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度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南沙自贸片区将打造全球集中分拨中心,发展跨境电商中间贸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0:46
南沙自贸片区建设成果 - 南沙已建成全国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全国最大汽车滚装码头集群和全国最大临港物流商务区,成为全国车厘子、榴莲最大的海运进口口岸 [1] - 南沙将在贸易枢纽建设领域重点发展大宗商品、保税物流、国际分拨等业务,打造全球集中分拨中心,发展跨境电商中间贸易、海外仓以及建设跨境合作园区 [1] - 南沙全球优品分拨中心是外贸行业全国首个数字服务贸易平台,2022年入选全国服务贸易优秀案例 [3] - 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自贸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3] 经济与贸易发展 - 广东自贸试验区10年来累计形成77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占全国的1/4 [1] - 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6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超24% [1] - 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水上运输货物周转量约占同期全省的8成 [3] - 南沙综保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评全国A类的综保区 [3] - "十四五"期间南沙口岸汽车出口年复合增长率约5倍,跨境电商业务进出口值稳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3] 产业与科技创新 - 广州市商务局支持南沙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生态 [2] - 南沙在全国首创打造全球数源中心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构建以"数据发布、数据控制、数据收益"为核心的数据制度,已实现13类融合应用场景 [4] - 天猫、唯品会、京东等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布局南沙,TEMU、SHEIN已在南沙布局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分拨中心 [3] 金融开放与跨境合作 - 南沙是全国首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交易额超过500亿美元 [3] - 跨境股权投资试点累计货币额度超300亿元,累计开立FT账户超9300户 [3] - 南沙推动与香港、澳门的合作走深走实,为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供经验 [4][5]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 南沙自贸片区建设十年累计形成超千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45项、136项分别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4] - 2017年南沙在国内率先启动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推动从"人工核准"向"智能确认"转变 [4] - 活动现场发布南沙自贸片区十大标志性制度创新案例,涵盖贸易、投资、民生、营商环境等领域 [4]
挥刃向内重塑“温州模式” 老工业基地如何从“新”出发?
中国新闻网· 2025-06-02 19:27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浙江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从传统汽配企业转型为智能制造排头兵,产品包括吸顶屏、三联屏、换挡面板等智能汽配新品 [1] - 温州通过"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如康奈集团的"新绿智能工厂"实现AI设计5秒生成鞋样和72小时定制交付 [3] - 红蜻蜓品牌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中国第一双运动皮鞋,提升国际竞争力 [3] - 温州传统工艺与先进制造结合,如3D打印定制鞋楦、机器人精密焊接、数字孪生瓯绣工艺 [5] 产业集群发展 - 温州电气、通信连接器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6] - 鞋服、眼镜与宠物用品产业协同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泵阀等六大细分行业纳入省级"新星产业群" [6] - 新能源产业形成"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布局,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目标2030年千亿级规模 [6] - 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眼脑健康、低空经济等新赛道,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6]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 温州建立"六位一体"服务体系,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体系50项制度成果和87项改革举措全国推广 [7] - 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使用超200万次,办事效率提升60%,"数据得地"机制为587家企业提供13511.7亩土地 [7] - 2024年温州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3.0元,较浙江省平均低2.1元 [7] - 温州连续两年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2023年全国地级市营商环境前十 [7] 经济发展成果 - 温州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2024年增长10.2%列浙江第一 [8] - 2024年落地超亿元产业项目339个、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40个,制造业投资增速13.7% [8] - 温州拥有规上工业企业932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71家,数量浙江前列 [8] - 连续三年获得"浙江制造天工鼎",2024年摘得金鼎 [6][8]
呼伦贝尔多维发力打造生态治理“北疆样本”
内蒙古日报· 2025-05-29 17:07
生态保护措施 - 呼伦贝尔市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执法震慑与生态修复多措并举,为2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林地湿地构筑立体化保护网 [1] - 强化顶层设计,将高质量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违法行为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定期研究部署 [1] - 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党政同责、全域覆盖",压实四级林草长责任,形成"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工作常态 [1] 执法与监管体系 - 构建"源头预防—动态巡查—联合惩戒"体系,整合林草、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提升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 [1] - 创新推出"领导干部—管护员"四级责任体系,实行24小时专班巡护和田间驻守,实现重点地块监管全覆盖 [1] - 运用无人机定时巡航和遥感影像比对,构建"天空看、地面查"立体监测网络,精准锁定违规开垦地块 [2] 执法成效与案例 - 今年以来全市毁林毁草毁湿行政立案640起,查处人员314名,移交公安机关涉嫌刑事案件63起 [2] - 分批次曝光毁林毁草典型案件,首批通报5起案例,通过遥感影像对比追溯2019-2023年间毁林行为并处罚 [2] - 设立"有奖举报"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敲门行动",发放告知书1万余份,设立"违法禁耕"警示牌 [2] 生态修复与治理 - 实施网格化巡护,严查超载放牧、禁牧区违规行为,同步推进"一地一档"生态修复管理 [3] - 对受损湿地开展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复湿方案,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 [3] - 组织专业人员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巡查检查,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与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紧密衔接 [3] 综合治理创新 - 7414名护林员、731名草管员担任"前哨员",对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监管 [2] - 从单兵作战到多部门联动,从典型案例曝光到全民共治,形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北疆样本" [3] - 推动牧区生产方式系统性变革,引导基层和农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3]
深业集团近十年首现亏损 新掌门王昱文“地产+”转型能否解局?
