拟通过手游 盲盒 动漫短剧等形式构建自然科普IP宇宙 推动全省生态产业发展 [9]
为海洋强省建设强基赋能——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江苏蹲点服务组工作见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0:37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 - 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6776.5亿元增长至202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1] - 南通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将沿海地区作为"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吸引大批船舶海工企业集聚 [1] - 通州湾示范区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海面积415亩,引进优质项目46个,拉动总投资553亿元 [12][13] 重大项目进展 - 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基地项目总投资500亿元,计划2026年6月投产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后续将新建125万吨/年乙烯装置 [4] - 启东惠生海工装备基地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预计年新增应税销售200亿元,可年产2~3艘中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 [9] - 钦实佳美能源科技正在建设全球首创全海域养殖深水重器"湛江湾1号"和自升式多功能海上居住平台 [12] 政府服务措施 - 自然资源部蹲点服务组进驻江苏后已解决问题20个,召开座谈会19场,调研项目28个,收集意见建议71条 [2][8] - 南通市创新"项目入库即提供服务"机制,今年已获批建设项目用海21宗,节省流转时间15天以上 [5] - 服务组采用分类处理方式:政策理解问题做好解读,操作路径问题协调部司局指导,新政策问题收集地方建议 [9] 产业转型升级 - 蓝海新材料项目将推动长三角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4] - 惠生海工承接国内单个造价最高船舶订单(20亿美元),助力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 [10] - 通州湾示范区目标实现"三年千亿,五年两千亿,2035年撑起全市万亿绿色临港产业半壁江山" [10]
从生态“痛点”到滨海“明珠”,广西犀丽湾生态修复成果丰硕
中国环境报· 2025-08-15 17:14
生态修复背景 - 犀丽湾曾因气候变化导致海岸侵蚀严重 2021年天文大潮期间滩面最大侵蚀深度超2米 海岸线后退逾10米[2] - 无序开发和监管缺失导致生态恶化 沿岸违规搭建海鲜大排档和养殖棚舍达37处 浅海珊瑚礁覆盖率不足5%[2] - 过度捕捞和污染使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近岸海域水质常年不达标 沙滩遍布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痕迹[2][3] 修复措施与成效 - 2019年启动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 采用陆海统筹治理思路 分三阶段推进:拆除违规建筑、沙滩植被重建、划定生态保护区[3] - 2022年构建立体防护网体系 累计清理岸滩垃圾82.72公顷 修复沙滩2.52公里 沙滩侵蚀防护效能提升63.38%[4] - 种植耐盐碱植物1.2万株 投放人工珊瑚礁300个礁体 滩肩宽度达50米 绿化覆盖率超80%[3][4] 环境质量提升 - 海域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 沙滩沙质优良率提升至95% 海洋生物种类从37种增至89种[6] - 区域鸟类种群增至30余种 其中广西重点保护物种占三成 中华白海豚出现频次提高3倍[4][6] - 建立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协同机制 组建20人民间护海队开展日常巡逻和垃圾清理[4] 经济效益转化 - 2023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全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带动周边产业增收3000多万元[5] - 提供1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 间接推动2000余名渔民转型从事生态旅游[6] - 严格控制每日游客量不超5000人 推行无痕旅游模式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处理[6]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自然资源部:确保“蓝色增长极”持续发力
新华社· 2025-08-13 12:01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 - 自然资源部将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增长极"持续发力 [1] - 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在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中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1] - 推动陆海统筹、区域协同,强化流域海域联动治理和跨区域生态联防联控 [1] - 深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和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1] - 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突破降低生态代价 [1] 海洋经济发展措施 - 利用法治与经济手段,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 - 加大"蓝色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 [1] - 编制实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2] - 简化优化落地项目审批程序,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 [2] - 鼓励海上风电深远海布局,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 [2] - 探索赋予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依法转让 [2] 海洋生态修复成果 - 中央财政支持近20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 [2] - 带动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780公里、滨海湿地79.5万亩 [2] - 新营造红树林13.8万亩 [2] - 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蓝色海湾"等建设行动 [2] -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大格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