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金融
搜索文档
2025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在沪举办 嘉宾热议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23:36
社会责任投资发展 - 构建可持续金融体系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可持续金融是传统金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升华和进阶 [3] - 上海是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体系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创新发展力、带动引导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 截至2024年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 [3] 金融机构实践与创新 - 新技术支持下的直接融资可有效分散风险,相较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系于企业主体 [4] - 银行业需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创新性金融产品 [4] - 2025年1月至4月,上交所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1194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59亿元,乡村振兴债券116亿元,供应链ABS 379亿元,小额贷款债权ABS 575亿元 [4] 资本市场产品与服务 - 上交所积极发展以债券ETF、红利低波ETF为代表的低风险、稳收益产品 [4] - 截至2025年4月底,债券ETF产品规模2149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43% [5] - 成功推出1年至3年国债ETF和4只做市基准公司债ETF产品 [5] 乡村可持续发展金融 - 乡村是社会责任投资大有可为的蓝海,构建适应中国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关键环节 [5] - 乡村是特殊的有限竞争市场,市场失灵现象需通过社会公益资本、善心资本与商业资本合作的"混合融资"形式解决 [5]
2025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金融的社会价值如何体现?
观察者网· 2025-05-15 22:50
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 - 构建可持续金融体系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在金融发展目标定位、服务领域拓展、体系健全等10个方面[2] - 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体系的重要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位、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2]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提升中国可持续金融的创新发展力、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 上海金融实践成果 - 2024年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 - 2024年末上海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提升信披质量[3] - 2025年1-4月上交所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1194亿元,其中供应链ABS发行379亿元[6] - 截至2025年4月底债券ETF产品规模2149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43%[6] 技术创新与融资模式 - 蚂蚁集团探索RWA(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光伏等新能源资产透明性,降低融资门槛[4] - 该模式可激活产业融资需求,推动银行向交易银行转型,形成多方共赢格局[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 - 浦发银行提出把握三对关系:社会责任与内在发展驱动、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关系[5] - 泰国开泰银行构建绿色金融+技术+治理服务体系,助力高碳排行业转型,特别关注小微企业绿色转型[5] 乡村金融与乡村振兴 - 乡村是特殊有限竞争市场,需社会公益资本、善心资本与商业资本形成混合融资形式[7] -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读懂乡村振兴与乡村金融》,系统解读乡村金融内涵与路径[7] 产品与研究成果发布 - 浦发银行发布客户服务品牌"浦享荟"[8] - 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共生长——中国尽责管理观察报告》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8]
中欧金融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就优化市场准入等具体诉求进行了充分沟通
快讯· 2025-05-14 19:09
会议基本信息 - 中欧金融工作组第二次会议于2025年5月13日至1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 [1]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与欧盟委员会金融稳定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联盟总司长约翰·贝里根共同主持会议 [1] 会议讨论议题 - 围绕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中欧各自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稳定形势进行深入交流 [1] - 讨论银行业保险业监管 养老基金与租赁公司发展等议题 [1] - 就可持续金融 跨境数据流动与跨境支付体系建设等新兴领域合作进行建设性讨论 [1]
中欧金融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 围绕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快讯· 2025-05-14 19:03
中欧金融工作组第二次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围绕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欧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形势、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养老基金与租赁公司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1] - 双方就可持续金融、跨境数据流动与跨境支付体系建设等新兴领域合作进行建设性讨论 [1] - 同期举行中欧金融机构圆桌会,聚焦金融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创新等前沿领域 [1] 中欧金融合作具体议题 传统金融领域 - 银行业与保险业监管成为双方重点讨论方向 [1] - 养老基金与租赁公司发展被列为专项议题 [1] 新兴金融领域 - 可持续金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 - 跨境数据流动与支付体系建设被纳入合作框架 [1]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中欧金融管理部门听取金融机构关于市场准入优化与业务创新的具体诉求 [1] - 双方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以推动金融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1]
国内首个气候准则征求稿面世 中央财经刘轶芳:将重塑企业价值逻辑
经济观察网· 2025-05-01 10:28
2025年4月30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 意见稿)》(下称《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财会〔2025〕17号)。 这是中国首个聚焦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具体准则,其发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从"被动参 与"转向"规则引领",也为企业绿色转型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认为,《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意义远超单一政策范 畴,有望重塑企业价值逻辑与市场生态。 她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对市场而言,这能推动可持续金融生态加速成型,也能推动气候相关信息的标准 化发展,降低投资者评估"可持续发展溢价"的成本。随着气候相关披露数据积累,ESG评级、ESG投资 将快速发展,引导百万亿级资金向真正可持续的领域聚集,形成"披露、评级、投资"的正向循环。在目 前的国际发展趋势下,中国将不断提升自己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气候准则》(征求意见稿)共六章47条,规范了企业如何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其 他利益相关方提供重要的气候相关信息,便于其作出经济决策、资源配置或者其他决策。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要在 ...