贝壳财经· 2025-05-27 15:37
近日,深业集团发布公告称,执掌集团12年的董事长吕华因年龄原因正式卸任,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昱文接任董事长。 对于这家深圳老牌国企而言,今年是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业绩能否扭亏的关键一年。都说"新官上 任三把火",那么,"新帅"王昱文能否助深业集团业绩脱困? 深业集团来到"十字路口" 据官网显示,深业集团是深圳"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11家市属国企之一,前身深业贸易有限公司于1983 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作为深圳市政府派驻香港代表机构和对外贸易活动经济实体,长期承担"窗口公 司"职能。 深业集团定位为"产城创新建设者,幸福民生运营商",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体化运作方式,现 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深圳控股和沙河股份,而且是中国平安等企业的主要股东,其业务覆盖20个 省、58个城市,累计开发项目197个、面积4567万平方米。 深业集团正是在前董事长吕华的手里,完成了从不到百亿资产发展到近两千亿资产的蜕变。2012年,吕 华接掌深业集团,彼时,深业集团的总资产规模不足100亿元,而截至2023年年末其总资产已经达到了 1925亿元。 在这一时期,深业集团依托深圳国资背景,抓住土地红利,打造了深业上城、深业 ...
推动机动车环境监管提质增效,要抓好这三方面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9:46
政策框架与治理体系 - 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要求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 [1] - 各地需立足本地实际梳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补齐治理短板,推进监管提质增效 [1] - 要求明晰责任边界,将尾气检测、油品监管、超标车辆查处等工作分解至基层站所,明确牵头单位与协同部门 [2] - 推行"一事一专班"模式推动责任到岗,杜绝推诿扯皮,形成权责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2] - 将机动车污染治理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体系,设置"超标车辆查处率""检测线合规率"等量化指标 [2] 执法能力与技术创新 - 构建培训体系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配备便携式检测仪、尾气遥感监测车等先进设备强化执法硬件支撑 [2] - 推行"一站式"联合执法,整合多部门力量在重点区域设立综合检查站一次性完成多项执法检查 [3] - 为基层配备智能化手持检测仪、车载移动监测设备实现即时检测数据直传自动预警减少人为误差 [4] - 搭建机动车污染网格化监管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建立"一车一档"环保电子台账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查处闭环管理 [4] - 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历史数据挖掘高排放车辆聚集区域等规律为执法提供靶向指引 [4] 服务模式与公众参与 - 提供预约检测上门维修等便民措施,针对小微运输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车辆维护保养技术 [3] - 建立监管信息公开平台实时公示执法结果和检测数据保障群众知情权 [3] - 开通群众"扫码评价"渠道倒逼执法透明公正,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举报违法行为 [3] - 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应推动本地车企完善OBD防刷写防篡改等功能鼓励开展排放缺陷分析与召回行动 [2]
南京2项服务业扩大开放创新举措入选全国最佳案例
南京日报· 2025-05-23 07:23
服务业扩大开放创新成果 - 南京2项创新举措入选商务部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在同批次6个试点城市中数量位居前列 目前累计形成9项全国性制度创新成果 [2] - 入选举措之一为"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模式" 推出全国首个数字时代城市文化整体解决方案"南京文都数字云平台" 构建四层架构体系 [2] - 打造"南京文化大数据母库"和"文枢"金陵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 建立大报恩寺元宇宙博物馆 采用3D建模技术实现1:1数字复原明代琉璃宝塔 建模达4500万面微米级精度 [2] 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 - 另一入选举措为"创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堵点 构建全链条转化体系 [3] - 集成建设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 出台《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 [3] - 利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契机 构建全生命周期接力式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健全多元化科创金融生态 [3] 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进展 - 自2022年12月获批试点以来 南京围绕104项任务推进 实施率超90% 在政策突破和项目落地方面成效显著 [3] - 2024年深化试点工作 在香港举办宁港经贸合作交流会 促成玉湖冷链交易中心等项目签约 发布多项服务业标准规范 [4] - 商务部2024年4月印发新方案 提出南京119条试点任务 覆盖电信服务、医疗康养、金融合作等14个领域 [4]
自贸区试验田持续耕耘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药食同源商品进口便利化改革 - 重庆自贸试验区首批药食同源商品1000盒伊朗藏红花顺利通关,标志着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方案落地[1] - 改革前香辛料等商品需以中药材名义进口,申请主体限定为药品企业,通关时间较长且成本高,改革后选取两大类28个品种试点,通关时间缩短约30天[1] - 该创新举措聚焦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推动更宽领域开放,助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强的特殊经济功能区[1] 陆上贸易规则创新 - 重庆率先实施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陆路贸易金融服务平台上线后,中外运公司累计签发铁路提单近1000份,渝新欧公司签发超8000份,融资金额近2亿元[2] - 铁路提单货物品类从进口整车拓展至零部件、化工品等多领域[2] - 铁海联运海事一体化监管新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出口减少滞港3-5天,节约物流成本约3000元/箱[2] 自贸试验区经济贡献 - 重庆自贸试验区以全市0.146%的面积贡献了10%的新增注册企业、超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30%的实际使用外资[2] - "保税展示+跨境电商"快速配送新模式依托开放平台和物流优势得到发展[2] 制度创新推广 - 重庆创建25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47项创新案例,包括企业信用码、委内加工、汇率避险新模式等[3] - 这些创新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3]
