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搜索文档
城市24小时 | “第一省会”,何以实现“关键一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23:55
广州市未来产业规划 - 广州市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方向及"X"个潜力赛道 [4]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4] - 将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4] - 当前广州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目标到2029年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1000家未来产业引领型企业 [6] -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将支持南沙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支持番禺区建设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 [5] 区域经济数据 - 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9322.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8.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6966.4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28377.1亿元增长6.0% [7][8] - 四川省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0.5亿元,同比增长5.8% [8]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 - 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共3482家,2025年复核通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916家 [16] - 深圳市第七批"小巨人"企业数达347家,占总数的9.97%,排名全国城市第一 [17] - 深圳市新入选的347家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数量达213家,占比6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5家,批发和零售业50家 [18][20] 最低工资标准 - 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以2740元居首,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北京以27.7元为全国最高 [12] - 广东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为2500元,其中深圳市为25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为23.7元 [15]
聚焦“6+X”未来产业 广州将建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南方都市报· 2025-10-21 23:27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广州市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和六维发展框架,推动产业聚势成链[1] - 政策目标为到2029年建成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1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并培育1000家引领型企业和万家新星企业[1] 核心未来产业领域 - 六大核心产业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1] - 智能无人系统领域依托亿航智能、文远知行、广汽埃安等全球领军企业,面向未来出行和无人工厂场景打造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7] - 具身智能领域以琶洲人工智能集聚区为承载,依托小鹏、广汽机器人的自研能力以及里工、高擎的产业化能力,聚焦智能制造和康养服务场景[7] - 细胞与基因领域依托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平台,推动基因治疗、靶向递送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7] -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聚焦6G通感算一体化和量子通信优势,打造超级无线宽带等五大场景[7] - 前沿新材料领域依托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及金发科技等17家上市企业,布局超导、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生物医用与智能制造等高端材料体系[7] - 深海深空领域凭借“梦想号”万米钻探船、中科宇航商业火箭、海格通信北斗导航等,推动深海机器人、海洋牧场、可回收火箭、卫星数据服务商业化[7]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广州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颠覆性技术项目[4] - 以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4] - 探索“港澳成果+广州转化”模式,依托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大湾区科学论坛,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4]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和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7] 应用场景开放 - 鼓励政府机构、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打造首试首用示范场景[6] - 构建“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全流程机制,计划建成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7] 金融与政策支持 - 广州市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规定,对投向未来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在基础补偿比例上额外提高15个百分点[5] - 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5] - 探索细胞基因领域地方立法,支持“10+n”医疗签证等试点工作[5] 空间布局与企业培育 - 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5]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5]
行以致远|五年来取得诸多好成绩,上海闵行如何布局未来产业?
新浪财经· 2025-10-21 20:53
"十四五"期间,上海闵行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左右,保持全 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6%,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10月2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围绕"高水 平打造开放创新强磁场、产城融合新高地"主题,闵行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 从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披露的"成绩单"来看,闵行区五年发展成果可以用"骄人"来形容。经过"十四五"这五年,闵行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发展的优势更 加巩固,发展的潜力更加充沛。闵行通过聚力打造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低空经济、养老 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动能和后劲。 未来产业布局 走进闵行区北部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今年6月29日揭牌的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大楼分外引人注目。这幢12层的大楼与新虹桥研创中心大 楼、全球创新医疗器械展览培训中心 ...