绿色金融周报(第183期)|央行:19项绿色金融标准正在研制;中债估值中心试发布绿金主题债券表征曲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6:46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 央行已发布6项绿色金融标准,另有19项新标准正在研制,支持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规范发展 [4] - 央行牵头完成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制定,试点地区累计发放转型贷款425亿元 [4] - 中国联合欧盟、新加坡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编制本地可持续金融目录提供参考 [4] 绿色债券市场发展 - 中债金融估值中心试发布绿色金融主题债券表征曲线,涵盖绿色信用债、绿色产业债、绿色商业银行债三大细分领域 [5] - 绿色主题债明确排除城投债及特殊条款债券,确保数据精准反映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成效 [5] - 农发行发行首单国家储备林建设主题绿色债券40亿元,发行利率1.4761%,认购倍率达2.87倍 [9] 地方绿色金融政策与实践 - 深圳市公示2025年环境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名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 [6] - 深圳纳入强制披露的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长,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覆盖面的增长将加速地区金融机构碳中和进程 [6] 碳市场动态 -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最高价80.60元/吨,最低价75.70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5.75% [7] -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614,145吨,总成交额125,442,199.00元 [7] - 截至2025年4月2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40,927,169吨,累计成交额43,927,966,475.48元 [7] 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中诚信托设立"2025年中诚信托光萱单一资金信托",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分布式光伏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8] - 光萤新能源业务覆盖十余省市,签约业务量突破40亿元,通过"农户屋顶+央企投资"创新模式整合千家经销商资源 [8] - 农发行国家储备林主题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贷款投放,预计显著提升区域生态屏障功能 [9]
85页|2024年全球可持续金融与低碳发展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4-29 03:38
可持续金融全球发展 - 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呈现三阶段发展模式:2016-2019年初始阶段年发行额低于3000亿美元,2020-2021年快速扩张阶段年发行额突破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5%),2022年至今调整阶段2024年上半年发行额4558亿美元(同比下降2%)[13] - 绿色债券始终是市场主要推动力,2021年发行额达4888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超100%),社会债券在2020年疫情期间发行量实现十倍增长[13] - 欧洲长期占据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50%份额,亚太地区(尤其中国)2022-2023年超越美洲成为第二大发行区域,2023年全球前十大发行人中有7家中国公司占发行总额86.8%[15][68] 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 - 中国绿色贷款2018-2023年年均增速26.62%,2022-2023年境内外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分别为0.98万亿和1.0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60.66%和10.20%)[15] - 2023年中国发行53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总规模406亿元人民币保持全球领先,但信息披露体系仍存在强制指标有限、上市公司披露比例低等问题[15] - 截至2024年5月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发布率达39.8%(沪深300公司达95%),金融业(91.3%)、公用事业(64.4%)和能源业(58.7%)发布率居行业前三[21] 金融机构低碳转型 - 全球54家最大银行中48家设立净零排放目标(23家停止煤炭资产支持),2017-2022年对石油天然气等五大碳密集行业贷款规模下降24%,关联碳排放下降超40%[16] - 欧洲银行碳减排成效最显著(贷款关联碳排放下降幅度最大),亚太地区银行相关贷款规模和碳排放却显著增长[16] - 中国ESG资管产品以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为主,2018-2024年ESG产品数量占比稳定在35%-40%,存续规模占比从2018年14%攀升至2022年27%后回落[22] 企业减排进程 - 全球432家碳密集行业企业68%设立净零目标,欧洲和南美企业承诺率超80%,75%企业目标涵盖范围1和2排放,60%通过碳信用等市场化方式实现碳中和[17] - 2014-2023年企业平均碳排放减少50%、排放强度降30%、能耗降45%、能耗强度降40%,欧洲企业表现最优(十年排放量降68%)[18] - 中国企业减排呈现行业分化:消费品行业排放量降16%/强度降29%,但能源电力等行业排放量仍增长(排放强度显著下降)[19][20]