塑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5-21 06:12
国家级新区定位与战略优势 - 大连金普新区是东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定位为"一地一极三区":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战略高地、东北全面振兴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 [1] - 2017年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全部位于金普新区境内,面积占全省自贸区50% [1] - 拥有106条集装箱航线和50个开放泊位,承担东北地区70%外贸货物运输量及98%外贸集装箱运输量 [3] 对外开放与物流网络建设 - 2024年大连港外向型铁水联运业务量同比增长18%,2025年一季度兴隆山线路业务量增长52% [2] - 构建"航线+港口+班列+内陆场站"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沈阳东站、白城北站等内陆铁路枢纽互联的物流网络 [2] - 2024年新区进出口总额2274.18亿元(占大连市51%),拥有2423户外资企业(日资896户、韩资382户) [4] 制度创新成果 - 金普海关创新"单量单裁+智能化监管CRM"模式,使定制服装交货时间从10天缩短至3天,2024年监管出口230万件(金额9.8亿元,+4.9%) [6] - 大连自贸区累计推出700余项制度创新,包括锂电池循环包装监管、汽车数字化监管等新模式 [7] - 建立跨境投资税收服务体系,专项团队服务外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 [8] 产业升级与制造业发展 - 2024年新区规上工业企业1042家,总产值3855.1亿元(占大连市45.3%),工业增加值增速7.3% [10] - 形成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产业集群,拥有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和3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 - 企业转型案例:斯大精密从纯出口转向内销+出口并重,聚焦数控机床整机生产 [3] 金融支持与区域协同 - 多家银行推出跨境金融服务,如农行数字化服务、工行"一窗受理"、交行"航运管家"产品 [11] - 建议构建"金普新区—老工业城市"联动机制,设立产业合作飞地园区,复制开放功能至老工业腹地 [12] - 需加强中日韩在汽车装备、海工装备等领域的智能工厂合作,拓展欧洲及俄罗斯市场 [11]
一体化示范区发布第五批制度创新经验
苏州日报· 2025-05-17 08:39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 - 发布第五批制度创新经验 包括跨省域综合性协同立法 行政执法跨省域"类案参照" 跨省域警务协作 跨省域功能区开发建设管理 清单式项目化压茬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5项内容 [1] - 沪苏浙两省一市人大共同制定《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 重点聚焦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 制定授权性规范和支持性 鼓励性条款 为示范区深化改革预留空间 [1] - 通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办法》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域趋同 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压缩行政裁量权弹性空间 促进青浦 吴江 嘉善三地重点领域行政执法标准趋同 [1] 跨省域协作机制建设 - 成立一体化示范区警务合作中心 推动警务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治理协同联动 为跨省域毗邻地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2] - 在两省一市交界处约35 8平方公里范围打造水乡客厅 形成一张蓝图管全域 一个平台管实施 一个主体管开发 一套标准管品质 一体化治理促发展的开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2]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 实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项目"储备—实施—评估—更新"全周期管理 发布五批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共63个项目 涉及卫生健康 医疗保障 教育 文化旅游等9个领域 [2] 制度创新成果汇总 - 5年来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聚焦规划管理 生态保护 土地管理 项目管理 要素流动 财税分享 信用管理 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 共同富裕 碳达峰碳中和等"8+N"重点领域 [3] - 截至目前共有57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3]
从要素驱动转向规则驱动
经济日报· 2025-05-14 05:51
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 上海正以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营商环境"四梁八柱",2025年发布《上海市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包含58项改革任务,覆盖市场准入、纠纷解决、破产办理等领域 [1] - 推出全国首个《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对数据产品进行知识产权属性实质性审查,已受理数百件申请,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 [1] 制度创新与规则驱动 - 上海法治化建设从"要素驱动"转向"规则驱动",重点突破制度创新、执法效能、国际接轨等方向,通过动态立法机制填补新兴业态制度真空 [2] - 建立法律快速响应机制,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同时提升执法透明度,避免"运动式执法",完善执法监督平台和"检查码"全流程透明化 [2] 国际接轨与全球资源配置 - 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标准和国际商事规则,推动国际商事审判"上海规则"输出,增强跨境司法协作 [2] - 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司法服务流程,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 企业服务与治理效能 - 加大企业普法力度,推广"法治体检"等公益性服务,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与激励挂钩机制 [2] - 目标构筑更具韧性、全球竞争力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