广州公布未来产业新图谱 布局六大核心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20:30
产业发展体系 - 广州市构建“6大核心产业+X个潜力赛道”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1] - 布局的六大核心产业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 [1] 发展框架与路径 - 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的发展框架 [1] - 强化技术策源与成果转化,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进行技术攻关 [1] - 构建“3371”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即三大方向、三个端口、七大平台、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 [1]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1] - 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 [2] 企业培育与产业现状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标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 [2] - 当前广州市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 [2]
广州:全市未来产业相关企业超2000家
新浪财经· 2025-10-21 16:06
企业生态与人才基础 - 广州拥有全球独角兽企业24家,位居全国第4 [1] -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0家,较上一年增长7.3%,占全市高企总量51% [1] - “广聚英才”工程与“三航”计划支持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与8500名青年博士留穗创新创业 [1] - 全市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 [1] 智能无人系统领域 - 依托亿航智能、文远知行、广汽埃安等全球领军企业构筑先发优势 [1] - 面向未来出行、无人工厂两大场景,打造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 [1] 具身智能领域 - 以琶洲人工智能集聚区为承载,以小鹏、广汽机器人的自研能力为突破 [1] - 以里工、高擎的产业化能力为支撑,加强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整机研发的全产业链布局 [1] - 加快在智能制造、康养服务等场景规模化落地 [1] 细胞与基因领域 - 依托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平台 [1] - 发挥人源器官培育、TCR-T疗法、活体器官移植等领先成果优势 [1] - 推动基因治疗、靶向递送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 [1]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 - 聚焦6G通感算一体化和量子通信优势 [1] - 打造超级无线宽带等五大场景 [1] 前沿新材料领域 - 依托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金发科技等17家上市企业梯队 [1] - 布局超导、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智能制造等高端核心材料体系 [1] - 抢占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未来健康等产业领域竞争优势 [1] 深海深空领域 - 凭借“梦想号”万米钻探船、中科宇航商业火箭、海格通信北斗导航等拳头重器 [1] - 推动深海机器人、海洋牧场、可回收火箭、卫星数据服务等商业化发展 [1]
广州强化未来产业体系建设,放大金融支撑作用
第一财经· 2025-10-21 15:48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 广州将围绕未来产业打造“6大核心产业+X个潜力赛道”动态发展体系,六大核心产业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 [2]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2] - 2024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022.5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2.3% [4] 创新生态与产业培育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 [2] - 支持南沙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全面开放明珠湾起步区33平方公里空间,发布10大应用场景需求,吸引近20家企业进行试验验证 [4] - 支持番禺区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吸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4] 金融支撑体系 - 优化整合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群生态 [2] - 广州已落地10支AIC基金,共有私募基金公司760家,私募基金产品4897只,管理规模约5300亿元 [3] - 广州金控集团设立100亿元天使母基金,以“直投+子基金”模式运作,其基金已投资64个项目,金额超40亿元,涵盖6个未来产业 [3] 重点产业推进举措 - 为培育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将探索地方立法,绘制产业画像和发展路径图,建设黄埔、南沙、越秀、荔湾四大价值创新园区 [3] - 加快制定实施科技保险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提供保险保障支持 [2] - 与深交所合作上线广州市资本市场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平台已汇聚超800家重点企业,以提升产融对接效率 [3]
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展现金融开放高度与创新活力
中国发展网· 2025-10-21 10:39
大会概况与行业活动 -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于10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设置全体大会、国际对话、平行闭门会及多场主题演讲 [1] - 该论坛已成为展示金融开放与创新活力的重要窗口及推动国际金融领域对话合作的重要桥梁 [1] 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发展 - “上海AI-FI实验室”在大会期间成立,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开展“AI+金融”领域关键问题研究 [1] - 实验室的设立是布局金融科技前沿生态的重要步骤,标志着“AI+金融”创新实践迈出实质性步伐 [1] 区域金融业绩与产业规模 - 今年上半年,静安全区实现金融服务业增加值288.17亿元,产业规模和发展增速均稳居上海市前列 [1] 外资机构投资与市场信心 - 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信心增强,反映出制度型开放红利持续释放与营商环境优化 [2] - 管理资产规模超千亿美元的范达集团全资控股的范达私募,以及淡明资本全资子公司淡明私募先后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持续加码布局中国市场 [2] 产业投资与基金布局 - 静安整合国资基金业务,揭牌成立上海静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与培育 [2] - 联合欧莱雅、上海数据集团等产业龙头,凯辉基金、国方创新等知名管理人,设立美妆健康、区块链等产业赛道专项基金,构筑区域基金投资矩阵 [2] 金融服务创新与实体支持 - 静安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融资服务综合窗口,揭牌融资服务中心 [3] - 联动境外投资项目许可咨询服务点与“一站式”出海服务中心,揭牌全市首个跨境金融服务中心 [3]
上海 锚定这六大未来产业
国际金融报· 2025-10-20 20:21