下载最新报告 | 可持续发展披露的价值
Refinitiv路孚特· 2025-04-21 12:25
可持续发展披露的监管趋势 - 全球正处于从自愿性标准向强制性披露要求的过渡阶段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2023年发布的首批可持续发展标准已被近30个国家纳入法律审查流程 [1] - 欧盟委员会提议修订《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 可能推迟实施时间并缩小适用范围 重点监管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企业 [1] - 首批受CSRD管辖的公司将于2024年提交可持续发展报告 企业需在细则明确前做好新准则筹备工作 [1] 可持续发展披露的三大价值驱动因素 策略执行层面 - 可持续发展议题与财务议题相互交织 量化评估能直接为管理层提供价值洞察 例如能源消耗审查可提升效率并降低15-20%运营成本 [1] - 人力资源指标量化(如技能依赖度、离职率)可增强组织韧性 降低合规风险及潜在财务损失 [1] 业务战略层面 - 披露要求促使企业识别短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风险与机遇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公司90%以上的现金流和发展前景 [1] - 信息挖掘可辅助战略调整 例如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机会的识别可能带来25-30%的营收增长潜力 [1] 资本获取层面 -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披露可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约50-100个基点 并提升融资成功率 [1] - 投资者依赖可比性数据配置资本 领先企业已优化报告质量 重点披露重大风险与量化指标 [1] 国际标准推进 - IFRS可持续发展标准被视为建立投资级数据可比性的关键 需在全球司法管辖区广泛推行 [2] - LSEG通过《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展示实践路径 致力于成为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推动者 [2][7] LSEG的战略定位 - 公司以推动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为宗旨 通过四大途径实现目标: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参与政策制定、运营转型、社区赋能 [7] - 凭借全球市场核心地位 LSEG在促进全球脱碳和绿色经济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影响超过70%的机构投资者决策 [7]
以国际标准引领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入选负责任银行原则(PRB)全球优秀案例
中金在线· 2025-04-09 23:41
文章核心观点 江苏银行自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后,构建PRB与ESG双重引领战略体系,在绿色金融领域多方面发力,取得显著成效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可持续金融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3][4] 各部分总结 战略领航,擘画绿色金融蓝图 - 构建PRB与ESG双重引领战略体系,推动经营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目标一致,发布“绿色金融大文章三年规划” [4] - 截至2024年末,绿色投融资规模超5500亿元,绿色信贷占比在24家银行中保持前列 [3] - 2024年末,Wind ESG评级提升至A,位列66家上市(A+H)银行第2位;明晟(MSCI)ESG评级提升至BBB,为国内城商行最高评级 [4] 智研先行,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石 - 出任“PRB2030核心工作组”联合组长,牵头编制面向2030年的PRB新框架标准 [5] - 作为“金融健康和普惠”联合牵头单位,发布《驱动对个人和企业金融健康与普惠的影响:从设定目标到实施》指南 [5] - 作为唯一中资银行代表,参与“气候适应试点”工作组,推动《气候适应目标设定指南》落地实施 [6] - 强化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引入碳在险价值(CVaR)和隐含升温(ITR)等量化指标,探索使用Merton模型开展转型风险压力测试 [6] 绿创引擎,激活低碳经济动能 - 打造绿色跨境融资服务体系,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绿色跨境贸易新业态发展 [7] - 2024年3月,发行200亿绿色金融债券,其中100亿应用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为全国城商行首单CGT标准绿色金融债券 [7] - 认购锡汇壹号发行的全球首单可持续发展“玉兰债”3亿元,实现多个领域突破 [7] - 与中阿、中埃合作区签署协议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落地江苏省首单跨境电商保险保单项下融资业务 [8] 科技赋能,筑牢风险防控屏障 - 自主研发“苏银绿金”系统,开展范围一、二、三碳核算,优化客户ESG评级体系 [9] - 2022年开始范围一、二碳盘查,2024年完成全集团范围三碳核算,确保测算结果准确 [9] - 2020年上线信贷客户ESG评级系统,2024年升级至3.0版本,确保评级结果准确敏感 [9] 开放合作,共谱可持续金融篇章 - 2024年12月参加UNEP FI第18届全球圆桌峰会,分享实践与研究成果 [10][11] - 出席UNEP FI Leadership Council 2024年会,研讨应对可持续金融挑战,展现中国金融机构贡献 [11]