政策目标与规划 - 上海发布《若干措施》,为未来十年创新布局定下基调,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建设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1] - 到2030年目标为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1] - 政策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分近、中、远三个层次分层推进 [2] 重点发展领域与项目 - 上海加快培育6G、类脑智能等产业,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启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9个领域35个未来产业试验场建设 [2] - 支持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领域第一批示范性市级中试平台建设,加速未来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 - 相继发布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硅光、6G等领域培育方案,启动建设超宽禁带半导体、基因编辑等概念验证平台,布局12家高质量孵化器 [3] - 在量子计算领域,上海团队刷新了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 [4] -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推动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成立,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技术攻关 [4] 资金与平台支持 - 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聚焦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及前沿平台技术,在未来信息、能源、健康、空间、制造、材料等领域进行早期投资 [3] - 未来产业基金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构建投资孵化生态,联动项目经理人团队优化资源配置 [3] - 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依托未来产业基金、顶级科学家社区及子基金体系,构建"人才—认知—连接—范式"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7] 产业集聚区建设 - 在浦东(硅光)、闵行(脑机接口)、杨浦(类脑智能产业)、临港(超宽禁带半导体)等区启动建设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5] - 对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主体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5] - 浦东正布局多个未来产业集聚区,包括已启动的硅光集聚区"光启天地"和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 [6] - 张江作为首批上海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已在模力社区、张江机器人谷、创博园等区域形成具身智能、硅光等产业集聚 [6] - 张江机器人谷正建设应用场景体验空间,为企业提供机器人功能验证场所,促进人机真实交互 [7] 企业参与与生态构建 - 张江高科旗下的张江浩芯负责新建硅光集聚区的招商和运营,正与专业机构合作建设专业孵化器,加快培育创新项目 [6] -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表示《若干措施》将为其未来产业培育提供系统政策支持,助力吸引头部企业与优质项目落地,加速脑机接口等产业集聚 [8]
上海,锚定这六大未来产业
国际金融报· 2025-10-20 19:57
政策目标与规划 - 上海发布《若干措施》,为未来十年创新布局定调,力争到2027年突破前沿颠覆性技术,建设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1] - 目标到2030年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1] - 政策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分近、中、远三个层次分层推进 [2] 重点发展领域与平台建设 - 加快培育6G、类脑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产业,启动9个领域35个未来产业试验场建设 [2] - 支持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领域第一批示范性市级中试平台建设,加速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2] - 发布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硅光、6G等领域培育方案,启动超宽禁带半导体、基因编辑等概念验证平台,布局12家高质量孵化器 [3] - 对远期领域如量子计算和可控核聚变进行布局,量子团队刷新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世界纪录,推动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成立 [4] - 浦东将在6G、合成生物、细胞和基因治疗、超导、核聚变等领域加快布局,推动规模化发展 [8] 资金与投资支持 - 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聚焦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及前沿平台技术方向进行早期投资 [3] - 未来产业基金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构建投资孵化生态,联动项目经理人团队优化资源配置 [3] 产业集聚区与空间载体 - 打造产业集群高地,在浦东(硅光)、闵行(脑机接口)、杨浦(类脑智能产业)、临港(超宽禁带半导体)等启动建设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5] - 对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主体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以空间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5] - 浦东已启动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光启天地”和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张江作为首批上海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已形成具身智能、硅光等产业集聚 [5][6] - 张江机器人谷正建设应用场景体验空间,为企业提供验证平台并与市民互动 [7] 创新生态与社区建设 - 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依托未来产业基金、顶级科学家社区及子基金生态体系,构建“人才—认知—连接—范式”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9] - 社区聚焦发掘人才、探寻未来、迭代认知、工具赋能,服务颠覆式创新的人才需求 [9] - 政策旨在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提供系统支持,完善配套体系,打造产业创新“核爆点”,吸引头部企业与优质项目落地 [9]
投资人“忙疯了”
FOFWEEKLY· 2025-10-20 18:09
一级市场整体活跃度提升 - 市场信心回升,交易活跃度明显增强,项目融资节奏加快,LP出资意愿增强 [3][4] - 从业者活动频率增高,路演活动增多,跨城商务行程密集成为常态 [5][6] - 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正在释放,推动市场活跃度较上月有所上涨 [4][9] 区域市场动态:以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 - 9月机构LP出资最活跃的地区为浙江省,广东省超越江苏省位居第二位,活力主要体现在深圳 [9] - 深圳发布《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形成万亿级产业基金群,VC/PE基金数量突破1万家,并探索取消早期基金返投比例要求及建立容错机制 [9] - 2025年深圳快速集结新基金,包括南山区30亿元AI基金群、首期规模50亿元的赛米基金、以及总目标规模50亿元的大湾区科创母基金 [11] - 湾区速度显著,投资节奏加快,被形容为“像回到了十年前” [12][13] 行业赛道聚焦:未来产业成为资金流向核心 - 市场回暖背后,资金高度集中地流向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等“未来产业” [15][16] - 国内AI行业新增融资事件数从2024Q1的188笔大幅增长至2025Q3的435笔,环比增长20.8%,同比增长99% [16] -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智元机器人预计营收暴增10倍以上,优必选获超6.3亿元订单 [17] - 投资决策周期明显缩短,最快仅需一个月,市场出现久违的FOMO情绪,AI与机器人赛道人才招聘需求激增且节奏加快 [17] 行业范式变革与长期趋势 - 行业正处于“范式变革”中,表现为价值的回归与逻辑的重塑,投资方法论转向投早、投硬科技、聚焦供应链安全与效率突围 [17] - 股权投资进入回归本质、强调专业的新时代,资金将更倾向于流向策略清晰、业绩优秀的管理人 [19] - 具备科技洞察、生态资源与长期信念的机构将能更快穿越周期,锁定优质资产 [19]