绿色金融周报(第180期)丨中国财政部在伦敦成功发行60亿元绿色主权债券;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4.97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7 20:19
文章核心观点 绿色金融周报关注绿色金融领域前沿动态和市场趋势,为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近期重点关注中国绿色主权债券发行、非洲可持续论坛及全国碳市场行情,还介绍了农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1] 重点关注 - 中国财政部在伦敦成功发行60亿元绿色主权债券,含3年期和5年期各30亿元,发行利率分别为1.88%和1.93%,创境外人民币国债发行新低,总申购金额达415.8亿元,是发行金额6.9倍,亚太地区投资者占比83.5%,绿色可持续类投资者占22%,债券将在港交所和伦交所上市 [6] - 4月3日上午中国财政部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举行发行仪式,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称此次发行标志中英绿色金融合作深化,对提振国际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有积极意义 [6] - 21碳中和课题组认为此次发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对稳定市场预期、推动跨境金融合作有战略意义,是中英绿色金融合作重要突破和人民币国际化积极信号 [6] - 3月27 - 28日“非洲可持续论坛”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聚焦可持续金融政策框架与分类目录建设等六大议题 [7] - CASI主席马骏指出非洲绿色发展独特优势并提出四项发展路径,与会专家强调建立统一分类标准等的重要性,呼吁国际社会支持非洲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7] - 南非财政部官员表示建立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是评估投资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前提,绿色和低碳转型等金融工具在气候行动中意义重大,应注重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与弱势群体的支持作用 [7] - 21碳中和课题组认为该论坛聚焦非洲可持续金融发展,搭建国际协作平台推动相关建设,整合资源提出务实路径,助力区域低碳转型 [8] - 4月3日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全国碳市场行情,最高价86.25元/吨,最低价85.40元/吨,收盘价较上周五下跌0.85% [9][10] - 上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71,100吨,成交额14,275,439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563,489吨,成交额118,816,318元 [11] -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734,589吨,总成交额133,091,757元 [12] - 2025年1月1日至4月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7,188,179吨,成交额616,293,893.07元 [13] - 截至2025年4月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37,456,843吨,累计成交额43,649,020,996.58元 [14] 绿金实践 - 4月2日中国农业银行发布报告,截至2024年末全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4.97万亿元,同比增长22.9%,重点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等领域 [14] - 截至2024年末全行县域贷款余额9.85万亿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大重点地区金融支持力度,出台服务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工作方案,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14] - 21碳中和课题组认为农业银行2024年绿色贷款在大基数上超20%增长,且聚焦主责主业,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投入大量资源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